某村社区资产为本的发展模式与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行动研究.docx
《某村社区资产为本的发展模式与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行动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村社区资产为本的发展模式与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行动研究.docx(2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某村社区资产为本的发展模式与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行动研究一、XX村基本状况BB是AA省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侗族占总人口的78.3%,是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该县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难得的少数民族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县。此外,通道地处AA、广西、贵州三省交界之地,地理位置重要,著名的通道转兵促成了红军战略方针的转变,初步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揭开了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伟大转折的序幕。然而,近年来随着汉族主流文化的强势推广和经济开发的不断深入,通道侗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不可避免的受到剧烈冲击村寨中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为生,而由于城乡二元体制
2、的分割,老人和孩童只得留守寨中。由于生计方式的转变和传统家庭结构的瓦解,年青一代无法传承本族文化,传统手工艺、农耕方式和风俗习惯出现断层,村寨和民族文化开始衰落,如何解决留守群体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是文化保育和留守人群服务成为迫在眉睫的需求。XX村地处通道西南端,与广西三江县、贵州黎平县接壤。该村森林覆盖率几乎百分之百,自然环境保存完好。全村有15个村民小组,450户,1800余人。其中10个村民组共计1200余人集中居住在XX古寨,该寨是目前通道县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侗寨之一。XX古寨德寨门是清代同治年间的鼓楼,从寨口到村头侗族风格的楼台亭阁比比皆是。整个古村落水系完整,每条沟渠流水不
3、腐。最难得的是寨中鼓楼、村民活动中心、球场等公共空间,都是老人家聚会聊天和冬季烤火取暖的公共场所。寨中依然完整保留着侗族萨坛(祭祀老祖母)、侃(围在一起聊天)和“款文化”(侗族地区村规民约,一款就是一个文化背景的区域)等古老民族文化及其治理习俗。这里人均耕作面积不到七分水田,村民注重过冬节,老人家好客,见面聊天张口即唱。村支书是返乡青年,很有理想和干劲。村民文化保护意识很强,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也倡导不要轻易拆掉老房屋,规定建新房要去寨子外,使老寨子得以完整保留。侗族传统饮食和歌舞(芦笙舞)都很完整地保存并流行,村里还有来生人(转世)的传说丰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和优良的生态环境资源成为XX村突出的
4、优势资产。然而,与其他少数民族村寨一样,XX村的侗族文化传统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尤其在城乡二元体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强烈冲击下,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村寨人口结构失衡,老人、儿童、妇女成为留守村里的主要人群,老人家和妇女不得不承担家庭生计和文化传承的重任。但随着青年一代外出务工,村寨宝贵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传统技艺都面临失传的危险。如何吸引年轻人返乡发展生计、养育孩童、抚养老人、传承文化、振兴乡村,成为绿耕农村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二、优势视角的社区资产分析传统的农村工作从问题视角出发,将农村问题归根于农村人口素质低下、自然资源匮乏、地理位置偏僻、农业技术落后等问题所致,通常采取自上而下输血式扶
5、贫模式,这种救助式的扶贫策略忽略了作为主体的农民、农村、农业的主体性、能动性和优势资产等,属于治标不治本的乡村振兴的做法。为了克服问题视角的限制,从驻村问题外化分析到盘点村寨村民资产开始,绿耕的做法都立足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致力于充分挖掘并激活村寨已有的优势资产,通过活化社区内部资源和村民的内生动力,推动XX“五位一体可持续发展。(一)村寨的生态环境XX村位于山谷盆地,四面群山环绕,四周高中间低,有林地、山地、旱地和水田,耕作条件优越。属热带沟谷气候,四季分明,冬天气候较温暖,光照充足,无霜期长。XX村水系属珠江流域,村内水资源丰富,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到1500毫米左右。村落内有细流溪
6、、实甲溪和XX河三条溪河。其中细流溪源自村落北侧山谷,自北向南流入XX河;实甲溪源自村落东侧山谷,由东往西汇入XX河;XX河从村前流过,由北向南经广西龙胜、三江等县流入济江,汇入融江。除了溪流外,村内有消防水渠、消防水池、水塘等公共水体,村寨水系水体构成丰富。村民会在河边洗衣服、洗菜、杀猪杀鸡等。平常水位较低的时候,村民会在河中电鱼捕虾,捉小蝌蚪做菜。村寨内饮用水井分布较多,在未通自来水之前作为村民饮用、生活用水,水质清甜,干净。如今村民依然保留每日打水的习惯,坚持用井里的水煮菜煮茶,劳作之后也会直接到井里取水饮用,直饮生水,日矿泉水0(二)村寨历史传说XX建寨于明朝成华年间,已有近600年历
7、史,原名龙虎寨,因村落后方有处原始森林(成衙山)形似盘龙,且村落西侧山体(雾头山)内有众多华南虎出没,且山体形似虎而得名。至清代同治年间,又更名为XXO相传当时XX杂居着侗族和苗族,侗族雷姓祖先居于山脚,苗人居住山顶,由于人多地少,土地等生产资料匮乏,为了争取土地,侗苗两族村民之间经常以锄头砍刀相向,争执不断,不得安宁。后来两族寨老出面,双方约定如果喝过三碗酒,天上响三声滚雷,苗族村民永居山上,不得侵犯侗族村寨和土地;反之,则侗族搬离XX。当时是六月天气,晴空万里,滴水不下,眼看着老天爷不可能打雷,侗族村民十分焦急,没想到就在天色渐黑时分,天空竟响起了三声轰隆的雷声苗族村民信守承诺,退居山上。
8、从此得名侗雷村,后取谐音XX村O后来随着侗族繁衍生息、人口众多、不断扩张,将苗族村寨赶往更远的山区。村民也将XX称为小台湾”,据说是因为民国时期中国西南土匪猖獗,而XX既毗邻西南,又与苗族比邻而居,而苗族民风彪悍、蛊术奇多,加上苗族地区伴随军阀扩张,土匪猖獗,导致XX地区很不稳定。相传当时为了对抗土匪,XX村民在村界的山梁上用大石头垒起城墙,顺着山梁把整个村寨环绕起来,形成了一道防护墙。村民都居住在大团寨内,防止匪患,相互照应。与此同时,村寨也安排青壮年村民日夜轮流守护,防止陌生人进入村寨因为前有XX河阻隔,后有护城墙包围,易守难攻,因而XX又得名小台湾”。(三)村寨的互助与自治文化与一般的汉
9、族农村相比,XX村之所以能够保持良好的互助和自治传统,除了与传统“款文化”支撑下的“寨老”等乡贤文化和自治传统的传承紧密相关之外,也与XX社区互助网络和民间社会力量强大有关。在XX,但凡村寨的公共事务,诸如古建筑的修复、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在家的村民都会主动、自愿投工投劳,并捐赠物料和资金等。遇到传统节日、村庄重大活动、村民婚丧嫁娶办酒席等,村民都会主动到公共食堂帮厨帮工,平时农忙时村民也会互相帮助XX村老人协会成立于1993年,其前身为XX村桥梁建设领导小组。1993年XX村发大水,洪水冲毁风雨桥,亟待重建。当时村两委将冲毁的风雨桥木料卖掉,得到款项58000元,再加上县政府下拨的IoooO元
10、林业道路建设经费,总共68000元的经费作为重修水泥大桥经费使用。当时村民对村委会管理工程经费持怀疑态度,村两委为了消除村民的疑虑,保证财务民主、公开、公正,主动让出权利,决定在村中推选公正、诚实具有公信力的村民组成桥梁工程领导小组,村两委成员不得参与其中,以杜绝以权谋私等贪污行为,确保财务公开透明。鉴于工程领导小组秉公办事,得到村民和村委信任,后来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老年协会,协会领导班子由XX村村民公开选举产生,主要负责村寨公益工程建设、村集体资产管理、筹款募捐、风俗民俗管理、村史档案管理、议事、消防、治安管理等工作,再后来,在老年协会的组织培育下,XX产生了鼓楼管理委员会、公共厨房管理
11、小组、芦笙队、文艺队等社区自治组织,这些社区互助组织的有效运作,增强了村寨的自治能力。(四)村寨古建筑保存XX村至今仍然是侗族特色的古村落,在大团寨(连片村寨)内有鼓楼、戏台、寨门、风雨桥、礼堂和神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为鼓楼,许多鼓楼历经百年仍然巍峨屹立,成为村寨的标志性建筑和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此外,XX仍然保留着许多传统木质结构的侗族民居建筑群。侗天楼建于清康熙12年,建筑层数为1层,檐层为9层,寓意九层洞天而名命为洞天楼,是XX第一楼;龙虎楼又名“XX鼓楼,建于清代,建筑层数为1层,檐层为7层,各檐层均为四角;临江阁建于民国时期,建筑层数为1层,檐高为5层,鼓楼结构牢固,紧邻XX河,
12、只有一根柱子立于河岸,却常年不倒;望红楼戏台建于清康熙36年,位于XX团寨内下寨,紧邻洞天楼和戏台,楼高2层,15米,全木结构,橄榄石建筑;XX寨门建于清光绪二年,位于XX村下寨XX河畔,是寨内唯一保存的寨门,该寨门是干栏式多层建筑,底层架空,上层用作瞭望,形状类似鼓楼,寨门口挂有永乐安康的牌匾及楹联;南岳庙是村落内重要的祭祀场所,是一层木结构的建筑,门口树立南岳庙石碑,门上悬挂“南岳忠靖大王的匾额;萨坛庙是XX村祭祀萨岁(老祖母)的场所,是类似民居的纯木结构建筑,庙里设有一处石坛,用于祭祀;XX花桥,桥宽近4米,长约10米,桥身为石拱桥,桥上有纯木结构的塔楼,楼内雕有青蛙,属于典型的侗族风雨
13、桥。(五)村寨的传统节日和技艺XX村的侗族传统文化节日和技艺得以保存和传承。至今村寨仍然保留着四月初八、五月十三、六月初一、七月十四和九月初九过节的习俗。例如,村寨四月初八吃黑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源于古时候村里的一位将领被抓进牢里,家人每次送的饭都被狱卒吃了,后来家人想了一个办法,把米饭染黑,使狱卒不敢吃,这个方法挺奏效,将领活了下来后人为了纪念此事,便有每年吃黑糯米饭的节日;村寨每年五月十三和六月初一全村大聚餐,由寨老(现在是老年协会)统一收费,再组织村民统一买菜做饭,全村共食,其乐融融。一般男性奉献10元,女性拿出5-7元,由村内老人协会收集,然后统一买菜煮饭聚餐每年七月十四是XX村最热闹的
14、节日,许多外出务工者和外地的亲朋好友都会赶回来聚餐,席间还有广场芦笙和歌舞表演,比春节还要隆重热烈。此外,每年九月初九,村民也会在大礼堂聚餐,欢庆节日。侗锦是侗族传统手工艺,至今村里年长的妇女还会自己染布、织布制作侗锦、侗帕、头巾等,她们甚至采用植物染料染布,制作侗服。XX完整保留制作芦笙的工艺,经常在节日吹响芦笙,围绕芦笙音乐围圈跳起芦笙舞,欢快的节奏和着舞蹈,气氛非常热烈。此外,XX至今仍然保留侗戏,也有老人家懂得编写侗戏的词曲芦笙、侗歌、侗戏等侗族传统文艺活动,深受村民喜爱,XX有一支村民自发组织的芦笙队,遇到逢年过节和重大活动时芦笙队会免费为村民和客人们表演,许多村民也喜欢在鼓楼听侗歌
15、看侗戏。(六)村寨的传统农耕文化和茶油XX村一直保留着种植红糯米的传统。因为地处山谷,光照不足,XX的红糯米种植一年一季,反而因为生长周期长,红糯米口感好,营养丰富。每年谷雨过后开始播种,要到农历七八月才能收割。糯米在侗族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凡节庆、喜丧宴、祭祀、接待外来客人时,都会蒸煮糯米食用。糯米油茶、糯米耙耙、糯米饭是节日最重要的食物,因此,每家每户都会在自留地种植红糯米。上世纪80年代末期通道县林业局在全县推广植树造林,当时林业局按照造林工序对农户给予经济补贴,鼓励村民开荒造林,规定谁造谁得,村内不得有一处林地抛荒。在这情况下,村民积极上山造林,村委会也组织村民代表投工造林,所造
16、林木属于村集体所有。结果村民和村集体规模化植树造林,并自觉保护森林,禁止乱砍乱伐,使得全县尤其是XX村森林面积扩大,森林资源丰富。此外,茶油树也是XX村的主要经济作物。XX村种植茶油、食用茶油的历史很长,分田到户后,村委将所有茶油山都分到村民手中,现每家每户都有茶油地。每亩茶油地大约能收获300斤茶油籽,每户人家每年出油量大约在一百至一百五十斤之间,茶油也是XX村民主要的生计来源。三、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从文献来说,最早提出资产为本模式的,应该是美国西北大学的Kretzmann及McKnight教授。他们整理出来的模式被称为“资产为本社区发展(AssetBasedCommuntyDevelopm
17、ent)(McKnight&Kretzmannl993),并在大学的支持下成立了资产为本社区发展学院,在世界不同地区推广这种模式,影响深远。McKnight和Kretzmann(1993)提出的“ABCD”有三个关键的元素:第一,资产为本。社区发展的开始就是去寻找社区有”什么,发掘社区居民、工作人员乃至社区组织和政府部门拥有什么能力;而不是社区里缺乏什么,出现什么问题,或是有什么社区需要。第二,以内部为焦点。因为以本地资产为本,必然是以社区内部而不是外部(寻找外来资源)为焦点,所以,发展工作首先集中加强居民、社区团体和政府部门关注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当然,这样不是要否定外来资源,特别是贫困家
18、庭需要的重要性,而是要突出在社区发展之初先发挥本地社区成员参与的主动性,自发厘清他们关心的主题、资产投资、创意、对将来的信心及操控感的重要性。第三,人际关系网络作为驱动力量。既然以本地资产为本,强调内部,那就要以人际关系网络为载体,通过集体的共同努力完成发展计划。所以对于社区工作人员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组织及重整社区的团体以推动社区发展。在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绿耕基于上述社会工作专业社区评估的行动研究,我们发现可以从三留守人群的基本服务入手(突破口),既回应社区基本问题和需求,又能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社工只有与群众优良打成一片,才能够基于上述六个方面社区优势资产分析,推动资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区 资产 发展 模式 社会工作 助力 乡村 振兴 行动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07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