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完整版).docx
《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完整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完整版)摘要自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在全球肆虐已2年余。我国始终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并取得一定成功,但随着SARS-CoV-2的不断变异和境外输入病例,导致疫情防控工作更加艰巨、复杂。随着变异株的变化,儿童病例数量也出现了变化,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殊症候口并发症这为我国儿童SARS-CoV-2感染的防治提出了新的课题。本共识在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第三版)的基础上,根据新变异株的特点,对其病原学、病理学、发病机制等进行阐述,总结儿童病例的临床特点和诊疗经验,就儿童病例实验室检查、诊断
2、、治疗和防控等提出建议,为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儿童SARS-CoV-2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儿童;诊断;治疗;预防;共识自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已在全球肆虐超过2年,且仍没有消除的迹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数据,截至2022年5月29日,全球感染人数超过5.26亿,死亡人数超过627万,总体病死率约为1.2%,新的变异株仍在不断出现。WHO提醒需要密切关注不断出现的新变异株可能造成新的公共安全危害。疫苗接种在世界范围内已广泛应用,有效地减少了危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但由于接种率差异及
3、疫情防控措施的差异化,并不能完全防止感染,世界各地不断出现的疫情反复带给人们极大的忧虑,而儿童感染人数的大幅增加和死亡人数的增加也已引起儿科学界的更多关注。即便我国采取了最为严格的防控措施,但仍因境外不断输入新的病例而不时引起区域性流行。继具有较高传染性与致病性的德尔塔(Delta)变异株之后,新一轮的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传染力更强、潜伏期更短,且存在明显的免疫逃逸现象,虽然病毒毒力有所减弱,但儿童感染人数大幅度增加,其对罹患儿童的长期潜在危害亟需J用学界给予重视。根据WHO数据统计,2019年12月30日至2022年5月30日,儿童感染人数近3431万例,死亡人数为4508例12
4、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2月1日,儿童感染人数近1093万例,死亡人数为1486例;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5月30日,儿童感染人数近2140万例,死亡人数为1094例。美国儿科学会网站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新冠疫情早期流行期间,018岁儿童每周感染率峰值为463/10万,每周感染例数最高为50695例,约占所有病例的2.6%;2020年10月在印度首先发现Delta变异株后,整个Delta变异株流行期间,018岁儿童每周感染率峰值为1190.7/10万,每周感染例数最高为211466例,较新冠疫情流行早期明显增多。而2021年11月出现的OmiCr
5、on变异株传染性进一步增强,儿童每周发病率峰值达到6121.2/10万,每周感染例数最高达1150543例,约占所有病例的19.0%;在2022年5月,美国儿童感染比例为总感染人群的19%,超过12.3万名儿童因SARS-CoV-2感染住院,儿童死亡病例占所有SARS-CoV-2感染死亡病例的0.00%0.02%o随着感染人数的大幅增多,死亡人数也明显增加,每周儿童死亡率从早期0.00/10万,到Delta变异株流行期间峰值为0.25/10万,Omicron变异株流行期间,每周儿童死亡率达到最高0.5/10万。根据中国香港官方数据,2021年12月31日至2022年6月1日Omicron变异株
6、流行期间,018岁儿童和青少年感染病例总数为120590例,占感染病例总数的10.0%(120590/1198247例),018岁SARS-CoV-2感染死亡病例总数12例,占所有死亡病例的0.13%2在新冠疫情下,儿童SARS-CoV-2感染后出现了新的疾病特点,如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ultisysteminflammatorysyndromeinchildren,MIS-C)以欧美国家居多,发病率约为2/10万,可能存在一定的种族或区域差异,亚非国家报道较少但仍应继续给予高度重视口关注。截至2022年3月羡国CDC报告了7459例MIS-C病例,63名儿童死亡与MIS-C相关3LOmi
7、cron的新型变异株XE于2022年1月在英国首先发现,是Omicron变异株BA.1和BA.2重组的变异病毒株。根据现有资料分析,XE变异株较BA.2的传染性高10%,目前关于XE变异株的致病力和对新冠疫苗有效性的影响尚不清楚。截至2022年4月17日,共确诊1340例该变异株感染者,累及13个国家,对新冠疫情消除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与时俱进地指导儿童SARS-CoV-2感染的救治工作参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4、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第三版)M5和儿科相关病毒感染诊疗策略,特制订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第四
8、版),以供临床参考。1、病原学6-10冠状病毒(Coronavirus,CoV)属于巢状病毒目(Nidovirales)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nae)正冠状病毒亚科(Orthocoronavirinae)z分为4个属:冠状病毒、B-冠状病毒、Y-冠状病毒和&冠状病毒,其中-冠状病毒又可分为A、B、C和D4个独立的亚群。aB-冠状病毒仅感染哺乳类动物,而Y-冠状病毒和&冠状病毒主要感染鸟类,少数也可感染哺乳类动物。目前人冠状病毒(humancoronaviruses,HCoVs)包括a属的HCoV-229E和HCoV-NL63,属的HCoV-OC43和HCoV-HKU1、中东呼吸综合征
9、冠状病毒(MiddleEastrespiratorysyndromecoronavirus,MERS-CoVX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coronavirus,SARS-CoV)和SARS-CoV-2o目前的研究提示SARS-CoV-2可能来自野生动物,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其宿主可能是蝙蝠,因其基因组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bat-SL-CoVZC45)的同源性达85%以上。SARS-CoV-2属于B冠状病毒属,有包膜,病毒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基因组大小约为29.9kboSARS-CoV-2在不同的物体
10、表面的存活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常温下,SARS-CoV-2在气溶胶中可存活316h,在不锈钢和塑料表面保存其感染性达34d,在厚纸板和钞票上可存活12d而在面巾纸上只能存活30min左右11,在通风不良的公共汽车空气中存在至少30min12;在低温下,病毒存活时间较长,如在4。C条件下,14d内病毒浓度仅下降0.7IogTCID50mU10%左右)13在37C、56和70时,SARS-CoV-2的存活时间逐渐下降至2d、30min和5min14o病毒对紫外缆口热敏感,5630min、乙醒、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但氯已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与其他RNA病毒相
11、似,SARS-CoV-2的基因较易发生变异,从而产生不同的变异株。随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SARS-CoV-2变异株的2个主要来源。SARS-CoV-2在传播和流行过程中,先后产生过多种引起疫情传播高峰的变异株。如2020年1月出现的D614G变异株,2021年4月在印度发现的Delta变异株等。2021年11月之前,WHO提出的关切的变异株(variantofconcern,VOC)有4个,分别为Alpha(阿尔法Beta(贝塔1Gamma(伽玛)和Deltao2021年11月,南非SARS-CoV-2感染确诊病例数激增,2021年11月25日,南非宣布发现SARS-CoV-2变异株B.1.1.
12、529,随后,WHO于11月26日将该新变种命名为OmiCrOn变异株,并将列为VOC15,该变异株的S蛋白受体结合域(receptor-bindingdomain,RBD府15个突变,包括K417N、S477NsT478K、E484A、N501Y、G339D、S371LxS373P、S375F、N440K、G446S、Q493R、G496S、Q498R和Y505H(相比之下,Delta变异株在RBD区只有2个突变L452R、T478K),这些多重突变有利于病毒的免疫逃逸和传播161Omicron变异株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其基本再生数(RO)为68(Delta变异株的RO为6),从OmiCro
13、n变异株被发现到成为世界范围内主要的优势流行毒株只用了2个多月时间,但其感染者的临床表现较轻,病死率较低,而且无症状感染者较多17-18目前Omicron变异株已报道BA.1、BA.2、BA.3、BA.4、BA.519-201XE、XF和XD等多个系(lineage),其中XE(BA.1和BA.2重组1XF(BA.1和英国Delta重组XXD(BA.1和Delta变体重组是重组变异毒摘21L其生物学特性还不清楚,因此,需持续监测SARS-CoV-2的基因突变及新变异株的出现及其生物学特性。2、流行病学2.1传染源主要是SARS-CoV-2感染者(包括症状感染者和无症状感染者),症状感染者在潜伏
14、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d内传染性较强;无症状感染者是不容易被发现的重要传染源。2.2传播途径(1)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2)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3)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4)SARS-CoV-2存在母婴垂直传播的报道,但发生率很低,目前仅见于妊娠后期发生SARS-CoV-2感染的病例。家庭、学校和托幼机构聚集性发病是儿童SARS-CoV-2感染的一个重要特点,而且儿童感染后向家庭成员传播是未来防控的一个难点。2.3易感人群儿童普遍易感,具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肺气道疾病、慢性心肾疾病、营养不良、遗传代谢性疾病、免疫缺陷病、血液肿瘤疾病等)以
15、及近期使用大剂量免疫抑制剂或接受移植者易发生重症。2.4季节特点SARS-CoV-2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高温和紫外线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弱其传播,因此,夏季发病率相对较低,秋冬季发病增加22-23J03、病理和病理生理改变24-31根据目前非常有限的儿童尸检报告及重症患儿穿刺组织病理结果,结合成人尸检报告,死亡病例和重症感染者的病理观察结果总结如下(不包括基础疾病病变X3.1呼吸系统3.1.1肺组织肺组织充血明显,伴灶性出血、坏死,可出现出血性梗死。3.1.2支气管肺内支气管黏膜部分上皮脱落,腔内可见黏液及黏液栓形成e3.1.3肺泡肺泡腔内见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及透明膜形成;渗出细胞主要为单核
16、和巨噬细胞,易见多核巨细胞。口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部分细胞脱落。口型肺泡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内可见包涵体,弥漫性泡损伤。肺泡隔血管充血、水肿,可见单核和淋巴细胞浸润及血管内透明血栓形成和胸膜下肺实质内扩张淋巴管,部分伴有机化性炎、肺梗死f口肺间质纤维化。3.2消化系统3.2.1肝脏和胆囊肝脏局灶性大泡脂肪变性,肝细胞变性和局灶性坏死伴中性粒细胞浸润。肝窦充血,汇管区见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门静脉和小叶周围区域的斑块状肝坏死。胆囊高度充盈。3.2.2食管及胃食管鳞状上皮中偶尔有淋巴细胞浸润。胃黏膜部分上皮变性、坏死和脱落,小血管的扩张和充血以及固有层和黏膜下层水肿。3.2.3小肠及胰腺小肠狭窄和
17、节段性扩张。固有层有大量浸润性浆细胞和淋巴细胞伴有间质性水肿。胰岛细胞变性。胰腺可见缺血性坏死。3.3心血管系统局灶性水肿、间质增生、纤维化、变性坏死,有淋巴细胞性心肌炎的迹象,存在炎性细胞和凋亡小体;电镜下可见血管内皮细胞中的病毒包涵体。全身主要部位小血管可见内皮细胞脱落、内膜或全层炎症;可见血管内混合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及相应部位的梗死。主要脏器(肺、肝等)微血管可见透明血栓形成,如广泛的肺泡毛细血管微血栓形成等。3.4泌尿生殖系统肾小球毛细血管充血,偶见节段性纤维素样坏死;肾小球球囊腔内见蛋白性渗出物,肾小管上皮变性、脱落,可见透明管型。间质充血,可见微血栓和灶性纤维化。肾小球系膜可见Ig
18、A沉积,肾小球内皮细胞中存在管网状包涵体及局灶性新月体形成。广泛的生殖细胞破坏,白细胞浸润,凋亡的精子细胞增加。3.5神经及肌肉系统急性缺氧缺血性损伤、脑组织充血、水肿,部分神经元变性。坏死性三炎施三可见大脑皮质和白质弥漫受损坏死,脑萎缩改变,大量皮质神经元丢失,小胶质细胞增生,弥漫性脑白质水肿,局灶性血管周围和神经元钙离子聚集,软脑膜可见局灶性淋巴细胞浸润。脑脊液和脑组织中可检测到SARS-CoV-2RNAo肌肉病理可见局灶性肌炎伴淋巴细胞浸润。3.6造血系统及免疫系统脾脏明显缩小,白髓萎缩,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灶性出血和坏死,脾脏内巨噬细胞增生并可见吞噬现象。淋巴结细胞数量减少,可见坏死
19、。骨髓造血细胞增生或三系细胞数量减少,偶可见噬血现象。胸腺可见严重弥漫性淋巴发育不良。3.7其他各脏器细胞内均可检测到SARS-CoV-2核酸和抗原,如肺、肝、肾、脑、淋巴结、免疫细胞等。4发病机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的主要致病机制与病毒直接损伤和宿主的异常免疫应答反应有关,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病毒直接损害SARS-CoV-2首先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受体结合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损伤气道和肺泡上皮细胞32同时还可以与肾、心、肠道、脑、血管等上皮细胞的ACE-2受体结合33,直接损害各个脏器,并引起多脏器的血管内皮
20、损伤,进一步加重损害。4.2细胞因子风暴感染后机体引发过强的免疫反应,大量免疫细胞活化(单核巨噬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等1促炎因子释放白细胞介素(IL)-10、IL-6、IL-8等;自身免疫反应等,造成细胞因子风暴,引起全身炎症反应。4.3凝血功能异常血管内皮损伤和大量细胞因子释放会通过多种途径激活凝血系统,使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紊乱,介导血栓形成,加重多脏器损害。MIS-C的发生与病毒感染后的异常免疫反应和广泛的血管内皮损伤相关*4.4免疫功能紊乱SARS-CoV-2可直接侵犯免疫细胞致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34,也可抑制I型干扰素释放。在重症致死性病例中,3%5%存在I型干
21、扰素通路相关的基因缺陷如Toll样受体3(TLR3X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和IRF9等,10%20%检测到干扰素自身抗体,造成内源性干扰素生成不足或缺乏35-36Jo4.5可能的持续慢性损害SARS-CoV-2可能存在的持续慢性损害、免疫失调和自身免疫反应等是引起长期CoVID-19症状(longC0VID-19)的主要致病机制375临床表现29,38流行病学研究显示,SARS-CoV-2感染的潜伏期为114d,多为37d。临床表现多样,部分感染者可无临床症状。在疾病严重程度方面,儿童患者以轻症或无症状为主。5.1呼吸道感染症状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少数患儿伴有鼻塞、流涕、咽
22、痛、头痛等。重症患儿表现为明显呼吸困难,可伴有中低热,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脏器功能衰竭。Cc)VID-19发生以来,无论原始毒株还是以上值得关切的变异株,儿童感染后较成人重症发生率低39JoOmicron变异株感染患儿大多数临床表现相对较轻,可无发热或肺炎表现,多在25d内恢复。这可能与OmiCron变异株主要感染上呼吸道有关40L与成人相比,儿童的上呼吸道相对较小,这被认为他们更容易出现类似喉气管支气管炎简称CroUP曲严重临床表现,典型特征为突然发作的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喘鸣和呼吸困难41-42JO5.2神经、精神症状偶
23、伴有嗅觉、味觉下降43L少数患儿可能会出现睡眠异常、认知功能障碍,焦虑抑郁情绪,易激惹及冲动攻击行为,重症患儿可能会发生急性或慢性心理应激反应。以上神经精神症状与SARS-CoV-2感染的关系尚需进一步论证。极少数患儿感染后会出现CoVlD-19相关脑病、急性坏死性脑炎,重者可导致死亡。5.3消化道感染症状部分患儿和新生儿病例可有或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5.4MIS-C2020年4月,英国和意大利首次报道了与COVID-19相关的新型高炎症性疾病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病例,2020年5月,美国首次报告了类似病例I44Je该疾病最终被命名为与COVID-19相关的MIS-Ce其临床特征为部分
24、儿童在发生SARS-CoV-2感染后,出现发热(38皮疹、结膜充血、淋巴结大,全身性炎症和休克症状,有2个及以上系统器官受累,实验室检查提示多项炎症指标升高,类似川崎病、川崎病休克综合征、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或中毒休克综合征的新型临床综合征。但其与SARS-CoV-2的关系和致病机制尚不清楚。6实验室检查6.1血液学检查45-46(1)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可见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可有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升高,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正常。极少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儿童 新型 冠状病毒 感染 诊断 治疗 预防 专家 共识 完整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09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