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docx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风哮: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2.寒哮: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多、色白多泡沫,易咯,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天冷或受寒易发。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3.热哮:喉中痰鸣如吼,咯痰黄稠,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4.虚哮: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至持续喘哮,咳痰无力。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
2、二)缓解期(病期诊断中属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肺脾气虚证: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滤,舌质淡,苔白。2.肺肾两虚证: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膝酸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颗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喘息哮鸣1.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发作持续时间,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2.取适宜体位,可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平喘、肺、肾上腺、交感等穴。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府、云门、孔最、膻中等穴。5.
3、遵医嘱拔火罐,取肺俞、膏肓、定喘等穴。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肺俞、天突、天枢、定喘等穴,三伏贴效果尤甚。7.遵医嘱中药泡洗。8.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二)咳嗽咳痰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量、颜色、性状。2.咳嗽胸闷者取半坐卧位。3.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4.做深呼吸训练,采用有效咳嗽、翻身拍背、胸背部叩击或使用设备进行排痰等方法。5.保持口腔清洁。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皮质下、大肠等穴。7.遵医嘱拔火罐,取肺俞、膏盲、定喘、脾俞、肾俞等穴。8.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穴。9.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肺俞、膻中、中府、云门、孔最等穴。(
4、三)胸闷1.观察胸闷的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等。2.协助患者变换舒适体位。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膻中等穴。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胸、神门、小肠、皮质下等穴。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1)寒哮证服用中药汤剂宜热服,热哮证宜偏凉服。补虚汤药宜温服。服用含麻黄的中药时,注意观察患者汗出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2)其他详见附录U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4.用药注意事项。(1)使用吸入剂的注意事项吸入药物时取坐位,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吸入装置,保证啸包住吸入制剂的吸嘴。指导患者正确的呼吸方法,用力呼气后再用口尽力吸入,确保药物充分发挥药效
5、.使用含激素类药物后应及时漱口,避免激素残留在口腔引起真菌感染。在医生指导下坚持使用吸入药物,不得擅自停药。(2)指导患者按时规律用药,遵医嘱适时调整药物,不可自行减药或停药。(3)告知患者哮病难以速愈和根治。虽然缓解期常自我感觉没有症状,但是气道的高反应性还持续存在,必须坚持长期用药。(二)特色技术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3.拔火罐(详见附录2)。4.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5.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6.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三)物理治疗1.胸背部叩击。2.有效咳嗽。(四)呼吸功能锻炼1.腹式呼吸。2.缩唇呼吸。3.呼吸吐纳功。四、健康指导(一)生活
6、起居1.寒哮患者病室宜阳光充足,温度宜偏暖,避风寒;热哮患者病室应凉爽通风。2.在心肺康复锻炼基础上增加:太极拳、八段锦等;可做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和呼吸吐纳功,以提高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3.注意加强过敏源识别与规避,及时检测过敏原的类别,在日常生活中规避防范。4.自我保健锻炼:(1)按摩保健穴位,取迎香、风池、三阴交、膻中等穴。(2)足底按摩,取涌泉穴。(3)叩齿保健。(二)饮食指导避免摄入易引起过敏的食品,如蛋白、海鲜类,忌食辛辣油腻等刺激之品。1.风哮证:宜食祛风涤痰,降气平喘的食品,如杏仁、萝卜等。食疗方:杏仁粥等。2.寒哮证:宜食温肺散寒,豁痰利窍的食品,如葱、姜、胡椒等。食疗方:椒
7、目粉可配菜或制成胶囊。3.热哮证:宜食清热宣肺,化痰定喘的食品,如梨汁、杏仁等。食疗方:雪梨川贝冰糖饮等。4.虚哮证:宜食补肺纳肾,降气化痰的食品,如木耳、核桃、胡桃等。食疗方:核桃粥等。5.肺脾气虚证:宜食健脾补肺益气的食品,如南瓜、银耳、山药等。食疗方:莲子银耳汤等。6.肺肾两虚证:宜食补肺益肾的食品,如杏仁、黑豆、百合等。食疗方:白果核桃粥等。(三)情志调理1.进行心理疏导,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避免不良情绪刺激。2.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3.介绍疾病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4.告知患者情志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五、护理效果评价附: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哮病(支气
8、管哮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ID:文化程度:联系电话: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证候诊断:风哮口寒哮口热哮口虚哮肺脾气虚证口肺肾两虚证其他:一、护理效果评价主要症状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中医护理技术护理效果喘息哮鸣1.观察口2.体位口3.其他护理措施:1.耳穴贴压应用次数2.穴位按摩应用次数3.拔火罐应用次数4.穴位贴敷应用次数5.中药泡洗口应用次数6.中药离子导入口应用次数7.其他:_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次,应用时间:天次,应用时间:天次,应用时间:天次,应用时间:天次,应用时间:天_次,应用时间:_一天好口较好口一般差咳嗽咳痰1.观察
9、口2.体位口3.排痰口4.口腔清洁5.其他护理措施:1.耳穴贴压应用次数2.拔火罐应用次数3.穴位贴敷应用次数4.穴位按摩应用次数5.其他:_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次,应用时间:天次,应用时间:天次,应用时间:天次,应用时间:天好较好一般差胸闷1.观察2.体位口3.其他护理措施:1.穴位按摩应用次数2.耳穴贴压应用次数3.其他:_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次,应用时间:天J欠,应用时间:天好较好一般差其他I1.好较好(请注明)2.3.一般口差口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评价项目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满意一般不满意中医护理技术耳穴贴压穴位按摩拔火罐穴位贴敷中药泡洗
10、中药离子导入健康指导/签名责任护士签名: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口实用性较强口实用性一般不实用改进意见: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一、内服汤剂1服药时间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清热药宜倪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食化积药,通常倪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2.服药温度一般情况
11、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3.服药剂量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二、内服中成药1.内服中成药一般用温开水(或药引)送服,散剂用水或汤药冲服。2.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提醒医生关注。3.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对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尤应注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4.服用胶囊不能铿碎或咬破;合剂、混悬剂、糖浆剂、口服液等不能稀释,应摇匀后直接服用;如番泻叶、胖大海等应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三、中药注射剂1.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
12、予以配置及给药。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严禁混合配伍。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四、外用中药的使用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必
13、要时局部清创。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并报告医师。过敏体质者慎用。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2.护理评估(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
14、使用。指导患者正确按压。7.观察(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二、艾灸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2.护理评估(1)施灸的皮肤情况。(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舐部不宜施灸。3.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4.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6.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
15、止灼伤皮肤。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9.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10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加剂量。11.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的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三、拔火罐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拔罐,正确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2.护理评估(1)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有皮肤溃疡、水肿、毛发较多处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3)高热
16、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忌拔罐。(4)女性患者妊娠期腰舐部禁用。3.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4.操作前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缝。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5.拔罐过程中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注意询问患者感觉,如有不适,及时起罐,防止烫伤。6.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7.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适宜,否则因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8.起罐后,一般局部皮肤呈现红晕或紫缙色(瘀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9.操作完毕后,记
17、录拔罐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四、刮瘀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刮疼治疗,根据部位选择适宜的刮瘀用具。2.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体质和皮肤情况,体型消瘦者慎用,局部皮肤瘀斑、水泡、疤痕、炎症、破溃、有出血倾向等情况者禁止刮痂。(2)评估患者证候表现,遵医嘱辨证选择刮痂油及刮痂方向。(3)评估患者耐受能力,确定手法轻重。(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3.室温保持在2224(,暴露刮痂部位,注意保暖和隐私保护。4.刮瘀手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局部皮肤发红或有紫色宓点为宜,但不强求出瘀,禁用暴力。5.刮癞时不可过仇过饱,宜饭后1-2小时后刮痂。6.关节部位、脊柱、头面部禁止采用重手法,刮痂时间
18、相对较短。7.糖尿病患者皮肤耐受性差,血管脆性增加,刮瘀的力度不宜太大,速度不宜太快,时间不宜太长。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浮肿者,宜从下往上刮。8.刮瘀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果出现头晕、恶心,甚至晕厥等现象称为晕痂,应立即停止,迅速让其平卧,饮一杯糖盐水,报告医师配合处理。9.告知(1)操作前:刮瘀时局部可有疼痛、灼热感。(2)操作中:出现头晕、恶心、四肢无力等情况,应及时告知。(3)治疗后:刮疹部位可出现疹点或瘀斑为出疹,出疹后12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属正常现象。刮疹后局部注意保暖,多喝热水,避风寒,3小时内避免洗浴。10.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五、穴位
19、按摩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穴位按摩。2.护理评估(1)按摩部位皮肤情况。(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3)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3.操作者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4.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5.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停止按摩并做好相应的处理。6.操作完毕后,记录按摩穴位、手法、按摩时间及患者感受等。六、穴位贴敷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穴位贴敷。2.护理评估(1)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2)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3.充分暴露贴敷部位,同时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4.膏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并保持一定的湿度。5.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支气管哮喘 中医 护理 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10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