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内酯在肾脏病中的应用.ppt
《螺内酯在肾脏病中的应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螺内酯在肾脏病中的应用.ppt(2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螺内酯在肾脏病中的应用,1.螺内酯的利尿作用2.肾脏病中RAAS的作用3.醛固酮脱逸现象4.螺内酯的临床作用机制5.螺内酯的临床应用,1.螺内酯的利尿作用,螺内酯为醛固酮的竞争性抑制剂,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阻断Na+-K和Na+-H+交换,结果Na+、CI-和水排泄增多,K、Mg2和H+排泄减少,对Ca2和P3-的作用不定。利尿作用较弱。主要经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大于90,血浆蛋白结合率在90以上,进入体内后80由肝脏迅速代谢为有活性的坎利酮(canrenone),口服1日左右起效,23日达高峰,停药后作用仍可维持23日。主要经从肾脏和胆道排泄。,适应症:a.利尿作用。b.治疗高血压的辅助
2、药物。c.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和治疗。d.低钾血症的预防与噻嗪类利尿药合用,增强利尿效应和预防低钾血症。不良反应:高钾血症最为多见,常以心律失常为首发表现;胃肠道反应。此外,尚有低钠血症,抗雄激素样作用或对其他内分泌系统的影响,过敏反应,肿瘤等。,2.肾脏病中RAAS的作用,在肾脏局部存在着完整独立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与组织炎症、纤维化的形成有密切关系。Ang可促进醛固酮(Ald)的大量生成。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的经典生理效应是与特异性地表达于肾脏远曲小管及集合管的上皮细胞上的醛固酮受体结合,参与钠重吸收及氢、钾排泄,从而调节离子转运和水钠平衡。,此
3、外,心脏、血管、大脑等均可合成醛固酮,而醛固酮受体也广泛存在于大脑、血管、心脏等器官的非上皮组织,醛固酮与非上皮组织的醛固酮受体结合,在介导靶器官炎性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外基质合成及靶器官纤维化中起着重要作用。醛固酮尚可直接作用于肾固有细胞,醛固酮与肾小球系膜细胞醛固酮受体结合,诱导系膜细胞纤维连接蛋白(FN)及转化生长因子-(TGF-)等表达。而TGF-是组织纤维化中最重要的致炎症因子。醛固酮还可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增加、上调乙酰胆碱酯酶(ACE)基因的表达。,醛固酮可以通过上调Ang 1型受体的敏感性而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力。因此,肾脏的炎性损伤以及TGF-等炎症因子的释放可促使肾固
4、有的成纤维细胞、炎性的肾实质细胞(如MsC)等亦可转分化肌成纤维细胞。在RAAS 中Ang的激活,亦可引起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如参与巨噬细胞渗出、血管收缩,内皮功能障碍,血小板激活;刺激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的表达;促进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TNF-、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NF-B、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TGF-等炎症因子的激活表达;促进氧化应激反应。,总而言之,在肾脏病中Ang与醛固酮共同作用,从而促进细胞增殖、ECM聚集、抑制ECM降解,最终导致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球硬化。,一项针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荟萃分析发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
5、易并发糖耐量异常或DM,除了低钾血症导致的胰岛素分泌受损和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外,过高的醛固酮血症对胰岛素作用所产生的直接效应可能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认为,醛固酮可能参与了DM的发生。,3.醛固酮脱逸现象,在心脏病、肾脏病等多种疾病中已证实,ACEI与ARB阻断Ang作用后,醛固酮(Ald)减少是暂时的。单用大剂量ACEI或ARB并不能完全抑制肾RAAS,且应用ACEI或ARB一段时间后有高达40的患者出现“醛固酮脱逸”,即治疗后一个月血浆Ald明显下降,治疗后3-6月,反而超过基础水平。“醛固酮脱逸”现象的发生导致其靶器官保护效应逐渐消失,而此效应在加用醛固酮受体拈抗剂后又可再次出现。,醛固酮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酯 肾脏病 中的 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13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