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足细胞病发病机制.ppt
《肾小球足细胞病发病机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肾小球足细胞病发病机制.ppt(5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肾脏病理之-肾小球足细胞病发病机制,一、肾小球足细胞(脏层上皮细胞)功能,1、肾小球足细胞是滤过屏障的一部分,其滤过孔径为2540nm,是滤过膜中最后一道屏障,又是滤过膜中最小的滤过孔。2、足细胞是合成富含带阴电荷组成屏障的硫酸类肝素的主要来源细胞,并将硫酸类肝素分布于基底膜(GBM)及其两侧。足细胞本身也覆盖着带阴电荷的唾液酸糖蛋白,共同维持着滤过膜的电荷屏障功能。,3、足细胞通过旁分泌途径合成与分泌前列环素E2(PGE2)、前列腺素I2(PGI2)和血栓素2(TXA2),参与肾小球血流动力学的调节功能。4、足细胞可产生组成肾小球基底膜主要胶原成分的型胶原与氨基多糖类一起参与对损伤基底膜的修
2、复。,二、足细胞的损伤机制与足细胞病,1、损伤足细胞的致病因素:(1)免疫介导的损伤。(2)肾小球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对足细胞损伤。(3)肾毒性药物与毒物对足细胞的损伤;(4)代谢异常性损伤。(5)大量蛋白尿漏出。(6)感染(HIV)均可对足细胞损伤。,2、损伤后足细胞数量减少的原因(1)足细胞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增生能力弱。(2)足细胞分裂中的缺陷,导致分裂障碍。(3)足细胞由于局部血管紧张素(Ang)和趋化生长因子(TGF-)生成增加,促使了足细胞的凋亡,数量减少。(4)足细胞周围环境因素造成足细胞和基底膜连接受损,足细胞从GBM脱落。,3.足细胞损伤后的功能变化(1)受损伤后的足细胞可分
3、泌多种细胞因子,进一步导致足细胞的减少和其他固有细胞损伤。2)高表达巨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的足细胞,一方面导致自身的损伤,另一面也导致系膜基质分泌增多,进而引起系膜增生。,(3)足细胞的脱落,GBM裸露,导致裸露区域毛细血管袢的张力与肾小球静水压平衡紊乱。(4)裸露的GBM与鲍曼氏囊接触粘连,壁层上皮细胞粘附沿基底膜生长,致毛细血管结构毁损,继发透明物质沉积,肾小球硬化形成。,三、足细胞损伤后的形态改变退行性变进展到经典的局造节段性病变;炎症反应后进展到新月体形成;异常增生导致塌陷型局造节段性肾小球固有细胞硬化。四、足细胞损伤后的病理变化 1、足细胞空泡变性与肿胀、坏死。常见于以大量蛋白
4、尿和肾病综合征为主的肾小球肾炎和肾小球病。,细胞型局造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时,足细胞不但肥大和变性,尚可见增生。,2、足细胞足突融合:电镜下足细胞的足突融合或称微细绒毛状变性,称足突细胞融合,主要是由于足细胞表面电荷减少或消失造成的(见图2-14、15),常见于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以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为主的肾小球肾炎或肾小球病。足突细胞粘连、倒状、融合成电子密度高的堤状,附于 GBM外侧。,3、足细胞增生:足细胞增多并松散地分布与肾小囊内,可行成假新月体状(见图2-16)。常见于细胞型局造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4、泡沫细胞形成:此改变常见于大量蛋白时,足细胞吞噬较多的蛋白和脂质,在细胞内出现大
5、量蛋白或脂质空泡。,五、足细胞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原发性足细胞损伤后常以微小病变、局造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以及膜性肾病的表现形式而发病。,1、以微小病类型发病的临床表现:发病特点:该类型发病常见于儿童,发病高峰年龄为26岁。发病率:人群发病率为万分之二,占儿童肾病综合征的7590以上。前驱病:约1/3患者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起病大多较急,典型病例首发症状多为明显的肾病综合征,血压正常。血尿:20患者可见不同程度的镜下血尿,随着年龄增大,镜下血尿发病率也增加,特别是在60岁以上的患者中,由于肾间质炎症、纤维化、血管病变,镜下血尿的发病率更高,但肉眼血尿罕见。,蛋白尿:严重病例中,24小时尿
6、蛋白可超过40克。儿童中尿蛋白是典型的高选择性蛋白尿,主要包括清蛋白及极少量大分子蛋白,如IgA、巨球蛋白C3;成人则表现不一,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的微小病病型肾病,可表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而且常伴有高血压和GFR下降。,2、以局造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型发病形式足细胞损伤后的临床表现;原发性局造节段性肾小球固有细胞硬化症,主要是由于肾小球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导致足细胞损伤。该类病人中存在着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损伤因素。该类型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发生任何年龄,但以青年为主,也可发生在儿童,人群发病率为万分之一,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为持续性蛋白尿,以白蛋白为多见,典型病例以肾病综合征形式起病。蛋白尿越
7、多预后较差。有50%-60%的患者有血尿 有高血压和固有细胞功能损害者10%-50%不等。,3、以膜性肾病形式发病的足细胞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以膜性肾病形式发病的患者,主要是以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根据导致足细胞损伤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不同,可分为原发与继发两大类型,临床表现(1)发病特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成人多见,高发年龄为35-40岁。(2)发病率:原发性膜性肾病形式发病的占所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8.8%-11.6%。男性为女性的2倍。(3)起病特点:起病隐匿,少数有前驱感染,(4)蛋白尿:无症状性蛋白尿为首发症状,均为非选择性蛋白尿。(5)血尿:成人镜下血尿约占60%,儿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肾小球 细胞 发病 机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16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