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ppt
《78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8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ppt(6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78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为黑素细胞来源肿瘤,好发于皮肤,亦可来源于口腔、鼻腔、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的粘膜、眼睛的虹膜、脉络膜等部位,黏膜MM侵袭性浸润强,预后差。按传统的临床病理分型方法,原发性皮肤MM主要分为4个亚型:1.恶性雀斑样M(起源于原有的恶性雀斑样痣);2.浅表扩散性MM;3.肢端MM;4.结节性MM。,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收集2000年1月至2014年1月沈阳军区总医院门诊及病房收治的的MM患者共137例。入选标准:(1)经普通病理和/免疫病理诊断明确;(2)临床及病理资料较完整。,排除标准:1.眼
2、、口、鼻、肛门、直肠和阴道等黏膜MM;2.复发或转移的MM;3.治疗后3个月内无随访资料;4.复发前治疗情况不明。根据上述入选和排除标准,最终78例皮肤MM被纳入本研究。,病理学组织检查: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等指标以及免疫标志物阳性情况。,Clark分级:根据肿瘤浸润深度判断,即:级-为原位M,肿瘤细胞均位于基底膜以上的表皮内;级-肿瘤细胞侵入真皮乳头浅层及附属器周围,单个分布或少数聚集成巢,而未侵出真皮乳头层;级-肿瘤细胞侵至真皮乳头与网状层分界处,常扩大呈结节状;级-肿瘤侵入真皮网状层;级-肿瘤累及皮下组织。,目前通用的分期方法为AJCC(American Jo
3、int Committee on Cancer Staging,美国癌症分期联合委员会)第七版分期系统(TNM分期),该法主要根据肿瘤厚度、核分裂数、有无溃疡、淋巴结转移状态和个数、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将MM分为IIV期。该法亦被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2013版)推荐使用。,资料收集及整理:总结患者的临床病理记录及随访资料,临床病理特点,治疗经过及疾病的预后和转归。,结 果,临床资料:一般资料:78例MM,男35例,女43例,男女比例约为1:1.23;年龄1590岁,平均(56.510.4)岁。病程:病程10天60年,平均6.52.1年。诱因:8例有外伤及感染史;12例于色素痣或外伤部位行不恰当
4、处理或机械化学刺激,导致皮损破溃,久治不愈;34例无明显诱因出现黑斑或结节破溃;24例不详。,部位:肢端59例,其中足掌、足跟等28例,甲下21例,手臂部3例,腿部2例,面部2例,头部2例,颈部1例;躯干部9例(其中肩部2例,胸部3例,背部2例,腹部1例,腰部1例)。14例色素痣恶变患者中,1例位于背部,13例位于肢端,其中7例起源于甲母痣。,皮损类型:棕褐色、黑色或灰黑色不均匀色素斑,边界不规则,逐渐形成斑块或结节,多外生性生长,可呈结节状、乳头状、菜花状和息肉状,质地柔软或中等硬度。肿物缓慢增大或在接受刺激后迅速增大,部分伴溃疡及坏死(35例),可见血痂、血性或淡黄色渗出。甲下M为甲缘发黑
5、,甲脱落及溃疡、渗出、甲床萎缩、甲下组织增生。病灶大小不等,最小皮损面积约为0.3 0.4cm,最大可达66cm,3 cm及3 cm分别为56例和15例,另7例患者病灶大小数据缺失。,皮损数量:病灶单发69例,多发9例(8例患者初诊时同时可见2处皮损,1例患者初诊时有3个皮损),7例病灶周围可见卫星现象。症状:破溃的皮损均有轻度到中度的疼痛或瘙痒症状;未破溃皮损除少数患者偶觉轻微瘙痒外,其余无自觉症状。,系统检查:7例初诊患者区域浅表淋巴结肿大(其中腋窝3例,腹股沟2例,肘部1例,腘窝2例),均行淋巴结活检术,除1例为炎症性改变,其它6例均经病理证实为肿瘤淋巴结转移。共计14例患者淋巴结活检阳
6、性,其中4例影像学及病理活检证实有远处转移(2例皮下软组织转移,1例肺转移,1例远处淋巴结转移)。,普通病理检查:镜下主要以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痣样细胞瘤三种细胞形态为主,几种细胞常混合存在,部分可见瘤巨细胞:,1.上皮样细胞型:共计35例,细胞呈圆形、椭圆形或棒状,胞体大而胞质丰富,细胞核呈多囊泡状,核仁明显,嗜酸性;,2.梭形细胞型:共计14例,主要表现为胞体狭长呈梭形,核大呈卵圆形,胞浆嗜酸,核仁较明显,多呈束状排列;,3.小痣样细胞型:共计11例,瘤细胞胞浆少,核圆而染色较深,似小痣样细胞或淋巴细胞样细胞,核仁不清或仅见小核仁,瘤细胞一般较分化差,可聚集成巢状或弥漫排列;,4.混合型
7、:共计18例,可同时见到三种细胞类型,但主要以上皮样细胞及梭形细胞混合为主,肿瘤细胞一般呈巢状分布。4例切片可见多核瘤巨细胞。,恶性雀斑样M 1例,浅表扩散性MM 10例,肢端MM 59例,结节性MM 7例,无色素性M 1例(为同一人)。,可见大量梭形瘤细胞,呈巢状分布(HE染色100),可见典型的梭形瘤细胞,呈巢状及散在分布,核分裂象明显(HE染色400),免疫组化检查:24例进行了免疫病理检查:S-100阳性:23例,阳性率95.83%;HMB-45 阳性:22例,阳性率91.67%;Vimentin 阳性:17例,阳性率70.83%。,MM病理分级(期),治疗:除3例患者因年老体弱、皮损
8、面积过大且出现转移而仅做活检,未予手术切除,余75例均行原发灶手术切除。32例甲下及肢端MM行病变指(趾)超关节截肢术,5例行截肢术(截除平面在跗跖关节或腕掌关节),6例足底负重区皮损行皮瓣转位修复,7例非负重区皮损行游离皮瓣移植术。术后29例接受了生物治疗(干扰素-2b、IL-2等)。9例患者转入肿瘤科进行联合化疗,2例患者行生物靶向治疗(贝伐珠单抗)。,治疗结果及随访:截止2013年1月,对本组78例病人及家属随访结果显示:其中有19例患者超过12个月后失访(失访原因为部分患者及家属不配合或联系方式发生更改)。期:9例,1例因肺癌死亡,8例存活,定期复查者1人(未发现复发或转移)(死亡率0
9、);,期:23例,死亡7例,1例因年龄较大其他原因死亡,余6例死于本病(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23月,36+月,38+月,64月,70+月和84个月),定期复查6人(区域复发者2例,远处皮肤复发者1例,未复发者3例)(死亡率26.08%);期:10例,死亡8例(术后生存时间12个月36个月者5例,3660个月2者,超过60个月者1例),定期复查者2例,目前无复发(死亡率80%);期:4例,均在1年内死亡(死亡率100%)。截止随访日,总体死亡率24.35%。,78例MM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讨 论,MM可由先天性良性黑素细胞痣或不典型痣恶变,也可以自发生成,其它罕见情况包括细胞性蓝痣等恶变。获得性良性
10、黑素细胞痣发生恶变的可能性极小,但至少35%的结节性和浅表扩散性M的发生与黑素细胞痣(包括发育不良痣、clark不典型痣等)有关。,在亚洲人和其它有色人种中,以肢端型MM最为常见,皮损好发于手指或足趾(特别是甲下)以及足底等承重部位;而浅肤色人中以则以背部,男性胸腹部和女性腿部等部位多见。流行病学研究表明,MM的发病与遗传、环境、日光照射、外伤和炎症刺激等相关,大量紫外线暴露损伤及创伤刺激被公认为诱发MM的重要原因。,本文患者均无特殊家族及遗传史,其中14例为肢端色素痣恶变,8例有外伤史,12例色素痣或患处行机械或化学刺激(搔抓、刀削、针刺、按摩器、化学腐蚀剂刺激、激光治疗);35例局部反复破
11、溃感染,提示化学、机械及炎症刺激为重要诱因。这些患者均无强烈日晒或严重晒伤史,且并非都发生在暴露部位,所以国人MM的诱因可能与国外、尤其是白种人不同。,肢端雀斑样M是我国及有色人种最常见的。好发于指趾(尤其是甲下)及足底承重部位,早期为色斑或色素痣,如较快出现隆起时,提示肿瘤可能由水平生长期进入垂直生长期,可能会出现溃疡或出血。本文17例患者存在外伤、机械化学刺激及误诊误治病史(28.81%),提示其发病可能与创伤、刺激或炎症有关。,本文甲下M共21例,7例起源于甲母痣或甲黑线恶变,曾被误诊为“慢性甲沟炎”、“感染性肉芽肿”、“甲癣”,并接受过拔甲、抗感染药物、切开引流、清创及激光冷冻治疗。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78 原发性 皮肤 恶性 黑色素瘤 临床 病理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16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