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解剖.ppt
《颅脑解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颅脑解剖.ppt(7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颅脑解剖,头部以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端、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与颈部分界。以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和乳突的连线为界,分为上方的颅部和前下方的面部。,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二横指处,额、顶、颞、蝶四骨在此相接,多呈 H 形。此处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受暴力打击时,易致骨折及上述动脉破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乳突其根部的前内方有茎乳孔,面神经由此出颅;其后部的内面有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头部断层解剖学常用基线:Frankfort 平面(FHP):这个平面在颅骨上是由左右外耳门上缘点和眶下缘点组成的平面。已成为各国人类学家颅骨测量时采用的统一标准平面。Reid
2、基线(RBL):为眶下缘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本书颌面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以此线为准。,眦耳线(CML)或称眶耳线(OML):为外眦与外耳道中点的连线。颅脑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冠状断面经眶(毗)耳线的外耳门中点处作垂线,常为冠状断面的基线,上眶耳线(SML):为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结构及减少颅骨伪影。连合间线为前连合(AC)后缘中点至后连合(PC)前缘中点的连线,又称AC-PC 线。脑立体定向手术和x-刀、-刀治疗多以此线为准。,CML 与RBL 向头侧成角16.74+2.52。SML 与RBL 的夹角为26.12+4.56。,脑沟约出
3、现在胚胎第24 周至第28 周。人脑的大小几乎全由遗传因素决定,而脑回的类型,尽管受到基因有意义的影响,但主要由非遗传因素决定。,大脑半球的主要沟裂及分叶,大脑纵裂分开左、右大脑半球,大脑横裂隔开大脑与小脑。每侧半球以外侧沟、中央沟和顶枕沟三条恒定的沟分为五叶。外侧沟上方和中央沟以前的部分为额叶,外侧沟上方和中央沟以后的部分为顶叶,外侧沟以下的部分为颞叶。枕叶较小,位于半球的后部,其前界于内侧面为顶枕沟。枕叶、顶叶和额叶在半球上外侧面的分界是假设的。通常以顶枕沟至枕前切迹的连线(称顶枕线)为枕叶的前界,自顶枕线的中点到外侧沟后端的连线,是顶、颞二叶的分界。岛叶呈三角形,位于外侧沟的深面,被额、
4、顶、额叶所掩盖。,(一)外侧沟位于半球上外侧面中部,由一个短干和五个分支(前支、升支、后支、后升支、后降支)组成。干在下方始于前穿质,于额叶眶面和颞极之间向外侧延伸,适对应着蝶骨小翼后缘并含有蝶顶窦。干抵达半球上外侧面即分为前支、升支和长的后支,其分叉点与颅表面的翼点一致。前支和升支连成“U”形(58%)或“Y”形(11%)或“V”形(8.5%),向上伸入额下回,其长度分别为14 mm 和18 mm。后支最长,为外侧沟的主体,向后上外行走,移行为后升支和后降支。后升支翘向上方,终于缘上回;后降支摆向后下方,伸入颞上回,形成颞横回的后界。,(二)中央沟中央沟分隔皮质的第1 躯体运动区和第1躯体感
5、觉区,与半球内侧面约成70角,沿上外侧面前下行。其上端交于半球上缘中点后方约1.5 cm 处,下端在大多数人(89.3%)未到达外侧沟。中央沟的全程有两个膝状弯曲,上膝位于中、上1/3 交界处,凸向后方;下膝位于中、下1/3 交界处,凸向前方。中央沟深约2cm。,(三)顶枕沟顶枕沟位于半球内侧面,末端多越过上缘转至半球上外侧面,此处约在枕极与中央沟上端间的中点。国人顶枕沟的出现率为90%,其中呈直线走行的占49%,其余呈平缓走行的曲线或 S 形。多在距状沟前、中1/3交界处,与距状沟相会合。,二、大脑各叶的沟、回,(一)额叶额叶是半球最大和最前面的部分,约占半球表面的1/3,大致可区分为上外侧
6、面、内侧面和下面。在上外侧面,其后界是中央沟,下界为外侧沟。在内侧面,以扣带沟与扣带回相分,后界为从中央沟上端向下到扣带沟的连线。在额叶的上外侧面,有三沟四回。中央前沟位于中央沟前方,并大致与其平行。84.5%的国人中央前沟不连续,而呈上、下两段,即上中央前沟和下中央前沟,也有呈三段或四段的。中央前沟和中央沟之间的皮质称中央前回,为躯体运动皮质。自上、下中央前沟分别向前发出额上沟和额下沟,从而将中央前沟以前的额叶皮质分为额上、中、下回。,额下回位于额下沟下方,形成外侧沟的上壁,包括三个部分:外侧沟前支以下的部分称眶部,前支与升支之间的部分称三角部,升支与中央前沟之间的部分称岛盖部,三角部和岛盖
7、部又称Broca 区,为前说话区。据Ebeling 等研究,额叶下部的沟有4 种类型(如图)。在额叶的内侧面,中央沟前方的部分为额叶,包括中央旁小叶前部和额内侧回,两者借中央旁沟为界。,在额面的下叶,有一与内侧缘平行的深沟,称嗅束沟,容纳嗅球和嗅束。嗅束呈细带状,前连嗅球,向后分成明显的内侧嗅纹和外侧嗅纹,在分叉处形成一个三角区,即嗅三角。在嗅三角和视束之间,有一菱形区,称前穿质,为血管出入处。在前穿质的后部、视束的前缘,有一平滑的斜带,称Broca 斜角带。嗅球、嗅束、嗅三角、前穿质和海马旁回前部的皮质又称嗅脑。嗅束沟内侧的窄条皮质称直回;外侧的总称眶回。眶回内有数条眶沟,大致排列成“H”形
8、。,(二)顶叶顶叶可区分为外侧面和内侧面。于上外侧面,顶叶的前界为中央沟,下界是外侧沟后部及其与顶枕线中点的连线,后界为顶枕线。中央后沟为顶叶内最重要的沟,按其全长有无中断分为连续型(56.8%)和中断型(43.3%)两种,中断型中绝大多数为二段,即上、下中央后沟;其上端多未到半球上缘(68.6%);下端与外侧沟相交者仅为43.7%。中央后沟与中央沟之间为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皮质。中央后沟下段常被一浅沟(称为后中央下沟)分成前、后两段,而呈外翻足 或幼犬掌 样外观。,顶内沟起自中央后沟,与半球上缘平行弯向后方,将顶叶分为上、下两部。上部称顶上小叶,下部为顶下小叶。顶下小叶前部环绕外侧沟后升支的
9、部分称缘上回;后部栖息于颞上沟周围的部分,称角回。缘上回、角回和颞上、中回的后部称Wernicke 区,为后说话区,是最重要的语言中枢。在内侧面,顶叶被扣带沟缘支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为中央旁小叶后部,后部称楔前叶。楔前叶为顶叶内侧面的主体,其前界为扣带沟缘支,后界是顶枕沟,下界由顶下沟构成。,(三)颞叶颞叶有上外侧面和下面。在上外侧面,颞叶居外侧沟下方,其后界为顶枕线,此面被颞上、下沟分为颞上、中、下回。颞上沟是一条相当恒定的沟,有连续型(67%)和中断型(33%)两种。颞下沟的存在率为92.5%,多不规则,往往由数个短沟组成,连续为一段的仅占36.2%。颞上沟与外侧沟之间为颞上回,此回构成外
10、侧沟的底,其后部有2-3 个斜向前外的小回,称颞横回,是听觉皮质。颞叶的下面,内侧界为海马沟,后以枕前切迹至胼胝体压部下方的连线与枕叶为界(图1-2)。海马沟在胼胝体压部下方续于胼胝体沟,然后向颞极前进,终于钩。侧副沟起自枕极,多呈连续型(占83.2%),向前于颞叶前部连于嗅脑沟。,枕颞沟位于侧副沟外侧,由2-4 段短沟组成,未延伸到颞极。枕颞沟外侧的部分属于颞下回,称枕颞外侧回;枕颞内侧回(又称梭状回)位于侧副沟和枕颞沟之间。侧副沟与海马沟之间为海马旁回,此回的前端绕海马沟,形成隆起的钩。海马旁回和扣带回围绕胼胝体几乎成一环,两者在胼胝体压部后方借一狭窄的扣带回峡相连。隔区(包括胼胝体下区和
11、终板旁回)、灰被、扣带回、扣带回峡、海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因连接成一个马蹄形的脑回,围绕于大脑半球与间脑交界处,构成边缘叶。,(四)枕叶枕叶较小,为半球后端的部分,有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于上外侧面,枕叶位于顶枕线的后方,被枕外侧沟分为枕上回和枕外侧回。枕叶的内侧面居顶枕沟后方,以距状沟分为楔叶和舌回。距状沟深1.4-2 cm。从胼胝体压部下方向后走向枕极,有半数以上的转至半球上外侧面,其余的至枕极或行于内侧面。以顶枕沟与其的会合点为界,分距状沟为两部,即前距状沟和后距状沟。前距状沟的位置和形态均很恒定,其在侧脑室后角内侧壁上形成一隆起,称禽距。枕叶的下面与颞叶下面相移行,两者的界线为枕前切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颅脑 解剖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19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