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方案.docx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方案.docx(12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目录一、学院概况3二、建设根底3一)区位环境优势显著3二)适应工业强省和区域经济开展需要的专业优势和效劳面向4三)良好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5四)教学改革成效显著6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已具备良好根底6六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根本形成7七建立了四个融合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7三、建设内容8一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促进校企深度融合。8二树立为地方经济开展效劳的观念,扩大企业在职职工培训规模11三)开发一体化课程,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17附件一:重点专业校企合作工程建设方案23一生物制药技术专业23(二)数控技术专业24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26四现代纺织技术专业27五光电子技术专业29六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31七电子
2、商务专业33八空中乘务专业35附件二:罗田理工中专教师转岗培训相关材料37一罗田理工中专教师转岗培训各专业课程设置37二罗田理工中专教师转房培训安排40附件三:数控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42一)我院国家数控实训基地建设的概况42二)一体化教学课程改革及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根本思路44三)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开发46四)加强适应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要求的师资队伍的建设63五)加强适应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教学实训条件的建设69附件四: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74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和依据74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课程开发思路81三、电子信息工
3、程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开发83四、建设适应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要求的师资队伍106五、适应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教学实训条件建设112附件五: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一览表116附件六: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实训基地一览表117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工作方案一、学院概况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是199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直属湖北省教育厅管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是全国重点建设师资培训基地;2004年12月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2006年12月被确定为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07年11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20
4、07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立项建设单位;2007年12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评为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校园占地面积1610亩,建筑面积51.3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5.73亿元;教师总数1228人,其中专任教师819人,兼职教师287人;教授14人,副教授204人;14个系、57个专业;在校生数17364人;年办学收入1.2亿元;教学设备值万元;实训中心37个、实验室162个、校外实训基地183个;图书馆纸质藏书万册、电子藏书40万册。目前已具备了容纳在校生20000人、每年为社会输送6000-7000名高技能人才、年职业技能培训IOoOO人次的人才培养能力。二、建设根底(一)
5、区位环境优势显著学院地处湖北最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一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位于武汉中国光谷的中心。湖北省是我国工业大省,十一五期间,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确定了4个目标:做强做大支柱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开展和提升效劳业;开展和完善根底设施与根底产业。以培育汽车、钢铁、电子信息、石化、食品和纺织6个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支柱产业为重点,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十一五期间,湖北省现代制造、网络通信、纺织、生物制药、电子商务和航空效劳等行业将会有大的开展。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的经济政治中心,在十一五期间,要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教育基地、交通通信枢纽,中部地区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效劳业中心,真正成为促进中部
6、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十一五期间实施10个百亿产业,分别是光通信、移动通信、半导体、消费电子、激光、创意软件、生物医药、高科技农业、环保、现代装备制造业等,逐渐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现代制造业、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环保、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竞相开展的产业格局。近年来,以富士康、中芯国际、美国IBM等为代表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企业落户武汉中国光谷,其中世界500强企业近50家。这些企业入驻后,每年带来人才需求(指十一五期间)年均20万人以上,其中大局部是高技能人才。良好的区位优势为学院实现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提供了产业依托,为学院毕业生就业提供了保障,也为学院效劳
7、区域经济建设奠定了根底。(二)适应工业强省和区域经济开展需要的专业优势和效劳面向多年来,学院针对湖北省经济开展战略和学院所在区域的产业特征,利用校企相依、产学相连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综合性职业院校专业布局适应面广的优势,灵活调整和设置光电子技术、数控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空中乘务等专业。目前,学院已开设专业57个,有国家精品专业建设工程1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4个,校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0个。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光电子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现代纺织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空中乘务等专业已经具有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同类学校中具有一定影响。学院根据效劳区
8、域经济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办学方向,利用学校+企业+社会的合作机制,根据东湖开发区及光谷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华中数控、武汉中原电子集团、武汉联合药业集团等100余家企业签定订单培养协议,学院已为周边企业培养4000余名毕业生,成为开发区及光谷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开展所需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学院利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和机械、电子信息、管理、建筑、旅游等类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积极开展职教师资培训工作,己累计为省内外培训职教师资2000余人次,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年均IOoOO人次以上。(三)良好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学院成立了继续教育管理处、校企合作管理处等机构,大力推动产学结合,
9、以就业为导向,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在全国同类院校中较早建立起了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曾为葛洲坝集团、平顶山煤矿、海南三亚机场、深圳热工仪表等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2001年,以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合作为标志,正式开展订单式培养,并在一系列省部级科研工程的根底上总结提炼出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根本特征,建立起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理论框架。目前全院14个系有20多个专业实行了订单式培养。2005年,学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由学院牵头,联合全省40多所职业院校和省内外120多家企业组建了湖北现
10、代制造、湖北电子信息和湖北旅游三大职业教育集团,为产学合作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四)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在教学改革中,坚持以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为重点。课程改革方面坚持做到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的要求相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证内容相结合。按照一教双证的要求,以职业资格标准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大力推进综合课程与双证课程的开发。近两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探索成为学院教学改革的主体,开发了一批表达岗位工作任务的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的思路,实施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集理论教学、实验实训实习于一体的教学模式,较有代表性的有产品教学、单元教学、工作室教学
11、、顶岗实习教学、工程教学等。(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已具备良好根底根据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按照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校企合作的原那么,努力推进真实生产和仿真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了集教学、技术开发与应用、生产、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满足专业实训要求的校外实习实训网络。先后建成了国家级数控技术实训基地、现代制造技术中心、光电子技术中心等37个多功能实验实训中心(含162个实验实训室);学院通过多种途径与企业包括富士康、华为、海尔等行业领先者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建有180多个校外实习和就业基地;并与海尔集团等企业共建了海尔培训中心、华中数控培训中心、激光应用技术实训中心等共享型的生产性实训
12、基地。(六)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根本形成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进一步加大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注重双师素质的培养与双师结构的优化。包括积极从企业引进人才,输送骨干教师到企业培训,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先后派遣40余名教师前往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等10余个国家学习、培训和讲学。自2000年以来,学院新增专任教师近400人,其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技术骨干110余人;获得硕(博)士学位的教师250余人;企业兼职教师到达24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比例逐年提高。根本形成了一支能够适应教育教学需要的结构型双师教学团队。(七)建立了四个融合的教育质量
13、管理体系为促进学院各项工作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学院于2003年引入了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建立了三级管理与三级督导相结合、教学实施与教学督导相结合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学院在实施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实现了四个融合将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标准相融合,将学院管理制度与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相融合,将学院常规工作检查与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相融合,将学院日常教学督导机构与IS09000贯标管理机构相融合。三、建设内容(一)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促进校企深度融合。1.校企合作总体目标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抓住学院所处的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乃至武汉市经济快速开展、
14、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工程建设两大机遇,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通过体制和制度创新,搭建制度框架下的校企深度合作平台。以此为根底,完善建立在共建、共享、共赢根底上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打造中央财政支持的5个、地方财政支持的3个品牌优势较强的重点专业及相关专业群。通过改革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学院内涵建设中突出存在的以职业能力为根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结构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具有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集生产实训、虚拟仿真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建立教学质量标准和柔性化管理体系;学生素质拓展体系建设等问题。2
15、.推进校企合作具体内容(1)专业建设通过校企深度融合,重点建设由中央财政支持的生物制药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现代纺织技术、光电子技术等5个重点专业,由地方财政支持的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空中乘务等3个重点专业。其中,数控技术、现代纺织技术两个专业成为全国同类院校二年制改革的典范;其余光电子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等六个专业,成为湖北省同类院校同类专业建设的标杆。以紧密而稳定的校企合作为平台,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发挥重点专业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形成内联度、共享度高,适应区域产业行业开展需要的特色专业群;整合专业建设成果,形成8个专业包。以此为根底,带动学院整体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2)课程设
16、置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课程的长效机制,以工作过程导向重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52门,其中,到达省级精品课程标准的课程27门、国家精品课程标准的课程10n(力争有3门左右能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开发反映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标准64门。新编具有工作过程导向特色的教材100部,其中,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2部,省部级十一五规划教材32部。(3)培养方案依托职教集团等校企合作平台,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创新多样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工作任务导向、教学实训生产一体化的1+1(学校1年+企业1年)模式,适应生物制药行业生产特征的短时制与全程式结合模式,“全订单一一全过程模式
17、等。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达100%,其中订单式和工学交替式(含半工半读)的培养规模到达办学规模的60%左右,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到达100%。调整专业教学方案设计要求,使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以及工学交替、工程教学等作为常规培养模式及教学环节的专业到达100%。将勤工俭学和生产性实习实训相结合,进一步标准和完善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与专业学习相一致的顶岗实习制度。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管理制度体系,全方位、全过程实施工学结合管理制度,形成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4)师资建设根据重点专业及所带动专业群建设的需要,引进专业带头人1人,培养专业带头人31人;引进骨干教师6人,培养骨干教师70人;选派1
18、46名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使专任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人数到达80%以上;长期聘请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398人,使专业教师队伍中来自于企业的教师比例到达50%以上,保证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讲授和指导。(5)研发课题新建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与开发等9个研究所,使学院研究所到达12个,为教师搭建科研及技术开发与效劳的平台,为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技术开发与效劳提供理论和条件支撑。建设期内,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不少于25600人次(含2007年完成的10020人次),其中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不少于IlIIo人次。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技术开发与效劳包括纵向、横向科技课题,新技术、新
19、工艺、新设备等应用方面的培训,带有研制性质的技术攻关等),年均技术开发和技术效劳经费到款额450万元。(6)实训基地通过建设,建成一批集先进性、综合性、生产性、虚拟仿真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中心。其中,新建34个实训室,改造升级36个实训室,使数控技术、光电子技术等8个实训中心到达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带动学院其它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新增校外实训基地84个,使生产性实训到达实践教学总量的80%。为配合重点专业及相关专业群实训教学条件建设需要,新建一栋面积为15000平方米的第二工业实训中心。3.选择重点专业,推进校企合作学院将在生物制药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现代纺织技术、光电子技术、计
20、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空中乘务等专业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促进校企的深度融合。重点专业校企合作工程详细建设方案见附件一。(二)树立为地方经济开展效劳的观念,扩大企业在职职工培训规模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号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企业技能岗位的要求,对照国家职业标准,确定和调整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实训方案,采取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结合、弹性学制、学分制等多种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1.充分认识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
21、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开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要求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工作也面临严峻挑战。从总体上看,高技能人才工作根底薄弱,培养体系不完善,评价、鼓励、保障机制不健全,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当前,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开展的需要,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开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要实
22、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开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村充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等经济和社会开展的诸多方面,都需要我们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教育改革,加快高技能人才教育开展。2.加大对企业在职职工培训力度的意义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开展观为指导,提出了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教育的目标任务,要求把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摆上更高的战略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实现高技能人才教育的快速开展。我院积极响应了国家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教育的号召开展帮扶当地企业在职职工的培训,此工程的成功不但表达了我院作为全国示范性院校的风范,同时有助于加快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
23、,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者的作用,使企业获取更大的开展空间,同时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也给我院带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更利于我院的长远开展。3.牢固树立为当地经济建设和企业开展效劳的观念。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开展的新形势和湖北省高职教育整体布局与开展情况,结合中部地区、湖北省和武汉地区经济开展需要,以科学开展观为指导,坚持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以效劳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开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扩大企业在职职工培训规模,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逐步确立了学院的开展目标、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家 技能 人才培养 示范 基地 建设 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21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