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名解问答.doc
《耳鼻喉名解问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耳鼻喉名解问答.doc(2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word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1. 梨状孔:鼻骨上与上颌骨额突外与腭骨突起下共同形成。2. 固有鼻腔:前界为鼻内孔,后界为后鼻孔,有内、外、顶、底四壁。经鼻内孔与鼻前庭相通。顶壁为鼻骨与额骨鼻突构成;容嗅区黏膜的嗅丝通过筛板抵达颅内底壁前3/4上颌骨腭突,后1 / 4腭骨水平部内侧壁即鼻中隔,由鼻子中隔软骨、筛骨正中板、犁骨和上颌骨腭突组成外侧壁由上颌骨、泪骨、鼻甲骨、筛骨内壁、颚骨垂直板、蝶骨翼突构成3. OMC:窦口鼻道复合体,以筛隐窝为中心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以与额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等,称为。其通气和引流障碍,是发生各鼻窦慢性炎症的主要原因。4. 利特尔区:鼻腭动脉
2、、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上唇动脉和腭大动脉,在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膜下交互吻合,形成动脉丛,称之为利特尔动脉从,是临床上鼻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此区称为。5. 克氏静脉丛:鼻中隔前下部的静脉构成静脉丛,称,为该部位出血的重要来源。6. 吴氏鼻鼻咽静脉丛:老年人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有表浅扩X的鼻后侧静脉丛,称为,常是后部鼻出血的主要来源。7. 生理性鼻甲周期:正常人体鼻阻力呈现昼夜与左右有规律的和交替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双侧下鼻甲充血状态的影响,约间隔27小时出现一个周期,称之为。其意义是促使睡眠时反复翻身,有助于解除疲劳。8. 脑脊液鼻漏:即脑脊液自鼻腔漏出,经颅前窝底、颅中窝底或其他部位的先天性
3、或外伤性骨质缺损、破裂处或变薄处,流入鼻腔,见于先天性筛板、蝶窦骨缺损和颅前窝、颅中窝骨折或手术外伤。鼻腔镜手术损伤中鼻甲附着处的骨质如筛顶容易引起。9. 鼻额筛眶复合体骨折:鼻骨位于梨状孔的上方,与周围诸骨连接,受暴力作用易发生骨折;如鼻根内眦部受伤使鼻骨、筛骨、眶壁骨折。10. 击出性骨折:是当眼部受钝器伤后,眶内压力骤增,致使眶底薄弱处骨折;骨折片、眶内软组织、眼肌等随之疝入上颌窦。其中单纯性眶底爆折的大多数发生在眶底后内侧,临床上以车祸居多,其次为斗殴。11. 鼻疖:是鼻前庭或鼻尖部的毛囊、皮脂腺或汗腺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金葡菌为主要的致病菌。多因挖鼻、拔鼻毛使鼻前庭皮肤损伤所致,
4、也可继发于鼻前庭炎。机体抵抗力低时,易患此病。12. 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响性疾病,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为主要特点,常伴有鼻窦的变态反响性炎症。可分为常年性、季节性;间歇性、持续性。13. 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常见慢性疾病,以极度水肿的鼻黏膜在中鼻道形成单发或多发息肉为临床特征。14. Widal三联征:鼻息肉患者同时伴有支气管哮喘、阿司匹林耐受不良,如此为阿司匹林耐受不良三联征。15.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偏向一侧或两侧、或局部有突起、引起鼻腔功能障碍,如鼻塞、鼻出血和头痛等。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类型有C形、S形,或呈尖锥样突起骨棘或矩状突,或呈由前向后的条
5、形山脊样突起骨嵴。16. 眶尖综合征:蝶窦炎引起眶壁骨膜下脓肿时,可波与视神经孔和眶上裂,引起,即眶周皮肤感觉障碍、上睑下垂、眼球固定眼肌麻痹所致、复视甚至失明等症状。17. 黏液囊肿:是鼻窦囊肿中最为常见者。单侧多见,好发于筛窦,其次为额窦,上颌窦较少见,原发于蝶窦者罕见。多见于青年和中年人,10岁以下儿童罕见。囊肿增大时,可累与其他鼻窦,如筛窦囊肿多较大,可侵犯眼眶和颅底。囊肿可继发感染演变成脓囊肿,危害较大。18. 黏膜囊肿:可发生于任何鼻窦,但多见于上颌窦,常位于上颌窦底壁或内壁。多为单侧,生长缓慢。囊肿开展到一定程度可自然破裂,囊液经窦口流出。常无症状,多在鼻窦影像检查时发现。19.
6、 FESS:即功能性鼻窦内镜外科,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是70年代中期在传统的鼻窦手术的根底上建立的崭新的慢性鼻窦炎外科治疗方式。手术以剔除中鼻道为中心的附近区域病变,特别是前组筛窦的病变,恢复窦口引流和通气功能,即通过小X围或局限性手术解除广泛的鼻窦阻塞性病变。20. 咽隐窝:咽鼓管圆枕后上方与咽后壁之间有一处凹陷称为,其上方与颅底破裂孔邻接,是鼻咽癌好发部位之一。21. 咽峡:由上方的腭垂悬雍垂和软腭游离缘、下方舌背、两侧舌腭弓和咽腭弓共同构成的环形狭窄。22. 咽后隙: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上起颅底,下至上纵隔,相当于第1、2胸椎平面,在中线处被咽缝分为左右两侧,且互不相通,每侧咽后隙
7、中有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在婴幼儿,咽后隙有较多淋巴结,儿童期逐渐萎缩,至成人仅有极少淋巴结。扁桃体、口腔、鼻腔后部、鼻咽、咽鼓管与鼓室等处的淋巴引流至此。23. 咽旁隙:又称咽侧间隙或咽颌间隙。位于咽外侧壁咽上缩肌和翼内肌筋膜之间,与咽后隙仅一薄膜相隔,左右各一,形如锥 体。锥底向上至颅底;锥尖向下达舌骨;内侧以颊咽筋膜与咽缩肌与扁桃体相临;外侧为下颌骨升支、腮腺的深面与翼内肌;后界为颈椎前筋膜。以茎突与其附着肌为界又分为前隙肌隙或茎突前隙和后隙神经血管隙或茎突后隙两局部。前隙较小,内有颈外动脉与静脉丛通过,内侧与扁桃体毗邻,外侧与翼内肌严密相连;后隙较大,内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神经、交
8、感神经干通过,颈深淋巴结位于此。向前下与下颌下隙相通;向内、后与咽后隙相通;向外与咬肌隙相通。24. 咽淋巴环:咽黏膜下淋巴组织丰富,较大淋巴组织团块呈环状排列,称为,主要由咽扁桃体腺样体、咽鼓管扁桃体、咽侧锁、咽后壁淋巴滤泡、腭扁桃体、与舌扁桃体构成内环。内环淋巴流向颈部淋巴结,后者又互相交通,自成一环,称外环,主要由咽后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等组成,咽部淋巴均流入颈深淋巴结。25. 急性咽炎:是咽黏膜、粘膜下组织的急性炎症,多累与咽部淋巴组织。此病可单独发生,亦可继发于急性鼻炎或急性扁桃体炎,常见于秋冬季与冬春之交。26. 慢性咽炎:为咽部黏膜、黏膜下与淋巴组织的弥漫性慢性炎症。常
9、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局部,多见于成年人。病程长,症状顽固,较难彻底治愈。27. 急性扁桃体炎:为腭扁桃体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咽黏膜和淋巴组织炎症,是一种很常见的咽部疾病。多发生于儿童与青年,在春秋两季气温交替时最易发病。28. 慢性扁桃体炎:多由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或因扁桃体隐窝引流不畅,窝内细菌、病毒滋生感染而演变为慢性炎症。29. 腺样体肥大:正常生理情况下,儿童67岁时,腺样体发育为最大,10岁以后逐渐萎缩,到成人如此基本消失。假如腺样体增生肥大,且引起相应症状者,称,多见于35岁儿童,成年罕见。30. 腺样体面容:儿童腺样体肥大时,长期X口呼吸,可影响面骨发育,出现上
10、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出现所谓。31. OSAHS: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指睡眠时上气道反复发生塌陷阻塞引起的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通常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病征,并可导致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等多器官多系统损害。此综合征是最常见的睡眠呼吸紊乱疾病。通常指成人在7小时的睡眠时间内,至少有30次呼吸暂停,每次发作时,口、鼻气流停止流通至少10秒以上;或呼吸暂停指数大于532. AHI: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是指平均每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的次数。AHI=呼吸暂停次数+低通气次数
11、/睡眠时间。33. 弹性圆锥:其前端附着在甲状软骨板交角线的内面近中线处,后端位于杓状软骨声带突下缘。前后附着处游离缘边缘增厚形成声韧带,向下附着在环状软骨上缘中前部形成环甲膜,其中央部分增厚形成环甲中韧带。34. 三凹征:吸气性呼吸困难的主要表现为吸气运动加强,吸气时间延长,由于吸气时空气不易进入肺内,此时胸腔内负压增加,出现胸廓周围组织凹陷,如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剑突下出现凹陷,临床上称之为,严重者肋间隙也可发生凹陷。吸气性呼吸困难常见于喉部发生阻塞性病变者。35. 四凹征:喉阻塞引起吸气性软组织凹陷时,胸骨上窝、锁骨上下窝、胸骨剑突下或上腹部,肋间隙于吸气时向内凹陷,称。36. 闭合性喉
12、外伤:指钝器撞击或挤压而颈部皮肤无伤口的喉外伤,又称喉挫伤。临床表现为:喉痛、声嘶、咯血、颈部皮下气肿、呼吸困难。37. 急性会厌炎:又称急性声门上喉炎,是一种危与生命的严重感染,可引起喉阻塞而窒息死亡。成人、儿童均可患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冬春季多见。38. 声带小结:又称为歌者小结,典型的声带小结为双侧声带前、中1/3交界处对称性结节状隆起。39. 声带息肉:好发于一侧或双侧声带的前、中1/3交界处边缘,为半透明、白色或粉红色外表光滑的肿物,常引起声音嘶哑。多为发声不当或过度发声所致,也可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40. 喉阻塞:又称喉梗阻,系因喉部或其临近组织病变,使喉部通道发生阻塞,引起呼吸困
13、难,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假如不速治,可引起窒息死亡。由于幼儿喉腔较小,黏膜下组织疏松,神经系统不稳定,故发生喉梗阻的机会较成人多。41. 气管切开术:是一种切开颈段气管前壁、插入气管套管,并通过气管套管呼吸的急救手术。42. 气管异物: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类,一般所指的属外源性,即外界物质误入气管、支气管所致的疾病,多见于5岁以下的幼儿,重者可致窒息死亡。43. 纵隔摆动:气管异物局部阻塞一侧支气管,两侧胸腔压力失去平衡,使纵隔随呼气、吸气向两侧摆动;如异物相对固定,形成呼气性活瓣,如此呼气时气管变窄,空气排出受阻,形成患侧肺气肿,使患侧肺内压力大于健侧,纵隔向健侧移位。假如为活动
14、性异物,异物随吸气下移,形成吸气性活瓣,吸气时空气进入受阻,患侧肺含气量较健侧少,形成患侧肺不X,深吸气时纵隔向患侧移动。44. 光锥:耳镜检查鼓膜时,自脐下前下达鼓膜边缘有一三角形反光区,是外来光线被鼓膜的凹面集中反射而成。45. Corti器:即螺旋器。位于基底膜上,自蜗底至蜗顶全长约32mm,由内、外毛细胞,支柱细胞和盖膜等组成。为听觉感受器的主要局部。46. 空气传导:47. 骨传导:即声波直接经颅骨途径使外淋巴发生相应波动,并激动耳蜗的螺旋器产生听觉。48. 坏死性外耳道炎:是一种特殊的弥漫性外耳道炎,常引起外耳道骨髓炎和广泛进展性坏死,可致颞骨和颅骨骨髓炎,并发多发性神经麻痹,其中
15、以面神经麻痹最为常见,故有“恶性外耳道炎之称,实际并非恶性肿瘤。患者多数是老人和糖尿病患者,致病菌常为铜绿假单胞菌。严重者感染可侵与颞下窝,也可引起脑膜炎、脑脓肿、脑软化而死亡。49.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聋与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冬春季多发,是儿童和成人常见的听力下降原因之一。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分泌液或渗出液,亦可为黏液。急性多在8周以内,慢性如此大于8周未愈。50. 灯塔征: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穿孔一般开始甚小,不易看清,彻底清洁外耳道后,方见穿孔处有搏动亮点,称之为,实为脓液从该处涌出。51. 隐蔽性中耳炎:许多早期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可能无明显自觉症状,具有的发病特点。
16、52. 耳硬化:是骨迷路发生反复的局灶性吸收并被富含血管和细胞的海绵状新骨所替代,继而血管减少,骨质沉着,形成骨质硬化病灶而产生的疾病,可分为镫骨耳硬化和耳蜗耳硬化。53. 镫骨耳硬化:耳硬化是骨迷路发生反复的局灶性吸收并被富含血管和细胞的海绵状新骨所替代,继而血管减少,骨质沉着,形成骨质硬化病灶而产生的疾病。其中病变位于前庭窗,引起镫骨固定者,称。 54. 耳蜗耳硬化:耳硬化是骨迷路发生反复的局灶性吸收并被富含血管和细胞的海绵状新骨所替代,继而血管减少,骨质沉着,形成骨质硬化病灶而产生的疾病。其中病变位于迷路或内听道,导致听觉感受器或听神经病变者,称。55. 临床耳硬化:耳硬化是骨迷路发生反
17、复的局灶性吸收并被富含血管和细胞的海绵状新骨所替代,继而血管减少,骨质沉着,形成骨质硬化病灶而产生的疾病。多数患者因硬化病灶侵与前庭窗,引起镫骨固定而出现临床症状,称。56. 威利斯听觉倒错/维利斯误听:耳硬化的患者在喧闹环境中反较在安静环境下的听觉为好,临床上将此现象称为。57. Schwartze征:耳硬化患者有时可在骨膜后上象限头肩鼓岬骨膜显著充血而变红的区域,此现象称,为临床耳硬化的特征之一。58. 卡哈切迹:耳硬化症时,骨导听力曲线可在1000Hz或2000Hz区域呈V形下降,称,提示镫骨底板固定,为耳硬化症特征之一。59. 梅尼埃病:是一种特发性膜迷路积水的内尔病,表现为反复发生的
18、旋转性眩晕,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耳鸣和或耳胀满感。60. 传导性聋:经空气传导的声波,受到外耳道、中耳病变的阻碍,到达内耳的声能减弱,致使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称为。61. 感音神经性聋:内耳听毛细胞、血管纹、螺旋神经节、听神经或听觉中枢器质性病变均可阻碍声音的感受与分析或影响信息传递,致使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称为。62. 突发性聋: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多在三日内听力急剧下降。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常为中或重度;原因不明可伴耳鸣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除第对脑神经外,无其他脑神经受损症状单耳发病多见,亦可双侧同时或先后受累,双侧耳聋往往以
19、一侧较重63. 颈动脉鞘:颈深筋膜中层包绕颈总动脉、颈内静脉与迷走神经,形成。64. 根治性颈清扫术:切除包括腮腺下极、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颈外静脉、颈内静脉、副神经、经从神经等以与颈区区的所有淋巴结与脂肪结缔组织。65. 改良颈清扫术:为根治性颈清扫术的改良,术中保存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副神经三个结构中的一个或多个,保存里患者的功能,又称功能性颈清扫术。慢性鼻炎 1、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鉴别要点变应性鼻炎 2、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治疗临床表现:鼻痒:合并变应性结膜炎时,可有眼痒和结膜充血喷嚏:反射性动作、阵发性发作鼻涕:大量清水样鼻涕鼻塞嗅觉减退检查:鼻镜:鼻黏膜苍白、水肿,或
20、浅蓝色,鼻腔水样分泌物查找致敏变应原:特异性皮肤点刺试验、鼻黏膜激发试验、体外特异性IgE检测 并发症:变应性鼻窦炎、支气管哮喘、分泌性中耳炎治疗:防止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对症:首选糖皮质激素,辅以抗组胺药,适当使用减充血剂免疫治疗对因手术治疗对症鼻息肉3、 鼻息肉的诊断、治疗症状:鼻塞:以双侧发病多见,单侧者较少,常表现为双侧持续性鼻塞并渐近性加重,息肉体积增大后可完全阻塞鼻腔通气鼻塞重者表现为说话呈闭塞性鼻音,睡眠时打鼾鼻息肉蒂长者患者可感到鼻腔内有物随呼吸移动后鼻孔息肉可致经鼻呼气困难流涕:鼻腔流黏性或脓性涕,间或清涕,可伴喷嚏嗅觉障碍:常伴嗅觉减退或丧失耳部症状:可引起耳鸣和听力减退其他
21、症状:鼻息肉阻塞并妨碍鼻窦引流,常引起继发鼻窦炎体征:前鼻镜或鼻内镜检查:鼻腔内有一个或多个外表光滑、灰白色或淡红色荔枝状半透明肿物,带蒂或广基,触之柔软,不痛,不易出血 影像学检查首选CT冠状位和轴位扫描 并发症:支气管哮喘、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 鉴别诊断: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原发于上颌窦,蒂长而细,经上颌窦副孔或自然孔突出经总鼻道向后入后鼻孔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多为单侧发病,形如多发性鼻息肉,外表粗糙,色灰白或淡红鼻咽血管纤维瘤:好发于青春期男性,易出血,有鼻塞和反复鼻出血史,基底多在鼻腔后端或鼻咽鼻腔恶性肿瘤:单侧进展性鼻塞,反复少量鼻出血或有血性脓涕且有臭味, 外鼻变形、面部麻木、剧烈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耳鼻喉名解 问答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