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抗生素产生菌的菌种筛选及优化192.ppt
《12 抗生素产生菌的菌种筛选及优化19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 抗生素产生菌的菌种筛选及优化192.ppt(19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一章 抗生素产生菌的菌种及培养,1、抗生素与产生菌,半数以上抗生素由放线菌产生;真菌与细菌。放线菌抗生素两千多种,主要由链霉菌属产生。,真菌抗生素,真菌抗生素有数百种,主要是点青霉和产黄青霉产生的青霉素,荨麻青霉和灰黄青霉产生的灰黄霉素。灰黄霉素抗真菌(皮肤病与灰指甲病),对细菌无效。青霉素抗G+菌有效,对G-菌作用很弱,对人的副作用小,有过敏反应。,青霉素是一类群化合物,不同青霉素的侧链R各异。常用青霉素G,R为苯甲基。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有的细菌产生青霉素酶,使酰胺环开裂而失去作用。苯甲基青霉素钠盐0.6g 为一个单位,1mg苯甲基青霉素钠盐等于1,667个单位。细菌抗生素多是多肽类
2、化合物。如短杆菌的短杆菌素S,枯草芽孢杆菌的枯草杆菌肽,多粘芽孢杆菌的多粘菌素等,对动物有毒性,只限外用。,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和筛选,目前新抗生素的获得途径:1、从自然界分离筛选新抗生素产生菌 从土壤到海洋 一般常见到极端微生物 从微生物到植物、海洋生物。2、改造现有的已知抗生素的产生菌,再经筛选获得新得抗生素产生菌。3、从已知的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经筛选获得新的半合成抗生素。,4、采用新的筛选方法 如:应用定向生物合成和突变生物合成的原理,以及培养超敏细菌以寻找微量的抗生素,选用新的肿瘤模型来筛选抗肿瘤的抗生素。,5、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产生新抗生素(1)基因克隆产生新抗生素:首先获得某已
3、知抗生素的结构基因,然后通过一定的载体将基因片段导入特定的另一种抗生素产生菌中,则可能产生完全符合人们设计要求的新抗生素。(2)沉默基因的激活:引入抗生素生物合成的调控基因,有可能激发抗生素产生菌处于休眠状态或沉默状态的基因系统,从而开启另一结构抗生素的生物合成开关,得到新抗生素。,绝大多数抗生素的原始产生菌是从自然界分离筛选获得,以传统的分离土壤放线菌为例,说明新抗生素产生菌的常规分离和筛选过程。,一、土壤微生物的分离1、采土 以春、秋两季采土为宜。去除表土,采取5-10cm深处的土壤,装入无菌容器。2、分离菌株 将2-4克土壤均匀散布水中待其沉降,上清部分经适当稀释后(一般为10-3-10
4、4),涂布于适宜培养基中,并培养至单菌落出现,挑取单个菌落移种纯培养,根据菌落的特征,初步排除相同菌。,二、筛选:是指从大量待筛选微生物中,尽快地鉴别出有实用价值的抗生素产生菌的实验过程。,1、筛选模型:是指筛选工作中所使用的实验菌。为了避免感染病原菌的危险,尽可能选用非致病的、且能代表某些类型致病菌的微生物作为实验菌。,常用的实验菌和代表的致病微生物,实验菌 代表的致病微生物 金黄色葡萄球菌 革兰阳性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 革兰阳性杆菌 耻垢分支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 大肠埃希菌 革兰阴性杆菌 白假丝酵母菌 酵母状真菌 曲霉 丝状真菌 噬菌体 病毒、肿瘤细胞,2、筛选方法 抗菌抗生素一般采用琼脂扩散
5、法。,先制备含实验菌的平板,然后以无菌滤纸片蘸取各放线菌的摇瓶培养发酵液或切取一定大小的放线菌琼脂培养块,置于含菌平板上,培养后观察有无抑菌圈产生。,无分支单细胞微生物的群体生长曲线,1.迟缓期(1)主要特征:代谢活跃,大量合成细胞分裂所需的酶类、ATP等;体积增大;分裂迟缓。(2)原因:在新的环境,缺乏分解或催化相关底物的酶。(3)缩短和消除迟缓期的方法有:增加接种量、采用最适种龄、选用繁殖速度快的菌种以及尽量保持接种前后所处的培养基介质和条件一致。,2.对数期(1)特点:分裂速度最快、代时最短、代谢活动旺盛、对环境变化敏感。(2)作用:作为代谢、生理等研究的好材料和发酵生产中用作种子的最佳
6、菌龄。,3.稳定期(1)特点:新生的细胞和死亡的细胞数目相等、总菌数达到最大值、代谢活力钝化。(2)原因:营养物质的逐渐消耗以及代谢废物的积累抑制了生长。(3)功能:产生次生代谢产物(抗生素、生物碱、色素等)、芽孢;对稳定期的研究发展了连续培养技术。,4.死亡期 特点:活的细胞数目以对数速率急剧下降、细胞裂解或自溶。,1.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生长曲线代表在新的适应环境中生长、分裂直至衰老、死亡全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死亡期四个主要的时期。生长曲线的不同时期反映的是群体而不是单个细胞的生长规律。认识和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曲线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如设法缩短迟缓期、延长对数期以
7、及在稳定期收集菌体。,丝状微生物的群体生长1.特征:丝状生长和沉淀生长两种方式。2.丝状微生物生长以单位时间内微生物的物质量的变化来表示。,三、连续培养,(一)分批培养和连续培养1.概念:分批培养:指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的培养基中,经过培养生长,最后一次收获的培养方式。连续培养:在一个恒定容积的流动系统中培养微生物,一方面以一定速率不断地加入新的培养基,另一方面又以相同的速率流出培养物(菌体和代谢产物),以使培养系统中的细胞数量和营养状态保持稳定。,2.连续培养系统的类型,第三节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一、温度,温度太低:使原生质膜处于凝固状态,不能正常进行 营养物质的运输或形成质子梯度
8、。温度太高:蛋白质、核酸和细胞的其他组成发生不可 逆的变形作用。最低生长温度三种基本温度 最适生长温度 最高生长温度,根据生长温度分类:1.嗜冷微生物 2.嗜温微生物 3.嗜热微生物 4.嗜高热微生物,小结:,1.嗜冷微生物能够在低温条件下生长的原因是:其所含的酶在低温能有效地催化生化反应;在低温下主动运输仍能正常进行,有效的吸收必须的营养物质,是其原生质膜中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在低温下仍可维持膜的流动性。2.嗜高温微生物在高温条件下生长的原因是:其酶和其他蛋白质在高温时更稳定;其蛋白质合成机构和细胞质膜(富含饱和脂肪酸等)等结构成分是热稳定。,3.微生物耐热性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发酵生产的
9、优点是发酵周期短,效率高;有利于非气体物质在发酵液中的扩散和溶解,以及防止杂菌的污染;可节约冷却发酵热量所需的成本。,二、pH,1.pH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原因:介质pH影响生活环境中营养物质的可给态和有毒物质的毒性;影响菌体细胞膜的带电荷性质、膜的稳定性及膜对物质的吸收能力;使菌体表面蛋白变性或水解。2.分类:嗜酸性微生物(pH5.4)嗜中性微生物(pH5.4pH8.5)嗜碱性微生物(pH7.0 pH11.5),3.嗜酸或嗜碱微生物耐酸或耐碱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细胞本身具有维持胞内pH值接近中性的能力。嗜酸微生物在酸性环境中,细脑膜可以阻止H进入胞内、不断将胞内H排出胞外。而嗜碱或耐碱微生物,则可
10、以阻止OH进人胞内并将其排出胞外,以维持胞内接近中性pH。,生产中常用菌种的分离、选育和保藏,带图象分析系统的微生物菌种显微观察装置,一、菌种的来源,根据资料直接向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从大自然中分离筛选新的微生物菌种。,二、分离思路,新菌种的分离是要从混杂的各类微生物中依照生产的要求、菌种的特性,采用各种筛选方法,快速、准确地把所需要的菌种挑选出来。实验室或生产用菌种若不慎污染了杂菌,也必须重新进行分离纯化。有了优良的菌种,还要有合适的工艺条件和合理先进的设备与之配合。,定方案:首先要查阅资料,了解所需菌种的生长培养特性。采样:有针对性地采集样品。增殖:人为地通
11、过控制养分或培条件,使所需菌种增殖培养后,在数量上占优势。分离:利用分离技术得到纯种。发酵性能测定:进行生产性能测定。这些特性包括形态、培养特征、营养要求、生理生化特性、发酵周期、产品品种和产量、耐受最高温度、生长和发酵最适温度、最适pH值、提取工艺等。,三、新种分离与筛选的步骤,(一)采样,1、采样对象 以采集土壤为主。一般园田土和耕作过的沼泽土中,以细菌和放线菌为主,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土壤和沼泽地中,酵母和霉菌较多,如一些野果生长区和果园内。采样的对象也可以是植物,腐败物品,某些水域等。,从自然界筛选,2、采样季节:以温度适中,雨量不多的秋初为好。3、采土方式:在选好适当地点后,用小萨子除去
12、表土,取离地面5-15cm处的土约10g,盛入清洁的牛皮纸袋或塑料袋中,扎好,标记,记录采样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以备查考。为了使土样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类型尽少变化,宜将样品逐步分批寄回,以便及时分离。,培养基的组成原则,大多数放线菌的分离培养是在贫脊或复杂底物的琼脂平板上进行的。除嗜温性放线菌外,其他放线菌一般在培养4-20天内在分离平板上缓慢形成菌落。在放线菌分离琼脂中通常都加入抗真菌剂制霉菌素或放线菌酮,以抑制真菌的繁殖。选择性地添加抗生素。分离琼脂平板制备好后,一般皆应在37培养箱中存放3天。,放线菌的分离,土样中放线菌的非选择性分离:土样风干,磨碎,无菌海绵压印土样后压印平板后培养。
13、植物体上放线菌的分离:无菌取植物组织,干燥以减少细菌数量,剪碎植物材料后植入平板表层后培养。也可洗下微生物后振荡培养。水中放线菌的分离:为使所要分离的放线菌的数量种类增多,一般将水样离心或滤纸过滤,取离心沉积或滤纸表面沉积进行系列稀释和涂布。,次代培养及纯化,菌落形成后可根据肉眼可见的菌落形态上的差异,作初步的鉴定和区分。通过高倍放大进行镜检,可了解气生和营养孢子形成情况。成功地分离出各种不同的放线菌属及种的关键是所采集样本的本身及其分离用的琼脂培养基;而肉眼识别不同的生长形态、从而初步地加以鉴定,在分离放线菌时显得尤为重要。将分离平板上所形成的菌落用经火焰灼烧灭菌的钩形针或无菌牙签挑取,点接
14、到琼脂平板上进行影印培养,以进一步筛选和分离。,工业菌种的育种方针,工业菌种的育种:是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对某个用于特定生物技术目的的菌株进行的多方位的改造。通过改造,可使现存的优良性状强化,或去除不良性质或增加新的性状。,工业菌种育种的方法,诱变基因转移基因重组,育种过程,包括下列3个步骤:(1)在不影响菌种活力的前提下,有益基因型的引入。(2)希望基因型的选出。(3)改良菌种的评价(包括实验规模和工业生产规模)。,选择育种方法时综合考虑的因素,(1)待改良性状的本质及与发酵工艺的关系(如批式或连续发酵试验);(2)对这一特定菌种的遗传和生物化学万面认识的明了程度;(3)经济费用。如果对特定
15、菌种的基本性状及其工艺知晓甚少,则多半采用随机诱变、筛选及选育等技术:如果对其遗传及生物化学方面的性状已有较深的认识,则可选择基因重组等手段进行定向育种。,工业菌种改良方法,(1)解除或绕过代谢途径中的限速步骤:通过增加特定基因的拷贝数或增加相应基因的表达能力来提高限速酶的含量;在代谢裔途径中引伸出新的代谢步骤,由此提供一个旁路代谢途径。(2)增加前体物的浓度。(3)改变代谢途径,减少无用副产品的生成以及提高菌种对高浓度的有潜在毒性的底物、前体或产品的耐受力。,(4)抑制或消除产品分解酶。(5)改进菌种外泌产品的能力。(6)消除代谢产品的反馈抑制。如诱导代谢产品的结构类似物抗性。,提高特定基因
16、的表达水平,(1)引入强转录及翻译信号,可通过在一高效表达载体上克隆靶基因;在靶基因的上游引入强启动子;修改现有表达信号,提高基因效力等。(2)诱导解除基因表达抑制的突变。,改进菌种的生长效率,提高菌株对底物的利用率方法:a.通过确定并改变代谢中的耗能部分;b.由另一菌株的高效低能代谢途径代谢来实现。c.赋予菌种对多种底物,特别是价廉而丰富的底物的利用能力,由此可降低操作费用。,诱变育种,以微生物的自然变异作为基础的生产选种的机率并不很高,一个基因的自然突变频率仅10-6-10-10左右。诱变育种:以诱发突变为基础的育种,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提高菌种产量、性能的主要手段。,诱变,物理、化学或生物诱
17、变方法,一、诱变剂和诱变处理,物理诱变剂:射线如紫外线、X射线、射线,快中子;物理因素中目前使用得最方便而且十分有效的是紫外线。许多高产菌株的选育都用过紫外线,对于一般实验室、中小型工厂都适用,也很安全。其他的几种射线都是电离性质的,有一定的穿透力,一般都由专业人员在专门的设备中使用,否则有一定危险性。,化学诱变剂:化学因子如碱基类似物、5氟尿嘧啶、烷化剂等。化学诱变剂中使用最多、最有效的是烷化剂。使用化学诱变剂的优缺点:1、大多数情况下,就突变数量而言,要比电离辐射更有效。,2、化学诱变剂是很经济的,因为只需要少量的合适的诱变剂,设备是实验室的一般玻璃器皿,一个蒸气罩。而用电离辐射行工作时,
18、设备费用大,并要注意安全性。3、大部分诱变剂是致癌剂,所以在使用中必须非常谨慎,要避免化学诱变剂与皮肤接触,且切勿吸入其蒸气,有人对某些诱变剂极其敏感,甚至未直接接触就会过敏,这就更要当心。,诱变剂的选择,1碱基类似物和羟胺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但很少使用,回复突变率高,效果不大。2亚硝酸和烷化剂应用的范围较广,造成的遗传损伤较多。其中亚硝基胍和甲基磺酸乙酯常被称为“超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是毒性最小的诱变剂之一。,3吖啶类诱变剂可以造成生化代谢途径的完全中断。4紫外线仍十分有效。电离辐射是造成染色体巨大损伤的最好诱变剂,它能造成不可回复的缺突变。但它可能影响邻近基因的性能。,二、诱变育种步骤,出
19、发菌株的选择处理菌悬液的制备诱变处理中间培养分离和筛选,(一)出发菌株的选择,1自然界新分离的野生型菌株,对诱变处理较敏感,容易达到好的效果。2在生产中经生产选种得到的菌株与野生型较相像,也是良好的出发菌株。3每次诱变处理都有一定提高的菌株,往往多次诱变能积累较多的提高。4出发菌株开始时可以同时选23株,在处理比较后,将更适合的出发菌株留作继续诱变。,5要尽量选择单倍体细胞、单核或核少的多细胞体来作出发诱变细胞,这是由于变异性状大部分是隐性的,特别是高产基因。6根据采用的诱变剂或根据细胞生理状态或诱变谱选择诱变剂,因为同一诱变剂的重复处理会使细胞产生抗性,使诱变效果下降。有的诱变剂是作用于营养
20、细胞,就要选对数期的细胞:有的作用于休止期,就可选用孢子。,(二)处理菌悬液的制备,这一步骤的关键是制备单细胞和单孢子状态的、活力类似的菌悬液,为此要进行合适培养基的培养,并要离心,洗涤,过滤。,(三)诱变处理,根据前面有关诱变剂及诱变处理的介绍,结合诱变对象的实际,设计诱变处理方案。,(四)中间培养,由于在发生了突变尚未表现出来之前,有一个表现延迟的过程,即细胞内原有酶量的稀释过程(生理延迟),需3代以上的繁殖才能将突变性状表现出来。这个过程对今后的筛选和获得稳定菌株都是极为重要的。,方法:让变异处理后细胞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几小时,以让细胞的遗传物质复制,让细胞繁殖几代,以得到纯的变异细胞。
21、这样,隐性的变异就会显现出来,若不经液体培养基的中间培养,直接在平皿上分离就会出现变异和不变异细胞同时存在于一个菌落内的可能,形成混杂菌落,以致造成筛选结果的不稳定和将来的菌株退化。,(五)分离和筛选,筛选分初筛和复筛。初筛以迅速筛出大量的达到初步要求的分离菌落为目的,以量为主。复筛则是精选,以质为主,也就是以精确度为主。因此在具体方法上就有差异.例如初筛可以在平皿上直接以菌落的代谢产物与某些染料或基质的作用形成的变色圈或透明圈的大小来挑取参加复筛者,而将90%的菌落淘汰。在数量减少后就要仔细比较参加复筛和再复筛的菌株,最后才能选得优秀菌株。在以后的复筛阶段,还应不断结合自然分离,纯化菌株。,
22、紫外线的诱变育种,紫外线诱变一般采用15W紫外线杀菌灯,波长为2537A灯与处理物的距离为1530cm,照射时间依菌种而异,一般为几秒至几十分钟。一般我们常以细胞的死亡率表示,希望照射的剂量死亡率控制在7080%为宜。,被照射的菌悬液细胞数,细菌为106个ml左右,霉菌孢子和酵母细胞为106107个ml。由于紫外线穿透力不强,要求照射液不要太深,约0.51.0cm厚,同时要用电磁搅拌器或手工进行搅拌,使照射均匀。由于紫外线照射后有光复活效应,所以照射时和照射后的处理应在红灯下进行。,(二)操作步骤 1将细菌培养液以3000rmin离心5min,倾去上清液,将菌体打散加入无菌生理盐水再离心洗涤。
23、2将菌悬液放入一巳灭菌的,装有玻璃珠的三角瓶内用手摇动,以打散菌体。将菌液倒入有定性滤纸的漏斗内过滤,单细胞滤液装入试管内,一般处于浑浊态的细胞液含细胞数可达108个ml左右,作为待处理菌悬液。,3取24m1制备的菌液加到直径9cm培养皿内,放入一无菌磁力搅拌子,然后置磁力搅拌器上、15W紫外线下30cm处。在正式照射前,应先开紫外线10min,让紫外灯预热,然后开启皿盖正式在搅拌下照射1050s。操作均应在红灯下进行,或用黑纸包住,避免白炽光。,4取未照射的制备菌液和照射菌液各o.5ml进行稀释分离,计数活菌细胞数。5取照射菌液2ml于液体培养基中(300ml三角瓶内装30ml培养液),12
24、0rmin振荡培养46h。6取中间培养液稀释分离、培养。7挑取菌落进行筛选。,亚硝基胍诱变曲霉菌,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GN,MNNG或TG)对真核或原核微生物都有强烈的诱变作用。其精确的作用机制尚不很清楚,据认为是伴随着重氮甲烷的生成及在酸性条件下生成亚硝酸,直接作用于细胞内的DNA复制系统,从而诱发了变异。MNNG的诱变作用随pH的升高而增强。,(二)操作步骤 1单孢子悬液制备 取斜面,加入6ml 0.1molL pH6.o的磷酸缓冲液,用接种环刮下孢子,振荡试管,立即通过带滤纸漏斗过滤,由此制得单孢子悬液,若孢子液浑浊状,其孢子浓度可达l06个ml,此为待处理孢子悬液。2MNN
25、G溶液的制备 用分析天平称取2mg,加入2ml 0.1molL pH 6.0磷酸缓冲液,于暗处振荡溶解。,3诱变处理 吸取MNNG溶液lml,加入到1m1孢子悬液中,30振荡30min,立即稀释1000倍停止作用,然后以10-2,10-4两个稀释度分离培养,30 3天后计数。4死亡率计算 将未处理的孢子液1ml加入1ml磷酸缓冲液中,同上逐级稀释分离,30下培养3天。根据处理前后的活孢子数可计算出死亡率。5挑取菌落进行糖化酶及蛋白酶产量筛选,第五节 营养缺陷型的选育,营养缺陷型是指通过诱变而产生的缺乏合成某些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和碱基等的能力,必须在其基本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营养成分才能正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2 抗生素产生菌的菌种筛选及优化192 抗生素 产生 菌种 筛选 优化 192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24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