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2篇.docx
《xx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2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XX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1为加快推进我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xx56号)和xx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x政办发20xx4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全面设点、全市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到20xx年,全市基本实现生态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
2、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形成各环境要素统筹、标准规范统一、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二、主要任务(一)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1.建立全市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生态等环境要素,覆盖所有县市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市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监测和评价,全面、准确反映环境质量状况,为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1)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根据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和考核要求,合理设置辖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满足市、县两级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考核、评价需求。开展城区环境
3、空气质量、污染区域传输和相关气象要素监测与分析。(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气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以下均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2)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结合全面推行“河长制”要求,优化和完善各级河道监测断面(点位),及时准确掌握本辖区主要水体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满足本地区地表水水环境质量考核工作。根据实际需求积极开展水质自动监测和地下水监测。20xx年底前,完成全市水环境监测网络的统一规划、监测点位的调整优化和国控断面自动监测站建设等工作。20xx年,形成覆盖所有重点流域、重点控制单元、重要湖库、重要饮用水水源地、重点入河排污口和行政区交界断面的水环境监测网络。(责任单位:市环保
4、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卫生计生委、市城管和行政执法局等部门)(3)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制定土壤环境监测方案,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监测。配合全省建立土壤环境监测数据库,构建土壤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平台。合理确定监测指标,根据区域污染特点有针对性地增加特征污染物监测。包括土壤环境中存在的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对人体健康危害大的有毒污染物等。结合重金属污染防治规戈h“菜篮子”保障工程等,开展土壤环境质量专项调查监测。到20xx年,建成覆盖所有县市区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农委、市卫生计生委等部门)(4)声环境质量监测网。根据全市发展状况,
5、进一步优化调整市城区、县(市)城镇的声环境功能区及交通噪声监测点位,加强对建筑施工场地等重点噪声源进行的监测。到20xx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声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责任单位:市环保局)(5)生态环境监测网。市直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对全市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重点林区、农产品主产区、湖泊湿地、城市群等重点地区典型生态环境开展监测与评价,摸清全市生态环境状况、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和潜在风险底数。到20xx年,建设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农委、市林业局等部门)(6)辐射环境质量监测。根据国家辐射环境监测总体要求,配合省辐射监督站对城市建成区、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土壤
6、等区域开展辐射环境质量监测。(责任单位:市环保局)2 .健全重点污染源监测网络。全面实施以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为核心的污染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包括固定源、面源和移动源在内的污染源监测体系,开展全市污染源排放的监测、统计、评价和监控预警,重点排污单位要实现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全覆盖。排污单位负有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的法定责任,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监测要求。全面开展VoC监测工作。建立环境监测与环境执法联动机制,市县两级环保部门按照“双随机”原则,加强重点排污单位的监督性监测和现场监管。各级环保部门要逐步组织开展面源、移动源等监测与统
7、计工作,进一步强化城区机动车尾气检测,开展机动车尾气遥感检测。(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经信委、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委、市城管和行政执法局等部门)3 .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加强重点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区监测。通过对地观测、无人机遥感监测和地面生态监测等手段,加强地面生态监测和流域水生生物监测,充分运用遥感技术开展生态监测、秸杆和垃圾焚烧监测,加强东江湖流域环境生态监测,对全市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农产品主产区、重要湖泊湿地、城市群等重点地区典型生态环境开展监测与评价。加强生物多样性、重要湿地、水源涵盖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自
8、然与人文景观、生态公益林、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陆域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区的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市农委、市林业局、市气象局等部门)(二)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1 .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经信、公安、环保、国土资源、住建、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林业、卫生计生、气象等部门和单位获得的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环境状况监测数据,要实现互联互享。各级环保部门要建立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共享与发布机制,重点排污单位要按照环保部要求将自行监测结果及时上传。(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经信委、市公安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委、市林
9、业局、市卫生计生委、市气象局等部门)2 .应用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到20xx年,我省将建成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与大数据平台,并与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对接。我市应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源开发与应用,开展大数据关联分析,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管理和执法提供数据支持。(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经信委、市公安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委、市林业局、市卫生计生委、市气象局、市城管和行政执法局等部门)3 .统一发布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依法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制定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管理规定,规范发布内容、流程、权限、渠道等,由各级环保部门统一、及时、准确、
10、适度发布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及生态环境状况监测信息,提高政府环境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保障公众知情权。(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委、市林业局、市卫生计生委、市气象局等部门)(三)科学引导环境管理和风险防范1 .加强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启动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完成大气污染物源解析和源清单编制工作,20XX年达到环境空气质量预报能力。加强枯水期或应急状态下重要水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预警,积极推动全市水质自动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在重点流域县(市区)行政交界断面、东江湖等区域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实时掌握水质状况及
11、变化趋势。加强土壤中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对人体健康危害大的污染物监测、开展土壤生态环境风险和健康评估与预警研究。(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农委、市气象局、市城管和行政执法局等部门)2 .加强企业污染物排放监控。建立和完善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排放自动监测与异常报警机制,提高污染物超标排放、在线监测设备运行异常等监测、监察联动机制。加强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与处置能力。(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经信委)3 .提升生态环境风险评估、预警和突发事件监测能力。定期开展全市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与预警。开展化学品、持久
12、性有机污染物、新型特征污染物及危险废物等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不断提升环境风险评估、预警和防控能力。理顺应急监测体制,完善各级环境应急机构,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提高生态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能力。(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卫生计生委、市气象局等部门)(四)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联动机制。1 .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监察执法协同联动。建立职责分明、协同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支撑作用。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依法履行对排污单位的环境监管职责,依托污染源监测开展监管执法,建立监测与监管执法联动快速响应机制,根据污染物排放和自动监测报警信息,实施现场同步监测与执法。(责任
13、单位: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市农委、市林业局、市经信委等部门)2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管。各级相关部门所属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测设备运营维护机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和技术规范开展监测,健全并落实监测数据质量控制与管理制度,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对环境监测质量核查巡查,严肃查处故意违反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篡改或伪造监测数据等行为。党政领导干部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质监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农委、市林业局、市城管和行政执法局等部门)3 .推动环
14、境监测数据广泛运用。全面建立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目标责任考核、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环境损害赔偿等领域的应用。完善全市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组织开展监测与评估,充分运用监测和评估结果,为推动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考评,以及重大环境问题(事件)责任追究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人社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市农委、市林业局、市审计局、市统计局、市气象局等部门)三、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保障体系(一)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政策及标准规范。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健全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制
15、度,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统一全市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生态、污染源、噪声、振动、辐射等监测布点,增强各部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确保排污单位、各类监测机构监测活动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质监局)(二)积极推进环境监测体制改革。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环保体制改革的要求,20XX年完成市县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工作。规范和健全政府环境监测机构,严格落实机构职能定位、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确保各级公益性环境监测职能有效发挥。明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按照“谁考核、谁负责”的原则,在国家、省适度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的基础上,建立市级生态环境
16、质量监测网络,准确掌握和客观评价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监管重心下移,市级环境质量监测、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执法监测、应急监测与预报预警事权由市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承担。(责任单位:市委编办、市环保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等部门)(三)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加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投入力度,完善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根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将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重点保障。加强各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自动监测与预报预警、环境应急监测、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和监测数据平台等能力建设。加快实施生态环境监测人才发展相关规划,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综合能
17、力。(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财政局、市委编办、市人社局等部门)(四)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监测市场改革。有序开放服务性监测市场,鼓励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参与排污单位污染源自行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测设施运行维护、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清洁生产审核、企事业单位自主调查等环境监测活动。在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运行维护、污染源自动监测设施运行维护等基础公益性监测领域,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加强社会环境检测机构及其监测服务行为的监督管理。(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质监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等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辖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组织领导,结合实际情况及工作需要,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xx 生态环境 监测 网络 建设 工作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2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