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3篇.docx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3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3篇篇L认识厘米和米教学反思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经历了认识、巩固、单元练习后,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1、猜
2、一猜。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2、看一看。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O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也是1厘米?从O到2之间是多少?2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O到5之间是几厘米?O到10之间呢?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3、画一画。让学生在纸上画出1厘米、几厘米,直观感知1厘米和几厘米。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到:长度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4、剪一剪。让学生用
3、吸管剪出1厘米,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然后问学生:你怎么能肯定你剪的就是1厘米?大部分学生都是用尺子量出1厘米。那么,怎样测量呢?请一名学生演示测量过程,明确测量的方法。5、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6、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7、比一比。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建立起长度表象。知道2厘米里有2个1厘米,进而明确几厘米里有几个长度单位。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猜、看、画、剪、量、找、比等环节,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
4、观念,并学会了测量物体的长度。(二)抓住联系,认识米。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厘米学习米。1、找关系。学习了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然后让学生把10张10厘米的学具条排成一排,使学生认识:这是100厘米。再让学生从老师提供的学具中找出和100厘米同样长的尺子。学生会很自然地找到米尺或者1米的皮尺,从而引出单位米。接着问学生:比较两者,你发现了什么?得出:1米=IoO厘米的结论。2、认识1米。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米尺或者皮尺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米有多高,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3、估量。让学生利用刚刚建立的表象,估计一下黑板的长度,培养学生的
5、估测能力,同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馈。(三)利用比较,深化认识。让学生对照板书或者手中的学具想一想:为什么数据都是1,它们的长度却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单位不同引起长度的不同。使学生知道:米和厘米”大小不同,米是高级单位,厘米”是低级单位。测量较长的距离时用米做单位,测量较短的距离时用厘米做单位。从而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用法。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2.通过联想和比较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通过对前后测情况的分析,学生对于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原因是米、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是所有长度
6、单位中最不常用的,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因为不常用,所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而这两堂课教师都已经致力于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因此,我们在教学米的时候,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一些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要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操作、感悟的过程。篇2:认识厘米和米教学反思厘米和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知识的基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长度、测量工具和方法
7、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缺乏明确的认识。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重点帮助孩子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因为厘米的单位比较小,在测量短或小的物体时常常用到厘米,课堂上我让学生找身边的或见过的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如:橡皮的厚、拉链的宽、透明胶的宽等),再找教室里适合用厘米测量的物体,(如:课本的边长、橡皮的长、墙砖的边长等),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时,我再引导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用到厘米,总结在测量长度较短的物体时我们要用到厘米。认识长度单位米时,
8、让学生经历用直尺(厘米做单位)不够量的情况,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米。然后仿厘米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同时还要理解米与厘米的关系:1米=IoO厘米。在这种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卷尺亲身体验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从而理解米的感念。让学生真正的体验到了米这个长度单位的感念,从而提高了对米的认识。为了加强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充分认识,在课下我让学生回家以后和父母一起测量家中的物体的长度,通过整合训练,多数的学生建立了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观念,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篇3:认识厘米和米教学反思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虽
9、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经历了认识、巩固、单元练习后,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二)抓住联系,认识厘米和米”。(三)利用比较,深化认识。让学生对照板书或者手中的学具想一想:为什么数据都是1,它们的长度却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单位不同
10、引起长度的不同。使学生知道:米”和”厘米大小不同,”米是高级单位,厘米是低级单位。测量较长的距离时用米”做单位,测量较短的距离时用厘米”做单位。从而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用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原因是米、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是所有长度单位中最不常用的,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因为不常用,所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而这两堂课教师都已经致力于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
11、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因此,我们在教学米的时候,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一些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要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操作、感悟的过程。篇4:认识厘米和米教学反思厘米和米是长度单位中最基础的单位,也是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在目标中的体现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能根据实际情况估测生活中的物体。知道单位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在集体备课和研课的时候,厘米和米是最易接受的,对孩子来说不难。但是在教学中高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于是在教学中我采取慢进入的方式。所有的知识接受都需要过程,对于建立1厘米的表象找到标准:食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每节课进行复习巩固,通过了两三节课的
12、强化,发现很多孩子能够很快速的比划出1厘米长度对于米的教学采用活泼的课堂方式:制造矛盾冲突,探索米的长度。1.师生比赛,引出米师:请一位同学用直尺来测量黑板的长度(示范当直尺测量不够了如何接着量),我等到同学量到黑板中间的时候再量,让一让你们,好不好?(学生争先恐后,非常积极)然后侯同学量的很认真,我用米尺量,我三下五除二就率先完成了。同学们都说老师欺负了侯同学,我就倍感委屈的发问:怎么欺负他了?同学们热情高涨,呼之欲出的理由,生说老师拿的尺子长,侯同学直尺短,不公平。反复追问几次,全班达成共识:尺子的长短不一样。师:如果让你们选,你们用哪个?生:长一点的。总结:直尺是用来量短一点的物体,长的
13、就不方便了,我们需要找更长一点的尺子:米尺。今天来学习认识米。2.建立1米表象,估测实物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认真观察长度,找到实物我发现,当孩子找到和他们息息相关的事物时非常感兴趣,都具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渗入数学文化,找到感兴趣的,快乐的学习。两个环节的节选,对本节课深有领悟:在课堂上孩子的积极性不高,问题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精准到每句和学生的对话及过渡语。而这样巧教的功夫如何更快得到,通过大家的视频找到适合教材、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就能提高很多,和名师对接,能找到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和数学上的准确用语,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对以后的学习也起到了非
14、常重要的作用。创新一一就是在懂的情况下再创造,盲目的空想是浪费时间。篇5: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在上本课前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教学厘米和米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但是我在实际教学中,总是会有学生出现如床2(厘米)等这样单位错填造成现象,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如何让学生建立真
15、正自己的表现,丰富自己的认知,我想应该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建构。在正确建立1厘米的表象后,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估测几厘米。因为生活中长1厘米的物体毕竟很少很少,更多的是几厘米长的物体,又因为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比较大,光感知1厘米,生活中10几厘米、40几厘米等这些1米到1厘米之间长的物体,低年级学生比较难以估计,找不准填哪个单位。所以本课在教学厘米的认识后,我认为可以加强约10厘米长的物体的建构,最普遍的是可以是一柞,因为小朋友的一推大约就是10厘米,而这把尺每人都有,在测量时,让学生用挂来帮助估测,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估测,而不是胡说。这个活动能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独特体验,进一步建
16、构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建构,形成自己的体验。篇6: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经历了认识、巩固、单元练习后,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
17、境,引起学生兴趣。1、猜一猜。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2、看一看。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O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也是1厘米?从O到2之间是多少?2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O到5之间是几厘米?O到10之间呢?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3、画一画。让学生在纸上画出1厘米、几厘米,直观感知1厘米和几厘米。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到:长度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
18、线。4、剪一剪。让学生用吸管剪出1厘米,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然后问学生:你怎么能肯定你剪的就是1厘米?大部分学生都是用尺子量出1厘米。那么,怎样测量呢?请一名学生演示测量过程,明确测量的方法。5、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6、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7、比一比。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建立起长度表象。知道2厘米里有2个1厘米,进而明确几厘米里有几个长度单位。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猜、看、画、剪、量、找、比等环节,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清楚地建立
19、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并学会了测量物体的长度。(二)抓住联系,认识米。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厘米学习“米J1、找关系。学习了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然后让学生把10张10厘米的学具条排成一排,使学生认识:这是100厘米。再让学生从老师提供的学具中找出和100厘米同样长的尺子。学生会很自然地找到米尺或者1米的皮尺,从而引出单位米”。接着问学生:比较两者,你发现了什么?得出:1米=100厘米的结论。2、认识1米。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米尺或者皮尺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米有多高,建立T米”的实际观念。3、估量。让学生利用刚刚建立的表象,
20、估计一下黑板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同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馈。(三)利用比较,深化认识。让学生对照板书或者手中的学具想一想:为什么数据都是1,它们的长度却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单位不同引起长度的不同。使学生知道:米和厘米大小不同,米是高级单位,厘米是低级单位。测量较长的距离时用米做单位,测量较短的距离时用厘米做单位。从而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用法。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在作业中,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本数学书厚1米。篮球场长30厘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是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
2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2.通过联想和比较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厘米和米比较抽象,必须借助一定的物体来认识理解。比如说在描述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较,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述树的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估测的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高度。而估计在本单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和
22、进行估测都很有帮助。通过对前后测情况的分析,我们认为,学生对于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原因是米、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是所有长度单位中最不常用的,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因为不常用,所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而这两堂课教师都已经致力于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因此,我们在教学米的时候,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一些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要
23、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操作、感悟的过程。篇7: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反思1、本节课中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复习旧知引新,唤醒学生已有的对长度单位的体验,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厘米和米”的概念,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2、在探索新知的第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撕纸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大胆估测,并把估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通过在直尺上数一数、徒手比画和估计彩纸条上1分米的长度,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逐渐加大了难度,有利于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和意识。3、在探索新知的第二环节的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
24、生活中的一些实物,如利用五分的硬币使学生初步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埋下伏笔,为了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在数时不仅要数O到刻度1之间这一段,也要数数其他相邻的整厘米刻度间的小格数。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1厘米=10毫米。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不足:1、按米、厘米、分米、毫米的顺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一般,有部分学生根本就不懂,对这几个单位的关系理不清。2、单位换算这一难点突破得不够彻底,尖子生有喂不饱的现象。3、学生实际测量的机会不够多。4、板书没能充分地体现重点和难点。篇8: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厘米和米的认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厘米和米的认识 厘米 认识 教学 反思 13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26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