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docx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七章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第一节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手术部位感染不仅增加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而且导致死亡率和再次住院率都显著高于非感染患者。因此医疗
2、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一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1.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2.清洁一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3.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4.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
3、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1.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I、川度烧伤创面。2.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
4、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2)切口深部组织白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3.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器
5、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三、手术前患者的预防与控制1.积极治疗及纠正可引起感染的疾病或危险因素,如纠正低氧血症、低蛋白血症、控制患者血糖等,提高机体抵抗力。2.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备皮操作应在手术当ft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
6、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应当在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5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6.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四、手术前医务人员的预防与控制I.进入手术室前应修剪指甲,除去各类手部饰品,不可涂指甲油。2.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正确穿戴口罩、帽子、手术衣、无菌手套。3.手术人员在手术前不能进行感染伤口的换药操作。4.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
7、术。五、手术中的预防与控制1.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保证手术室门关闭,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4.正确消毒手术部位的皮肤、铺无菌巾。5.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Oml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6.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无效腔.7.注意术中保暖,尽量采取加温措施,保持患者正常体温。8.对糖尿病和血糖不稳定患者应在围术期监测
8、并采取措施保持血糖稳定。9.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七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10.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11.手术间实施连台手术,必须对手术间工作区域及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设施、仪器设备、物体表面、手术台面、灯、地面等进行清洁、消毒处理。12.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患者应在不同的手术室内进行,如果选择同一手术室应先做非感染性手术后做感染性手术。13.特殊感染患者手术安置在隔离手术间进行,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规定,手术后彻底清洁消毒手术房间。14.手术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六、
9、手术后的预防与控制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2.换药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遵循先清洁切口、再污染切口、最后感染切口”的次序。3.手术后选用吸附能力较好的敷料覆盖切口,切口有血迹和分泌物渗湿后应立即更换敷料。4.保持各类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管周围皮肤受压,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5.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第二节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因导管插入、护理不当,导致
10、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D十分常见,医务人员应掌握血管内留置导管的临床应用和日常护理,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o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IhelerRelatedBloodStream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二、置管时的预防与控制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循最大限度的无菌
11、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插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立即更换。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患者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选择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6.患有界
12、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置管操作。三、置管后的预防与控制1.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2.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日,无菌透明敷料为I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触摸、插入、更换或包扎血管内导管前、后,均要洗手或手消毒,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点 部位 医院 感染 预防 控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31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