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学总论.ppt
《CT诊断学总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T诊断学总论.ppt(5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一章 CT总论,CT成像原理及设备CT检查技术 CT的临床应用,CT机的发展沿革,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1917年奥地利数学家J.Radon证明了CT的数学基础1963年A.M.CormAck发明了X线投影数据重建图像1969年G.N.Hounsfield制成 第一台头颅 CT 机1974年由美国工程师 Ledley 设计了全身 CT 机1979年 Hounsfield 和 Cormack 教授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CT机的发展,第一代 平移-旋转 第二代 平移-旋转 第三代 旋转-旋转 第四代 旋转-静止 旋转固定 第五代 电子束 CT 或超快速CT,各代CT扫描机特
2、点,普通CT与螺旋CT扫描模式图,普通CT,螺旋CT,特点:解除电缆束缚 速度快,时间小于或等于1秒 容积扫描,高档螺旋扫描CT,一个层面的扫描时间已缩短到亚秒级(1秒),图像重建时间,在矩阵512 512时,可短到1秒,几乎达到实时成像的水平。,螺旋CT是依靠X线管的连续运转和体轴连续移动的组合,它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多层数据的收集,从而得到体轴方向的具有良好分辨率的容积扫描图像。CT三维重建技术是滑环CT扫描和计算机三维结构重建两种新技术的高度结合。,螺旋CT扫描具有速度快,覆盖面广,无间隙,采集容积数据,便于进行各种方式,各种角度影像重建等优点,很快应用于全身各个系统。,螺旋CT的优点,扫
3、描速度明显提高,已经达到亚秒级别。能够动态地观察病变的增强特征,提高了诊断率。促进了CT由解剖影像向功能影像方向的发展。如CT脑血流灌注成像。为CT数据的后处理创造了有利条件。多层面重建、立体三维重建、CTA、虚拟内镜技术、容积再现技术。,CT成像原理及设备,CT的基本原理与普通的X线横断层原理相似。但由于通过电子计算机排除了散射线和重叠影像干扰,并借助人体组织X线吸收系数矩阵可作不定量分析,解决了密度分辨率的问题。其本质是一种X线断层图像,借助于电子计算机来进行成像和数据处理。,CT工作原理,CT是用高度准直的X线束围绕身体某一部位作一个断面扫描,扫描过程中由检测器记录下大量的衰减信息,再由
4、模数转换器将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然后输入电子计算机,高速计算出该断面上各点的X线衰减值,由这些数据组成矩阵图像,再由图像显示器将不同的数据用不同的灰阶等级显示,这样横断面上的诸解剖结构就由显示器清晰地显示出来。,基本原理示意图,X线管球,选定扫描对象,探测器,模/数转换器,数/模转换器,计算机系统,数据采集系统(DAS),显示器、存储设备,CT装置示意图,有关名词解释,1、X线衰减系数(简称)是表示X线穿透物质时其强度成指数方式衰减的常数。,I I0e-d,I:衰减后的X线强度I0:射入的X线强度:组织的线性吸收系数d:受检组织的厚度,2、CT值,定义:代表CT图像中每个像素中组织与X线衰减系
5、数相当的对应值。计算公式:某物质的CT值K(U物U水)/U水单位:亨氏单位(HU),CT值的特点,是一个相对值;反映了组织的X线密度;对机体不同组织而言,CT的绝对数值没意义,有意义的是CT值的范围。,3、矩阵,矩阵是一个数学概念,它表示横成行、纵成列的数字阵列。有两种技术指标来表明矩阵的情况,一是矩阵的大小,如320320,512512等,一是矩阵中数字的精度,如10bit、12bit等。,4、像素与体素,CT的图像实际上是人体某一部位有一定厚度体层的图像。我们将成象体层分成按矩阵排列的若干个小的基本单元,而以一个CT值综合代表每个小单元内的物质密度,这些小的单元称之为体素。同样,一幅图像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CT 诊断 总论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31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