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框架word可编辑.docx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框架word可编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框架word可编辑.docx(11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目录Content编辑推荐本书简介国有企业基本发展状况(1)国有企业基本发展状况(2)构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必要性(1)构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必耍性(2)构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必要性构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必要性(4)构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必要性(5)构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必要性(6)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1)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3)企业内部控制理理的发展(4)企业内部控制框架体系介绍(1)企业内部控制框架体系介绍(2)企业内部控制制架体系介绍(3)企业内部控制制架体系介绍(4)国际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发展(1)国际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发展(2)国际企业内
2、部控制体系发展(3)国际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发展(4)国有企业及企业集团的发展展特,点国有企业及企业集团的发展与特点(2)国有企业及企业集团的发展与特点(3)国有企业及企业集团的发展D特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及其特点(1)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及其特点(2)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及其特点(3)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外环境分析(1)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外?境分析(2)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外环境分析(3)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外环境分析(4)建设适合国有企业内部控制(1)建设适合国有企业内部控制(2)探讨内部控制的本质(1)探讨内部控制的本质(2)探讨内部控制的本质(3)探讨内部控制的本质(4)国有企业
3、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点(1)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点(2)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点(3)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点(4)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点(5)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点(6)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点(7)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点(8)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点国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点(10)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点(11)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点(12)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点(13)国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点(14)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点(15)完善,.法人泡理U)完善法人治理(2)完善法人治理(3)完善法人治理(4)完善法人治理(5)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状况国
4、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是实现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实现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3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背景我国的国有企业主要是建国后由国家投资建设的,也有一部分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形成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企业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与制度,促进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企业的生产计划由主管部门统一下达,产品实行统购统销,财务实行统收统支,生产与社会需求脱节,经济效益与生产经营
5、脱钩,收入分配是“大锅饭制度,企业既没有外在压力,也没有推进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存在着政企不分和平均主义的机制弊端,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进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有企业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改善人民生活,开始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推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这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因为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最基本的经济组织,是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只有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主题,整个经济体
6、制改革才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真正建立。(二)国有企业改革的三个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逐步明确,不断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推进。概括起来,国有企业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扩权让利,重点是调整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认真解决政企不分、以政代企的现象,让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1979年中央提出要扩大企业自主权,同年7月国务院下达了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规定等文件,并在全国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到1981年,扩权改革已在全部国营工业企业中全面推行
7、。同时,这一时期出台了一系列“简政放权、减税让利等改革政策,如将企业日常经营决策权、国家计划外产品销售权等权力下放企业;实行利改税”,将企业实现利润的一部分以所得税和调节税的形式上缴国家财政等等。第二个阶段是实行承包经营制,重点是进一步明确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要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确定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改革思路,试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等经营方式,特别是承包经营责任制得到大力推广,到1988年底有将近95%的国营工业企业实行了承包制,充分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第三个阶段是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8、重点是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标志,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理论、方针和政策实现重大突破,强调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提出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建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确定了国家所有,分级代表,权利、义
9、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监管新体制,等等。十几年来国有企业改革深入发展,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了重大突破,股份制改革加快推进,国有中小企业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逐步放开搞活;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了政策性关闭破产;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三年攻坚,实现了国有企业的整体扭亏为盈;中央、省、市(地)三级政府都组建了国资委,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政府机构设置上实现了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所有者职能的分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关键步伐,大大促进了国有经济的改革
10、发展。(三)三中全会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有企业不断改革创新,国有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控制力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1)国有企业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目前半数以上的国有重点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一批国有企业改制后在境内外上市,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改制面超过90%,中央企业及其下属子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制面由30.4%提高到64.2%。一些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进行了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探索。(2)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进一步增强。截止2007年底,国有资产总量达到116200.4亿元,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为294639.7亿元。在2008年公布的世界
11、500强中,有19家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入围,比2002年增加了13家。(3)国有经济布局不断得到改善。近些年,按照中央提出的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方针,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和整合重组步伐加快,国有企业户数从2002年的15.9万户减少到11.5万户,通过整合资源,减少了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发展形成了一批对地方经济具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优势企业。(4)努力做好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截止2007年底,全国共有1299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离安置富余人员233.8万人。其中76家中央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方案已获批准,共涉及改制单位5200个,分
12、流安置富余人员86.4万人。(5)深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改革。国有企业普遍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全员竞争上岗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工资制度,初步建立起管理者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新机制,特别是中央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选用的各级经营管理人才约占总数的30%,批企业建立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和全体员工竞争上岗、量化考核、末位淘汰、收入分配与业绩挂钩的机制。(6)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中央、省、市(地)三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相继组建,国有资产监管的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实行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落实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加强了财务监督和风险控制,实行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
13、;试行了国有企业董事会制度,国有资产监管进一步加强。总之,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国有企业效益显著提高,国有经济活力显著增强。20022007年,全国国有企业销售收入、实现利润、上缴税金年均分别增长18.6%、36%、20.4%o2007年全国国有企业上缴税金1.77万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34.5%。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的发展情况更加令人振奋,这5年中央企业平均每年资产总额增加1.5万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石油,销售收入增加1.3万亿元,实现利润增加1500亿元,上缴税金增加1000亿元;2007年,上缴税金8805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
14、17.6%。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发展情况我国国有企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不论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期,企业内部都有管理规章制度,虽然这些规章制度没有被称为内部控制制度,但其实质体现的就是企业的内部控制。改革开放后,随着对西方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的引进与学习,我国的一些企业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开始有意识地借鉴国外关于内部控制的理论构建本企业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概括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状况,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1)计划经济时期主要依赖于国家有关规章制度的内部控制阶段。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的目标是为实现国家计划服务,国家对企业具有高度的计划控制,
15、由于国家计划规避了大部分市场风险,国有企业内部的有关控制制度主要来源于国家有关规章制度,具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2)改革初期的内部控制缺失阶段。改革初期,为摆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对生产力的禁锢,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简政放权、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性的措施,如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承包经营责任制、利润留成、盈亏包干等。在这一时期,国家计划对企业的影响日渐减少,企业的自主经营权逐步扩大,原来依赖于国家有关规章制度的内部控制已经明显不能满足企业健康成长的需要,但制度改革与人们头脑中思维的变革存在距离,人们关注的焦点是企业经营权的下放和职工积极性的调动,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阶段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与执行上
16、的空白,忽视了内部控制的跟进和强化。(3)20世纪90年代后内部控制起步成长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思路,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下的微观个体,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竞争与风险,一些企业开始关注内部控制的建设,特别是萨班斯法案颁布后,在美国上市的企业都要按照该法案的要求制定并披露其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而推动一批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按照CoSo框架进一步完备了自身的内部控制系统。同时,我国政府也开始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推行力度,颁布和修订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强调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要求企业建立相应的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如:1996年12月财政部
17、发布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并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内容等作出了规定。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内部控制的行政规定。1999年颁布的会计法是我国第一部体现内部会计控制要求的法律,该法在第二十七条明确提出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并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8年6月财政部等5部委联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在这些法律法规的要求和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重视内部控制系统,大
18、多数大中型企业都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内部控制体系,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界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研究尚局限于试图用国外内部控制框架规范国内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许多国有企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的效果还难以有效发挥,内部控制评价制度依然缺失。近几年,部分企业在推进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时,存在简单移植国外内部控制的一些做法,特别是COSo框架及内容,投入过大,效果不理想,等等。可以说,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和完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从国际上一些比较成功的企业管理经验看,完善并运转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是这些企业
19、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还需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在这个时期必须从国有企业的内功入手,在现有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健全,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持续快速发展能力,这是现阶段国有企业建设中的一项非常紧迫和必要的任务。一、建立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当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现状的迫切需要根据有关调查,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状态是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些国有企业虽然制定
20、了内部控制制度,但与本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匹配度不高,还有些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被严格执行,出现制度与实际执行“两层皮的现象。从内部控制的对象看,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关注的对象主要是资产安全和合法合规性,而对风险防范、运营效率和经营效果的控制还十分不足;从控制的效果看,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的运行效果还不够理想,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内部控制还有较大的差距。另外,部分企业也存在简单照搬移植国外一些做法,导致内部控制过于繁琐低效率,不适应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为此,必须尽快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二、建立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迫切需要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其合理的
21、权力制衡机制,是确保企业内部管理指令运行顺畅、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法人治理与内部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将导致内部控制不完善。同时.,内部控制是法人治理结构的运行保障,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权利制衡机制能否合理有效运行,需耍内部控制的监督、修正与保驾护航。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所面临的紧迫任务是建立完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保证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仍是阻碍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机构职责分工不够清晰,权责配比不紧密,相应的激励
22、约束不到位,内部治理通道不顺畅。如有的企业董事长与总经理系同一人,将决策与监督职责混在一起;有的企业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内部人手中,外部董事作用微小,革事会独立性不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更多地维系在管理层的觉悟上,而不是建立在制度安排的基础上。不少企业内部人或控股股东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自觉不自觉地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同时,在内部控制的执行方面,一些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在执行上相关各方权责不清,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及员工之间缺乏明确的责任界定,企业自觉执行内部控制的动力不足,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落后,且没有得到严格执行,企业内部有关方面只是被动地执行内部控制,缺乏主动执行、维
23、护及改善内部控制的热情,这与西方内部控制中充分调动企业内部董事会、监事会、经营者、普通员工等有关方面积极性的“全员参与的思想有一些差距,妨碍了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运行。三、建立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迫切需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心。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就是要有一套健全有效、管理科学、行为规范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及责任制度,强化经营管理行为,从而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内部控制机制的内核是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科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和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目
24、标的重耍保证。如果缺少了内部控制的制约与控制,现代企业制度中的“管理科学目标则难以实现。如一些国有企业在重大经营决策、重大财务活动等方面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对重大购销业务、投资与融资、大额资金借贷和大笔现金支付、资产调整、长期工程合同签订等方面缺少必要的约束制度,导致企业乱投资、乱担保、乱拆借等行为时有发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加之一些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于这些行为导致的重大资产损失没有严加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从而导致乱投资、乱担保等行为屡禁不止,与管理科学的目标产生巨大差距。为此,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相适应的内部控制机制,以保证现代企业制度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有企业 内部 控制 框架 word 编辑
文档标签
- ERP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探析论文7200字
- 探讨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的几项措施
- 机械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12000字
- 企业内部
- 企业其他财务制度下建立企业内部银行程序
- 2023内部版学前教育学复习重点
- 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全面预算管理
- 论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与创新
- 基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问题与解决路径分析
-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探讨
- 07-企业内部控制.Convertor
-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_kaic
- 浅析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方案
-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分析及防控策略探讨
- 某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4800字论文
- 附构建企业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探析
- 国有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内部控制的创新
- 投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评价与优化研究
- 3.内部控制调研资料清单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36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