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消化系统疾病.ppt
《5消化系统疾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消化系统疾病.ppt(9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消化系统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结构、细胞学与功能特点常见症状及实验室辅助检查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急性胃炎 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 胆囊炎 胰腺炎,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肛管)等部。临床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消化系统结构,局部结构及功能:上消化道,口腔:由口唇、颊、腭、牙、舌、咽峡和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颌下
2、腺和舌下腺)组成。口腔受到食物的刺激后,口腔内腺体即分泌唾液,嚼碎后的食物与唾液搅和,借唾液的滑润作用通过食管,唾液中的淀粉酶能部分分解碳水化合物,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咽依据与鼻腔、口腔和喉等的通路,可分为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三部。主要功能是完成吞咽这一复杂的反射动作。,上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组成:,食管:食管是一长条形的肌性管道全长约2530厘米。食管有三个狭窄部(始段,4-5胸椎,膈食道裂孔,),这三个狭窄部易滞留异物,也是食管癌的好发部位。食管的主要功能是运送食物入胃,其次有防止呼吸时空气进入食管,以及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的作用。胃:
3、分胃贲门、胃底、胃体和幽门四部分,胃的总容量约10003000毫升。胃壁粘膜中含大量腺体,可以分泌胃液,胃液呈酸性,其主要成分有盐酸、钠、钾的氯化物、消化酶、粘蛋白等,主要作用是消化食物、杀灭食物中的细菌、保护胃粘膜以及润滑食物,使食物在胃内易于通过等。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将蛋白质初步消化,胃能吸收部分水、无机盐和酒精。由食管进入胃内的食团,经胃内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后形成食糜,食糜借助胃的运动逐次被排入十二指肠。,局部结构及功能:上消化道,十二指肠介于胃与空肠之间,十二指肠成人长度为2025cm,管径 45cm,紧贴腹后壁,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且最为固定的小肠段胰管与胆总管均开
4、口于十二指肠。因此,它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胰液和胆汁的注入,所以十二指肠的消化功能十分重要,十二指肠:,十二指肠的形状呈“C”形,包括胰头,可分球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球部:,十二指肠球部(Superior part):长约5cm,起自胃的幽门,走向右后方。至胆囊颈的后下方,急转成为降部,转折处为十二指肠上曲。十二指肠球部近幽门约2.5cm一段肠管,壁较薄,粘膜面较光滑,没有或甚少环状细胞此段称十二指肠球Duodenal bulb,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但是十二指肠溃疡,不会转变为癌症。,降部:十二指肠降部是十二指肠的第2部,长约78cm,由十二指肠上曲沿右肾内侧缘下降,至第3腰椎水平
5、,弯向左侧,转折处为十二指肠下曲。降部左侧紧贴胰头,此部的粘膜有许多坏状襞,其后内侧壁有胆总管沿其外面下行,致使粘膜呈略凸向肠腔的纵行隆起,称十二指肠纵襞。纵襞的下端为圆形隆起,称十二指肠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胆总管和胰管在此处,组成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附近有一壶瓣,可以关闭胆总管或胰管,引起相应疾病。大乳头稍上方,有时可见十二指肠小乳头,这是副胰管的开口之处水平部 Horizontal part:十二指肠水平部又称下部,长约10cm,自十二指肠下曲起始,向左横行至第3腰椎左侧续于升部。肠系膜上动脉与肠系膜上静脉紧贴此部前面下行。肠系膜上动脉夹持的部分的胰腺组织,称钩突。此处若病
6、变,早期中期症状不明显,晚期可表现为梗阻性黄疸,危及生命。肠系膜上动脉可以压迫水平部,引起肠梗阻。升部 Ascending part:十二指肠升部长约23cm,自第3腰椎左侧向上,到达第2腰椎左侧急转向前下方,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 Duodenojejunal flexure,移行为空肠。十二指肠空肠曲由十二指肠悬肌连于膈右脚。此肌上部连于膈脚的部分为横纹肌,下部附着于十二指肠空肠曲的部分为平滑肌,并有结缔组织介入。十二指肠悬肌(又称Treitz 韧带)是一个重要标志,手术时用以确定空肠的起点。,局部结构及功能:下消化道,下消化道由空肠、回肠和大肠组成:空肠、回肠:空肠起自十二指肠空肠曲,下连回
7、肠,回肠连接盲肠。空肠、回肠无明显界限,空肠的长度占全长的2/5,回肠占3/5,两者均属小肠。空肠、回肠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大肠:大肠为消化道的下段,包括盲肠阑尾结肠和直肠四部分。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贮存和排泄粪便。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结构简单、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就称为消化。这种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管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就是吸收。对于未被吸收的残渣部分,消化道则通过大肠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人体共有5个消化腺,分别为: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初步分解成麦芽糖胃腺:分泌胃液、将蛋白质初步分解成多肽肝脏:分泌胆汁、储存在胆囊中将大分
8、子的脂肪初步分解成小分子的脂肪,称为物理消化,也称作“乳化”胰腺:分泌胰液、胰液是对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有消化作用的消化液肠腺:分泌肠液、将麦芽糖分解成葡萄糖,将多肽分解成氨基酸,将小分子的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也是对糖类,脂肪,蛋白质有消化作用的消化液。,局部结构及功能:消化腺,体表投影: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第5肋骨,右腋中线平第6肋骨处;肝下界与肝前缘一致,起自肋弓最低点,沿右肋弓下缘左上行,至第8、9肋肋骨结合处离开肋弓,斜向左上方,至前中线,到左侧至肋弓与第7、8软骨结合处。,Hepatocyte,Kupffer cell(KC),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
9、,Lipocytes,fat-storingcell(FSC),perisinusoidalcell,Ito,vitaminA-storingcell,Pit cells,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SEC),Perisinusoidal space cells:Pit cells,Kupffer cell(KC),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SEC),Lipocytes,肝脏功能:,解毒功能 代谢功能分泌胆汁 造血、储血和调节循环血量的功能。免疫防御功能 肝脏的再生功能,胰腺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部分。外分泌腺由腺泡和腺管组成,腺
10、泡分泌胰液,腺管是胰液排出的通道。胰液中含有碳酸氢钠、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胰液通过胰腺管排入十二指肠,有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的作用。内分泌腺由大小不同的细胞团 胰岛所组成,分泌胰岛素,调节糖代谢,体表位置:胰腺位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胃和腹膜后面约平第一腰椎椎体处,横卧于腹后壁,为一长条状腺体。它长约1418厘米,重6575克。胰腺下缘在腹前壁表面投影相当于脐上5厘米,上缘相当于脐上10厘米,(1)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此作用主要通过提高肝脏和肌肉中糖原合成酶的活性而完成。(2)促进葡萄糖进入肌肉和脂肪组织细胞内。(3)激活葡萄糖激酶,生成6磷酸葡萄糖。(4)抑制糖异生。如胰岛素缺乏
11、时,进入组织细胞内的葡萄糖减少。肝糖原的分解与异生增强;由肝脏释放入血的葡萄糖大大增加,血糖水平升高,并超过肾糖阈值而从尿中排出,表现为糖尿病,胰腺炎。,胰腺功能(内分泌):,消化道大段的上皮属单层柱状上皮,消化道的两端即口腔、咽、食道、肛门的上皮属于复层扁平上皮;小肠的上皮表面有微绒毛,增加吸收表面积利于吸收。,不同部位常见症状及实验室辅助检查:,不同部位常见症状及实验室辅助检查,胃粘膜屏障:,细胞屏障和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粘液层、粘膜上皮细胞、基底膜、粘膜血管和血液等组成,粘液层:将胃粘膜与胃腔内的胃酸、胃蛋白酶以及各种损伤因素隔离,胃粘膜上皮细胞:3天更新一次,分泌重碳酸盐,与渗透至粘液
12、层的酸中和,防止酸直接与上皮细胞接触造成损伤,胃粘膜屏障是指胃粘膜具有防止胃液自身消化,抵御食物或药物等损伤因子的刺激,进而保护胃粘膜细胞,阻止H逆向弥散,同时阻止Na从粘膜细胞扩散到胃腔的生理功能的特殊结构。,pH值:1.52.0,急性胃炎,急性胃炎(acute gastriti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临床上急性发病,常表现为上腹部症状。内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糜烂(可伴有浅表溃疡)等一过性病变。病理组织学特征为胃黏膜固有层见到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病因:1、药物:常见的有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
13、ug,NSAID)如阿司匹林等,某些抗肿瘤药、口服氯化钾或铁剂等。这些药物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层。其中,NSAID还通过抑制环氧合酶的作用而抑制胃黏膜生理性前列腺素的产生,削弱胃黏膜的屏障功能,某些抗肿瘤药如氟尿嘧啶对快速分裂的细胞如胃肠道黏膜细胞产生明显的细胞毒作用。,2、应激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败血症及其他严重脏器病变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均可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严重者发生急性溃疡并大量出血,如烧伤所致者称Curling溃疡、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所致者称Cushing溃疡。应激状态下胃黏膜微循环不能正常运行而造成黏膜缺血、缺氧是发病的重要环节,可导致胃黏膜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不足
14、、局部前列腺素合成不足、上皮再生能力减弱等改变,胃黏膜屏障因而受损。,3、乙醇乙醇具亲酯性和溶脂能力,高浓度乙醇因而可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机制:黏膜屏障的正常保护功能是维持胃腔与胃黏膜内氢离子高梯度状态的重要保证,当上述因素导致胃黏膜屏障破坏,则胃腔内氢离子便会反弥散进入胃黏膜内,从而进一步加重胃黏膜的损害,最终导致胃黏膜糜烂和出血。上述各种因素亦可能导致增加十二指肠液反流人胃腔,其中的胆汁和各种胰酶,参与了胃黏膜屏障的破坏。,临床表现:有近期服用NSAID史、严重疾病状态或大量饮酒患者,如发生呕血和(或)黑便,应考虑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的可能,确诊有赖急诊胃镜检查。对服用NSAID(特别是传统
15、的NSAID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患者或进行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多数可发现胃黏膜急性糜烂出血性的表现,粪便隐血试验亦多呈阳性反应。上消化道出血病例中由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所致者约占10%25%,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之一。,症状:多数急性胃炎患者症状轻微(如上腹不适或隐痛)或无症状,或症状被原发病掩盖,且多数患者亦不发生有临床意义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多以突然发生呕血和(或)黑粪的上消化道出血症状而到医院就诊,为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饮食注意:1、忌饮食无规律:宜食清淡、对胃黏膜刺激小,注意饮食规律,勿过饥过饱,少食多餐;注意糖、脂肪、蛋白质的比例,注意维生素等身体必需营养素的
16、含量。2、忌烟酒辛辣刺激食物:乙醇能溶解胃黏膜上皮的脂蛋白层,对胃黏膜有较大的损 害,吸烟烟雾中有害物质,溶解并附着在口腔、咽喉部,急、慢性胃炎患者戒除烟酒,辣椒,芥末、胡椒、浓茶、咖啡、可可等食品或饮料。3、忌过冷、热、硬食物,慢性胃炎,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我国属幽门螺杆菌(HP)高感染率国家,估计人群中HP感染率在40%70%左右。人是目前唯一被确认的HP传染源。60%以上的慢性胃炎患者存在HP感染。HP感染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或不典型增生胃癌。一般认为通过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的口口或粪口传播是HP的主传播途径。因为HP感染几乎
17、无例外地引起胃黏膜炎症,感染后机体一般难以将其清除而变成慢性感染。肠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即胃粘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粘膜的上皮细胞,其是胃粘膜常见病变,见于多种慢性胃病。肠上皮化生细胞来自胃固有腺体颈部未分化细胞,这部分细胞是增殖中心,具有向胃及肠上皮细胞分化的潜能,分类:非萎缩性(以往称浅表性non-atrophic)萎缩性(atrophic)特殊类型(special forms),幽门螺杆菌在粘稠的环境下具有强动力性,是幽门螺杆菌致病的重要因素幽门螺杆菌进入胃后,借助菌体一侧的鞭毛提供动力穿过黏液层。幽门螺杆菌到达上皮表面后,通过粘附素与上皮细胞连接,避免随食
18、物一起被胃排空。分泌过氧化酶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不受中性粒细胞的杀伤作用。幽门螺杆菌富含尿素酶,通过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氨,在菌体周围形成“氨云”保护层,以抵抗胃酸的杀灭作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胃窦胃炎、胃体胃炎和全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首先发生胃窦胃炎,然后逐渐向胃近端扩展为全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又可再分为多灶萎缩性(rnultifocal atrophic)胃炎和自身免疫性(autoimmune)胃炎两大类,前者萎缩性改变在胃内呈多灶性分布,后者萎缩改变主要位于胃体部,病因:1:幽门螺杆菌是慢性
19、胃炎最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通过产氨作用、分泌空泡毒素A(VacA)引起细胞损害;其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蛋白能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其菌体胞壁作为抗原诱导免疫反应。这些因素的长期存在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少有自发清除,因此慢性胃炎常长期持续存在,少部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发展为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少数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经长期演变可发展为胃癌。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约15%20%会发生消化性溃疡。,2:饮食和环境因素:萎缩和肠化生发生率的地区差异大体与地区间胃癌发病率的差异相平行。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
20、生和发展还涉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之外的其他因素。流行病学研究,饮食中高盐和缺乏新鲜蔬菜水果与胃黏膜萎缩、肠化生以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3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性胃炎以富含壁细胞的胃体黏膜萎缩为主;患者血液中存在自身抗体如壁细胞抗体(parietal cell antibody,PCA),伴恶性贫血者可查到内因子抗体(intrinsic factor antibody,IFA);可伴有其他自身免疫病如桥本甲状腺炎、白癜风等,提示本病属自身免疫病。自身抗体攻击壁细胞,使壁细胞总数减少,导致胃酸分泌减少或丧失;内因子抗体与内因子结合,阻碍维生素B12吸收不良从而导致恶性贫血。4其他因素 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
21、时含胆汁和胰液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可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其他外源因素,如酗酒、服用NSAID(如阿司匹林)等药物、某些刺激性食物等均可反复损伤胃黏膜。,临床表现:多发人群 本病发生于各年龄段,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疾病症状 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多数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有无这些症状及其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内镜所见和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无肯定的相关性。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还可伴有贫血表现。,1)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症状主要是反酸、烧心以及胃痛、口臭。这主要是由于幽门螺杆菌诱发胃泌
22、素分泌,而发生发酸烧心,而具有胃溃疡疾病的患者,幽门螺杆菌更是引起了主要症状胃痛的发生,口臭最直接的病菌之一就是幽门螺杆菌了。2)幽门螺旋杆菌引起胃炎。所发生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腹部不适、隐痛,有时发生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的症状,病程较为缓慢,但是容易反复发作。3)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产生多种致病因子,从而引起胃黏膜损害,临床疾病的发生呈现多样性,而且患者多会出现反酸、嗳气、饱胀感等等。4)幽门螺杆菌感染有时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通过检查来判断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典型症状:,胃镜检查病理活检,胃镜检查,1、治疗幽门螺杆菌:胃复春片、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克雷霉素、四环素2、抗酸
23、治疗:吸收性抗酸药。如碳酸氢钠。非吸收性抗酸药。如碳酸钙、氧化镁、氢氧化铝(片剂或凝胶)、三硅酸镁等3、动力促进剂:莫沙必利、西沙必利、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 4、保护胃黏膜:果胶必、枸椽酸必钾口服液、硫糖铝必剂 5、其他:自身免疫性胃炎的治疗,治 疗,1、保持精神愉快:精神抑郁或过度紧张和疲劳,容易造成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胆汁返流而发生慢性胃炎。2、戒烟忌酒。3、慎用、忌用对胃粘膜有损伤的药物。4、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饮食注意:,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亦可发生于食管下段、胃空肠吻合口周围及含有异位胃粘膜的美克尔(MECKEL)憩室。这些溃疡的
24、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消化性溃疡。,胃溃疡病和十二指肠溃疡病在病因和发病机制方面有明显的区别,并非同一种疾病,但因两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药物治疗反应相似,习惯上把它们归并一起。,病因: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作用下,胃黏膜的损伤机制和修复机制失衡,导致胃黏膜胃消化液自身消化。2.不良的饮食:饮食不当时,引起胃液分泌失调,从而引发溃疡病。3.精神因素:处于过度紧张或焦虑的状态时,引起大脑皮层兴奋,胃肠功能紊乱,发导致病。4.药物刺激: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刺激胃黏膜,引起溃疡病5.遗传:在溃疡病男性亲属中,发病率高于一般人,家族中的几代人可见到消化性溃疡
25、,分居两地的双生子同患本病。,6.地理环境和气候季节的变化:发病率具有显著的地理环境差异,美、英等国,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比胃溃疡多见,日本,胃溃疡的发生率比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发生率高。气候季节的变化也与胃溃疡的发病明显相关,它好发于秋末春初。7.吸烟:吸烟加重胃溃疡。8.某些疾病:如胃泌素瘤、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肺气肿、肝硬化、肾功能不全及小肠切除过多的患者易患溃疡病,肺气肿的病人,可能是由于局部粘膜的抗酸能力降低而引起胃溃疡,胃泌素瘤是由于分泌大量胃泌素刺激壁细胞大量胃酸分泌而损伤胃粘膜,导致胃溃疡形成。9.其他学说:酸中毒学说、维生素缺乏学说、神经营养学说、变态反应学说、遗传学说、内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消化系统 疾病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41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