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预防与隐患管理.ppt
《事故预防与隐患管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故预防与隐患管理.ppt(18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事故预防与隐患管理,主要内容 一、安全科学理论的发展 二、事故相关基本概念 三、事故致因理论 四、事故预防,事故预防理论基础,第一节 安全科学理论的发展,事故预防理论基础,本质安全:inherent safety 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理解:内在;从根本上防止事故;两大功能:失误安全功能 故障安全功能,预防,本质安全,本次课程主要内容 一、安全科学理论的发展 二、事故相关基本概念 三、事故致因理论 四、事故预防,事故预防理论基础,第二节 事故预防原理基础,1安全(Safety),()安全的广义与狭义定义 狭义的安全,就是人类的个体与周围的环境的相容性!
2、相容性很好的话,表明生存环境非常宽容!人们幸福安康娱乐休闲富足!广义的安全则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地球的生态安全!包括来自宇宙的多种复杂的天文危险隐患的识别!,事故预防理论基础,(1)安全的基本定义 人类的整体与生存环境资源的和谐相处,互相不伤害,不存在危险的危害的隐患。,第二节 事故预防原理基础,(4)安全的相对定义 安全是免遭不可接受的风险的状态。安全是一个相对概念。对于一个组织,经过风险评价,确定了不可接受风险,那么就要采取措施将不可接受风险降至可允许的程度,使得人们免遭不可接受的风险的伤害。,事故预防理论基础,(3)安全的通俗定义 无危为安,无损为全 安全就是使人的身心健康免受外界因素影响
3、的状态。安全也可以看做是人、机具及人和机具构成的环境三者处于协调/平衡状态,一旦打破这种平衡,安全就不存在了。,2.危险(Danger),作为安全的对立面,危险是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人或物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超出了可接受范围的一种状态。危险与安全一样,也是与生产过程共存的过程,是一种连续型的过程状态。危险包含了尚未为人所认识的,以及虽为人们所认识但尚未为人所控制的各种隐患。同时,危险还包含了安全与不安全一对矛盾斗争过程中某些瞬间突变发生外在表现出来的事故结果。,事故预防理论基础,危险:根据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
4、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有害因素是指能够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通常情况下,二者并不加区分而统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安全是在人类生产过程中,将系统的运行状态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环境可能产生的损害控制在人类能接受水平以下的状态。,危险,安全,人们可承受的水平,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有小到大,人每天受到的危险,危险是绝对的,安全是相对的。安全是不超过允许限度的危险。,安全是没有超过允许限度的危险。即,发生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财物损失的危险没有超过允许的限度时,就认为是安全了。没有超过允许限度的危险被称作可接受的
5、危险(Acceptable Risk)。可接受的危险是来自某种危险源的实际危险,但是它不能威胁有知识而又谨慎的人。社会允许危险是被社会公众所接受的危险。社会允许危险是判别一个企业或一项生产活动是安全还是危险的标准。,人们对危险的承受限度与以下因素有关,与所得到的经济利益有关;与危险是马上发生还是滞后发生有关;与单独行动还是共同行动有关。,3.危险源 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危险是绝对的,安全是相对的。能量到处存在,即第一类危险源到处存在。根据可靠性理论,故障、失效和人失误是不可避免的。即,有可能出现第二类危险源。现实世界中充满了危险源,无论什么地
6、方、什么时候都有发生事故、造成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危险性。,概念 可能导致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范围 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从那里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的区域也不同。分析危险源应按系统的不同层次来进行。一般来说,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隐患,对于存在事故
7、隐患的危险源一定要及时加以整改,否则随时都可能导致事故。,构成要素: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潜在危险性是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存在条件是指危险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例如,物质的压力、温度、化学稳定性,盛装压力容器的坚固性,周围环境障碍物等情况。触发因素虽然不属于危险源的固有属性,但它是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而且每一类型的危险源都有相应的敏感触发因素。如易燃、易爆物质,热能是其敏感的触发因素,又如压力容器,压力升高是其敏感触发因素。因此,一定的危险源总是与相应的触发因素相关联。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
8、危险源转化为危险状态,继而转化为事故。,从火灾、爆炸机理理解危险源的要素,燃烧范围示意图,只有具备了一定数量和浓度的燃料和氧,以及具备一定能量的点火能源,三者同时存在并且发生相互作用,才能引起燃烧或爆炸。,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不同时具备三要素,没有足够的数量,点火源,可燃物,助燃物,常用防止火灾方法,控制可燃物的数量,避免点火源。,点火源,可燃物,助燃物,危险源分类 1 第一类危险源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于是,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为了防止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必须采取措施
9、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危险源。2 第二类危险源 正常情况下,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受到约束或限制,不会发生意外释放,即不会发生事故。但是,一旦这些约束或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受到破坏或失效(故障),则将发生事故。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危险源分类,第一类危险源 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 有害物质危险源客观存在,不能完全消除,危险是绝对的,安全是相对的。能量到处存在,即第一类危险源到处存在。根据可靠性理论,故障、失效和人失误是不可避免的。即,有可能出现第二类危险源。现实世界中充满了危险源,无论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有发生事故
10、、造成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危险性。,第一类危险源举例,高处作业的势能;带电导体上的电能;行驶车辆的动能;噪声的声能;激光的光能;高温作业及剧烈反应工艺装置的热能;,常见的类型供给能量的装置、设备;使人、物具有势能的装置、场所、设备;能量载体;失控下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场所、设备;失控下可能积蓄能量或突然释放的装置、场所、设备;危险物质;生产、加工、储存和废弃处理危险物质的装置、场所、设备;能导致运动的人体伤害的物体。,第一类危险源危害后果的影响因素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油库加油站)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强度(火灾爆炸)能量的种类和危险物质的危险性质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影响范围(有毒气体泄
11、漏对下风侧影响大),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以下三种:(1)物的故障 物的故障是指机械设备、装置、元部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的功能的现象。从安全功能的角度,物的不安全状态也是物的故障。物的故障可能是固有的,由于设计、制造缺陷造成的;也可能由于维修、使用不当,或磨损、腐蚀、老化等原因造成的。(2)人的失误 人的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被要求的标准,即没有完成规定功能的现象。人的不安全行为也属于人的失误。人的失误会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系统故障,使屏蔽破坏或失效,从而导致事故发生。(3)环境因素 人和物存在的环境,即生产作业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照明或通风换气等方面的问题,会促使人
12、的失误或物的故障发生。,危险源分类,第二类危险源: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的各种因素。第二类危险源致因 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 管理缺陷,第二类危险源注释,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人的行为偏离了规定的目标,或超出了允许的界限,并产生了不良的后果。物的不安全状态:主要表现为物的故障。故障(含缺陷)是指系统、设备、元件等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性能(含安全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包括安全功能)的现象。(故障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迟早都会发生;故障的发生具有随机性、渐进性或突发性,故障的发生是一种随机事件。),第二类危险源的特点 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3、,一、二类危险源之间的关系 第一类危险源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决定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危险源辨识方法,经验分析法分析材料性质和生产条件分析方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直观经验分析法,对照经验法 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人员分析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对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类比法 利用相同或相似工程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类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也可列出一份问题的提示单,例如:在平地上滑倒(跌倒);人员从高处坠落;工具、材料等从高处坠落;
14、头上空间不足;与工具、材料等的手提/搬运有关的危险源;与装配、试车、操作、维护、改型、修理和拆卸有关的装置、机械的危险源;车辆危险源,包括场地运输和公路运输;火灾和爆炸;,对员工的暴力行为;可吸入的物质;可伤害眼睛的物质或试剂;可通过皮肤接触和吸收而造成伤害的物质;可通过摄入(如通过口腔进入体内)造成伤害的物质;有害能量(如电、辐射、噪声、振动);由于经常性的重复动作而造成的与工作有关的上肢损伤;,不适当的热环境,如过热;照明度;易滑、不平坦的场地或地面;不适当的楼梯护栏或手栏;合同方人员的活动。上面所列并不全面。组织必须根据其工作活动的性质和工作场所的特点编制危险源提示单。,分析材料性质和生
15、产条件分 析 法,毒性物理性质燃烧/爆炸特性作业条件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估方法(格雷厄姆法),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的: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值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危险性分值,危险源辨识实施步骤,第一阶段:危险源初步识别危险源识别工作的主体人员:各工序组长、班长、车间主管、维修工和片区工程师识别的依据:按照安全室所
16、发相关资料要求;识别区域和范围:以工序为单位,对所在区域的热能、电能、化学能、噪声、有害物质、高空作业、操作环节不安全的行为、不安全的设备、设施等所有风险进行识别;识别要求:采取头脑风暴法,每人提报30条风险问题(填写进附表);,第二阶段:危险源筛选、评估、风险等级和防范措施确定危险源筛选、评估和等级确定主体人员:各车间主管、维修班长、片区工程师、安全员、安全主管危险源识别确认:对汇总的识别清单进行核实、增补,按照LEC标准打分评估、制定防范措施交叉检查:安排不同区域的代表对其它区域的危险源进行交叉检查,补充新的危险源;主导部门:总厂安全室、各制造部,第三阶段:危险源知识宣贯、培训、实施防范措
17、施宣贯:对各岗位人员按照班组进行宣贯;实施防范措施:根据LEC分级方法对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防范a、按照危险级别进行标识控制,明确告知风险b、对重要的危险源进行锁控,对需要规范的操作行为进行整改c、对制度和文件缺失的危险源进行文件化处理、实施管控d、对需要进行机械防护、劳保防护的危险源,确定预算报公司批准和整改人员培训、考核:安排各车间培训、考核评比和奖励,4风险(Risk),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组合。R=f(F,C),事故预防理论基础,风险控制措施策划,风险控制措施优先选用原则,停止使用该危害性物质,改使用危害性较低的物质,修改程序以减轻危害性,对人员或危害进行隔离,局限危害,工程
18、技术控制,管理控制措施,个人防护,个人防护,降低风险,消除风险,“事故”的概念,事故是造成死亡、职业病、伤害、财产损失和其它损失的意外事件。事件是造成或可能造成事故的情况。事故是意外事件,事件包括事故。事故是一种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意外事件。摘自H.W.海因里希、F.伯德 事故预防,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标准(GB6441)事故分类如下:,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事故苗子隐患,事故隐患: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
19、缺陷。,事故: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事故隐患: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事故、隐患和危险源的关系,危险源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危险源与事故隐患的区别,在生产系统中所存在的危险源与事故隐患之间也是有区别的。因为生产系统中的能量是由人、机、环境三者构成的协调系统控制下运作的,但如果人、机、环境三者的安全匹配出现不协调时,就有可能导致事故中某些能量而诱发事故隐患。因此,从理论上讲,危险源和事故隐患是不尽相同的,应该说危险源是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性,而事故隐患则是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是引发事
20、故发生的直接因素。也就是说危险源不一定是事故隐患,而事故隐患则应该都是危险源。,危险源,事故,事故、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安全措施、事故隐患之间的关系,本次课程主要内容 一、安全科学理论的发展 二、事故相关基本概念 三、事故致因理论 四、事故预防,事故预防理论基础,事故致因理论,引发事故的四个基本要素,人的不安全行为,环境的不安全条件,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事 故,第三节 事故致因理论,1.事故频发倾向论,(1)定义 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存在稳定的个人内在倾向。1919年,格林伍德、伍兹研究发现:事故在人群中并非随机分布,某些人较其他人更容易发生事故,存在稳定的个人内在倾向。事故频发倾向者
21、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事故预防理论基础,(2)事故频发倾向者的性格特征:感情冲动,容易兴奋;脾气暴躁;厌倦工作、没有耐心;慌慌张张、不沉着;动作生硬,工作效率低;喜怒无常、感情多变;理解能力低,判断和思考能力差;极度喜悦和悲伤;缺乏自制力;处理问题轻率、冒失;运动神经迟钝,动作不灵活。,事故预防理论基础,1.事故频发倾向论,(3)预防措施:人员职业适应性分析;人事调整,(4)该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分析 理论贡献:找到了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原因-人,这在当时是十分了不起的理论贡献。局限性:只看到人的因素,极不全面。,事故预防理论基础,1.事故频发倾向论,2.事故遭遇倾向论,(1)
22、定义:某些人员,在某些生产作业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倾向。,(2)影响事故发生频度的主要因素:有搬运距离短、噪声严重、临时工多、工人自觉性差等。,事故预防理论基础,(3)事故后果严重度有关的主要因素是工人的“男子汉”作风,其次是缺乏自觉性、缺乏指导、老年职工多、不连续出勤等,证明事故发生情况与生产作业条件有着密切关系。,2.事故遭遇倾向论,(4)预防措施:人员职业适应性分析;人事调整,(5)该理论的贡献分析 理论贡献:认为事故的发生不仅与个人因素有关,而且与生产条件有关,为事故预防提供了较全面的指导。,事故预防理论基础,3.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论,(1)定义: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事
23、故发生可能在某一瞬间,却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2)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过程: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事故预防理论基础,(3)预防措施:海因里希认为:防止事故发生重点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进程,避免事故发生。,(4)该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分析:理论贡献:找到了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局限性:把事故最基础的原因归结于遗传与环境,给安全生产管理带来了理论上的障碍。,事故预防理论基础,3.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论,4.博德的因果连锁理论,事故预防理论基础,(1)博德的因果连锁理论模型,博德的因果连锁理论模型
24、,(3)博德事故连锁过程影响因素 控制不足管理 基本原因起源论 直接原因征兆 事故接触 伤害损坏损失,事故预防理论基础,4.博德的因果连锁理论,(2)博德事故连锁过程 博德(Frank Bird)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其事故连锁过程影响因素为:管理失误个人因素及工作条件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事故伤亡。,(4)现代安全理论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是人的缺点;根本原因是管理失误。,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间接原因:,事故预防理论基础,4.博德的因果连锁理论,(5)预防控制事故 首先要在管理上下功夫,从
25、控制间接因素入手,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最终防止事故的发生。,(6)该理论的贡献:找到了控制事故发生的关键是管理。,事故预防理论基础,4.博德的因果连锁理论,5.能量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1)观点的提出 调查伤亡事故原因发现:大多数伤亡事故都是因为过量的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正常能量交换的风险物质的意外释放引起的,并且这种过量能量或风险物质的释放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事故预防理论基础,事故预防理论基础,5.能量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2)能量观点模型,(3)能量观点事故链 事故-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失误、控制不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事故 预防 隐患 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41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