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不明原因疾病的调查与处置(CDC培训).ppt
《医院不明原因疾病的调查与处置(CDC培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不明原因疾病的调查与处置(CDC培训).ppt(12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调查与处理,内 容,概述发现与报告现场调查样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防控措施控制效果评价应急保障措施案例,概 述,定义: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特点:具有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健康损害严重性。这类疾病可能是传染病(包括新发传染病)、中毒或其他未知因素引起的疾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按病因划分可分为感染性疾病
2、和非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是由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朊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疾病;非感染性疾病是由一些生物化学毒物、重金属以及一些生物过敏源、药物服用后引起的、疫苗接种等引起的心因性群体事件。不同病因引起的疾病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可表现为各个系统的疾病,但同一起病例都具有共同的临床表现且呈现一定的聚集性。,因为查找病因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群体不明原因疾病的现场调查工作非常复杂。现场处置,应坚持调查和控制并举的原则。而事件发生初期,难以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处理难度大,易引起社会的关注,造成公众情绪恐惧,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但任何一种
3、疾病都是有原因的,“原因不明”仅仅只是暂时的现象,或用常规手段难以发现其原因。随着调查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经过去伪存真的分析,一些“原因不明”疾病可以被揭示出致病的真正原因。,一、发现与报告,发现通过常规疫情(网络直报)监测、医疗机构的专科门诊、疾病监测点、应急监测和社会信息等渠道发现病例和疫情。报告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规定内容进行报告。2 周内,一个医疗机构或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3 例及以上,即应作为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报告。相关信息报告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时的报告
4、,事件分级级 特别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涉及两个及以上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或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级 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定时间内,在一个省多个县(市)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级 较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定时间内,在一个省的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由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报告时限和程序,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
5、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疾控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后,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 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初步推断传播途径(或污染环节等)、人员伤亡与危害程度、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整个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中信息还应形成初次报告、进程
6、报告、结案报告。,初次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波及范围、发生时间、涉及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进程报告:应报告事件的发展趋势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的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正。重大及特别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至少应按日进行进程报告。,结案报告,事件终止应有结案报告,凡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标准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结束后,均应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评估。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
7、,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结案报告的具体内容应包括整个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包括事件接报情况、事件概况、背景资料(包括事件发生地的地理、气候、人文等一般情况)、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病因假设及验证、讨论、结论和建议等。,二、现场调查与处理,组织及实施接到不明原因疾病事件报告后,当地疾控机构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需要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在辖区内调集征用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立即派出应急处理工作组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等应急处理。同时报告上级疾控机构,提请派出专家进行指导和协助开展工作。接到报告的上级疾控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决
8、定是否派遣调查组前往疫情发生地进行调查;或应邀、受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派遣前往疫区指导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准备,调查单位应迅速成立现场调查组,根据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和性质、规模,做好开展现场工作所需的人员、技术、物资、后勤保障等方面准备。人员准备:从事现场处置的人员应来自多学科、多个不同专业,包括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微生物学、环境、健康教育及其他相关专业。现场调查、处理的技术指挥应由具备现场流行病学背景的资深专家担任。技术准备:根据初步掌握的有关突发事件性质的线索,应安排有关专业人员检索文献、进行实验室工作的准备。,物资准备:包括个人防护用品、预防用药物或疫苗、疫点疫区处理
9、器械、采样、调查取证器材(如照相机)、通信设备、笔记本电脑、调查表、专业参考资料(如法律文本)等相关物资。后勤保障:包括交通工具、野外临时居住帐篷、水、电、通讯线路、炊事条件等。使调查人员能迅速到达现场、立即开展工作,保障样本的转运,顺利开展实验室工作。组织联络:迅速与当地联系,组织、安排当地有当关人员参加和协助,召开预备会、商讨现场工作方案及实施计划。,初步核实 分析病因,首先对事件的真实性进行初步核实,对所有患者进行个案调查。了解流行病学史、体征和检验结果,追寻共性特征。,现场专家会商,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报告并核实后,迅速组织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专家组赴事发地现场会商。专家会
10、商的主要内容包括在查看病例及其临床资料的基础上,核实前期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等内容,重点讨论报告病例是否属不明原因疾病(病例的临床表现与报告情况是否相符、诊断是否正确、治疗方法是否适当),病例之间是否有关联性,事件的危害性。专家组会商后应撰写会商报告,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报告病例的三间分布、病情进展及临床治疗情况;(2)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一般接触者、监测病例的定义;(3)病人救治预案,治愈与出院标准;(4)事件的初步判断,包括事件的性质、可能的病因、传播(污染)途径、潜伏期及趋势分析;(5)对控制措施和事件分级的建议,疫点、疫区的划定。,现场处理1.目的 消除传染源
11、,减少与暴露因素的接触机会,防止进一步暴露,保护高危人群与易感人群,最终达到控制、终止暴发、流行的目的。2.原则 现场处理与调查应同步进行。3.主要处理措施(1)控制现场,防止人员随意流动;(2)组织现场救治;(3)疑为传染病者,应隔离传染源,现场消毒,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4)疑为食物中毒者,应控制好污染食物,防止继续食用;(5)急性职业中毒、恐怖事件、污染事件应做好人员疏散,防止无防护人员进入现场;(6)疑为心因性疾病,应进行现场诱导性心理治疗,防止心因反应进一步扩大。,现场调查与病因分析,寻找病因线索 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临床治疗结果及转归等资料进行分析,为判
12、定疾病主要影响的器官、病原种类、影响流行的环节提供最基本的线索。病因线索的调查先按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类查找病因线索,然后逐步细化。若流行病学病因(主要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或暴露方式、易感人群)不明,应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为重点,尽快查清事件的原因。在流行病学病因查清后,应立即实行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若怀疑为中毒事件时,在采取适当救治措施的同时,要尽快查明中毒原因。查清中毒原因后,给予特异、针对性的治疗,并注意保护高危人群。若病因在短时间内难以查清,或即使初步查明了病原,但无法于短期内找到有效控制措施的,应以查明的传播途径及主要危险因素(流行性病因)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核实与判断,(1)核
13、实的内容初步核实的内容主要包括:病例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方法和效果;发病经过和特点:发病数、死亡数及三间分布等;样本采集种类、方式、时间及保存、运输方法等;实验室检测方法、仪器、试剂、质控和结果;危及人群的范围和大小;不明原因疾病性质的初步判断及其依据;目前采取的措施和效果;目前的防治需求。,收集资料和核实诊断,在原因不明疾病调查的初期,需要制定病例诊断标准。依据诊断标准,结合病人症状、体征、医疗机构的临床诊断和检验结果,及病人发病后所有接触者和密切接触者的情况等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核实诊断。,病例定义的构成三要素,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群病例定义的目的应非常明确,根据目的来调整或平衡定义的灵敏
14、度和特异度在调查初期或者主要为搜索病例时,病例定义应强调灵敏而降低特异性,可为临床或疑似病例的病例定义。,举例:一所幼儿园腹泻暴发的病例,2009年4月9日15日期间(时),向阳幼儿园中(地)36岁(人)而且每天有三次或多于三次稀大便或水样大便(症)的儿童,病例定义,原则时间、地点、人间分布特征、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信息简单、易用、客观、实用(目的)监测病例定义(监测的目的)不同于病例诊断标准早期“宽松”敏感性高发现更多的病例控制中期、后期严格、特异性高病因研究,病例定义,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结果等时间:从第一例病例出现时往回追溯一段时间地点:初步发现病例地区。如果其他区发现病
15、例,此地区应该相应扩大人物:任何人?把网撒得越广越好,尽量包括所有可能患该病的人?重点人群?,举 例,疑似麻疹病例2000年5月1日-30日居住于*县的发烧的学龄儿童可能麻疹病例2000年5月1日-30日居住于*县的发烧并有皮疹的学龄儿童确诊麻疹病例2000年5月1日-30日居住于*县的发烧并有皮疹的学龄儿童,血清学检验麻疹IgM+,1、查看所有找到的现患者,逐个进行个案调查,问清病史、症状、检查体征和核查检验结果,找出共同特征;2、在暴发区周围进行社会调查,查找可能引起疾病暴发的因素;3、对发病现场开展水源、食物、蚊、蝇、鼠密度等情况调查。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临床症状体征初步判定可能引起群
16、体性发病的因素或环节。,判 断,根据核实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判断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否存在若确认疫情存在,应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性质、规模、种类、严重程度、高危人群、发展阶段和趋势进行初步判断,并制定初步的调查方案和控制措施。,病例调查及分析,(1)病例搜索根据病例定义的内容,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搜索类似病例并开展个案调查、入户调查和社区调查。设计调查表,培训调查人员,统一调查内容和方法。(2)初步分析统计病例的发病数、死亡数、病死率、病程等指标,描述病例的三间分布及特征,进行关联性分析。,描述疾病分布,遇到大规模爆发,宜组织医务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对高发地区进行调查可绘制出按年龄、性别、职业
17、、居住地等计算的罹患率流行曲线和标记地图对流行特点和可能的原因做出初步判断,三间分布,人群分布:按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分组计算罹患率,也可进行分层分析来计算罹患率。找出与疾病有关的宿主(人群)特征,提供高危人群的线索,帮助探索特异暴露因素或传染源、传播方式等。地区分布:将疾病按发病地点或病人的居住地点绘制电子地图,贯彻疾病是否集中于某地区,注意病例分布与水源、交通、食品供应的联系。分析疾病的地区(居民社区、学校、工作、娱乐及其他公共场所、旅行地等)聚集性,找出可能的暴露地点,或将疾病与某种暴露相联系,提供潜在暴露来源及途径的线索。时间分布:根据病例发病日期统计每单元时间(小时、天、周等)发病
18、人数或罹患率并绘制爆发曲线。分析疾病的时间聚集性,推测致病因子的性质(传染性与非传染性、感染性、化学性等)。,(1)根据起病方式、发热(热度、热程、热型)、病情进展、常规检验结果,判定是感染性疾病,还是非感染性疾病;(2)考虑为感染性疾病时,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诊断性治疗反应,进一步判定是细菌性、病毒性,还是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再判定有无传染性,然后通过临床综合分析提出可疑的病原;(3)考虑为非感染性疾病时,需先判定是否为中毒。各类中毒都有相应的靶器官,根据疾病发生经过、毒性特点确定中毒的可能性。同时结合进食、职业史等暴露资料,寻找可能引起中毒的毒物线索。(4)排除上述
19、原因后,再考虑心因性、过敏性或其他原因的可能性。分析思路:首先考虑常见病、多发病,再考虑少见病、罕见病,最后考虑新出现的疾病。如果初步判定是化学中毒,首先考虑常见的毒物,再考虑少见毒物。,从临床症状入手寻找病因线索的步骤,提出病因假设,(1)从临床、流行病学基本资料入手,寻找病因线索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病情进展情况、严重程度、病程变化,先按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类查找病因线索,然后逐步细化。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常规实验室检测结果、临床治疗及转归和初步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判定疾病主要影响的器官、病原种类,影响流行的环节等,做出初步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发热、咳嗽、腹泻、皮疹等)、病情进展、
20、常规检验结果,以及基本的流行病学调查(个人史、家族史、职业暴露史等),初步判定是感染性疾病还是非感染性疾病;如果为感染性疾病,需考虑是否具有传染性。若判定为感染性疾病可能性大,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试验性治疗效果,判定是细菌性、病毒性,还是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根据临床主要特征提出病因假设。,如考虑为非感染性疾病,需先判定是否中毒,再考虑是否心因性、过敏性、放射性(辐射)或其他的原因引起的疾病。结合进食史、职业暴露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病过程等,判定是否中毒,以及可能引起的中毒物。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周围人群特征等,判定是否心因性疾病。结合进食史、用药史、生活或职业暴露史
21、、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病过程等,判定是否是过敏性疾病(如药物疹等)。结合生活或职业暴露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病过程等,判定是否辐射病。,(2)从流行病学特征入手,建立病因假设,掌握背景资料:现场环境、当地生活习惯、方式、嗜好、当地动物发病情况以及其他可能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因素。归纳疾病分布特征,形成病因假设:通过三间分布,提出病因假设,包括致病因子、危险因素及其来源、传播方式(或载体)、高危人群等。提出可能的病因假设,可以不止1个假设,适宜的病因假设包括导致暴发、流行的疾病、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传播方式、高危人群,提出病因假设后,在验证假设的同时,应尽快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验证
22、病因,(1)流行病学病因验证:根据病因假设,通过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假设验证。在进行病因推断时,应注意以下原则:根据患者暴露在可疑因素中的时间关系,确定暴露因素与疾病联系的时间先后顺序。如果可疑因素可按剂量进行分级,了解该疾病病情的严重程度与某种暴露因素的数量间的关系。根据疾病地区、时间分布特征,分析疾病病因分布与疾病的地区、时间分布关系。,观察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间,判定暴露因素与疾病可重复性联系。根据所掌握的生物医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合理地解释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观察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判定是否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或其他关系。观察可疑致病因素的变化
23、(增加、减少或去除)和疾病发生率变化(升高或下降)关系,进一步确定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因果联系。,(2)实验室证据:收集样本(血、咽拭子、痰、大便、尿、脑脊液、尸解组织等),通过实验室检测验证假设。(3)干预(控制)措施效果评价:针对病原学病因假设进行临床试验性治疗;根据流行病学病因假设,提出初步的控制措施,包括消除传染源或污染源、减少暴露或防止进一步暴露、保护易感或高危人群。通过对所采取的初步干预(控制)措施的效果评价也可验证病因假设,并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4)如果通过验证假设无法成立,则必须重新考虑或修订假设,根据新的线索制定新的方案,有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可能需要反复多次的
24、验证,方能找到明确原因。,判断和预测,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病因、目前所处阶段、影响范围、病人救治和干预(控制)措施的效果等方面进行描述和分析,得出初步结论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临床治疗结果及转归等资料进行分析,为判定疾病主要影响的器官、病原种类、影响流行的环节提供最基本的线索。同时对病人的预后、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展趋势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议。,三、现场采样和实验室检测1.作用 帮助探索病因、确诊病例,并为进一步分析事件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制定干预措施与评价控制效果提供有力证据。2.采样 配合流行病学调查,根据对临床与现场的初步判断
25、采取病人的临床标本、残余食品、接触物品样本,以及对病人所处环境的水、空气进行监测等。3.检测分析 在常规实验室检测基础上,尽可能采用现场快速分析和高灵敏手段,同时应选用特异性检测项目,以利于对病原体、暴露因子、传播机制等的最终判定。如怀疑涉及投毒、污染事件,为保证随后的司法处理公正、科学,关键证据应经认可实验室进行。,样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一)感染性疾病标本标本采集应依据疾病的不同进程,进行多部位、多频次采集标本对病死患者要求进行尸体解剖所有的标本采集工作应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标本采集及运输时应严格按照相关生物安全规定进行。,标本种类,(1)血标本。血清:需采集多份血清标本。至少于急性期(发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院 不明 原因 疾病 调查 处置 CDC 培训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41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