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ppt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ppt(7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程序、内容、方法、质量控制,评价程序是指按一定的顺序或步骤指导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实施和进程。评价的基本程序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编制及评审阶段。,职业病危害评价程序,资料初步研读,职业卫生调查,检测点确认,收集相关资料,编制评审稿,选择评价方法,评价程序图,建立项目组,项目工程分析,现场检测采样,建设单位评审,出具评价报告,资料汇总分析,编制评价方案,编制报告初稿,编制送审稿,审批部门评审,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编制评审阶段,报告内部质控,方案内部质控,1、项目的批准文件:行政部门(计划、建设、规划)出具的立项批文、选址批文等。2、项目的技术资料: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初
2、步设计文本为主,可参考项目建议书、环境影响报告、安全评价报告等文件。一般应包含以下内容:项目建设概况:选址及周边情况;产品名称、产量。生产过程使用的原辅料、中间品的名称、用量、成分、储运方式。生产工艺、设备及其布局情况,以及采取的防护措施。设计图纸:区域位置图、总平面布置图、工艺和设备布局图、厂房立面图、剖面图等。以往检测、体检资料、类比资料 3、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标准*,资料收集,控制效果评价尚需补充以下资料: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设计专篇、行政审批部门的审查意见 项目试运行情况、职业卫生管理资料、作业场所检测报告、职业健康检查资料 建设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是否真
3、实、可靠和详细,可以影响评价报告的真实性。特别是预评价,如果建设单位提供的涉及职业病危害识别、控制的技术资料有误,可能会直接影响评价结论的判定,从而埋下引发职业病危害事故的隐患。,编制目的 评价方案是实施职业病危害评价的指导性文件,其目的是为了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保障项目能顺利有序开展,并指导项目组成员按照预定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实施评价,在时间、质量方面实现预期的目标。因此,评价方案应以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为原则,在充分研读有关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和现场调查后编制。,方案编制,方案内容 简述项目概况:项目基本情况,包括任务由来;评价目的;项目名称、性质、位置、规模;工程内容、工艺技术及物料消耗量
4、等基本信息。(项目试运行情况)罗列评价依据:根据项目特性收集相关文件资料。确定评价范围:一般以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工程内容为准。明确评价内容:原则上以国家、本市安监部门文件规定为准。选择评价方法:根据建设项目特点以及掌握的资料,提出选用的评价方法。项目初步分析:识别危害因素、筛选评价因子、划分评价单元。,估算评价周期:根据建设规模、技术难点,建设单位需求,估算工作进度。指定项目分工:指定项目负责人及成员,明确人员分工,提出经费概算。质量控制措施:依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明确评价全过程质量控制措施。筛选类比企业:提出适宜的类比企业,明确取得类比资料的方式。确定调查内容: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管理制
5、度、辅助用室、职业健康检查。现场检测安排:明确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项目、检测方法、检测点;估算采样仪器、采样人员的需求量;估算检测周期等。,报告内部审查 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报告质量的内部控制,一般是在完成初稿时进行,以编制专家评审稿。建设单位组织的专家评审 根据安监总局51号令及市安监局81号文的规定,建设单位组织评价报告专家评审。(建设单位对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安监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 根据安监总局51号令及市安监局81号文的规定,安监部门应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参与审核、审查及竣工验收。,报告审查,1、评价需要收集的资料 2、评价程序的主要阶段 3、类比企业比较相似性的几个方面
6、4、职业卫生调查的主要内容 5、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 6、评价方案的主要内容,思考题,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安监总局)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卫生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指导意见(市安监局)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指导意见(市安监局)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GBZ/T196-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GBZ/T197-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要素(DB/T679-2013),职业病危害评价内容,职业病危害评价是一项跨学科跨专业,技术复杂且法律责任强的工作,其卫生学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符合性评价:考察建设项目
7、职业卫生相关内容与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符合性,并根据符合程度作出建设项目在职业卫生方面是否可行的结论。预测性评价: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用科学的方法对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进行预测,从设计的角度研究如何防止职业危害的发生,从而堵住职业危害的源头。,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特点,检查性评价:控制效果评价时,现场检查贯穿始终,从工程概况、试运行情况、生产工艺、防护设施、职业卫生管理、危害因素分布到预评价建议、卫生审查意见以及“三同时”的落实情况等,现场检查的结果关系到评价结论的正确与否以及对策措施的提出。有效性评价:职业病危害评价通过作业场所的毒物、粉尘、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
8、检测,以及通过采暖、通风、采光照明、微小气候等卫生学指标的检测,以评价各项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有效性。指导性评价:职业病危害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发现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卫生问题,并就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补偿措施和对策,指导建设单位采取哪些优化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以消除这些问题。,符合政府规划:选址应当符合当地政府的整体规划。避开敏感场所:选址宜避开可能产生或存在危害健康的场所和设施,如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气体输送管道,以及水、土壤可能已被原工业企业污染的地区。(自然疫源地)关注频率风向: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建设项目应设在被保护对象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符合防护距离:参照国家现行有效的有关
9、卫生防护距离的标准。避免交叉污染:在同一工业区内布置不同卫生特征的工业企业时,宜避免不同有害因素产生交叉污染和联合作用。,选址、总体布局及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选址,平面布置 分期建设项目宜一次整体规划。总平面布置应符合GB 50187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的要求。总平面布置应明确功能分区,可分为生产区、非生产区、辅助生产区。生产区宜选在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好的地段,布置在当地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非生产区布置在当地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辅助生产区布置在两者之间。,总体布局,竖向布置 放散大量热量或有害气体的厂房宜采用单层建筑。当厂房是多层建筑物时,放散热和有害气体的生产过程宜布置在建筑物
10、的高层。如必须布置在下层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上层工作环境。噪声与振动较大的生产设备宜安装在单层厂房内。当设计需要将这些生产设备安置在多层厂房内时,宜将其安装在底层,并采取有效的隔声和减振措施。含有挥发性气体、蒸气的各类管道不宜从仪表控制室和劳动者经常停留或通过的辅助用室的空中和地下通过;若需通过时,应严格密闭,并应具备抗压、耐腐蚀等性能,以防止有害气体或蒸气逸散至室内。,生产车间 在满足主体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应将车间按有无危害、危害的类型及其危害浓度(强度)分开。产生并散发化学和生物等有害物质的车间,宜位于相邻车间当地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生产过程放散不同有毒物质的生产设施布置在同一
11、生产车间内时,存在或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场所应与其他场所隔离。高温车间的纵轴宜与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相垂直。当受条件限制时,其夹角不得45。噪声车间与非噪声车间、高噪声车间与低噪声车间应分置。,生产设施 在满足主体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宜将存在或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设施远离其他设施。在满足主体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宜将高噪声设备相对集中,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控制措施。高温热源应尽可能地布置在车间外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不能布置在车间外的高温热源应布置在天窗下方或靠近车间下风侧的外墙侧窗附近。采用热压为主的自然通风,热源应尽量布置在天窗的下方;采用穿堂风为主的自然通风,热源应尽量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12、粉尘、毒物的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点的自然通风或进风口的下风侧。,厂房设计 厂房建筑方位应能使室内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相邻两建筑物的间距一般不宜小于二者中较高建筑物的高度。产生大量热气、湿气、有害气体的单层厂房的附属建筑物占用该厂房外墙的长度不得超过外墙全长的30%,且不宜设在厂房的迎风面。以自然通风为主的厂房,车间天窗设计应满足阻力系数小,通风量大,便于开启的要求,天窗排气口的面积应略大于进风窗口及进风门的面积之和。夏季自然通风的进气窗下端距地面不宜1.2m;冬季自然通风的进气窗下端距地面不宜4m;若4m时,宜采取防止冷风吹向工作地点的有效措施。,建筑卫生设计卫生和辅助用室,特定厂房设
13、计 高温作业厂房:根据夏季主导风向设计高温作业厂房的朝向,使厂房能形成穿堂风或能增加自然通风的风压;高温作业厂房宜设有避风的天窗,侧窗下端距地面不宜1.2m;以自然通风为主的高温作业厂房应有足够的进、排风面积。噪声作业厂房应在控制噪声发生源的基础上,对厂房的建筑设计采取减轻噪声影响的措施。振动作业厂房应在控制振动发生源的基础上,对厂房的建筑设计采取减轻振动影响的措施。空调厂房设计按照GB50019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洁净厂房设计按照GB50019和GB50073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特定行业的厂房设计参照国家、地方或行业的有关标准执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新风量 非空调工作场所:人均占用
14、容积20m3,人均新风量30m3/h 人均占用容积20m3,人均新风量20m3/h 采用空气调节的:人均新风量30m3/h 洁净室:人均新风量40m3/h 封闭式车间:人均新风量宜30-50m3/h 新风口 新风口应设置在室外空气清洁区并低于排风口 新风口与周遍环境的关系:排风口、冷却塔,车间卫生用室(浴室、更/存衣室、盥洗室以及在特殊作业、工种或岗位设置的洗衣室)生活室(休息室、就餐场所、厕所)妇女卫生室(由等候间和处理间组成)辅助用室应避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影响。浴室、盥洗室、厕所按劳动者最多的班组人数进行设置;存衣室按车间劳动者实际总数设置。休息室内应设置清洁饮水设施。女工较多的企业,应在
15、车间附近清洁安静处设置孕妇休息室或休息区。车间内的厕所,一般应为水冲式,同时应设洗手池、洗污池。车间卫生用室根据车间的卫生特征设置;厕所蹲位、妇女卫生室按照GBZ1要求设计。就餐场所设置不能与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相邻,并应根据就餐人数设置足够数量的洗手设施。,辅助用室,生产过程:可分为化学、物理和生物等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和储存运输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原料、辅料、产品、副产品以及废弃物;因不同生产工艺生成的中间产物;生产装置(辅助生产装置)静态或运行时产生的物理因素;密闭空间作业存在或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过程:不合理的劳动组织、作息制度和超负荷的劳动强度;职业紧张;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
16、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工作环境:自然环境、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作业环境空气污染等条件下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不足或识别过度的问题,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固有危害: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固有危害性,包括急性毒性、刺激与腐蚀性、致敏性、生殖毒性、致癌性、蓄积性、扩散性,以及实际危害后果等。毒物的固有危害性分析,可以按照(GBZ230)。接触危害: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的接触危害性,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在作业场所存在的形态,如气态、液态、固态等;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方式,如直接接触、间接接触等;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时间。共同作用:分析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同时或先后共同作用于人体,其毒
17、性效应的独立、相加、协同和拮抗作用。,职业病危害程度分析,接触水平:分析作业场所正常工况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并分析生产装置异常启动和关闭、停车检修或在运行中抢修等特殊工况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可能发生的变化。根据检测结果,分析合格率、超标倍数、职业接触比值等指标。危害分级:按照GBZ/T229.1-4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进行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并提出关键控制点(岗位)及具体防护要求。劳动强度: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参照GBZ/T 189.10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风险类别:按照国家安监总局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确定风险类别。健康影响:分析
18、职业病危害因素可能引起的职业病、职业禁忌证;分析职业健康检查资料(体检率、复查率、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检出率、观察对象检出率、职业禁忌证检出率等)通过对毒理学、作业环境监测、生物监测、健康监护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定性或定量评估职业病危害的健康风险。毒物的风险评估可参照GBZ230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特殊工况的职业病危害程度分析密闭空间:密闭空间是指与外界性对隔离、进出口受限制、自然通风不良,足够容纳一人进入并从事非常规、非连续作业的有限空间。密闭空间职业病危害程度分析时要充分考虑职业病危害因素蓄积的危害性。异常运转情况:异常运转主要指生产线(装置)调试、异常启动、意
19、外关闭,以及生产性事故等情况。生产线(装置)调试期间,应考虑生产装置泄漏、控制仪表失灵、连锁装置异常,防护设施不运转等情况;生产线(装置)处于异常启动或关闭、紧急关闭等状态时,往往会导致生产工艺参数的波动,从而产生正常状态下不会出现的职业病危害问题;某些生产性事故会引起有毒物质的异常泄漏与扩散,往往是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的主要原因之一。,设备维修时:随着生产装置自动化、密闭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很多生产装置在正常工况下职业病危害基本能够得到控制。但有些生产装置在检修或维护时会产生一些较难控制的职业病危害问题,需要予以关注。如化工厂的检修,化工生产具有易燃、易爆、易中毒、高温、高压、有腐蚀性的特点
20、,而化工生产的危险性决定了化工维修的危险性。化工设备和管道中有很多残存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而化工检修又离不开动火、进罐作业,稍有疏忽就会发生火灾爆炸、中毒和化学灼伤等事故。据统计资料表明,国际国内化工企业发生的事故中,停车检修作业或在运行中抢修作业时发生的事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源头控制 尘毒控制: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 生产工艺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 噪声控制:采用低噪声生产工艺和技术 选购噪声较低的设备 振动控制:采用低振动生产工艺和技术 选购振动较小的设备 高温控制:采用操作人员远离热源的工艺 非电离辐射控制:采用操作人员远离非电离辐射源的工艺 采取屏蔽措施屏蔽非电离辐射源。,
21、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措施,防护设施设计原则 防尘或防毒设施、自动报警或检测装置、事故通风装置、应急救援设施、降温设施等应按照GBZ1、GBZ/T194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223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规范的规定设计。噪声防护设施应按GBJ87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的规定设计。工作场所微小气候的设计应按照GBZ1的规定设计。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中对防护设施设计另有规定的,防护设施设计应当同时满足其要求。,工作场所技术措施 防尘、防毒 循环空气:空气中含有燃烧或爆炸危险的粉尘、纤维,含尘浓度于或等于其爆炸下限的25%时;对于局部通风除尘、排毒系统,在排风经净化
22、后,循环空气中粉尘、有害气体浓度大于或等于其职业接触限值的30%时;空气中含有病原体、恶臭物质及有害物质浓度可能突然增高的工作场所。局部机械排风系统:排气罩应参照 GB/T16758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的要求;罩口风速或控制点风速应足以将发生源产生的尘、毒吸入罩内,确保达到高捕集效率。,防暑、降温 工作场所应采用有效的隔热措施,工作人员经常停留或靠近的高温地面或高温壁板,其表面平均温度不应40,瞬间最高温度也不宜60。热辐射高温工作场所的监控室、操作室、驾驶室等应有良好的隔热措施,热辐射强度应700W/m2,室内气温不应28。高温作业工间休息室应远离热源,采取通风、降温、隔热等措施,使温度3
23、0;设有空气调节的休息室室内气温应保持在2428。,防噪、减振 隔声室:为减少噪声的传播,宜设置隔声室。隔声室的天棚、墙体、门窗均应符合隔声、吸声的要求。非噪声工作地点:噪声车间观察(值班)室75 非噪声车间办公室、会议室60 主控室、精密加工室70 工效限值 dB(A)55 工效限值是指工作环境超过卫生限值,但可通过对操作者采取有效的符合人体工效学的个人防护用具或措施的情况下,通过该用具或措施测得的最高限值。在设计上应以卫生限值为准。,个体防护用品的分类 根据劳动防护用品分类与代码(LD/T75-1995)划分:防护部位:可分为9类,头部防护用品、呼吸器官防护用品、眼(面部)防护用品、听觉器
24、官防护用品、手部防护用品、足部防护用品、躯干防护用品、护肤用品、防坠落及其他防护用品等。防护功能:可以分为27类,与职业卫生密切相关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有防尘、防毒、防电磁辐射、防射线、防高温、防酸碱、防噪声、防振、防强光、给氧等。,个体防护措施,个体防护用品选用 根据作业类别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1651),规定了39种作业 根据危害因素 粉尘:呼吸防护用品 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GB2626)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通用技术条件(LD6)毒物:呼吸防护 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GB2890)物理因素:职业眼面部防护 焊接防护 第1部分:焊接防护具(GB/T 3609.1)生物因素:
25、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GB19082)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GB19083),有限空间作业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开展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治理的通知93号要求,企业应当为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含检测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防护用品和设备。呼吸防护用品应当为全面罩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符合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T18664-2002)、自给开路式压缩空气呼吸器(GB/T16556-2007)、呼吸防护长管呼吸器要求(GB6220-2009)等规定。,其他选用方式 生产许可产品:国家已对22种个体防护用品实行生产许可制度。有关文件标准:如劳动防护用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设项目 职业病 危害 评价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41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