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溶剂中毒预防案例.ppt
《有机溶剂中毒预防案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机溶剂中毒预防案例.ppt(6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毒及预防案例,中毒案例,2003年,河南许昌3名青年(男2例、女1例,年龄l823岁)在某机电公司打工因长期在有毒的场所中工作出现中毒症状,其中1人死亡,中毒案例,临床症状 3例患者均为2003年2月进厂于2003年3月(时间短)下旬相继出现头晕、发热(38.0 38.8)出汗、乏力,全身红色斑丘疹,初期按“感冒”治疗,病人真的感冒了?,自我保护意识?上岗前职业安全卫生培训了?,中毒案例,临床症状 2d后双上肢皮肤出现暗红色斑丘疹,渐发展至双下肢、全身皮疹伴皮肤溃烂,大量脱屑,故入院治疗。,中毒案例,临床检查3例患者脉搏、血压正常,痛苦面容全身多处丘疹溃烂颈部、腋窝、腹股沟处浅表淋巴结肿大、
2、压痛,中毒案例,临床检查 尿、粪中出现红细胞、白细胞 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180200U/L)。说明什么?,中毒案例,临床检查-B超B超检查示3例均见肝脏弥漫性损伤2例伴有脾肿大1例双肾轻度损伤说明什么?,中毒案例,经1周对症治疗,症状有所缓解,各项指标好转3人入院10 d再次出现发热、全身皮疹,其中1例伴有腹疼、腹泻、便血,症状进行性加重,大便820次/d,稀水样便15d左右出现鲜血便,经治疗无效死亡(消化道大量出血,出现出血性休克)其余2例继续抗过敏治疗,逐渐好转。,职业卫生学调查,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发病与职业有关?源头在哪?接触何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化学
3、的物理的?病人的工作单位、工种岗位?接触:接触机会?接触时间?接触浓度?接触途径?如果你来处理此事故,对病人和工作场所还应采取何措施?,职业卫生学调查,该机电公司(韩国独资)1998年建厂,主要生产空调器铜质管件。以三氯乙烯作为金属零件清洗剂。生产工艺为铜管切断折弯扩、缩管清洗焊接包装。3例患者均从事弯管、清洗、包装等工作。,职业卫生学调查,清洗车间内有4个1m*0.9m*0.7m的清洗槽,每槽盛有三氯乙烯约100 L,在清洗槽中间有一个105m*0.8m*0.3m的控液槽,所有槽口均敞开,无盖槽盖。每日消耗三氯乙烯约0.1kg。,职业卫生学调查,布局清洗间约60m2,位于焊接车间(800m2
4、)和弯管车间(800m2)之间,并与两车间无门阻隔。包装工序及手工弯管分别在焊接车间和弯管车间靠近清洗间处(约35m)。,职业卫生学调查,采取措施:事故发生后厂方用塑料软门帘将清洗间与其他车间隔开,并在清洗间安装3台风量为5150m3的排风扇。事故发生后该厂仍继续生产。,职业卫生学调查,检测与查体:2个月后对该厂作业场所三氯乙烯浓度按照GB/T17090-1995的检验方法对其清洗车间、手工弯管及包装工位等作业场所进行现场采样检测,并对现场接触三氯乙烯的清洗、弯管、包装工序的35名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卫生学调查,结果CSTEL:清洗间:清洗槽:524、56mg/m3,门外3m:164
5、mg/m3,焊接车间包装工位:145 mg/m3,弯管车间工位(靠近清洗间):164 mg/m3,所测5个点作业场所三氯乙烯浓度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GBZ2-2002)(PC-STEL 60 mg/m3),最大超过12倍。,职业卫生学调查,结果:对现场35名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其中24名职工尿中三氯乙酸高于正常参考值(20mg/L),其中1人高达300mg/L。发现4名职工有三氯乙烯职业禁忌证。,职业卫生学调查,该厂从建厂投产未经卫生部门审批和验收,因此厂房的布局、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施不合理,未按规定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和有毒有害告知及警示标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5
6、.2.1.5工业企业的总平面布置,在满足主体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宜将可能产生严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设施远离产生一般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其它设施,应将车间按有无危害、危害的类型及危害的浓度(强度)分开,并在产生职业危害的车间与其他车间及生活区之间设有一定的卫生防护绿化带。,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6工作场所基本卫生要求6.1 防尘、防毒6.1.1 优先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无毒(害)的原材料,消除或减少尘、毒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于工艺、技术和原材料达不到要求的,应根据生产工艺和粉尘、毒物特性,参照GBZ/T194的规定设计相应的防尘、防毒通风控制措施。使劳动者活动的工作场所有害物质
7、浓度符合GBZ2.1要求;如预期劳动者接触浓度不符合要求的,应根据实际接触情况,参考GBZ/T195、GB/T18664的要求同时设计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6工作场所基本卫生要求6.1.1.1原材料选择应遵循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的原则。6.1.1.2对于产生粉尘、毒物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包含露天作业的工艺设备),应优先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避免直接人工操作。为防止物料跑、冒、滴、漏,其设备和管道应采取有效的密闭措施,密闭形式应根据工艺流程、设备特点、生产工艺、安全要求及便于操作、维修等因素确定,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和净化措施。对
8、移动的扬尘和逸散毒物的作业,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移动式轻便防尘和排毒设备。,诊断,根据职业性急性三氯乙烯中毒诊断标准(GB238-2002)及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细则(GB218-2002),3病人均诊断为急性三氯乙烯中毒三氯乙烯致药疹样皮炎,三氯乙烯,三氯乙烯是什么?接触机会?理化特点?毒理特点?中毒临床变现诊断处理原则?中毒处理原则?如何避免中毒发生?,三氯乙烯,【医】trichloroethylene;trilene【化】chlorylene;ethylene trichloride;trichlene;trichloroethylene【缩写】TCE;Tri,【理化性质】,分子式CHC
9、I=CCl2,分子量131.39。无色液体,气味似氯仿。熔点73,沸点87,可挥发,相对密度1.4642(204)。难溶于水,与乙醇、乙醚及氯仿混溶,溶解于多种固体油和挥发性油,潮湿时遇光生成盐酸。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有毒氯化物)。不能燃烧。高浓度蒸汽在高温下会燃烧;加热至250600,与铁、铜、锌、铝接触生成光气,用途,三氯乙烯曾用作金属脱脂剂-是最佳的金属脱脂洗剂,脱脂效果彻底。主要用于 彩电、电冰箱、汽车、空调、精密机械、微电子等行业作金属部件、电子元件的清洗剂衣服干洗剂-有机氯溶剂中溶解力最强的一种 镇痛药萃取剂-植物和矿物油的提取 杀菌剂制冷剂其他:制备药物、有机合成以及
10、溶解油脂、橡胶、树脂和生物碱、蜡等,毒理,LD502402 mg/kg(小鼠经口)4920 mg/kg(大鼠经口),吸收和排出随其脂溶度、水溶度、空气中浓度和机体通气量等因素而定,毒理,吸收吸收途径:皮肤粘膜(眼睛)、呼吸道、消化道均可储存:通常约有50%60%的三氯乙烯储留在体内,四天后血中仅存微量,排出肺:10%20%原型尿:主要代谢物三氯乙醇(TCE)及三氯乙酸(TCA)(约占三氯乙烯吸收量的8090)。速度:TCE大部分在24小时内排出。TCA排出较慢,一次接触后,大部分23天后排除;每日连续接触则持续上升,可达第一天的712倍,至终末达最高浓度。,毒性,蓄积性麻醉剂,中枢神经系统-强
11、烈抑制亦可累及周围神经系统和心、肝、肾等实质脏器,能提高交感神经反应性,并使其递质生成增加,从而使心脏对刺激的敏感性增高。给予肾上腺素可引起心室颤动。轻度-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对心、肝、肾的损害较少见重者-致昏迷及死亡,肝、肾损害。液态-皮肤刺激作用。蒸汽-呼吸道眼睛刺激性。IARC致癌性评论:动物阳性,人类不明确。可能人类致癌物(G2A),中毒,三氯乙烯中毒是工作中接触高浓度三氯乙烯蒸气或液体所引起的以神经系统改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除神经系统受损外,亦可累及心、肝、肾脏器。,中毒,急性中毒主要发生在其生产、贮存、运输及使用过程中,因开放性操作或管道设备意外泄漏等使作业者短期内大量吸入其高浓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机溶剂 中毒 预防 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41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