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基础知识.ppt
《预防接种基础知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接种基础知识.ppt(4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计划免疫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免疫规划(计划免疫)是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对儿童实施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消灭针对传染病的目的。预防接种是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进入机体,使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或群体的免疫水平,从而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政策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需要,制定传染病预防接种规划并组织实施。用于预防接种的疫苗必须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国家对儿
2、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儿童的监护人应当相互配合,保证儿童及时接受预防接种。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政策支持,卫生部 预防接种管理规范疫苗流通管理条例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管理办法其它及本地一些规范性文件,我国计划免疫历史回顾,20世纪50年代 全国普种牛痘苗,先后开展了卡介苗(BCG)、白喉类毒素(DT)、百日咳疫苗和百白破混合制剂(DPT)的接种。卫生部发布种痘暂行办法(1950年)、接种卡介苗暂行办法(1954年)、卡介苗接种工作方案(1957年)。,我国计划免疫历史回顾,20世纪60年代 我国先后研制成功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
3、疫苗(OPV)和麻疹减毒活疫苗(MV)。在城乡逐步推广使用儿童预防接种卡片。在广大城市对免疫对象按免疫程序进行四种疫苗(BCG、OPV、DPT、MV)的适时接种,在农村则主要开展冬春季的突击接种。卫生部发布种痘办法(1962年)、预防接种工作实施办法(1963年)。,我国计划免疫历史回顾,20世纪70年代 正式开展计划免疫 卫生部下发关于加强计划免疫的通知(1978年)。,我国计划免疫历史回顾,20世纪80年代-1 参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扩大免疫规划(EPI,计划免疫)活动。成立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计划免疫专题委员会。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全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协调小组,确定每年
4、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开展冷链项目合作,项目覆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承诺实现普及儿童免疫目标(1985年)。,我国计划免疫历史回顾,20世纪90年代-1 中国政府签署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的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1991年)。国务院颁布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人大将计划免疫工作目标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关于开展强化免疫活动消灭脊髓灰质炎报告(1993年),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参与强化免疫活动。,我国计划免疫历史回顾,20世纪90年
5、代-3 卫生部制定下发了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实施方案(1990年),全国1995年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计划(1991年),全国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实施方案(1991年),全国实施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管理规程(1992年),全国计划免疫冷链系统管理办法(试行)(1992年),1997-2000年全国预防接种安全注射规划(1997年),加速麻疹控制规划指南(1997年),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1997年),全国育龄妇女破伤风类毒素常规免疫接种方案(1997年)。卫生部办公厅印发了特殊人群计划免疫工作管理方案,全国新生儿破伤风监测方案(试行),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试行),全国常规免疫接种
6、率监测方案(1998年)。,免疫应答与疫苗使用,抗原进入机体后,选择性地刺激免疫系统所发生的一系列复杂过程,称为免疫应答。机体免疫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接种疫苗的免疫应答取决于机体、抗原和疫苗使用三方面因素,疫苗使用又由以下方面决定疫苗的效果。,免疫应答与疫苗使用,1、接种部位和途径 口服、皮内、皮下、肌内四种途径。采用何种接种部位和途径是根据疫苗的性质、免疫效果和可能发生的接种反应来决定,应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执行。如卡介苗规定为皮内注射,若误注皮下或肌肉会引起性寒性浓疡,若破溃难以愈合,乙型肝炎疫苗注射臀部肌肉则不如注射上臂三角肌肉的免疫效果好。,免疫应答与疫苗使用,2、接种剂量 在相同接种
7、途径下剂量与产生免疫力成正比,剂量不足不行,但也不是越大越好,剂量不足会影响免疫效果,剂量过大会引起不良反应。3、接种次数 活疫苗如麻疹活疫苗、卡介苗等一次接种成功即能产生充分免疫力,而灭活疫苗如乙型肝炎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等需注射3针。第一针只是初次免疫应答,只产生IgM抗体和极低的IgG抗体,第2次注射能产生较第1次高10-50倍的抗体水平,只有完成全程注射才能产生充分的免疫力。,免疫应答与疫苗使用,4、针次间隔 根据疫苗的性质不同,不同针次间需要有一定间隔。一般灭活疫苗类第1针注射后7-10天开始产生免疫力,2-3周后逐渐下降,故一般间隔可为2周。若为吸附剂疫苗因吸收较慢,至少应间隔4-
8、6周为宜。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针次间隔为最短时间,一般可以适当延长,不宜缩短接种间隔时间,以免影响免疫的效果。但是间隔的时间也不能过长,否则会推迟产生保护性抗体的时间,所以尽量在1周岁内完成卡介苗(BCG)、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百白破混合制剂(DPT)、麻疹类疫苗(MV)和乙型肝炎疫苗(HBV)的基础免疫。,免疫应答与疫苗使用,5、起始月龄 初次免疫起始月龄由产生理想免疫应答的起始月龄和疾病威胁的起始月龄两方面因素确定,一般来说,应对有发病危险性而对疫苗能产生充分免疫应答能力的最低月龄接种疫苗为宜,因此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否则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6、加强免疫 疫苗在完成基础
9、免疫后,进行1次适当的加强,可刺激免疫应答并维持较高的抗体水平。活疫苗免疫成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衰减,少数人甚至抗体阴转,应在适当时间进行加强免疫。,疫苗分类,一、疫苗类(抗原)灭活疫苗:经过处理后,去除致病力保留其免疫原性而成的疫苗。例如:乙脑灭活疫苗、百白破三联苗。,疫苗分类,一、疫苗类(抗原)减毒活疫苗:用弱毒或无毒、但免疫原性强的病原微生物,经培养繁殖,或接种于动物、鸡胚、组织、细胞生长繁殖制成的疫苗,其致病性已极大程度地丧失,但仍保留一定的剩余毒力、免疫原性和繁衍能力,接种人体后,使机体产生一次轻型的人工感染而获得免疫力。如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卡介苗等。,疫苗
10、分类,一、疫苗类(抗原)基因工程疫苗:将有效的特异性抗原的基因插入易于增殖的载体(细菌、细胞),在载体增殖时可表达有效特异性抗原,取之作为疫苗。如乙肝基因工程疫苗。,疫苗分类,一、疫苗类(抗原)组分疫苗:此类疫苗是从细菌或病毒培养物中,以生物化学和物理方法提取纯化有效特异性抗原,取之作为疫苗。如流脑多糖疫苗。,疫苗分类,二、血清制剂(抗体)抗毒素 是用类毒素免疫大动物使之产生高效抗体,采血分离血浆经纯化精制工艺,除去非特异性蛋白及无效成分。这种抗体输入机体后,能对相应细菌在机体内产生的毒素起中和作用,如白喉、破伤风抗毒素。,疫苗分类(疫苗成分),二、血清制剂(抗体)抗血清 是用脱毒毒素、细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预防接种 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42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