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毫针.ppt
《中医护理——毫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毫针.ppt(8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医护理学毫针法,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指利用毫针刺入或刺激腧穴经络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包括 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出针法等。毫针刺法是诸多刺法中的主体,是针灸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一、毫针的结构及规格,毫针的结构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部分。,一、毫针的结构及规格,毫针的规格-长短,一、毫针的结构及规格,毫针的规格-粗细,一、毫针的结构及规格,毫针选择形的选择 质的选择 针具检修针尖检修、针身检修、针柄检修针具的保养,二、练针法,针刺:良好的指力和熟练的手法毫针练针:三步进行,称毫针练针三步法纸垫练针法、棉团练针法、自身练针法(相互练针法),二、练针法,1.纸
2、垫练针法:主要是练习指力方法:一手平执纸垫,一手如执笔式持针,针尖垂直抵于纸垫上,拇、食、中三指前后交替捻动针柄,来回刺入纸垫,同时手指向下渐加压力,刺透纸垫,再捻动退针另换一处如前再刺。目标:练至针身可垂直刺人纸垫,并保持针身不弯、不摇摆、进退深浅自如。,二、练针法,2.棉团练针法:主要练习手法提插法:以执毛笔式持针,将针刺入棉团,在原处作上提下插的动作。捻转法:以执毛笔式持针,将针刺入棉团,作前后来回交替旋转。目标:深浅适宜,幅度均匀,针身垂直。,二、练针法,3.自身练针及相互练针法方法:选择自身(或他人)四肢肌肉较丰厚处的穴位试针练习,体会持针手指的感觉和受刺部位的感觉,指力,进针、手法
3、与得气的关系。目标:逐渐做到进针无痛或微痛,针身挺直不弯,刺入顺利,提插、捻转行针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三、针刺前准备选择体位,意义:针灸治疗前,应该选择好适当的体位。病人体位合适舒适,有利于正确取穴施术,也有利于持久留针和艾炷的安放。原则:医者:能正确取穴,操作方便;病者:肢体舒适,并能持久留针。常见体位: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三、针刺前准备选择体位,仰卧位 适于取前头、颜面、前身部穴位。,三、针刺前准备选择体位,俯卧位 适于取后头项、背腰部穴位。,三、针刺前准备选择体位,侧卧位 适于取侧身部穴位。,三、针刺前准备选择体位,仰靠坐位 适于取头面、颈前、
4、上胸和肢体部的穴位,三、针刺前准备选择体位,俯伏坐位 适于取头顶、后项、背部和上肢部分穴位。,三、针刺前准备选择体位,侧伏坐位 适于取侧头部、面颊、耳部及上肢部分穴位。,三、针刺前准备选择体位,1.对某些穴位则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而有具体不同要求;2.尽可能用一种体位而能针刺处方所列腧穴;3.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尽量采取卧位,以防病人感到疲劳或晕针等。,三、针刺前准备选择针具,灵枢官针篇中说:“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规格选择:根据性别、年龄、形体,体质,病情,病变部位、腧穴所在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男性、体壮、形肥,病变部位深者,
5、选稍粗稍长的毫针。女性、体弱,形瘦,病变部位浅者,选用较短较细的针。,三、针刺前准备选择针具,腧穴的所在部位进行选针皮薄肉少之处、针刺较浅的腧穴,选针宜短而针身宜细;皮厚肉多、针刺宜深的腧穴,选用长针、粗针。临床上选针常以将针刺入腧穴应至之深度,而针身还应露在皮肤上稍许为宜。如应刺入05寸,可选10寸的针,应刺入 10寸时,可选 l520寸的针。,三、针刺前准备选择针具,质量选择:针具的选择,多选用不锈钢所制针具,金质、银质的针,较少应用。临床应用前养成针前检查针具的习惯,以免在针刺施术过程中,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三、针刺前准备消毒,针灸治病应有严格的无菌观念。针具不消毒会引起感染,轻者
6、可引起局部红肿,形成脓疡,重者会出现全身症状等不良后果。普通毫针还有可能造成病毒交叉感染,因此消毒是重要环节。针刺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包括针具消毒,腧穴部位的消毒和医者手指的消毒。,三、针刺前准备消毒,针具消毒 汽锅消毒:针具,用纱布包扎好,置于高压蒸汽锅内消毒,15磅气压、120摄氏度高温下15分钟。煮沸消毒:针具,用纱布包扎好,放入清水锅中,煮沸,水沸后煮1520分钟。药物消毒:针具置于75酒精内,浸泡30分钟,取出拭干应用。置针的用具和镊子等,可用2来苏溶液或1:1000的升汞溶液浸泡l2小时后应用。,三、针刺前准备消毒,腧穴部位的消毒 75酒精棉球拭擦即可。在拭擦时应由腧穴部位的中心向
7、四周绕圈擦拭。或先用25碘酒棉球拭擦,然后再用75酒精棉球涂擦消毒。腧穴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以免重新污染。,三、针刺前准备消毒,医者手指的消毒 在施术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即可。施术时医者应尽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触针体,如必须接触针体时,可用消毒干棉球作间隔物,以保持针身无菌。,三、针刺前准备消毒,注意事项:对已消毒的针具必须放在消毒盘内,或盖上消毒纱布。对已用过的针具要另外放置以便下次消毒后用。一般病人应尽可能做到一穴一针,某些传染病患者用过的针具,必须另行放置,严格消毒后再用。,四、进针方法,针刺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难经七十八难说:“知为针者信其
8、左,不知为针信其右”。针经指南标幽赋说:“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刺手”: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四、进针方法,刺手的作用: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押手的作用: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四、进针方法,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
9、穴。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四、进针方法,夹持进针法 或称骈指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 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适用于长针的进针。,四、进针方法,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四、进针方法,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等。,四、进针方法,插刺进针(单手进针)用右手拇、食二指夹持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使针尖露出23分,对准腧穴位
10、置,将针迅速刺人腧穴,然后将针捻转刺入一定深度,并根据需要选用适当押手配合行针。,四、进针方法,以上各种进针方法在临床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针刺深浅和手法的要求 灵活选用,以便于进针和减少病人的疼痛。,五、针刺角度和深度,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腧穴定位的正确,不仅限于体表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进针角度、方向、深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临床上同一腧穴,由于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不同,所产生针感的强弱、传感的方向和治疗效果常有明显的差异。,五、针刺角度和深度,角度: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一般分下列三种角度:,五、针刺角度和深
11、度,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垂直刺入。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倾斜刺入,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3.平刺:横刺、沿皮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五、针刺角度和深度,深度: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度数。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身强体肥者,宜深刺。2.年龄: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宜深刺。深度原则:即有针感又不
12、伤及重要脏器。,五、针刺角度和深度,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关系密切,一般来讲,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对天突、哑门、风府等穴以及眼区,胸背和重要脏器如心、肝、肺等部位的腧穴,尤其要注意掌握好针刺的角度和深度。,行针与得气,得气(针感):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患者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无经气感应而不得气时,医者则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麻、胀、重等感觉。窦汉卿标幽赋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行针与得气,得气的意义:得气
13、与否以及气至迟速,关系针刺治疗效果,并可窥测疾病的预后。灵枢九针十二原载:“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金针赋说:“气速效速,气迟效迟”。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说:“只以得气为度,如此而终不至者,可治也”。,行针与得气,行针(运针)指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行施的各种针刺手法。行针手法,一般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行针与得气,基本手法 1.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2.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持佐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行针与
14、得气,辅助手法 1.循法:是以左手或右手于所刺腧穴的四周或沿经脉的循行部位,进行徐和的循按或 循摄的方法。此法在未得气时用之可以通气活血,有行气、催气之功。若针下过于沉紧时,用之可宣散气血,使针下徐和。2.刮柄法:亦名划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使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爪甲,由下向上的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此法在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促使得气。,行针与得气,2.刮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使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爪甲,由下向上的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此法在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促使得气。,行针与得气,3、弹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
15、度后,以手指轻轻叩弹针柄,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动,而使经气速行。汪机在针灸问对中说:“如气不行,将针轻轻弹之,使气速行故曰弹以催气”。,行针与得气,4.搓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向单向捻转,如搓线状,每搓23周或35周,但搓时应与提插法同时配合应用,以免使肌肉纤维缠绕针身。针灸大成杨氏补泻载:“凡转针如磋线状,勿令太紧,随其气而用之。若转太紧,令人肉缠针,则有大痛之患”。此法有行气、催气和补虚泻实的作用。,行针与得气,5.摇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摇橹或摇辘轳之状。此法若直立针身而摇,多自深而浅的随摇随提,用以出针泻邪。若卧针斜刺或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护理 毫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42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