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疗学.ppt
《推拿治疗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拿治疗学.ppt(49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推拿治疗学,推拿治疗学总论 发展史、作用原理、补泻,一、概述,推拿治疗是人类最古老的治病方法之一,请看甲骨文关于“疒”的造字,即可证实。“疒”在古代殷墟甲骨文中写为“”,”,根据近人对甲骨文“疒”字的研究:“”表示人,“”表示人腹部有病,“”表示病人所卧之床,“”表示手,“”则表示古代人患腹部疾病,用手按摩进行治疗。这说明,古代人患病后,首先采用按摩治疗。,(一)什么是推拿治疗学?运用推拿手法,刺激患者的体表部位与穴位,运动患者的肢体,以研究治疗人体筋肉、气血、脏腑、经络等病症的一门学科。,(二)推拿治疗的特点1、推拿治疗学是中医宝库中颇具有特色的一门临床学科,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自
2、古至今,推拿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扁鹊治“史厥”等)。3、有较丰富的文献。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歧伯按摩十卷。4、治疗范围广,疗效好。5、安全、可靠、无副作用。6、方便易行,不受条件限制,病人乐于接受。7、推拿具有强大生命力。,(三)推拿分类 1、按保健与医疗分为医疗推拿与保健推拿。2、按操作形式不同分自我推拿与被动推拿。3、按适应病症与对象分:(1)成人推拿,(2)小儿推拿,(3)伤科推拿,(4)运动推拿,(5)运气推拿,(6)外科推拿,(7)眼科推拿 4、按手法流派分:(1)一指禅推拿,(2)扌衮法推拿,(3)内功推拿,(4)点穴推拿,(5)脏腑推按流派,(6)子午推拿,(7)全息按摩,(
3、8)足穴推拿(9)膏摩,二、推拿治疗学简史,(一)春秋战国时代 1、按摩疗法广泛用于临床。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当时民间医生扁鹊运用按摩配合针灸治疗等,成功地抢救了虢太子的“尸厥”症;2、至秦汉时,产生了按摩工具。此时的按摩工具有“员针”与“鍉针”两种,其形状、大小及用途其中“员针”用于按摩穴位,治疗筋肉痹痛;“鍉针”用于按压经脉以导气和血。3、黄帝歧伯按摩十卷、黄帝内经问世,是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可惜此书已佚。在与其同时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可以看到很多按摩的章节,如书中提到的推拿治疗手法有按、摩、推、揉、弹、抓(捏)、切、跷法等10余种;4、提出了推拿治病范围。治疗的病症有痹症、痿证、口眼歪斜、胃
4、痛、麻木不仁、腹痛、蛟蛕、厥证等急慢性病症;5、在临床运用上膏摩方法也见问世。此法首见于东汉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膏摩具有药物与手法双重治疗作用,这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而且扩大了推拿治疗的应用范围。,(二)隋唐时期在隋朝的官方医疗机构中已设按摩科;已有了按摩专科医生。把按摩医生分成按摩博士、按摩师和按摩工的等级。按摩博士在按摩师和按摩工的辅助下,教按摩生“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开展了有组织的按摩教学工作。唐六典说:按摩可除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等。膏摩有了很大发展,有莽草膏、丹参膏、乌头膏、野葛膏、陈元膏、木防己膏等。而且膏摩还可以防治小儿疾病,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
5、指出:“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风寒”等。这一时期,由于我国经济、文化、交通等均有较大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我国医学在这一时期传入日本、朝鲜、印度等国家。,(三)宋金元时代推拿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当时十分重视推拿手法的分析:在圣济总录中说:“可按可摩,时兼而有,通谓之按摩:安之弗摸,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药,曰按曰摩,适所用也。”。这种对每个具体手法的分析,使人们对推拿治疗作用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张从正的儒门事亲中提出导引按摩具有解表发汗的作用。并且能运用按摩法催产。如宋代名医庞安时有“为人治病十愈八九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令其家人以
6、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按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的记载。,(四)明代重新设立了推拿科:在明代太医院十三科中,又再次设置了按摩科,而且在按摩治疗小儿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经验和理论知识。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如在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线(如前臂的“三关”、“天河水”、“六腑”)也有面(如手指指面的“心经”、“肝经”、“肺经”等)和点(如“小天心”等),在治疗儿科病症时强调辩证论治。产生了现存最早的小儿按摩专著,其中四明陈氏的小儿按摩经,于1601年成书,另外,有龚云林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于1604年成书,按摩更名为推拿正是从此时产生的,这标志着推拿治疗发展史的一个飞跃。此时民间
7、推拿治疗也相当活跃:在香案牍中记载:“有疾者,手摸之辄愈,人呼为摸先生”,这位摸先生就是民间的一位杰出的临床推拿医生。,(五)清代太医院虽不设推拿科,但由于其疗效卓著,受到人民的欢迎,因此在民间仍有较大的发展,有很多推拿专著问世。其中著名的有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骆如龙的幼科推拿秘书、张振鋆的厘正按摩要术、钱怀邨的小儿推拿直录、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等。此外,在非推拿专著如吴师机的理 骈文、夏鼎著的幼科铁镜等著作中,也有关于推拿的详细介绍。另外,此时对推拿手法治疗伤科疾病也作了较系统的总结,如医宗金鉴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为伤科八法。从以上著作中可以看到推拿临床治疗经验日益积累,在推拿
8、理论上也有很大的提高,对推拿的适应症和治疗法则,也有了比较系统和全面地阐述。,(六)解放前国民党政府于1929年召开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议”,提出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的方针,1936年又提出“国医在科学上无根据”一律不许执业。祖国医学遭到了严重的摧残,推拿治疗更是濒于湮没。当时从事推拿医疗者寥寥无几,但由于推拿是一门行之有效的医疗科学,具有内在的强大生命力,因此在这艰难环境下,推拿在民间仍有一定发展,如在四十年代,在一指禅推拿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 法推拿流派;在武术练功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了平推法推拿或称内功推拿流派。,(七)解放后 1956年于上海开设了推拿训练班,195
9、8年成立推拿门诊部,同年又开设了推拿专科学校,培养了一批推拿专业人才。在五十年代推拿治疗范围已包括内、外、妇、儿、伤、五官等各种疾病,同时开展了推拿的生理作用和治疗原理的初步研究,也开展了对推拿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1959年有人提出用生物力学的方法来研究推拿的设想,并开始做了初步探索。对推拿治疗手法的基本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就是在这时期明确提出。,到60年代上半期,在我国初步建立了一支推拿专业队伍,并做了大量的继承、整理工作。出版推拿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推拿麻醉也获得初步成功。60年代下半期到70年代上半期,于1974年上海中医学院首先成立了针(灸)、推(拿)、
10、骨伤系,1979年又成立了针灸推拿系,后又专设推拿系。1982年北京中医学院也成立了针灸推拿系,嗣后,安徽、南京、福建、浙江、山东、成都等地的中医学院相继设立了推拿专业。1988全国推拿学会成立。,三、推拿治疗的作用原理,(一)、推拿治疗伤筋的原理 1理筋整复 肌肉、肌腱、韧带部分断裂者则可使用适当的手法理筋,使断裂的组织抚顺理直,然后加以固定,这可使疼痛减轻和有利于断端生长吻合。肌腱滑脱者,在疼痛部位能触摸到条索样隆起,关节活动严重障碍,若治疗不当,可转化为肌腱炎,产生粘连,为此,须及早使用弹拨或推扳手法使其回纳。通过适当的手法使移位嵌顿的软骨板回纳,可解除关节的交锁,疼痛明显减轻。腰椎间盘
11、突出者,应用适当的手法,可促使突出的髓核回纳或移位,解除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或改善髓核与神经根的压迫关系,而使疼痛消除或减轻。脊柱后关节错位者,能用斜扳法和旋转法纠正。骶髂关节半脱位者,通过斜扳法及伸屈髋膝等被动活动,将错位整复,疼痛也随之减轻或消失。,2舒筋通络 推拿直接放松肌肉的机理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局部循环;二是在适当的刺激作用下,提高了局部组织的痛阈;三是将紧张或痉挛的肌肉拉长,从而解除其紧张痉挛,以消除疼痛。充分拉长紧张痉挛肌肉的方法是强迫伸展有关的关节,牵拉紧张痉挛的肌束使之放松。推拿可以消除导致肌紧张的原因,其机理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强损伤组织的循环,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二是在加强
12、循环的基础上,促进因损伤而引起的血肿、水肿的吸收;三是对软组织有粘连者,则可帮助松解粘连。舒筋通络,可使紧张痉挛的筋肉放松,气血得以畅通,因此可以说是松则通,通则不痛。,3活血化瘀 适当的手法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损伤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灌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适当的手法还可使肌肉间的力学平衡得以恢复。被动运动是推拿手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关节粘连僵硬者,适当的被动活动则有助于松解粘连,滑利关节;对局部软组织变性者,则可改善局部营养供应,促进新陈代谢,增大肌肉的伸展性,从而使变性的组织逐渐得到改善或恢复。综上所述,祖国医学“通则
13、不痛”的理论,在伤筋的推拿治疗中可具体化为“松则通”、“顺则通”、“动则通”三个方面。,4解痉止痛推拿治疗无论对急性或慢性肌肉、韧带痉挛等,均有显著疗效。常用的治疗手法有弹拨法、按法、点法、拿法、滚法、擦法等。由于推拿治疗手法作用于局部能产生热量,疏通经络气血,滑利关节,故痉挛的肢体得以舒适。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推拿治疗中的弹拨、点、按、拿、捏等种手法作用于患处,能提高患者的疼痛阈值,达到以痛制痛,同时推拿可降低大脑皮质对疼痛的敏感性,故有镇痛作用。、揉、擦法等能促进血液循环,促进局部无菌性炎症的消散与吸收,促进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迅速吸收,以达通络解痉止痛之作用。,(二)、推拿调治气血的原理1
14、调理脾胃 推拿对脾胃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加强胃腑功能,调畅气机而实现的。临床治疗经常用摩腹来促进胃的通降功能;用一指禅推、揉、按等法治疗脾俞、胃俞、足三里或用擦法,在背部督脉及脾胃区域治疗,以促进脾胃及全身气血的运行,达到增强脾运化功能的作用。推拿手法作用于体表局部,在局部通经络、行气血、濡筋骨,并通过气血、经络影响到内脏及其它部位。2调整气血 推拿具有调整气血之作用。推督脉经,擦肾俞、命门等具有补益元气之功。通过擦脾胃区、揉脾俞、胃俞、足三里,使脾胃强盛,气血化生。推拿是通过健脾胃,促进人体气、血的生成,同时通过疏通经络加强肝的疏泄功能来促进气机的调畅,这样又加强了气生血、行血、摄血的功能,促进
15、或改善人体生理循环,使人体气血充盈而调畅。,四、推拿治疗补泻,(一)轻重补泻法 轻重是指医者在患者体表穴位上操作时用力的大小而言。轻手法治为补法,重手法治疗为泻法。临床实践表明,推拿对调节脏腑机体功能确有很大作用。轻手法作用于特定的部位与穴位,有促进胃肠蠕动、健脾和胃、兴奋经络、促进气血循行等的作用;重手法作用于机体穴位,具有一定抑制机体亢进的作用。例如老年脾胃虚弱患者,用摩中脘,擦腹部,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等轻手法治疗,有增加食欲,健脾胃作用;用点法、按法、弹拨法等重手法治疗,有解痉通络、行气止痛等作用,常用于内脏(如胃肠)痉挛痛及实证中的诸痛症。推拿治疗虽无直接补、泻物质进入体内,但依靠
16、手法在体表一定部位的刺激,可起到促进机体功能和抑制亢进的作用,就这些作用的本质来看,仍属于“补”、“泻”范畴。,推拿治疗的轻重补泻,在临床具体运用时,应根据患者年龄的大小、病证的虚实、部位的深浅、本缓标急等灵活使用。如老年体弱、婴儿、病变部位浅、虚证患者宜用轻手法;青壮年、肌肉肥厚、病变部位深、实证疼痛患者宜用重手法。正如幼科推拿秘书云:“本缓标急重与轻,虚实参乎病证,初生轻指点穴,二三用力方凭,五七十岁推渐深,医家次第审明。”,(二)快慢补泻法 快慢是指医者运用手法在患儿体表穴位上操作的速度,即频率。一般而言,快手法治疗为泻法,慢手法治疗为补法。正如清骆玉龙幼科推拿秘书曰:“急摩为泻,缓摩为
17、补”。如推三关、揉外劳等,用快而有力的手法治疗,重在发散外邪,用于风寒表实证,为泻法;用慢而轻柔的手法治疗,重在温阳益气,用于虚证,为补法。手法频率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这仅是个量的变化。但超过一定范围的变化,则可出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如在临床运用中,频率高的“一指禅推”(缠法),有活血消肿,托脓排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痈肿疮疖等外科疾病。而一般频率的一指禅推法,对外科的痈疖却是不适宜的。,因为高频率的“一指禅推法”相对一般频率的一指禅推法来说,手法操作特点是作用面积小,压力轻,摆动的振幅小,因此每一次手法摆动的能量释放要比一般的小,能量扩散也相应减小,这样每次手法对作用面外的组织影响也减小,从
18、而减少病灶扩散的机会,消除了手法对外科痈疖治疗的副作用。因为手法的频率高,治疗的总量不变,而作用面积小,能量扩散小,又使单位面积的有效能量(渗透)增大,再加选择适应的治疗部位,这样就可起到“清、消、托”的作用,又可克服对周围组织挤压的副作用,故这种快手法操作谓之“泻”,反之则为“补”法。,(三)方向补泻法 方向补泻,在小儿特定穴中常用,主要用于手部穴位与腹部穴位。手部特定穴位补泻:一般而言,在手部穴位上作向心性方向直推为补;离心性方向直推为泄。如心经、肝经、肺经、脾经、大肠、小肠等穴,向指根(向心性)方向直推为补;向指尖(离心性)方向直推为泻,惟肾经相反。张汉臣小儿推拿学概要中指出:“推法中分
19、补(由指尖向指根推)、泻(由指根向指尖推)因其方向不同,故作用亦异。”推拿仙术在手部穴位补泻举例中说:“脾土有推补之说,以医人用左手大指二指拿患者大指巅,屈其指而推,故曰补,取进食之意。”推拿三字经亦云:“补脾方,内推补(曲指向内推为补,脾者土也,能生万物,无积不能泻也。)外泻详(直指向外推为泻,来回为清补)”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也举例曰:“脾土曲补直为清。”以上说明了手穴操作方向及例举脾经穴的操作为向指根(向心性)方向直推为补,向指尖(离心性)方向直推为泻。,腹部穴补泻:在小儿或成人腹部操作时,如摩腹、揉脐,向左摩、揉为补法,向右摩、揉为泻法。正如幼科推拿秘书曰:“左转补兮右转泄。”现代
20、解剖学研究表明:从左下腹开始摩揉腹部逆结肠蠕动方向,有健脾止泻作用,故为补法;从右下腹摩揉腹部顺结肠蠕动方向,能通便消食助运化,故为清法。因此在临床运用时,逆时针摩腹、揉脐,常用于脾虚所致的腹泻、厌食、腹痛等虚证;顺时针摩腹、揉脐多用于便秘、腹胀、腹痛、腹泻、厌食等实证。,(四)经络补泻法 经络补泻法,又称为迎随补泻法或顺逆补泻法。是指随(顺)其经络走行方向操作为补法;迎(逆)其经络走行方向操作为泻法。如灵枢始终篇曰:“泻者迎之,补之随之”在临床运用时,如在经络上的特定穴位,多采用此法,也得到临床的验证。如脊柱(脊)位于督脉经,大椎至尾椎的连线即是。用捏法由尾椎捏至大椎顺其经络施术为补法,主治
21、先后天不足的一切虚弱病证;逆其经络由上而下推之为泻法,主治发热感冒等实证。,又如七节骨(位于第四腰椎至尾椎端成一线),随(顺)其经络直推称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为补;迎(逆)其经络直推称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为泻。元滑寿难经本义云:“迎随之法,补泻之道也。迎者,迎而夺之;随者,随而济之。”此指顺经络操作为补法,逆经络为泻法。在幼科推拿秘书举例说:“推肚脐须蘸汤往小腹下推,则泻;由小腹往上推,则补。”盖足三阴经从足走腹,往小腹下推则逆其经络,故为泻,反之为补法。,(五)次数补泻法 次数补泻,是指医者运用手法在穴位上操作次数的多少,它是衡量手法补泻的有效治疗量。适当的次数能使疾病很快痊愈,若次数少
22、则起不到治疗作用;次数过多则无益甚至有害。一般而言,次数多时间长而轻柔的手法治疗为补法;次数少时间短而较重的手法治疗为泻法。一般一岁左右的患儿,一个穴位推拿300次左右,根据年龄和病情而酌情增减。如徐谦光推拿三字经曰:“大三万,小三千,婴三百,加减良。”保赤推拿法云:“儿之大者,病之重也,用几千次,少则几百次。”幼科推拿秘书亦云:“一岁三百,不可拘也。”这均说明推拿次数要有一定的标准,有其灵活性。这些上百次的推拿手法,一般是指推法、揉法、摩法、运法而言,若刺激性较重的手法,如掐、捏、拿法等,一般只需35次即可。由上而知,手法次数的多寡,应根据患儿年龄大小、病证虚实,灵活掌握补泻。如一岁内的婴儿
23、脾胃虚寒胃痛者,可取摩腹摩中脘35分钟,手法宜轻柔,同时配合推脾经(补法)300次,轻揉足三里(补)50100次,以达补益脾胃散虚寒止腹痛的作用。又如婴儿寒邪直中脾胃,出现腹痛拘急者,可用拿肚角23次,按足三里510次,点按脾胃俞各0.5分钟,有解痉止痛等作用。因此前者为补,后者为泻。,(六)得气补泻法 得气补泻法,又称推拿感应补泻法。所谓得气,即指施术手法过程中患者所表现出“酸、麻、胀、痛、重”的一种自我感觉。一般而言,“得气”明显者为泻法;“得气”轻微者为补法。由于每个人对疼痛的敏感程度不同,即使使用同一手法、同一力量在同一个部位施术,可能有的患者难以承受,可能另一患者感觉甚微,这是人们对
24、疼痛的阈值差异所致。故在临床医疗施术手法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或询问患者的“得气”情况,及时调整病人的补泻。故在疼痛剧烈、肌肉肥厚的青壮年,属实证者,应使其“得气”强,以达泻实之目的;对隐隐作痛、老年体弱、肌肉菲薄,属虚证者,宜轻微“得气”,振奋人体生理机能,以达扶正祛邪之目的。,(七)平补平泻法 平补平泻法,是指患儿虚实不很明显时,或平素小儿保健时,常用的一种方法。此法常用于手部穴位与腹部穴位。手穴平补平泻法:是指医者用推法在患儿手穴来回推之的一种操作。如平补平泻中的清补大肠、清补脾经、清补小肠、清补肺经等等。如推拿三字经云:“若泻肚,推大肠 来回忙。”说明如果临床遇到腹泻患儿,虚实不明显时,可
25、只取大肠穴来回推之,同时还可配合脾经来回推之,亦获良效。腹穴平补平泻法:是指用摩法于患儿腹、脐穴左右各摩、揉半数的一种操作。如顺时针、逆时针各摩腹半数,或左右各揉脐半数。实用小儿推拿曰:“左右顺逆转揉之为平补平泻。”如临床上患儿出现腹胀、便秘、食欲不振,虚实不明显时,常用摩法于腹部左右各摩100次,左右揉脐各50次,均取其半数,常获满意疗效。,推拿名称考、介质、治疗原则、治疗八法,推拿历代治疗名称考,一、舞 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唐尧时代,人们就已经知道用“舞”的方法治病了,正如吕氏春秋古乐中说:“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推拿 治疗学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42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