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功能总论.ppt
《神经系统功能总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功能总论.ppt(19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 十 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神经细胞(neuron),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分 类 和 组 成,第一节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原理,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一)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1.结构,2.功能,感受刺激传导兴奋,3.神经元间的联系方式 突触:经典的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突起的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联系的部位。类型:轴突-胞体式突触 轴突-树突式突触 轴突-轴突式突触,(二)神经纤维(Nerve fiber),I(a,b),II,III,IV,根据纤维直径和来源分类-用于传出纤维,A,A,A,A,1.神经纤维的分类,根据兴奋
2、传导速度分类-用于传出纤维,3.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影响因素:,直径:,髓鞘:,大 快;小 慢,有髓纤维无髓纤维,高 快;低 慢恒温动物变温动物,温度:,2.功能:传导兴奋(神经冲动)*,*4.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生理完整性,双向性,绝缘性,相对不疲劳性,(三)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1.顺向轴浆运输:胞体 轴突末梢,快速:靠驱动蛋白(线粒体、递质囊泡等)慢速:运输微管、微丝等,2.逆向轴浆运输:轴突末梢 胞体,靠动力蛋白,运输神经生长因子、病毒(狂犬病病毒)、毒素(破伤风毒素),(四)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末梢 经常释放一些营养性物质 持续调整所支配组织的代谢活动 影响其形态结构,生化和生
3、理特性。,二、神经胶质细胞(自学),(一)特点 1.数量大:约为神经元的1050倍 2.分布广泛: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 3.突起无树突、轴突之分 4.相邻细胞以缝隙连接相连 5.不能产生动作电位,中枢神经系统内几种胶质细胞,1支持和引导神经元迁移2修复和再生作用3免疫应答作用4形成髓鞘和屏障作用5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6稳定细胞外的K+离子浓度7.参与某些活性物质的代谢,(二)功能,*突触(synapse):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接头(Junction):传出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的突触,二、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功能,突触,化学性突触:神经递质,电突触:局部
4、电流,(一)、突触的结构和分类,混合性突触,交互性突触,1、突触的微细结构(经典突触-化学性突触),三部分:,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囊泡,线粒体,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分三种:(1)小而清亮透明:内含Ach或氨基酸类递质;(2)小而具有致密中心:儿茶酚胺(3)大而具有致密中心:神经肽类,突触的分类(依接触部位不同),1.轴突-胞体突触2.轴突-树突突触3.轴突-轴突突触,(二)、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及作用,*1、化学性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前膜上Ca2+通道开放,Ca2+入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作用于后膜上受体,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改变,离子进出后膜,产生突
5、触后电位(局部电位),突触后膜电位改变,促进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破裂,突触传递过程,2、突触后电位,类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EPSP,突触后膜在兴奋性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概念:,形成机制:,突触前神经元(+),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膜对Na+、K+通透性(尤其是Na+),Na+内流K+外流,后膜局部去极化(EPSP),*(2)IPSP,概念:,突触后膜在抑制性递
6、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形成机制:,突触前神经元(+),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膜对K+、Cl-通透性(尤其是Cl-),Cl-内流(为主),后膜局部超极化(IPSP),(三)非定向突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1.结构基础:曲张体,无突触前、后膜结构 一对多的支配关系 传递距离大(20nm)传递时间长 效应取决受体分布,2.特点:,(四)电突触传递,1.结构基础:缝隙连接,2.特点:,传递电信号 双向传递 传递速度快,几乎无潜伏期,3.功能:,促进神经元同步化活动,三、神经递质和受体,(一)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作用于突触后神经
7、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并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1.递质的鉴定,有合成递质的前体、酶系统和合成能力。递质储存于突触小泡中,兴奋传来后释放。与后膜上受体结合而发挥生理作用。人为给予该递质,能引起相同生理效应。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机制。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2.神经调质,由神经元合成和释放的,对递质的信息传递效应起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3.递质和调质的分类,胆碱类:acetylcholine 乙酰胆碱(ACh)胺 类:dopamine 多巴胺(DA)norepinephrine去甲肾上腺素(NE)epinephrine 肾上腺素(E)5-hydroxytryptamine 5-
8、羟色胺(5-HT)histamine 组胺(HA),氨基酸类:兴奋性:glutamate(Glu),aspartate(Asp)抑制性:glycine(Gly),GABA肽类:下丘脑调节肽,阿片肽,脑肠肽等嘌呤类:腺苷,ATP气体类:NO,CO脂类:花生四烯酸及衍生物(PG等),4.递质的共存和代谢,合成:多在胞质储存:突触小泡释放:Ca2+依赖性释放失活:重摄取:NE 酶降解:ACh(胆碱酯酶),肽类等。,递质的共存,递质的代谢,(二)受体,1、受体 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特异结合并诱发特定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配体,激动剂:与受体结合生物效应(a
9、gonist),拮抗剂:与受体结合不产生生物效应(antagonist),(二)受体,2、受体的类型胆碱能受体:M(毒蕈碱)受体和N(烟碱)受体(N1、N2);肾上腺素能受体:受体(1,2)和 受体(1,2,3),(二)受体,3、受体的作用机制,跨膜信号转导途径(表10-3)P285,受体的分类,G-蛋白耦联受体 大多数离子通道型受体,4、受体的调节,上调(up regulation):当递质释放不足时,受体数量,受体与递质的亲和力,概念:在不同的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受体的数量和 与递质的亲和力均可发生改变。,下调(down regulation):当递质释放过多时,受体数量,受体与递质的亲和力
10、,中枢神经递质 ACh,儿茶酚胺类(E和NE,DA),5-HT,组胺,氨基酸类,肽类,嘌呤类,NO,CO,前列腺素等。外周神经递质 ACh,NE,嘌呤类,肽类等。,(三)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三)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1.ACh及其受体,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丘脑特异性感觉神经元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纹状体、边缘系统,胆碱能神经元 释放ACh作为递质的神经元,*胆碱能纤维,释放ACh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所有自主神经的节前纤维 大多数副交感N节后纤维 少数交感N节后纤维(支配汗腺、骨骼肌舒血管纤维)躯体运动神经纤维,乙酰胆碱 参与机体感觉、运动、心血管活动、呼吸运动、摄食、饮水、觉醒、睡
11、眠、镇痛、学习及记忆,*胆碱能受体,能与ACh特异性结合的受体,2.NE、E及其受体,低位脑干 中脑网状结构 脑桥的蓝斑 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外侧,NE能神经元 释放NE作为递质的神经元,参与心 血管活动、情绪、体温、摄食等调节。,E能神经元 释放E作为递质的神经元,参与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延髓,*E能纤维 释放NE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大多数交感N节后纤维,*E能受体,能与E、NE结合的受体,3.DA及其受体,DA递质系统:黑质纹状体部分 中脑边缘系统部分 结节漏斗部分,*黑质为主,DA受体:D1D5多巴胺参与脑电活动、躯体运动、思维和精神活动、垂体内分泌功能及心血管活动。,4.5-HT及其受体
12、,5-HT能神经元:低位脑干的中缝核 调节痛觉、情绪、睡眠、体温及 垂体内分泌等功能活动,5-HT受体:5-HT15-HT7参与睡眠、内分泌功能、体温调节、心血管活动、情绪反应和精神活动。,5.组胺及其受体,组胺能神经元:下丘脑后部的结节乳头核 调节血压、痛觉、饮水、觉醒及 腺垂体激素的分泌等。,组胺受体:H1H3,6.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谷氨酸:,*兴奋性氨基酸,门冬氨酸:,大脑皮层和脊髓背侧,甘氨酸:,*抑制性氨基酸,GABA:,大脑皮层浅层、小脑皮层,*脊髓前角闰绍细胞,甘氨酸受体:Cl-通道,可被士的宁阻断。,7、肽类物质及其作用 P物质、阿片肽(-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主要作用:
13、镇痛 脑-肠肽,在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促胃液素、缩胆囊素、血管活性肠肽、神经降压素等。,8、ATP和腺苷ATP 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参与快速神经传递。腺苷1)在中枢为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支配胃肠的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2)在平滑肌上使细胞超极化;3)参与肾小管-肾小球平衡的调节;4)减轻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四、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所感受的体内、外环境因素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5个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一)反射的分类及作用 反射分为:条件反射 和 非
14、条件反射1、非条件反射是人类和其他动物在种族进化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于后代的反射。,主要的非条件反射:(1)躯体反射:握持反射;角膜反射;同侧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对整体具有保护功能。(2)内脏反射:吸吮反射;降压反射;化学感受性反射;肺牵张反射;消化液分泌及消化管运动的食物性反射;胃排空的迷走-迷走反射;渴反射;瞳孔对光反射。机体自主性反射,维持机体的内稳态。(3)躯体-内脏间的相互性反射:使躯体-内脏作为一个整体参与相应的功能活动及其变化。(4)其他类型的反射,2、条件反射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机体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反射,是反射的高级形式。,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二)
15、反射中枢的作用及特征1、反射中枢的概念和作用反射中枢: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对机体某一功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神经元相对集中的部位。,2、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单线式,2.辐散式传入N元,3.聚合式传出N元,4.链锁式中间神经元,5.环式中间神经元,1.单向传递2.中枢延搁3.总和(时间、空间)4.兴奋节律的改变5.后发放(后放电)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三)中枢兴奋传递(突触传递)的特征,4.兴奋节律的改变,5.后发放(后放电),刺激停止后,传出N仍继续发放冲动 结构基础:环式联系,*(四)中枢抑制,突触后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突触前抑制,机制,(1)突触后抑制,概念 抑制性
16、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 突触后膜产生IPSP突触后神经元抑制,类型:,传入侧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侧支,(+),(+),(-),屈肌运动神经元,伸肌运动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A,B,传入侧支性抑制(交互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交互抑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传入纤维,(+)中枢N元A(伸肌运动N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中枢N元B(屈肌运动N元),意义: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相协调,侧支,闰绍细胞,运动神经元,(+),(-),(-),A,B,回返性抑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AP沿轴突外传,中枢N元A(+),释放抑制性递质,其它N元B,回返性抑制,(-),(-),意义:及时终止N元活
17、动;使同一中枢内各N元同步活动,(2)突触前抑制,通过轴突-轴突突触活动,减少突触前膜兴奋性递质的释放,使突触后膜EPSP减小,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概念:,结构基础:轴突-轴突突触,产生机制:,轴突B先(+),释放抑制性递质(GABA),轴突A末梢去极化(Cl-外流),轴突A再兴奋时产生的AP,释放的兴奋性递质,运动N元C产生的EPSP,轴突A末梢膜电位(RP),第2种可能机制,轴突B先(+),释放递质(GABA),钾通道开放,轴突A再兴奋时,释放的兴奋性递质,运动N元C产生的EPSP,轴突A末梢膜复极化加快,与末梢A上的GABAB 受体结合,G蛋白耦联,K+外流,入末梢A的Ca2+,第
18、3种可能机制,轴突B先(+),释放递质(GABA),轴突A再兴奋时,释放的兴奋性递质,运动N元C产生的EPSP,抑制神经递质释放,与末梢A上的GABAB 受体结合,激活某些代谢型受体,入末梢A的Ca2+,轴-轴,轴-胞/轴-树,兴奋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EPSP,IPSP,主要调节感觉传入活动,协调不同中枢之间活动,第 二 节神经系统对感觉的调节,感觉的产生,内、外环境刺激,内、外感受器或感觉器官,感觉(上行)传导路,大脑皮层,一、感觉(上行)传导路,痛觉、温度觉、粗略触觉,本体感觉(位置觉、运动觉)浅感觉中的精细触觉,传导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感受器,脊髓和脑干,丘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神经系统 功能 总论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42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