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痹症.ppt
《中医内科学 痹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 痹症.ppt(5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痹 病,一、概述,(一)定义1.“痹”字的含义:闭也,闭塞不通之义。指阻闭,突 出本病主要是因经络阻闭,气血不行所致特点。痹病的含义(广义):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 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闭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正常生理:经脉气血运行;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病理:邪气闭阻气血运行,妨碍脏腑升降出入痹病。,一、概述,3.肢节痹病的概念(狭义):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 固,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 畅,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 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 的病证。,关节肿大、变形,关节畸形,一、概述,(二)源
2、流内经:设痹论专篇进行论述。论述了痹病的病因病 机、证候分类及病机演变等内容,奠定了痹病的基础。如:“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之。”“风寒湿 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病因病机“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 着痹也。”分类“五脏皆有合,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病机演变,一、概述,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及金匮痉湿暍病脉证并 治:为后世的辨证论治打下了基础。如:“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清张秉成:此治卫
3、阳不足,风湿乘虚客于表也。风湿在表,本当以风药胜之,从汗出而愈,此为表虚有汗,即有风去湿不去之意,故不可更用麻黄、桂枝等药再发其汗,使表益虚。防风,防己二物,皆走表行散之药,但一主风而一主湿,用各不同,方中不用防风之散风,而以防已之行湿。然病因表虚而来,若不振其卫阳,则虽用防己,亦不能使邪退去而病愈,故用黄芪助卫气于外,白术、甘草补土德于中,佐以姜、枣通行营卫,使防已大彰厥效。服后如虫行皮中,土部之湿欲解也。或腰以下如冰,用被绕之,令微汗出瘥,下部之湿仍从下解,虽下部而邪仍在表,仍当以汗而解耳(成方便读)。,“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风寒湿邪
4、侵入机体,痹阻阳气,邪留关节,气血流行不畅,故肢节肿大疼痛。湿阻中焦,流注于下,故两脚肿重如脱。湿邪郁于内,郁积化热,湿热上蒸而耗气伤阴,故头目眩晕,温温欲吐,短气,身体瘦弱。桂枝芍药知母汤温阳行痹,祛风除湿。方中桂枝散风通络;麻黄散寒透湿;白术健脾化湿;附子温阳通络,散寒化湿;防风散风;生姜、甘草健中散湿;芍药敛阴活络;知母滋阴清热降火。,“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乌头汤主以乌头大辛大热,祛湿散寒,助以麻黄表散风湿,黄芪益气血,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以制乌麻之辛热,白蜜杀乌头之毒。历节: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但并未明确历节的两大特点痛如虎啮、骨节变形。,一、概述,隋:诸病源候论:强
5、调体虚感邪是引起痹证的主要 因素。并且开始把历节与痹证分 开,突出历节是疼痛剧烈,关节 变形的一类进展性疾病。诸病源候论风湿痹候:“由血气虚,则受风湿 而成此病。”唐宋:出现了许多常用有效方剂 如: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 济生方蠲痹汤,一、概述,明:景岳全书风痹:指出了痹证的寒热阴阳属性。“若欲辨其寒热,则多热者方是阳证,无热者便是 阴证,然痹本阴邪,故惟寒者多而热者少,此则 不可不察。”,一、概述,明:医宗必读痹:“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藏者,养 正为先。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痛痹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
6、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治着痹者,利湿为先,祛风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一、概述,清: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对热痹的辨证有 一定的发挥,并新加了“宣痹汤”等重要方剂。医林改错强调了瘀血在痹证的发病中的作用,新拟“身痛逐瘀汤”,扩充了治疗痹病方剂的类型。综上,由内经金匮隋 唐宋明清,痹证的辨证论治渐趋完善。,一、概述,(三)范围 以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范畴。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以肢节痹病为主要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二、病因病机,
7、(一)病因(1)素体不足,正气偏虚,腠理不密,卫外不固。禀赋不足:营卫气血不足,脏腑经络组织功能 低下。劳逸过度:劳:劳力,劳神,房劳;逸:久卧 伤气,久坐伤肉。病后、产后:营卫气血阴阳的不足。饮食失调:饥饱失常风寒湿热之邪:久居湿地,汗出当风,冒雨涉水,气候剧变,冷热交错等。,1.正气不足,外邪入侵:,风 风胜-行痹气候变化 乘虚 气血 寒 入内 不通 寒胜-痛痹居处潮湿 痹阻 脉络拘急 湿 留注 经脉 筋脉 而痛 湿胜-着痹酒后当风 经络 失养(蕴积化热)热 关节 热胜-热痹,津血运行不畅 痰瘀阻络 反复发作 尪痹 日久不愈 耗气血,损肝肾 气血不足,肝肾亏损(正虚邪实)内舍脏腑 脏腑痹,
8、二、病因病机,(2)药物所伤:治疗不当,久服祛风燥湿,散寒清热 之品,误治或久治不愈。2失治误治,痰瘀交结:祛风散寒除湿 耗伤津血 加重筋脉失养 过服 阴虚化热 苦寒清热 伤脾 湿聚成痰,痰瘀互结,总结:病因:正气不足+风寒湿热入侵。病机:经络闭塞,气血不通。,痹病病因病机总图,风寒湿邪,风湿热邪,乘虚侵入人体,留注经络关节,风邪偏胜行痹,寒邪偏胜痛痹,湿邪偏胜着痹,风寒湿邪郁久化热,热邪偏胜热痹,素体阳胜或阴虚有热,感受热邪,邪从热化,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津血不畅,伤耗气血,复感于邪,,邪气内合,痰瘀阻络,气血亏虚,脏腑痹,二、病因病机,注意:1.风寒湿热往往相互为虐,方可为病。风为阳邪,开
9、发腠理,又具穿透之力;寒借风力内 犯,风又借寒凝之势,使邪伏其病位,而成伤人致 病之基;湿邪借风邪的疏泄之力,寒邪的收引之 能,风寒又借湿邪的粘着、胶固之性,最终导致经 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绌急而痛。,二、病因病机,2.体质不同又有所偏颇:,内湿:脾胃虚损,水湿内停,外湿:雾露之气,雨湿之邪,湿,外湿引动内湿,二湿相合,愈伤阳气,湿邪又为阴邪,必伤营络之血,营伤则卫气不行,血伤则阳不行气,邪气流注关节,脉络失养则绌急而痛。,三、诊断要点,1.发病特点:不分年龄、性别,但青壮年、体力劳动者、运动 员及体育爱好者易患,同时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 寒冷、潮湿、劳累及天气变化、节气有关。2.临床表现
10、: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为肢节痹病的症状学特征。因致病原因不同,临 床表现各异,或游走疼痛、恶风寒;或痛剧,遇 寒则甚,得热则缓;或重着而痛,手足麻木;或 肌肤麻木;或肢节灼热而痛,筋脉拘急;或关节 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绵而痛,麻木甚著。,三、诊断要点,3.舌苔脉象:舌质红,苔多白滑,脉象多见沉紧、沉弦、沉缓、涩。4.辅助检查:实验室和X线等检查常有助于痹病的诊断。,四、鉴别诊断,当与痿病相鉴别,二者病位都在肢体,肢节痹病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痹病 痿病 发病部位 四肢均可罹患 大多见于下肢 肢体疼痛 为痹证的主要 一般不表现 肢体活动 活
11、动正常或屈 痿弱不用为痿 状 况 伸不利 病的重要临床表现 肌肉瘦削 一般无 大多有,五、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别寒热:风寒湿痹与热痹。古今医案按“湿热与风 寒,痹症两大纲”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发热、舌红、苔 黄、脉数等为特点且发病一般较急;风寒湿痹则虽有肢体关节疼痛,但无局部红肿 灼热及全身发热等表现,多为舌苔白,脉缓,病 势较缓,遇阴雨天气常使疼痛加重。2.辨邪胜:风寒湿痹中分行痹、痛痹、着痹。共同-肢体关节肌肉疼痛 行痹-疼痛游走不定,恶风寒 痛痹-疼痛剧烈,部位固定,遇寒加重,得热则缓 着痹-疼痛重着,手足沉重,肌肤麻木,3辨虚实:早期多实,后期虚实夹杂。实:风寒湿热,痰浊淤血。
12、发病急,痛势剧,脉实有力;虚: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病程长,痛势缓,脉虚无力。4.辨痰瘀:关节漫肿,结节,强直畸形,屈伸不利,舌紫暗、瘀斑,脉弦涩。,五、辨证论治,治疗原则 总以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其大法。根据风寒湿热的偏胜,分别着重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清热等治法,痹证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易致气血亏虚,脏腑损伤,则常需扶正祛邪,在祛邪的同时,结合补养气血、滋养脾胃之法,痰瘀阻络者,则需注意化痰祛瘀通络。另外,除上述基本治则外,对行痹还可配合养血;痛痹,配合温阳;着痹配合补脾之法(见文献简介医宗必读 痹)。,治疗原则 祛风:防风、细辛、羌活、桂枝、桑枝。祛 散寒:细辛、桂枝、秦艽、川乌、草乌。邪 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内科学 痹症 中医 内科学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42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