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祛湿方剂.ppt
《中医:祛湿方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祛湿方剂.ppt(8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祛 湿 剂,一、概念:组成:以祛湿药为主。作用:化湿利水,通淋泄浊。治证:水湿病证。,水湿病分类:外湿:湿邪客于肌表(表证):头胀重痛,肢体沉重,恶寒发热,脉濡。(解表剂)风湿痹证: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湿温初起证。,内湿:湿困脾胃证:脘腹胀满、疼痛,食少呕吐,泄泻。湿热郁结证:湿温病、黄疸、泄泻、湿热淋浊。寒湿内阻证:痰饮、水肿、脚气。水湿内停证:蓄水、水肿、癃闭、淋浊、泄泻。,怎样祛湿?,二、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1、化湿和胃 芳香化湿,辟秽化浊 适用于中焦湿浊内阻证。代表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2、清热祛湿 清热利湿,或清热燥湿 适用于湿热诸证。代表方:茵陈蒿汤、三仁汤,3、利水渗湿
2、 通利小便,渗湿消肿 适用于水肿、淋浊、癃闭等。代表方:五苓散、猪苓汤 4、温化水湿 适用于痰饮、水肿等。代表方:真武汤、实脾散,苓桂术甘汤,萆薢渗湿汤。5、祛风胜湿适用于风湿在表证、痹证。代表方:独活寄生汤,三、使用注意:1、药多辛燥或渗泄,易于伤阴,故阴亏,体虚、孕妇应慎用。2、常配伍理气药,使“气化湿亦化”。3、要注意病因及涉及的脏腑灵活运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组成】藿香 去土,三两 白芷 一两 紫苏 一两 茯苓 去皮,一两 半夏曲 二两 白术 二两 厚朴 去粗皮,姜汁炙,二两 苦桔梗 二两 甘草 炙,二两半,藿香正气散,上四味药为细末,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姜二片,干枣
3、二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厚朴,【用法】,【病机】湿滞内阻,复感风寒外寒内湿。【治法】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恶寒发热,头痛。升降失常:霍乱吐泻,脘腹疼痛,胸膈满闷。湿浊之象:舌苔白腻。,湿滞于中,藿香正气散,【方解】君:藿香 辛温散寒,解表化湿;芳香化湿,和胃止呕。臣:白芷 辛散风寒以助君解表,紫苏 芳化湿浊,和中止呕。半夏曲 燥湿和胃止呕,厚朴 行气化湿除满。,藿香正气散,佐:陈皮 理气化湿,和中止呕。大腹皮 行气除满,利湿。桔梗 宣肺宽胸利膈;白术、茯苓 健脾祛湿。生姜、大枣 调和脾胃,止呕。使
4、:炙甘草 调和药性。,藿香正气散,配伍要点:本方组方特点有二:一是表里双解,既有辛温解表药以发散风寒,又有苦温化湿药和行气药燥湿理气和中。二是扶正祛邪,既疏散表寒,芳化湿浊以祛邪;又健脾补中以扶正,使祛邪不伤正,扶正以助祛邪。,【运用】1、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病证的重要方剂。,2、辨证要点:恶寒发热,霍乱吐泻,脘腹胀痛,舌苔白腻。,3、临证加减: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可加香薷;气滞脘腹胀痛甚者,可加木香、元胡;湿重舌苔厚腻者,白术易苍术;舌苔兼黄者,加黄连、栀子、银花。,藿香正气散,4、现代应用:急性胃肠炎、肠伤寒、肾盂肾炎、胃肠型感冒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可用本方治疗。也可用于水土
5、不服者。,5、现代研究:本方具有解痉、促进胃肠蠕动、镇吐、镇痛、抗菌、抗过敏等作用。,藿香正气散,书 名:藿香正气散 作者:何永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01月,藿香正气散临床用途:呼吸系统疾病 一、胃肠型感冒 二、哮证 三、空调综合征,消化系统疾病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胃脘痛 三、溃疡性结肠炎 四、消化道肿瘤 五、肠易激综合征 六、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 七、老年性腹胀 八、急性胃肠炎,神经系统与精神疾病 一、眩晕 二、癫狂 三、湿困多寐 四、梅核气 五、不寐 六、郁证 七、头痛,循环系统疾病 一、冠心病 皮肤科病证 一、常见皮肤疾患 二、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外科病证
6、一、痔疮 二、颈椎病 三、子宫肌瘤术后食欲不振 四、膀胱癌术后高热 妇科病证 一、月经后期 二、经行泄泻 三、带下病 四、妊娠恶阻 五、痛经 六、子宫内膜异位症,儿科病证 一、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婴幼儿秋季腹泻 三、小儿胃肠型感冒 四、幼儿热痱 眼科病证 一、春季结膜炎,温病条辨,三 仁 汤,【组成】杏仁 五钱 飞滑石 六钱 白通草 二钱 白蔻仁 二钱 竹叶 二钱 厚朴 二钱 生薏仁 六钱 半夏 五钱,三仁汤,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白通草,三仁汤,【用法】,【病机】湿热阻滞三焦气机,湿遏热伏,湿重热轻。【治法】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三禁”:禁“汗”、“下”、“润”。,
7、【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湿重于热之湿温病)。,湿邪阻遏,卫阳郁闭: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湿阻气机,湿困脾胃:胸闷不饥;湿遏热伏:午后身热(身热不扬);湿邪为患:口不渴,面色淡黄,舌白,脉弦细而濡。,湿热阻遏气分三焦气机不利,三仁汤,【方解】君:杏仁 宣利上焦肺气,气化则湿化;白蔻仁 芳香化湿,行气调中;生薏仁 甘淡,渗利下焦湿热。,三仁合用,能宣上、畅中、渗下而具清利湿热,宣畅三焦气机之功。,三仁汤,臣:半夏、厚朴辛开苦降,化湿行气,散满消痞。佐:滑石、竹叶、通草甘寒淡渗,利湿清热。*配伍要点:本分选用轻灵宣畅利窍之品,集芳香化湿、淡渗利湿、苦温燥湿于一体,更兼以宣展气机,使上焦津气畅行无阻
8、,中焦水湿运化自如,下焦湿邪自有出路,体现了以除湿为主,清热为辅的立方宗旨。,三仁汤,【运用】1、本方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温挟湿,湿重于热之证。,2、辨证要点: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胸闷不饥,苔白不 渴,脉弦细而濡。舌苔黄腻,热重于湿者,不宜应用。,3、临证加减:湿温初起,卫分症状较甚者,可加藿香、香薷以解表 化湿;若寒热往来,可加青蒿、草果以和解化湿。,三仁汤,4、现代应用:肠伤寒、肾盂肾炎、布氏杆菌病以及关节炎等 属湿重于热者,可用本方治疗。,5、现代研究:本方具有调节胃肠功能、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利尿等作用。,三仁汤,伤寒论,茵陈蒿汤,【组成】茵陈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
9、,茵陈蒿汤,茵陈,【病机】湿邪与瘀热蕴结肝胆。【治法】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阳黄)。,湿邪与瘀热郁蒸,外溢肌肤:一身面目俱黄。热重于湿,热为阳邪:黄色鲜明如橘子色。湿热困阻脾胃:腹微满。湿热下注:小便短赤。热邪伤津:口微渴。湿热之象:舌苔黄腻,脉实或滑数。,湿邪与瘀热 蕴结肝胆,茵陈蒿汤,【方解】君:茵陈蒿 善能清热利湿而退黄。臣:山栀子 清热泻火,通利三焦湿热,引邪从小便而出。佐:大黄 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 由大便而下。配伍要点:本方以清热利湿药与清热泻火药、泻火通便药合用,利湿与泄热并重,通利二便,使湿热瘀之邪从前后二便分消而解。,茵陈蒿汤,【运用】1、本方清热退黄作
10、用强,为治阳黄的常用方。,2、辨证要点: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滑数。,3、临证加减:湿重于热者,加茯苓、泽泻以利水渗湿;热重于湿者,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祛湿;若胁痛者,可加川楝子、元胡、郁金以行气止痛。,茵陈蒿汤,4、现代应用:急慢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属湿热内蕴所致者,可用本方 治疗。,5、现代研究:本方具有利胆、排石、保肝、降脂作用。,茵陈蒿汤,丹溪心法,二 妙 散,【组成】黄柏炒 苍术 米泔浸,炒(原方未注用量)【用法】上二味,沸汤,入姜汁调服。,二妙散,苍术,【病机】湿热流注下焦。【治法】清热燥湿。,【主治】湿热下注证。,留着下肢经络筋脉:两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方剂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42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