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教案——第五节 东西方文明的比较.docx
《《世界近代史》教案——第五节 东西方文明的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近代史》教案——第五节 东西方文明的比较.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和日本这一节实际是东西方文明的一种比较。为了方便比较,其实完全不需要把日本拉进来。我们只要把16世纪前后的中国同西方进行比较就好了。所以我们这一节,稍微做一下调整,只讲中国,而且是把明清两代一起讲,也就是把被本节的第一部分和第二章第三节158页清军入关以后的中国合起来讲。当然,既然是比较,那么选择一些突破口,也就是要从哪些角度进行比较。我们课本第一章是从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专制王权等角度来讲西方文明的。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思路来探讨中国文明,看看中国文明和此时的西方文明有什么异同。-封建时代末期的专制王权严格来讲,我们谈的是封建皇权。我们知道在明清两代中国的封建皇权
2、达到了历史的顶峰。但是,明清两朝的封建制度也是不大一样的。我们先从明朝来看,明朝政治最大的特点是文官之制、内阁制。其实,在明朝以前,丞相制度是一个传统。但是,丞相的设立一方面可以帮助皇帝处理很多事务;另一方面却对君主的权力形成掣肘。所以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就借故杀掉了中书省的丞相胡惟庸,从此明朝再也没有立过丞相。而是到成祖以后,开始实行内阁制。内阁制实际上明朝非常成熟的一种制度,虽然内阁的首脑不叫丞相,叫首辅,但是在某些时候,首辅的权力甚至超过丞相。就以张居正为例,张居正是明朝最伟大的一位政治家。他所提出、进行的种种改革(包括一条鞭法等),对于挽救当时迟暮的大明王朝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张居正在位时
3、期,是首辅权力最大的时期,甚至当时皇太后还把张居正比作西汉时的霍光”。在万历八年,有一次万历皇帝闹的很厉害。皇太后就送给皇帝一本霍光传。万历看完霍光传,大汗淋漓。我们知道,霍光是汉武帝的托孤之臣,曾经废掉了汉废帝另立汉宣帝。实际上,皇太后是用霍光的故事吓唬万历,万历从此对张居正就非常痛恨。这也是张居正死后,身败名裂的主要原因。但是,张居正是不是真的就能压得住皇权呢?也不行的,他实际上受到多方面的掣肘。特别是宦官和外戚的权力,对首辅的权力是一种牵制。我们知道,宦官专权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在汉代、唐代就曾经出现过两次。当然,是不是宦官就完全是一种恶政的代名词呢?其实倒未必。明代的宦官专权,从一
4、定程度上讲是皇帝刻意扶植起来的一种制衡文官的制度。宦官是皇帝的家奴,对外可以作为皇帝的代表。宦官是一个不完整的男人,因为没有后代和其他亲属关系的顾虑,而且他们的生杀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对皇帝来讲,其实是非常好用的棋子。而且,在宦官当中确实也有些能人,和儒家的官员比起来,他们更了解人情世故,更能体察皇帝用心。比如说,下西洋的郑和就是一个著名的太监。当然,我们课本上也说到明朝末年,太监的专权。其实不完全是太监的问题。皇帝的“惜政”才是导致明朝末年政治乱局的主要原因。我们知道,明朝末年的皇帝大多是很昏庸的,要不就是躲在皇宫里不见人(像万历在张居正死后几十年不见人),要不就是做什么木匠。紫禁城的环
5、境,过于封闭,导致皇帝根本就不了解民情。当然,除此以外,还有皇帝个人的能力问题,比如说崇祯皇帝,按说他是一个比较的勤勉的皇帝,但是他个人能力确实有限。不是一个亡国之君,却亡了大明江山J以上就是明代的一些情况。满清入关是在17世纪中叶,几乎是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同一个时间段。在入关之前,满清就是一个非常强悍的区域性霸权。它的武力可以说,是在当时东亚地区最强的,它除了拥有蒙古骑射部队以外,还效仿明朝组建了他们的红夷炮队,甚至根据张鸣讲,当时清朝的精锐部队中有一半已经开始使用火枪。可能是除了俄罗斯以外,整个远东地区没有对手。而且,清朝的皇帝大多是比较勤奋而且能干的,这种政治资源是明朝无法媲美的。
6、从顺治、康熙,一直到道光、同治,几乎没有一个懒情的皇帝。这和清朝继承人的培养制度是有关系的。但是,清朝皇帝再能干,也没能破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死循环问题,就是“治乱更迭二在清朝建立之初,由于人口较少,国家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就推行摊丁入亩,招民垦荒的政策。极大地推动国家经济的恢复,和人口的增长。本来是个好政策,但是,人口的快速超出了封建王朝的承受能力。到清朝中后期,也出现了土地兼并、失地农民四次流动的这种情况。这和我们前面讲的“圈地运动时期的英国非常相像。但是,中国的这个问题没有像英国那样有一个突破口,就是海外移民,也没有足够成熟的工商业接纳这些流民。所以到乾隆朝末期,白莲教起义等等农民起义就开始
7、泛滥,中国似乎又要进入一个王朝更迭新时代。再加上,清王朝长期实行的文化压制的政策,整个国家缺乏思想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的精神。龚自珍给清朝的这种状态,就起了一个名字,叫做衰世。他的这种提法是对中国古代治乱体系的一种发展。他认为衰世表面上看上去像是治世”,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体制创新和人才选拔机制,随着各种潜藏矛盾的不断激化,国家最终必然会走向崩溃。二对外政策在这一时期,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对外政策是有很大不同的。我们课本上主要讲的是海禁政策,就只是从对海外扩张的不同态度,对中国与西方的不同进行分析。但实际匕中国与西方对外政策,从根子上就很不一样。我们知道西方在封建时代,它们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神学统
8、治下的关系.三十年战争之后,又建立了平等的民族国家间的关系。这一点和中国是很不一样的。此时,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是建立在以中国为中心,其他国家为臣属的东亚朝贡体系之下。我们知道明末清初的时候,中国周边这些国家朝鲜、越南、菲律宾、琉球等二十多个国家都是中国的藩属国,它们定期都是要到中国来进行朝贡的。礼部和理藩院它们的一个主要职责就是管理这些藩属国的。当这些藩属国遇到新国王登基,或者改朝换代都需要来自中国皇帝的恩准和册封0当这些国家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也需要中国出面协调解决。总的来看,在明清两朝,中国战略防御和进攻的重点都在北部和西北地区。这是中国特殊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所造成的。对于东南和西南的少
9、数民族地区和其他藩属国,大多是采用安抚和宣扬德化的手段。至于,这一时期发生郑和下西洋,它公开的口号也是宣德化而柔远人%也就是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在于掠夺土地、财富,也不是要开辟新航路,而是要宣扬国威,彰显大明帝国的繁荣与强盛。所以,从目的上来看,中国和西方的地理大发现不是同一种性质的,西方是殖民扩张,中国是公费旅游。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真的没有扩张野心吗?主要还是因为东南亚、南亚一直到非洲这些地方,要不着就是太穷,要不着就是文化差异太大很难征服,所以课本上用了这么一句话来概括此时中国真正的心态“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而且,郑和下西洋也并不是完全没有现实意义的。第一,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教案第五节 东西方文明的比较 世界 近代史 教案 五节 东西方 文明 比较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43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