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设计标准.docx
《DB11T-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设计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11T-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设计标准.docx(4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北京市地方标准编号:DBllTxxxx20xx备案号: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设计标准Designstandardforultra-lowenergypublicbuildings(征求意见稿)20xx-xx-xx 实施联合发布20xx-xx-xx发布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北京市地方标准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设计标准Designstandardforultra-lowenergypublicbuildingsDB11Txxxx20xx主编单位:建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批准部门: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实施日期:20xx年XX月XX日20x
2、x北京-l.Z-1HJs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精神,推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实施,按照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规划和自然资源标准化工作规划(2021年-2025年)和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2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第二批)(京市监发(2022)30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吸取科研成果,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一般规定;4.性能化设计;5.技术指标;6.建筑;7.暖通空调;8.给水排水;9.电气;10.可再生能源利用。本标准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市场监督管
3、理局共同负责管理,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归口并负责组织实施,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标准化中心负责日常管理,建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至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标准化中心,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承安路1号院;电话:55595000:邮箱:bjbb)本标准主编单位:建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标准参编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1总则12术语23基本规定44性能化设计55技术指标76建筑86.1 建筑设计86.2 围护结构97暖通空调137.1 供热供冷1
4、37.2 新风热回收158给水排水169电气1710可再生能源利用19附录A围护结构保温及构造做法21附录B外门窗设计选型及热工性能24附录C能效指标计算方法26附录D建筑碳排放计算方法39附录E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能耗及碳排放值41本标准用词说明42引用标准名录43Contents1 GeneralProvisions12 Terms23 GeneralRequirements44 Performance-orientedDesign55 TechnicalCriteria76 Architecture86.1 ArchitecturalDesign86.2 Enclosure97 Heatin
5、gVentilationandAirConditioning137.1 Heatingandcoolingsystem137.2 Airheatrecoverysystem158 WaterSupplyandDrainageSystem169 Electrical1710 renewableenergyapplicationsystem19AppendixA Structureandconstructionmethodofthermalinsulationinbuildingenvelope21AppendixB Design,selectionandthermalperformanceofw
6、indows24AppendixC Calculatingmethodsofenergycriteria26AppendixD Calculatingmethodsofcarbonemissions-39AppendixE Energyconsumptionandcarbonemissionoftypicalpublicbuildings-41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421.istofQuotedStandards431总贝!)1.0.1为贯彻国家和北京市有关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碳达峰和碳中目标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一步降低北京市公共建筑能耗,提
7、升公共建筑品质,规范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设计,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新建、扩建和改建的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1.0.3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应符合北京市现行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l1/T825二星级的要求。1.0.4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北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超低能耗公共建筑ultra-lowenergypublicbuilding适应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需求,主动技术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较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且其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符
8、合本标准规定,建筑能耗水平应较2016年国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降低60%以上的公共建筑。2.0.2性能化设计performanceorienteddesign以建筑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为性能目标,利用建筑模拟工具,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最终达到预定性能目标要求的设计过程。2.0.3建筑能耗综合值buildingenergyconsumption设定计算条件下,单位面积年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的终端能耗量和可再生能源系统发电量,利用能源换算系数换算成电量后,两者的差值。单位为kWh(m2a)2.0.4建筑综合节能率buildingenergysavingrate设计建筑能耗综合值和
9、基准建筑能耗综合值的差值,与基准建筑能耗综合值的比值。2.0.5建筑本体节能率buildingenergyefficiencyimprovementrate设定计算条件下,不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设计建筑能耗综合值与基准建筑能耗综合值的差值,与基准建筑能耗综合值的比值。2.0.6可再生能源利用率utilizationratioofrenewableenergy供暖、通风、供冷、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系统等建筑用能系统中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其能量需求量的比例。2.0.7建筑碳排放强度指标buildingcarbondioxideemissionintensity建筑运行条件下,单位面积年供暖、通风、
10、空调、照明、生活给水、生活热水、电梯、插座与炊事的终端能耗量和建筑本体及周边可再生能源系统发电量,按照碳排放因子换算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后,两者的差值。建筑碳排放强度指标不包括电动车充电等不在建筑内实际使用的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碳排放,其计算单位为(kgCOMm%)。2.0.9气密性airtightnessofbuildingenvelope建筑在封闭状态下阻止空气渗透的能力,用于表征建筑或房间在正常密闭情况下的无组织空气渗透量。通常采用压差实验检测建筑的气密性,以换气次数N50,即室内外50pa压差下换气次数来表征建筑的气密性。2.0.10气密层airtightnesslayers由气密性材料和部件
11、、抹灰层等形成的防止空气渗透的连续构造层。2.0.11气密性材料airtightnessmaterial对建筑外围护结构室内侧的缝隙进行密封、防止空气渗透的材料。2.0.12防水透汽材料waterproofandvapor-permeablematerial对建筑外围护结构室外侧的缝隙进行密封并兼具防水及允许水蒸气透出功能的材料。2.0.13断热桥锚栓anti-thermalbridgefixer通过特殊的构造设计,能有效减小或阻断锚钉热桥效应的锚栓。2.0.14显热交换效率sensibleheatexchangeeffectiveness对应风量的新风进口、送风出口温差与新风进口、回风进口温
12、差之比。2.0.15全热交换效率totalheatexchangeeffectiveness对应风量的新风进口、送风出口焰差与新风进口、回风进口焰差之比。3基本规定3.0.1建筑设计应优先采用被动式建筑技术降低建筑冷热量需求,通过建筑用能系统的能效提升降低建筑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照明及电梯等系统能源消耗,并利用可再生能源对建筑能源消耗进行平衡和替代。3.0.2建筑设计应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3.0.3建筑设计应满足本标准第5章规定的技术指标要求,并对建筑空间风光环境、热桥、气密性、新风热回收、供冷供热、照明、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技术进行专项设计。3.0.4建筑设计应采用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3.0.5
13、建设方案和初步设计文件应包含建筑碳排放分析报告。碳排放强度指标的计算应符合本标准附录D的规定。3.0.6建筑公共空间应进行全装修,采用无污染环境友好型材料及部品,并宜采用建筑与装修一体化设计。3.0.7设计宜编制用户使用手册,向业主及使用者介绍建筑使用方法。公共空间宜设公告牌,公示与节能有关的用户注意事项等信息。3.0.8超高超大、类型特殊的超低能耗公共建筑,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组织专家对设计方案进行专项论证。3.0.9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能耗综合值及碳排放强度的平均值可按附录E确定。4性能化设计4.0.1性能化设计应根据本标准第5章规定的技术指标要求,经建筑能耗模拟计算与优化,确定超低
14、能耗公共建筑的设计方案。4.0.2性能化设计宜采用协同设计的组织形式,景观、机电等专业的设计或顾问单位、使用单位、业主单位、施工单位及造价单位等各相关方宜在建筑设计阶段提出相关要求,并参与设计决策。4.0.3性能化设计流程,宜符合下列要求:1设定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2确定初步设计方案;3利用能耗模拟计算软件等工具进行初步设计方案的定量分析及优化;4分析优化结果并进行达标判定。当技术指标不能满足所确定的目标要求时,应修改初步设计方案重新进行定量分析及优化,直至满足目标要求;5确定最终设计方案;6编制性能化设计报告。4.0.4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应包括下列内容:1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室内新
15、风量、噪声等室内环境参数;2供暖、供冷、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的能耗综合值,建筑总能耗综合值及建筑气密性指标等能效指标。4.0.5根据建筑功能、环境资源条件和场地条件,性能化设计应以降低建筑供暖年耗热量和供冷年耗冷量为目标,采用被动式建筑设计手段优先进行初步方案设计,并以初步设计方案作为设计定量分析及优化的基础。4.0.6定量分析及优化应以建筑能效指标为目标,且建筑能效指标的计算方法应符合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4.0.7定量分析及优化应对影响建筑负荷及能耗的建筑和设备关键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参数的优化与选取。4.0.8性能化设计宜进行建筑全寿命期的经济效益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措
16、施的选取。4.0.9达标判定时,应对下列内容进行验证:1室内环境参数及能效指标是否满足本标准要求;2能效指标计算方法是否符合本标准附录C的要求;3选取的技术是否满足技术经济分析要求。4.0.10性能化设计应提交性能化设计报告,包括下列内容:1建筑概况;2室内环境参数及能效指标;3关键参数的分析及优化报告;4能效指标计算报告;5碳排放计算报告。5技术指标5.0.1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应符合表5.0.1建筑能效指标的规定。表501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能效指标建筑综合节能率()260%建筑木体性能指标建筑本体节能率()235%建筑气密性(换气次数Mo)1.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210%5.0.2室内热湿环境
17、参数应符合表5.0.2规定。表5.0.2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参数室内环境参数冬季夏季温度()2026相对湿度()3060注:室内温度的设定应满足国家相关运行管理规定;冬季室内湿度不参与能耗指标的计算。5.0.3新风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376的规定。5.0.4室内允许噪声限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环境通用规范GB55016中关于噪声限值的规定。6建筑6.1 建筑设计6.1.1 建筑群体规划布局应进行建筑室外风环境、日照模拟分析与优化设计,营造适宜的微气候。通过优化建筑总平面布局、合理选择和利用生态景观与绿化等措施,夏季增强自然通风、减少热岛效应,
18、冬季增加日照、避免冷风对建筑的影响。建筑的主朝向宜为南北朝向,主入口宜避开北向和西北向,降低建筑冷热量需求。6.1.2 建筑单体应保持较小的体形系数、适宜的窗墙比和较小的屋顶透光面积比例,相关指标应符合现行地方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1/687的规定。6.1.3 筑空间组织应有利于自然通风。通过建筑平面布局优化和室内空间组织,利用风压形成室内空气对流;根据空间使用功能和环境要求设置可开启外窗,可开启扇的位置需避免设在室外通风不良区域,且应避免气流短路;大进深建筑宜设置中庭,并利用中庭可开启天窗的烟囱效应,形成自下而上的气流,达到自然通风效果。6.1.4 建筑平面设计应充分考虑天然采光。合
19、理控制建筑平面的进深,减少照明能耗;当建筑平面的进深较大时,可通过设置中庭和屋顶天窗等措施,将自然光引入建筑内部。6.1.5 建筑功能布局应在保证室内热舒适度的前提下,利于建筑能耗的降低。宜将室内热环境需求相近的功能空间集中布置;人员长期停留的主要功能用房宜南向布置,设有自发热设备的用房宜贴临北向外墙布置;宜采取设置封闭阳台、走廊等过渡空间的设计方式,提升室内热环境稳定性,并减少冷热能耗。6.1.6 宜采用通风屋面、屋顶绿化等技术措施,有效组织气流、调节太阳辐射热的吸收,提升室内风环境、热环境的舒适性。6.1.7 玻璃幕墙设计应在保证建筑功能和建筑效果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使用面积、设置方向、玻
20、璃材质和遮阳形式等,实现玻璃幕墙的能耗控制。6.1.8 建筑设计应选用高性能的建筑保温系统及门窗,选择时可按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确定。6.1.9 建筑门窗洞口的设计应有利于过渡季和夏季自然通风以及所需功能空间的天然采光,并进行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专项优化设计。6.1.10 遮阳设计应根据房间的使用要求以及窗口所在朝向综合确定。外窗遮阳宜采用可调节外遮阳、可调节中置遮阳的方式;当采用固定遮阳时,南向外窗应采用水平固定外遮阳的方式,东向和西向外窗应采用垂直固定外遮阳的方式。在技术经济可行的前提下可采用变色玻璃等选择性遮阳措施。6.1.11 地下空间宜采用设置采光天窗、采光侧窗、下沉式广场(庭院)、光
21、导管等措施,降低照明能耗。6.2 围护结构6.2.1 围护结构性能参数可按照表6.2.1选取。表6.2.1围护结构性能参数围护结构性能参数及单位参数值外墙传热系数K值W/(11K)0.10-0.30屋面传热系数K值W/(m2K)0.10-0.30地面传热系数K值W/(m2K)0.25-0.40外窗传热系数K值W/(m2K)1.0太阳得热系数综合SHGC值冬季:SHGC0.45夏季:SHGC0.30气密性8级透光幕墙传热系数K值W/(m2K)1.60太阳得热系数综合SHGC值冬季:SHGC0.45夏季:SHGC0.30气密性%级6.2.2 围护结构应进行削弱或消除热桥的专项设计,外围护结构应保证
22、保温层的连续性。6.2.3 外墙无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6.2.4 悬挑、延伸等宜采用与主体结构部分断开的方式。2外墙保温为单层保温时,应采用锁扣方式连接;为双层保温时,应采用错缝粘接方式。3墙角处宜采用成型保温构件。4保温层采用锚栓固定时,应采用断热桥锚栓。5应避免在外墙上固定导轨、龙骨、支架等可能导致热桥的部件;当必需固定时,应在外墙上预埋断热桥的锚固件,并宜采用减少接触面积、增加隔热间层及使用非金属材料等措施降低传热损失。6雨棚、门廊等外挑构件宜采用设置独立基础的形式,与墙体断开。当与墙体未断开时,应在外墙上预埋断热桥的锚固件连接固定,并宜采用减少接触面积、增加隔热间层及使用非金属材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11T 低能 公共建筑 设计 标准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49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