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城市绿地建设技术标准.docx
《福建省城市绿地建设技术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城市绿地建设技术标准.docx(6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B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B-XXX-XXXX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XXXX-20XX福建省城市绿地建设技术标准Designstandardxxxxxxxxxxxxxxxxxxxxxx(征求意见稿)2023-XX-XX 发布2023-XX-XX 实施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福建省城市绿地建设技术标准Designstandardxxxxxxxxxxxxxxxxxxx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13-XXX-XXXX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XXXX-20XX主编单位: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XXXXXXXXXXXXXXXXX
2、X批准部门: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实施日期:2OXX年XX月X日202X年福州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福建省城市绿地建设技术标准的通知闽建科(20XX)XX号各设区市建设局(建委),平潭综合实验区交通与建设局,各有关单位:由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XXXXXXXXXX共同编制的福建省城市绿地建设技术标准,经组织审查,批准为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OT13-XXX-XXXX,自20XX年XX月XX日起实施,原福建省城市绿地建设导则同时废止。在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和意见请函告省厅科技与设计处。该标准由省厅负责管理,具体技术内容由主编单位负责解释。福建省住房
3、和城乡建设厅20XX年XX月XX日前言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VXX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X批)的通知(建标20XX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在福建省城市绿地建设导则(试行)的基础上,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十余年的城市绿地的建设发展实践,参考有关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政策文件,制定本标准。现行的福建省城市绿地建设导则是福建省首次编制的绿地建设导则,编制时间为2011年。十多年间,导则编制所依托的部分基础性上位标准、规范、导则等已经修编或调整;同时,近年来提出的海绵城市、公园城市等新模式、新理念、新技术也对城市绿地建设相关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现行导则已无法满足使用需求。基于此,
4、为指导福建省城市绿地的科学建设,面对新形势、新需求,在导则基础上,编制组经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参考国内外先进的标准,编制了福建省城市绿地建设技术标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分类规划;5.绿地设计要点;6.建设管理。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标准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与设计处(地址:福州市北大路242号,邮编:350001)和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地址:福州市富新区海西园而新大道1号,邮编
5、:350108),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标准主编单位: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XXXXXXXXXXXX本标准参编单位: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本标准主要起草人: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本标准主要审查人: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1 .总则12 .术语23 .基本规定54 .分类规划94.1
6、. 公园绿地94.2. 防护绿地124.3. 广场用地134.4. 附属绿地144.5. 区域绿地175 .城市绿地设计要点205.1. 种植设计205.2. 地形与水体235.3. 园路与活动场地265.4. 园林建筑与小品275.5. 给排水和电气315.6. 防灾避险设施335.7. 无障碍设施346 .城市绿地的建设管理37本标准用词说明39引用标准名录40附录一福建省植被区划图41附录二福建省城市绿地主要植物名录表42附录三城市绿地设计程序及内容要求591 .总则1.1.1. 为加强对福建省城市绿地建设的技术指导,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结合福建省实际,制订本规
7、范。1.1.2. 本规范适用于福建省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1.1.3. 城市绿地建设应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经济合理美观等基本原则。1.1.4. 城市绿地建设应贯彻国家和福建省各项绿地建设有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除本规范外,城市绿地设计还应符合国家和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2 .术语2.1.1. 城市绿地UrbangreenSPaCe城市中以植被为主要形态且具有一定功能和用途的一类用地。2.1.2. 城市绿地系统Urbangreenspacesystem城市中各种类型、级别和规模的绿地组合而成并能行使各项功能的有机整体。2.1.3. 公园绿地publicpark
8、公园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景观、文教和应急避险等功能,有一定游憩和服务设施的绿地。2.1.4.防护绿地buffergreenspace是指用地独立,具有卫生、隔离、安全、生态防护功能,游人不宜进入的绿地。主要包括卫生隔离防护绿地、道路及铁路防护绿地、高压走廊防护绿地、公用设施防护绿地等。2.1.5. 广场用地landforplazasandsquares是指以游憩、纪念、集会和避险等功能为主的城市公共活动场地。2.1.6. 附属绿地attachedgreenspace附属绿地是除“绿地与广场用地”外,各类城市建设用地中的绿化用地。包括居住、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商业服务
9、业、工矿、仓储、交通运输、公用设施、特殊等用地中的绿地。2.1.7. 区域绿地regionalgreenspace是指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具有生态系统及自然文化资源保护、休闲游憩、安全防护隔离、园林苗木生产等功能的各类绿地。2.1.8. 城市绿线urbangreenspaceboundaryline,urbangreenline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确定的各种城市绿地的边界线。2.1.9. 城市蓝线urbanwaterbodyboundaryline,urbanblueline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2.1.10. 绿道greenway以自然要素为依托
10、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2.1.11. 福道Fudao指福建省区域范围内的绿道体系,以福建省独特的地质地貌、田野风光、山林原野和历史文化为特征,顺应山形水势,融合绿色出行、生态保护、游憩健身、文化展示等复合功能的休闲健身慢行系统。2.1.12. 绿化隔离带greeninsulatedbelt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区域,以及在城市组团之间、城市周围或相邻城市之间设置的用以控制城市连绵发展的开敞空间。2.1.13. 防灾避险功能绿地disaster-preventiongreenspace在城市灾害发
11、生时和灾后救援重建中,为居民提供疏散和安置场所的城市绿地。2.1.14. 节约型园林resource-savinglandscape在城市绿地建设中,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的园林模式。2.1.15. 城市生态廊道Urbanecologicalcorridor由植被、水体等生态要素构成,通过一定的结构组合,具有降温增湿、净化空气(滞留污染物)、休闲游憩、固碳释氧以及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的线形或带状城市开放空间。2.1.16.城市通风廊道UrbanWindCoITidor以提升城市的空气流动,缓解热岛效应和改善人体舒适度为目的,为城区引入新鲜空气而构
12、建的线形或带状城市开放空间。2.1.17.城市蓝绿空间UrbanbIUe-greenspace城市中由绿地、湿地、河流、湖泊等自然要素构成,具有一定生态功能的城市开放空间。2.1.18. 风景游憩体系IandSCaPerecreationsystem由各类自然人文景观资源构成,通过绿道、绿廊及交通线路串联,提供不同层次和类型游憩服务的空间系统。2.1.19. 乡土植物nativespecie原产于本地或通过长期引种驯化适应本地生长的植物。2.1.20. 基调树种fundamentaltreespecies在城镇园林绿化中应用频率最高、数量最大,能充分体现当地植被特色,构成城市绿化统一基调的树种
13、。2.1.21. 骨干树种keytreespecies为满足不同功能类型园林绿化工程需要,重点使用,数量较大,能形成城市或区域园林绿化特色的树种。3 .基本规定3.1.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应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遵循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的要求,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含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落实国家“双碳”战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3.1.2. 城市绿地的分类应符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zT85-2017)的规定,包括公园绿地(Gl)、防护绿地(G2)、广场用地(G3)、附属绿地(XG)、区域绿地(EG)5个大类。其中公园绿地(Gl)、防护绿地(
14、G2)、广场用地(G3)对应于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中的公园绿地(1401)、防护绿地(1402)、广场绿地(1403),区域绿地(EG)对应于其他纳入城市绿地系统的用地,一般可包括园地(02)、林地(03)、草地(04)、湿地(05)、其他土地(23)以及陆地水域(17)等。城市绿地建设不得违反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等各类用地的有关管理规定。3.1.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主要指标为: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城市绿道服务半径覆盖率、10万人拥有综合公园个数、城市林荫路覆盖率、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和建成区蓝绿
15、空间占比(%),基本要求如表3.1.3:表3.1.3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标准及主要指标序号指标具体要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1城市绿地率()240%:城市各城区最低值不低于28%240%:城市各城区最低值不低于25%2城市绿化覆盖率()243%:乔灌木占比270%241%:乔灌木占比260%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l/人)214.8m0人:城市各城区最低值不低于5.5m7ei211r人;城市各城区最低值不低于5.0m7人序号指标具体要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4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290%285%中心城区400以上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股务半径覆盖率应作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16、的约束性指标5城市绿道服务半径覆盖率()万人拥Itr绿道长度21.2公里;服务半径覆盖率270%万人拥布绿道长度21.0公里;服务半径覆盖率260%610万人拥有综合公园个数(个/10万人)21.5个21个7城市林荫路没盖率(%)285%270%8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285%280%9建成区蓝绿空间占比()45%243%3.1.4. 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的计算原则与方法应符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zT85、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ZT51346、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选管理办法的通知建城(2022)2号的有关规定。3.1.5. 绿地系统规划
17、应以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依据,尊重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生态资源本底,构建面向“基质-斑块-廊道”的完善生态网络,明确城市绿地系统发展的目标、指标、空间结构和分类布局,其主要内容应纳入各单元的详细规划中,成为管控建设的重要依据。3.1.6. 城市绿地的景观风貌应与总体城市设计相协调,其风貌结构应有利于保护和优化自然山水格局、有利于强化城市整体景观风貌、有利于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并与城市功能分区、景观轴线、景观节点和开放空间系统的布局相协调。3.1.7. 城市应分级分类配置各类公园绿地和广场,构建完善的公园体系。公园绿地和广场应布置在确保安全、方便市民抵达使用、有利于创造良好城市景观的区域,应能设置
18、不少于一个与城市道路相衔接的主要出入口。3.1.8. 应促进城市绿地和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的开放共享,相邻用地之间不宜设置隔离设施,倡导园路、广场等的相互联系,共享停车、导览、休憩等设施。3.1.9. 防灾避险绿地的规划建设应遵循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要求,针对山地、滨海、平原等不同立地条件,以及灾害成因,制定相应的防灾避险绿地和布局和类型,以人为本、平灾结合、因地制宜、分级配置,统筹构建城市综合防灾体系。3.1.10. 城市绿道网络应以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为基础,串联城市绿地、风景名胜资源、自然保护地、区域生态景观空间,构建城乡一体的生态休闲空间,并应促进其与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老街巷等步
19、行街巷,以及城市其它慢行交通系统相联系,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福道”慢行网络体系。3.1.11. 城市绿地应发挥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作用,与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与蓄滞洪区、行洪河流、防护林带、通风廊道、生物廊道等的生态基础性功能合理统筹、科学兼容。3.1.12. 城市绿地应以坚持植物造景为主,保护古树名木,倡导使用乡土植物和地带性植物营造地域景观风貌特色,各城市的基调树种宜选择5种7种,骨干树种宜选择20种30种,应突出“市树市花”在城市绿化中的重要性。3.1.13. 城市门户、交通枢纽、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风景名胜区和旅游景点区域的重要公共建(构)筑物,以及城市高架桥、人行天桥、道路
20、护栏、地铁通风口等市政公用设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宜实施立体绿化。3.1.14. 城市绿地应积极选用环保材料,采取节能措施,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和中水、雨水,推广“四新”技术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城市绿地中的道路、广场等的铺装宜采用透气、透水的环保材料。3.1.15. 城市绿地的建设应重视城市绿色生态空间的生态修复,遵循保护优先、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推进、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结合的原则,依循城市双修的方法,针对城区范围内的山体、水体、废弃地和绿地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其原因进行评估分析,确定需要进行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提出与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近远期修复目标和技术指标,合理选择修复主导策略。4
21、.分类规划4. 1.公园绿地4.1.1. 城市公园绿地分类参照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游园等类型,详见表4.1.1。表4.1.1公园绿地分类表类别代码类别名称内容备注大类中类小类Gl公园绿地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萩具生态、景观、文教和应急避险等功能,有一定游憩和服务设施的绿地Gll合园综公内容丰富,适合开展各类户外活动,具有完善的游憩和配套管理服务设施的绿地规模宜大于IOhm2G12社区公园用地独立,具有基本的游憩和服务设施,主要为一定社区范围内居民就近开展H常休闲活动服务的绿地规模宜大于Ihm2G13类园专公具有特定内容或形式,有相应的游憩和股务设施的绿地
22、GI31动物园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异地保护野生动物,进行动物饲养、繁殖等科学研究,并供科普、观赏、游憩等活动,具有良好设施和解说标识系统的绿地G132植物园进行植物科学研究、引种驯化、植物保护,并供观赏、游憩及科普等活动,具有良好设施和解说标识系统的绿地G133历史名园体现一定历史时期代表性的造园艺术,需要特别保护的园林G134址园以重要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形成的,在遗址保护和展示等方面具有示范意义,并具有文化、游憩等功能的绿地G135M小公园单独设置,具有大型游乐设施,生态环境较好的绿地绿化占地比例应大于或等于65%G139他类园其专公除以上各种专类公园外,具有特定主题内容的绿地”主要包括儿童
23、公园、体育健身公园、滨水公园、纪念性公园、雕塑公园以及位于城市建设用地内的风景名胜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等绿化占地比例宜大于或等于65%G14游园除以上各种公园绿地外,用地独立,规模较小或形状多样,方便居民就近进入,具有-定游憩功能的绿地,也被称为口袋公园、串珠公园等.带状游园的宽度宜大于12m,绿化占地比例应大于或等于65%4.1.2. 公园绿地应独立设置,其用地范围和性质应以批准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为依据,各类公园绿地的规划与设计应符合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的规定。4.1.3. 滨水公园绿地的用地范围一般包含常水位线与水体蓝线之间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城市 绿地 建设 技术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51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