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断奶前死亡的疾病.ppt
《猪断奶前死亡的疾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猪断奶前死亡的疾病.ppt(15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分娩的管理比单独疾病的预防更重要 疾病的爆发和地方性疾病可以发生于任何时间 良好的生物安全是最好的预防措施 准确诊断是关键,通常需要兽医和实验室检查,断奶前死亡的疾病,超过半数的死亡是发生于产后的头3天 主要死亡原因是寒冷和低血糖,断奶前死亡的疾病,断奶前死亡的疾病,断奶前死亡的危险因素 人员 存活能力低:初生体重低、弱仔 母猪健康状况、营养和泌乳性能 温度 窝产仔数 同窝内个体的差异(老龄母猪的差异大)产房 分娩的顺序,断奶前死亡的疾病,断奶前死亡的危险因素 气流和贼风 湿度地板表面的湿度 滴水降温 水的供应水的质量 遗传因素 卫生 全进全出的流动方式,哺乳仔猪的腹泻所有品种的猪肠道感染时最
2、常见的问题。没有 免疫力的突然从洁净的环境转入充满微生物的 环境中,很明显,产房的卫生是减少这种问题 的关键因素 引起哺乳仔猪腹泻的原因:见表。但其中有些 因素在1/4的发病猪找不到。采食初乳不够、饥 饿和寒冷是新生仔猪腹泻最主要的因素,断奶前死亡的疾病,断奶前死亡的疾病,哺乳仔猪的腹泻这些因素的区别可以通过日龄、严重程度和 临床症状做出,但最终确诊需要实验室检验 有些因素存在于整个猪场,但疾病的表现始 终与管理因素有关,而与猪的引进关系不大卫生可能是最重要的单一因素,断奶前死亡的疾病,断奶前仔猪死亡的因素和原因的关系,断奶前死亡的疾病,断奶前仔猪死亡的因素和原因的关系,断奶前死亡的疾病,断奶
3、前仔猪死亡的因素和原因的关系,断奶前死亡的疾病,断奶前仔猪死亡的因素和原因的关系,断奶前死亡的疾病,断奶前死亡的疾病,足够的日常营养,温暖的无贼风的环境可使仔猪保存其能量储备,不会受到母猪的积压,断奶前死亡的疾病,其它断奶前死亡的原因,产床产栏与隔栏需要40厘米的距离。太近,可能死于挤压和饥饿可能性大确保饮水器的水嘴高度合适。太高容易洒水,潮湿的产床容易滋生母猪乳房炎或仔猪腹泻的病原产床的设计应该确保正确的卧姿,不会侧翻产后24小时内漏缝地板上母猪的乳房下及四周放置足够的合适的垫料(如碎纸),以防止寒冷和挤压,其它断奶前死亡的原因,关注瘦弱的仔猪提供良好的环境产后尽可能早的协助弱仔吃上初乳。如
4、果乳头暂时没有 奶水,事先采集初乳或灌装奶粉,使用小的奶嘴,小猪 可以含住调教这些仔猪采食其它仔猪弃用的奶头,减少竞争 产后短时间内交叉寄养以调节窝内的均匀度将小猪调给温顺的母猪哺乳寄养时确保哺乳的数量不超过母猪的哺乳能力(哺乳姿 势母猪的有效乳头数)如果母猪缺乳,为仔猪提供适当的代乳品,少加勤加,其它断奶前死亡的原因,产房补充加热母猪分娩时母猪的后部安装红外线灯。灯泡随后前移,诱导仔猪躺在灯泡下,远离母猪。使用热垫后可撤除灯泡,其它断奶前死亡的原因,需要记住的:仔猪出生时的温度要求为34,如果环境温度适合,仔猪向两个方向躺卧。产后24小时内为仔猪提供高质量的垫料,可提高8,因为垫料防止了仔猪
5、的体温通过地板丢失,其它断奶前死亡的原因,母猪的年龄老龄母猪哺乳能力差,母性差,出生重的均匀度差,断奶前的死亡率高。根据生产记录和生产性能,淘汰6、7胎以上的母猪寄养是克服饥饿的有效手段,其它断奶前死亡的原因,寄养寄养是饲养员克服饥饿的最重要有用的手段成功寄养的10个要点:,其它断奶前死亡的原因,1、仔细挑选寄养的仔猪 寄养前,确保将要寄养的仔猪从原母猪获得至 少1小时的初乳。特别是将较大的猪寄养到已 经分娩13天的母猪2、迅速寄养 一旦从原母猪吃到足够的初乳,就迅速寄养,其它断奶前死亡的原因,3、特别照顾弱小的仔猪 寄养的原则是有利于窝内最小的仔猪 如果饲养员认为留下弱小猪更有利,则可寄养
6、较强壮的猪 如果寄养弱小仔猪更有利,则应该寄养小猪4、寄养时应考虑哺乳能力 决定寄养必须考虑母猪的哺乳能力。是指有效 乳头数以及哺乳姿势躺卧时暴露的乳头数,其它断奶前死亡的原因,5、通过寄养调整窝内的体重均匀度 在大型猪场或按批次分娩的猪场,在产后尽快 寄养可以调整窝内的均匀度,总是确保较小的 仔猪给温顺的母猪带,其它断奶前死亡的原因,6、使用哺乳的行为指导较大仔猪的寄养 在夜间分娩时,考虑寄养时可能已经超过了 12小时,选择的寄养仔猪应该根据仔猪的哺 乳行为。没有固定乳头的仔猪是首先考虑寄养的。另一方面,其他较大的仔猪都有固定的吃奶 位置,较小的仔猪应该被寄养。,其它断奶前死亡的原因,7、处
7、理过剩的新生仔猪 如果一个猪群的母猪新生仔猪都过剩,或都有 泌乳障碍综合征的问题,寄养是困难的。最 好的解决方案是将较大的仔猪寄养到已经分 娩1周的、泌乳量高的温顺母猪。同时此母猪 的仔猪又可寄养到刚断奶的高泌乳力母猪。,其它断奶前死亡的原因,有些有经验的饲养员将较大的仔猪直接寄养到3周龄断奶的母猪。最好保留1至2头较小的仔猪,等寄养完成后再断奶。寄养的仔猪数应该比有效乳头少,以便寄养的仔猪可以选择乳头,其它断奶前死亡的原因,8、出生后迅速饲喂初乳 如果饲养员发现猪群规模很大,来不及立即寄养,因为1头或2头猪正在分娩,他应该同时注重大群猪 的初乳饲喂。如果仔猪已经干燥,可能较大的猪已经吃到初乳
8、,较 小的仔猪采食的初乳很少。因此,一窝中较大的9头 或10头仔猪应该被隔离到保温区域2小时,优先保证 较小的仔猪采食初乳 2小时后他们应该能够自己找到乳头,采食初乳后就 有一定的抵抗力,不容易发生低血糖,而且竞争采食 的能力也提高,其它断奶前死亡的原因,9、更多关心发育不良的大日龄仔猪 发育不良的大日龄单一的仔猪如果是由于营 养不良造成的,应该寄养到新分娩的母猪。但应该大小合适,其它断奶前死亡的原因,10、没有使用的乳腺3天才能干涸 分娩后需要3天未使用的乳腺才能干涸。因 此,如果有多余的乳头,可以将仔猪寄养到 3天内分娩的母猪。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寄养强壮的仔猪,将较小 的仔猪留给原来的母猪,
9、其它断奶前死亡的原因,表3、交叉寄养对14日龄猪体重的影响,寄养可以影响仔猪的断奶体重,其它断奶前死亡的原因,产房内适宜的温度,其它断奶前死亡的原因,新生仔猪如果与其它仔猪挤在一起可以耐受较低的环境温度,这可将最低临界温度降低到25。中等强度的气流(0.2m/秒)可以提高最低临界温度4。,其它断奶前死亡的原因,潮湿地面增加最低临界温度510。足够的垫料降低最低临界温度510。中度气流和潮湿地面结合可以提高最低临界温度914。分娩时母猪后部总是潮湿和有风的,其它断奶前死亡的原因,泌乳母猪对温度的需求与仔猪大大的不同。产房温度过高抑制母猪的食欲,泌乳过程中造成失重和减少仔猪的采食能力,其它断奶前死
10、亡的原因,如果产后不能马上满足仔猪的温度需求,就会降低体温,造成寒冷,并导致仔猪无活力,缺乏竞争力,不能够采食到足够的初乳,造成饥饿和被压死如果存活,这些仔猪容易感染疾病如腹泻,因为采食的初乳少,其它断奶前死亡的原因,分离哺乳这在很多母猪没有分娩的情况下并且为了交叉寄养和平衡窝内的体重特别有用如果窝产仔数较多,分离哺乳有利于所有仔猪获得足够的初乳和乳汁。,其它断奶前死亡的原因其它的方法,1、分娩结束后立即注射一针前列腺素F2a2ml或 24小时后再注射一次 降低断奶前死亡率19%(注射2次)提高断奶体重0.13kg(1次)、0.14kg(2 次),其它断奶前死亡的原因,注射前列腺素可以溶解残存
11、的黄体,降低孕 酮的含量,泌乳刺激素增多,促进乳汁的分 泌 孕酮可能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孕酮溶解不充分,母猪血液孕酮浓度高,仔猪血液孕酮浓度升高,抵抗力下降,死亡率升高,其它断奶前死亡的原因,2、剪牙影响死亡率 澳大利亚(2002)的研究发现没有剪牙的 仔猪死亡率高 德国的研究(Hutter等,1993)也发现哺 乳仔猪的死亡率高于没有剪牙的 这些发现可能与母猪的行为有关 母猪的行为受仔猪的影响,其它断奶前死亡的原因,三种不同的处理(剪牙、磨牙、不处理)对哺乳仔猪死亡率的影响,其它断奶前死亡的原因,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大部分断奶前死亡是由于非感染性因素引起 的 根据专家和产房饲养员的知识制定寄养
12、计划 新生仔猪发病后,重新检查寄养的程序,其它断奶前死亡的原因,3、初乳对仔猪的影响被动免疫(初乳)是预防或减轻新生仔猪腹泻和其它疾病的重要因素窝产仔数多、产程长以及仔猪的哺乳行为都会影响仔猪获得初乳的能力出生晚的仔猪、体重低的仔猪获得初乳少,容易发病,其它断奶前死亡的原因,3、初乳对仔猪的影响初生仔猪哺乳前的血液抗体的浓度为42.2 ug/ml(由其自身产生)没有抵抗力 采食初乳后平均抗体浓度为 43,226 ug/ml;头5头出生的仔猪平均抗体浓度46,005ug/ml6到11名的平均抗体浓度为40,448ug/ml,可能有3.3%的仔猪死于没有足够的抗体保护,其它断奶前死亡的原因,3、初
13、乳对仔猪的影响血清免疫球蛋白浓度低于平均值的50%,意味着容易发病,,其它断奶前死亡的原因,哺乳的行为总是吸吮同窝其它仔猪吸吮过的乳头的仔猪,获得的母源抗体少,其它断奶前死亡的原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确保母猪分娩时良好的体型,过重的母猪分娩时负担太重,并且在不安或活动时经常会压到仔猪特别重视母猪的营养需要,以便有足够的乳汁哺乳仔猪。避免体型不好的母猪,但应保证有足够的采食和储备来哺乳仔猪母猪的健康状况最为重要。应该有合理的免疫程序,并在健康状况好的时候淘汰头3天母猪的两侧或后部提供保温灯,确保没有贼风(温度为3034)。但母猪的温度应该为20左右,其它断奶前死亡的原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5.尽
14、可能确保最大的初乳采食量,包括辅助弱小仔猪吃初 乳6.仔细操作,避免对母猪的损伤7.根据体重寄养,并在出生后24小时完成。体重均匀度高 的仔猪相对容易处理8.设施的选择如保温箱和垫板可以显著降低断奶前的死亡 率。购买前先调查是合算的9.很多知识来源于仔猪死亡的原因的调查。每次操作应有 记录,并纠正可能出现的问题,安全养殖模式下的猪营养研究及饲料配方技术新进展 李德发中国农业大学,安全养殖条件下的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领域,猪营养需要量研究氨基酸和小肽营养营养调控机理研究营养与免疫关系研究绿色饲料添加剂开发研究母猪营养研究新进展,营养需要量研究预测向动态和精确化方向发展理想的数学模型能将动物生产
15、涉及的生物学、经济学、环境和法规等诸多因素进行组合和综合分析对动物营养需要的准确把握是进行配方设计的基本前提。,营养需要模型化,营养需要研究,国外:已建立了营养生长模型;营养物质分配线性一平稳(Linear-Plateau)模型;潜在生长模型;蛋白质沉积遗传潜力模型;营养物质利用模型,其中以NRC(1998)为典型代表。国内:研究资料不系统,杨立彬(2001)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模型及主要营养需要参数进行了研究,新的我国猪营养需要和生长模型正在修订中。,国内外现状,NRC 第42 届委员会,轮流做主席,每年组织一次;自己出资差旅费用,共同分担膳费;一起设计项目,各人单独完成自己部分,数据共享;来年
16、汇总;养分需要量正在研究中。,NRC 第 42届 猪营养委员会,2002,应用DPX 扫描出生仔猪(1-6 kg)和50 kg的猪,测定体脂、瘦肉和灰分含量,预测出动物的体组织成分和与化学分析相比较的合理精确数据。生长肥育猪:从70 kg到115kg,96 头猪饲喂含总赖氨酸分别为0.75%,0.85%,0.95%和 1.05%(玉米-豆粕)日粮。日粮中赖氨酸水平的提高,平均日增重、料肉比、胴体品质都没有提高。,通过系统研究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国内主要品种猪生长肥育猪体重、采食量、化学组分的变化规律,建立了胴体无脂瘦肉生长速度这一基础参数和猪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需要量模型,上
17、述适合国情的众多研究结果为配方设计的准确性、针对性和计划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配方设计的重大意义,非常规饲料氨基酸消化率研究仔猪、肥育猪氨基酸最新研究结果支链氨基酸、组氨酸、色氨酸营养研究,氨基酸营养,氨基酸消化率数据库,张永成(2001)、席鹏彬(2001)、郭亮(2001)分别测定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品种和不同加工条件的棉籽粕、菜籽粕和DDGS的猪回肠消化率,丰富了氨基酸消化率数据库。,不同品种棉籽粕必须氨基酸回肠表观消化率 张永成,(2001),不同方法所测菜籽粕粗蛋白和必须氨基酸回肠表观消化率 席鹏彬,(2001),生长促进剂与赖氨酸需要,中立温度区Paylean和热应激(温度为3
18、5摄氏度)赖氨酸需要量:0.7%,0.9%,1.1%72 头猪,初始体重,220-230 磅.猪舍:人工控制温度,湿度,通风试验周期为三周平均日增重,瘦肉增重(每周用超声波扫描),肥育猪赖氨酸需要量,首先测定赖氨酸的需要量;25-50磅,75-120磅,160-270磅.对 25-50 磅的猪:用合成的 赖氨酸和豆粕 赖氨酸水平:1.05,1.14,1.23,1.32,1.41 总赖氨酸:1.19,1.28,1.37,1.46,1.55 10 个处理,每个处理6 个重复,每圈6头猪,肥育猪赖氨酸与蛋氨酸之比,没有160-270 磅重的猪的数据苏氨酸/赖氨酸为 70:100蛋氨酸(%?)/赖氨酸
19、对胴体瘦肉的影响蛋氨酸(%?)/赖氨酸对采食量的影响保持对照组 料肉比为3.0氨基酸与净能之比保持不变5 个处理,6 个重复,每圈7头猪,3 周试验期,仔猪的苏氨酸与赖氨酸之比,210 头猪,体重:8.3 kg,25 日龄;1.07%表观可消化赖氨酸,苏氨酸水平为基础日粮赖氨酸的45%,50%,55%,60%和 70%负对照组含0.97%赖氨酸;结果表明:对 8.2-18 kg的猪,表观可消化苏氨酸的需要大约是赖氨酸的60%。,仔猪缬氨酸与赖氨酸之比,210 头猪,体重,19.6 磅,28 日龄;基础日粮:CP为 14.2%,赖氨酸为1.07%;缬氨酸:赖氨酸 为48%,53%,58%,63%
20、,69%和74%;负对照组:0.97%赖氨酸 和 0.79%表观可消化 缬氨酸;结论:缬氨酸与赖氨酸之比在取得最佳的生产性能时,日增重和料肉比分别为 58%、64%;大多数的仔猪日粮中都不缺缬氨酸。,表4 高血球粉低蛋白日粮补充异亮氨酸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郑春田(2000),结论:低蛋白日粮补充合成异亮氨酸显著提高1125kg仔猪的生产性能。,表 5 高血球粉低蛋白日粮补充异亮氨酸对仔猪16周龄生长性能的影响,郑春田(2000),结论:补充异亮氨酸可提高仔猪的日增重、日采食量和饲料转化效率,但异亮氨酸水平达0.64%时,添加异亮氨酸对仔猪的生产性能无改善作用。,表6 高血球粉低蛋白日粮补充异
21、亮氨酸对肥育猪氮、磷排出量的影响,郑春田(2000),结论:低蛋白日粮补充异亮氨酸可显著降低生长肥育猪氮、磷的排泄量。,表7 高血球粉低蛋白日粮补充异亮氨酸对仔猪体蛋白周转代谢的影响(单位:g/kgBW0.75),郑春田(2000),结论:补充异亮氨酸显著提高仔猪全身蛋白质的合成速度和降解速度,合成的增加值大于降解的增加值,从而显著增加蛋白质沉积速度。,表8 可消化组氨酸水平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IBW:初始体重.FBW:末体重),张晋辉(2001),结论:日粮可消化组氨酸为0.26%时,严重抑制1020kg仔猪的生长性能,表明日粮组氨酸出现缺乏,添加合成组氨酸显著提高仔猪生长性能。,表9 组
22、氨酸水平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IBW:初始体重.FBW:末体重),张晋辉(2001),结论:10-20kg仔猪组氨酸需要量为0.31%;组氨酸、赖氨酸的适宜比例为30:100,表10 可消化组氨酸水平对仔猪机体全身蛋白质周转的影响(单位:g/kgBW0.75),张晋辉(2001),结论:组氨酸缺乏降低蛋白质沉积速度,其原因是蛋白质合成受阻,但并不影响蛋白质的降解过程。,色 氨 酸,色氨酸调节动物饲料采食量的可能机制 日粮中色氨酸可能与大分子中性氨基酸通过血-脑屏障,增加色氨酸转化 5-羟色胺的途径来调节动物采食量,但具体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对其研究有助于丰富理想氨基酸平衡模式,并为实践中确定氨
23、基酸营养参数提供理论依据。苏有健(2001)正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色氨酸调节动物采食量的可能机制如下图所示:,部位血血脑屏障脑,比例竞争,色氨酸,大分子中性氨基酸,色氨酸/LNAA转运体,色氨酸氧化,5-羟色胺,食欲调节,饲料采食量,色氨酸/LNAA,营养参数,CCK(胆囊收缩素)抗体,CCK 刺激神经停止采食;CCK 释放率的减少会增加采食量;CCK抗体 会减少 CCK 在血液中的浓度,减少其对神经的作用,提高采食量。,研究意义:发展蛋白质消化吸收理论;丰富理想蛋白理论。完善蛋白质营养价值评定体系;提高饲料利用率,节约蛋白资源。,小肽的营养,小肽的营养优势,与游离氨基酸相比,小肽营养具有2
24、大特点:第一、吸收速度快,耗能低,且可避免游离氨基酸之间的吸收竞争,进而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研究表明:采食肽日粮小鼠的体蛋白合成率较相应FAA日粮组高26(Funabiki等,1990);灌注主要由SP构成的酪蛋白水解物雏鸡的体蛋白质合成率显著高于相应FAA混合物组(乐国伟等,1996);日粮添加合成寡肽的育肥猪,产肉量和瘦肉率提高(Rerat等,1988)等。,小肽的营养优势,第二、小肽具有额外的生理或药理活性 研究表明:从乳蛋白体内和体外水解产物中分离出的多种活性肽可参与机体神经和免疫功能的调节,促进细胞的增殖与生长等;从鸡蛋蛋白中提取的肽类物质能促进DNA的合成和细胞的生长(Azuma等,
25、1989),仔猪对小肽的吸收,赵昕红(1998),代建国(2002)已完成仔猪小肠对系列二肽(Gly-Lys,Gly-Pro,Leu-Gly,Ala-His,Gly-Leu,His-Leu)的吸收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仔猪肠道对二肽中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摄取有差异,所研究的小肽不水解,以完整形式吸收。2.仔猪肠道中存在独立的运载二肽的系统,其具有主动转动的特点。3.仔猪小肠不同部位对二肽吸收和水解能力存在差异。,从分子水平上来研究营养调控机理是动物营养学的发展趋势新型功能性营养调控剂的研究开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营养调控机理研究,血浆中的可溶性蛋白,猪饮带有可溶蛋白质的水或单独饮水;管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断奶 死亡 疾病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53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