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5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我们的脑1人体对刺激的反应【教学目标】1 .知道人体有感受各种刺激的感觉器官,人体能对各种刺激产生反应,刺激和反应对我们很重要。2 .通过施加刺激,观察对应的反应,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3 .认识到人对刺激产生反应对于趋利避害的重要性。4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5,初步形成保护器官、珍爱生命的意识,为生命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教学重点】通过施加刺激、观察对应的反应,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感受刺激和反应对我们很重要。【教学难点】在体验过程中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发现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教学准备】PPT
2、冰块、小镜子、手电筒【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谈话:你们品尝过柠檬吗?吃柠檬时有哪些反应和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吃柠檬时唾液、表情等方面的变化,从而让学生初步联想到人体因为酸的刺激,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二、活动体验活动任务一:1 .如果我们的其它感觉器官受到刺激,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将你的体验感受填充在表格内。(出示PPT引导学生描述皮肤对冰水刺激、听到刺耳的声音、闻到难闻的气味、坐车颠簸呕吐等由于外界环境变化产生的不同反应体验。)刺激感受刺激的器官我们的反应2 .聚焦光刺激实验:那如果我们的眼睛遇到光的刺激,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在提问光刺激下瞳孔的变化之前,教师应该由学生已
3、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学生能够回答闭眼、眩晕等反应后再进一步聚焦瞳孔的变化)3 .正常人的瞳孔对光的反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探究光的强弱变化时,瞳孔的变化规律。(四人一组,一人手持光源,两人分别手持小镜子观察瞳孔变化,另外一人记录实验结果。)4 .学生小组合作,(安全提示:光源与眼睛距离大约20-30厘米,眼睛不要长时间直视光),汇报总结出瞳孔变化规律。5 .小结:刺激与反应时一种常见的现象,不同的刺激是由人体的不同感觉器官来感受的。活动任务二1.谈话:我们是通过那些感觉器官感受到这些刺激的?想象一下,如果缺失了某种感觉器官,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6 .活动:蒙眼走直线,注意安全。7 .小结
4、:引导学生真实体验感觉器官一一眼的缺失以及视觉的缺失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也可进一步拓展到“为什么蒙眼就不能走直线”。(人两只脚走路,不会绝对平衡,但眼睛看到脚落地是否在直线上,若偏左,下一步向右一些,不断调整,保证整个路径沿直线发展。眼睛看到的信息不断反馈到人脑,人脑再把矫正信息发送给产生动作的腿和脚,控制着人的行动。这个活动体现出人脑的调节控制功能。为下节课“人体指挥部脑”的学习埋下伏笔)8 .谈话:如果生活中我们遇到了有感觉器官缺失的人,你会怎么做呢?三、提炼概括1.PPT出示各种刺激反应的情境,概括小结人体对刺激产生的反应。9 .提问:我们的反应有什么作用呢?(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体的各种反应
5、就是为了保护自身安全。)3.讨论:哪些行为会损害感觉器官?有哪些好方法能够保护感觉器官?板书设计人体对刺激的反应刺激柠檬冷水强光感受器官舌头皮肤眼睛反应唾液鸡皮疙瘩闭眼、瞳孔缩小.【作业设计】一、选择题。(选择正确的答案字母填入括号。每空每3分,计分55分)1、眼、耳、()、鼻、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感觉器官。A、口B、舌C、手2、当受到外界环境或身体内部的刺激时,我们会产生O,这能使我们积极应对环境变化,保护自己、避免伤害,是我们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保障。A、反映B、反应C、行动3、早上7点,果果听到“丁零零”的闹钟一响就起床用了O这个感觉器官。A鼻子B、眼睛C、耳朵4、小敏起床洗脸感觉水好烫,这是
6、用了O这个感觉器官。A、脸B、手C、皮肤5小花吃着油条,觉得真很好吃,这是用了O这个感觉器官。A、口B舌头C、鼻子6、人从黑暗的环境走到明亮的环境眼睛的瞳孔()。A、会缩小B会放大C、没有变化7、盲人摸读盲文利用的感觉器官是()。A、耳朵B眼睛C、皮肤8、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快速回到教室。在这个“刺激一反应”中,接受刺激的感觉器官是()A、眼睛B、耳朵C、鼻子9、对出现中暑症状的人员,可用以下哪个方法缓解症状?()A用热毛巾敷脸B用冷毛巾敷脸C喂服汽水10、下列属于正确用眼的是OA躺在床上看手机读物、B边走路边看手机读物、C端坐看纸质书籍读物11、听到一声巨响我们会做出的反应是OoA捂住嘴巴、B
7、捂住鼻子、C捂住耳朵12、看到路上有碎玻璃,我们的第一反应是OoA迅速用手抓住、B避开它绕着走、C向碎玻璃走去13、看到红灯亮,我们第一反应是OoA继续穿越公路、B边看车边过公路、C停下来等待绿灯后过公路14、我们受到外界或身体内部刺激会做出反应是为了OoA应对环境变化、B保护自己、C避免伤害15、蒙上眼睛走路的结果是O,证明感觉器官对我们很重要。A走得很直线、B走得弯弯曲曲、C容易碰撞其他物体二、判断题(对的打“J”,错的打“X”。每题3分,总分45分)1、闻到香味,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深呼吸,感到满足。O2、手背有点痒,会用另一只手去抓挠。O3、吃到苦花生的第一反应是找垃圾箱吐掉O4、看到红灯
8、停下等待是人们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时做出的一种反应。O5、感觉器官对我们很重要,缺少其中任何一种都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不便。O6、长时间注视强光会伤害眼睛。()7、不同的人在同游戏中,做出反应的快慢相同。()8、“眼见为实”告诉我们只要是眼睛看到的东西定是对的。O9、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感觉器官。O10、我觉得皮肤这个感觉器官不是很重要,受不受伤无所谓。O11在上午第四节课时闻到厨房的香味肚子就不由自主的咕咕叫,这是我们人体对外界刺激的正常反应。O12、我们吃柠檬时会觉得很酸,但是唾液不会增多。O13人类受到各种各样的刺激后,只会对其中一部分做出反应。O14、每一个人对刺激的反应都是一样的。()附参
9、考答案选择题:IB、2B、3C、4C、5B、6A、7C、8B9B、10C、11C,12B13C、14ABC.15BC判断题:12J、37、47、57、67X、8X、910X、1112X、13X、14X教学反思: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新课改倡导全人教学,强调课程学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潜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我务必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1 .创
10、设各种情景,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2 .为学生带给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3 .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我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二、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1 .尊重每个学生,用心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用心性。2 .关注学生有困难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尽可能为他们创造机会。4 .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齐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忙,做到教学相辅。三、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做到:1 .用心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阶段性学习
11、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2 .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和协调的方法进行学习。2人体指挥部一脑1 .科学知识在体验活动中认识到脑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知道人脑有三个主要结构:大脑、小脑、脑干。大脑可以指挥我们的身体,小脑可以帮我们保持身体的平衡,脑干能够控制呼吸和心跳。2 .科学探究通过抓尺子、视错觉、双眼视觉等实验,推断人所做出的反应与人脑的功能有关联。通过有趣的视觉现象,推断脑要把双眼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才能形成立体的视觉。3 .科学态度、STSE懂得保护大脑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乐于合作与分享的学习态度。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尺子、教学课件。学
12、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朗读诗歌:天气冷暖衣服换,喜怒哀乐情绪转;搜集信息作加工,智慧头脑来判断。人类活动千千万,协调指挥不慌乱。2.提问:人体会对刺激做出反应。是“谁”在指挥我们的身体呢?(二)新课学习1 .眼疾手快(1)实验一:专心抓尺子。a.操作说明:两人一组,用手抓尺子。实验时,乙同学竖直拿尺子,甲同学的手与尺子零刻度线齐平,乙同学突然松手使尺子掉下来,甲同学尽可能快地抓住尺子,记录抓到尺子的位置。b.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情况记录在活动手册上。c交流:从看到尺子下落,到用手抓尺子的过程中,想象我们的大脑是怎样工作的?d.资料介绍:尺子
13、自由下落时,大约0.1秒时下落了5厘米;0.2秒时下落了20厘米。(2)小结:感觉器官(例如眼睛)接收到刺激报告给大脑(看到尺子下落),大脑处理信息指挥人体做出反应(用手去抓),从刺激到反应是需要时间的。多试几次,可以越来越熟练,反应更快,这就是熟能生巧。(3)实验二:一心二用抓尺子。a.操作说明:两人一组,一边背诵诗歌一边做抓尺子实验。实验时,乙同学竖直拿尺子,甲同学的手与尺子零刻度线齐平,一边背诵诗歌,乙同学突然松手使尺子掉下来,甲同学尽可能快地抓住尺子,记录抓到尺子的位置。b.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情况记录在活动手册上。(4)讨论:两次实验的结果一样吗?说一说其中的道理。(5)小结:一心
14、二用,干扰了大脑的反应速度。这是两种刺激导致不同反应产生的干扰现象。2 .有趣的视觉现象(1)视错觉现象a.课件展示教材P5:黄色的圆和紫色的圆大小一样吗?b.课件展示教材P5:两条黑线是平行的吗?(2)交流汇报。(3)小结:眼睛记录不同的刺激信息传给大脑,但是大脑的认知判断可能出错。(4)双眼视觉现象a.动手操作:先分别用单眼观察一根手指的位置,再用双眼观察这根手指的位置。b.交流:有什么发现?这是怎么回事?(5)小结:两个单眼和双眼观察时,手指的位置都不同。这是因为脑要把双眼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才能形成立体的视觉。(6)阅读指南车信箱资料,介绍脑的内部结构与作用。第一张人脑解剖图是比
15、利时医生维萨里根据人体的真实结构绘制的。1543年,他发表著作人体的构造,对脑的结构进行了描述。人脑有三个主要结构:大脑、小脑、脑干。大脑可以指挥我们的身体,小脑可以帮我们保持身体的平衡,脑干能够控制呼吸和心跳。3.大脑损伤的启示(1)阅读教材中的两个案例。(2)说一说,通过这两个案例,你有什么启示?(3)思考:分析以上案例,想一想,大脑还有哪些功能?(三)整理,下课3保护我们的脑第二单元沉与浮1谁沉谁浮【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可以按沉浮情况将物体分类。知道浮起来的物体中,有的漂浮能力更强。2 .科学探究依据生活经验对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进行猜想,能通过实验检测并据此将物体分类。针对“
16、浮起来的物体,谁的漂浮能力更强”的问题,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按照完善好的对比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获得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3 .科学态度、STSE乐于探究物体(材料)的沉浮情况。实事求是,用数据支撑观点。【教学重点】知道物体放在水中出现沉、浮现象。知道漂浮的物体漂浮能力有强弱区分。【教学难点】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建立假设、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对假设验证的数据应用于解释和预测等系列能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第一次实验材料(苹果、梨子、蜡烛、松木块、小石块、塑料尺、回形针、水槽、水);第二次实验材料(相同形状和体积的松木板、泡沫板、塑料
17、板、水槽、水、相同规格质量的重物一一回形针或垫圈、镶子);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朗读:一物沉于水,一物水中浮,二物捆一体,是沉还是浮?(2)谈话引入:物体放入水中,有的沉,有的浮。现在让我们观察不同物体的沉与浮。(二)新课学习1.观察不同物体的沉与浮(1)实物展示实验材料:苹果、梨子、蜡烛、松木块、小石块、塑料尺、回形针等。(2)学生预测并做好记录:上述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3)交待实验注意事项:将物体放入水中后再松开,不触底就算浮;逐一实验,擦干水迹;做好记录。(4)实验验证:将上述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并记录在活
18、动手册中(用箭头表示沉浮。向下表示沉,向上表示浮)。(5)交流实验结果: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6)分析实验结果,将物体按沉浮情况分类。(7)小结:预测有可能出错,例如苹果,预测它下沉,但却浮起来了。(8)讨论:浮起来的物体中,谁的漂浮能力更强?2.比较它们的漂浮能力(1)提供材料:形状和体积都相同的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2)分组讨论,初步设计实验方案。(3)案例示范:讲解教材PII的实验方案。a.我们的问题: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谁的漂浮能力更强?b.我们的猜想:泡沫板的漂浮能力更强。c.实验材料: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水槽,水,回形针或垫圈(重物),锻子。d.实验
19、方法:对比实验。分别在三种不同的材料上添加重物。e.不改变的因素:三种材料的形状和体积、水量、重物的规格及添加方法要一样。f.要改变的因素:材料本身。g.实验步骤:往水槽里倒入适量的清水,待水面静止后,放入松木板,待其漂浮状态稳定后,用锻子夹取重物轻轻加在松木板上面的中间位置,逐次添加,看它最多能承载多少重物而不沉。用同样的方法依次比较另外两种材料。(4)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写在活动手册上。(5)开展实验,将数据记录在活动手册中。(6)交流:分析实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7)小结: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中,泡沫板的漂浮能力更强。【作业设计】一、填空题。1.在水中,木头是(填“沉”或“浮
20、”)的,用木头造的船也是(填“沉”或“浮”)的。在水中,铁块是_(填“沉”或“浮”)的,用钢铁造的巨轮是(填“沉”或“浮”)的。.2 .将苹果、梨、玻璃球、铁钉、橡皮、蜡烛这六种材料放入清水中,能浮的是,能沉的是。3 .一个木块在水中是浮的,把这样的八个木块粘在一起,质量变,体积变,在水中的状态是(填“沉”或“浮”)的,沉浮状况改变。.4 .一块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三分之一大小再放人水中,橡皮是(填“沉”或“浮”)的。,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 .把由以下材料制成的实心球放在水中,能浮在水面上的是()。.A.铜B.铁C.普通木材D.玻璃.2 .可以通过O看浮起来的物
21、体中,谁的漂浮能力更强。.A.体积B.质量C大小D.露出水面的部分.3 .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无论是切碎还是叠加,在水中的沉浮状态()。A.都会改变B.都不变C.不一定会不会变D.可能会改变.4 .相同质量的下列物体,只有一种在水中能浮在水面上,它最有可能是5 .“比较不同材料的漂浮能力”的实验中,可以有()个不一样的因素。A.1B.2C.3D.4.三、判断题。(正确的画“J”,错误的画“X”)1.物体的沉浮与其自身材料有关。O2 .小西瓜在水里漂浮,大西瓜比小西瓜重,所以大西瓜在水中一定是下沉的。()3 .沉在水底的石头没有受到水的浮力。().4 .独木舟比木头的漂浮能力更强。().四、连
22、线题。.把下列物品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连一连。.苹果蜡烛铁珠沉泡沫板.乒乓球钢尺橡皮浮木板图钉钉一子,五、拓展研究。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并回答问题。.1.将下面这些物品轻轻放在水面上,会浮的画“,会沉的画“X”。萝卜()铜钥匙()一次性餐盒()小石子().橡皮()螺丝钉()乒乓球()1角硬币().5 .分析你选择的物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主要和()有关。A.材质B.颜色C.轻重D.大小参考答案.一、L浮浮沉浮.6 .苹果、梨、蜡烛玻璃球、铁钉、橡皮,7 .大大浮没有4.沉二、1.C2.D3.B4.D5.A三、1.2.X3.X4.四、苹果/蜡烛铁珠沉、泡沫板乒乓球)/钢尺橡皮孚/木板图钉/钉子
23、五、JXJXXXJX.2.A.教学反思:本课是湘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在本次活动中,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把学生“拉”进熟知的生活情景中,极大地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我设计的本课三个主要活动是这样的:1、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首先让学生对桌上的材料进行预测。根据学生的预测和实验结果进行板书。让学生在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进行自己的初步判断: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大的物体会怎样,重的物体会怎样等。2、实验: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请学生再放入水中进行实验验证,汇报时,教师再次把学生的实验结果板书在黑板上,并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湘教版五 年级 科学 上册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59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