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11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11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1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欣赏短文的语言风格;2 .研读课文,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 .美读课文,感受作者热爱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重点研读课文,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美读课文,感受作者热爱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标题导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面对山川美景,古往今来,引得多少文人墨客产生无限情思。他们或书写山川之雄奇,或寄情山水,抒发抱负。如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
2、切的雄心和气概。南朝梁陶弘景则用灵动的笔墨为我们描写了一副山水美景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答谢中书书,去欣赏这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同学们齐读题目答谢中书书。1 .在读这个题目时应怎样停顿?答/谢中书/书2 .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答是回复答谢的意思;谢中书是人名;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这是一篇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二、探“奇”悟“奇”(一)读奇文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看,都不是一封严格意义上的书信,并且这一篇文章仅有六十八字,却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可谓是一篇奇文。这样的一篇奇文,很值得我们读一读。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自己不会读的字圈画出来。(强
3、调颓、鳞、与、歇的读音)2.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f),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i)其奇者。3.请大家正确、流畅、放声地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4.哪位同学愿意读一读全文。生朗读课文。(师点评朗读)5.在这样一篇写山水之美的奇文中有一句直接写到了“奇”字,是哪一句?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翻译:自南朝谢灵运以来,再没有人能够欣
4、赏这奇丽的景色了。过渡:陶弘景欣赏和领悟到的具体是怎样的奇丽景象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个奇丽景色。(二)赏奇景请同学们找一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绘了奇丽之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J1.这四句话描写了什么景物?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晨雾、猿鸟、夕阳、沉鳞。2.我们从陶弘景所写到的景物来看,有奇特之处吗?好像写山水的文章都会写到这样的景物。那么,陶弘景所说的“奇”体现在哪里?(找一找用了哪些词来描写景物)入云:耸入云端;见底:清澈见底;交辉:交相辉映;俱备:全都有;乱鸣:此起彼伏的鸣叫;欲颓:快要落山;竞跃:争相跃出
5、水面其它字词的掌握: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竞跃:争相跳出水面。翻译:高耸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林,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3.自选角度赏析这一段写景句出示写景方法:1、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2、感官(视听嗅味肤)结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El结合。3、视角变化:俯视、仰视、平视。4、色彩渲染、关键字词(意象叠加)、白描等表现手法。5、写景顺序空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1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1 短文 答谢 中书书 公开 一等奖 创新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61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