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3.docx
《13《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3.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13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课前解析】关注故事情节:桥是一篇微型小说,叙述了一位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暴发的山洪,以自己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在党性面前,他一视同仁,要求同是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在人性面前,他又推着儿子先走,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用一位共产党员的信念和一个父亲的爱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关注叙述特点:桥篇幅虽短,但情节跌宕起伏,冲突不断。围绕木桥,文章一共有4次冲突。关注语言形式:一是短句多,自然段也极为简短,多以一两句短句组成,形成急促、紧张的节奏,让人在朗读中无形中产生顿挫、紧
2、迫之感。二是课文中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像一根线串联起整个故事。三是小说的“留白”处很有意味,“党员”形象如暗线贯穿全文。结尾写一个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但人们却恍然大悟,小伙子不仅仅是党员,更是党支部书记的儿子,如此的胸怀和牺牲精神,正因为他们都是“党员”!这虽让人感到“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样的结尾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教学目标】1.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短句。3 .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4 .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
3、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教学重点】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教学难点】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课前三分钟:学生分享微型小说退让二、评价课前三分钟,介绍小说,引出课题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二本文桥就是一篇微型小说。三、复习回顾,板书课题桥教师提出问题:小说桥向我们展示了哪三个情节?学生回答:山洪暴发、组织撤离
4、、祭奠亲人。教师板书:山洪暴发组织撤离祭奠亲人四、学习“山洪暴发”部分1.(出示课件2)播放山洪暴发的视频,让学生谈谈有什么感受。2 .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课件3),思考:文中的村民遇到了一场怎样的天灾。在天灾面前,人们又有怎样的表现。请画一画相关词句并进行批注。学生默读“山洪暴发”部分,圈画相关内容,并进行简单批注,教师巡视指导。3 .汇报交流(出示课件4)预设1:通过“突然、像泼、像倒、咆哮、狂奔而来、跳舞、狞笑”这些环境描写,可以看出暴雨、山洪的突如其来和形势危急。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拟人)预设2:通过“惊醒、翻身下床、踩进水里、惊慌地喊、你拥我挤地往南跑、又疯了似的折
5、回来、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这些动作描写,可以感受到人们的毫无防备、害怕、慌乱。4 .读一读(出示课件4)教师安排学生朗读第16自然段,感受形势危急。五、梳理围绕“桥”而产生的四次冲突1.(出示课件5)1、教师提出问题:村民们一起奔向的是一座什么样的木桥?小说围绕木桥产生了哪几次冲突?2、学生自由读全文,围绕“木桥”梳理四次冲突,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出示课件5)学习“组织撤离”部分1 .感受老支书的形象(1)(出示课件6)教师提出合作探究要求:读第7-23自然段,思考,在慌乱的情况下,有哪些冲突?面对冲突,老支书是如何组织大家撤离的?画出描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想一想:这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3 公开 一等奖 创新 教学 设计 _3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61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