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神经系统.ppt
《基础医学神经系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医学神经系统.ppt(8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基础医学第四章 神经系统,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构成第二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一般规律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第五节 觉醒、睡眠和脑电图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第七节 神经系统的特殊感觉功能,主要内容,神经系统的构成,神经系统 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功能调节系统。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均极为复杂,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和各种生理过程都不是各自孤立地进行,而是在神经系统的直接或间接调节控制下,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密切配合,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实现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概述:,一、神经系统的区分,中枢,周围,脑脊髓,根据所在部位不同,分为:,周围神经系统根据分
2、布范围不同,分为:躯体神经:分布于皮肤、粘膜及运动系统。内脏神经:分布于内脏器官、心血管和腺体等处。,根据功能不同可以分为:,感觉神经(传入神经)运动神经(传出神经),内脏传出纤维:,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二、神经系统的组成,1、神经元的基本构造,(一)神经元 neuron,神经元 神经胶质,神经系统的基本组织是-神经组织。,神经组织,1灰质(皮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 而 成。2白质(髓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3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团块。4神经节: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团块。5纤维束: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成束。6神
3、经: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的条索状结构。7网状结构:中枢神经系统内,灰质和白质混合而成。,二、神经系统的解剖术语,中枢神经系统,一、脊髓,脊髓的位置,脊髓的外形,L1-5对T10-12,S/Co对L1,颈髓8节胸髓12节腰髓5节骶髓5节尾髓1节,脊髓节段,C1-4相对应,C5-T4减1,T5-8减2,T9-12减3,2、脊髓节段及其与椎骨的对应关系:,3、脊髓的内部结构,灰质,中央管 中间带前角(前柱)前索后角(后柱)后索侧角(侧柱)外侧索 白质前连合 网状结构,中央灰质,灰质后连合 灰质前连合,白质,A 固有束,B上行纤维束,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3、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觉 脊髓丘
4、脑前束传导粗触觉,压觉,传导意识性本体感觉,2、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小脑后束,1、薄束 T5 以下 楔束 T4 以上,C下行传导束,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1、皮质脊髓束 2、红核脊髓束 3、前庭脊髓束 4、顶盖脊髓束,4、脊髓的功能,传导功能,反射功能,屈曲反射,牵张反射,白质是执行传导功能的主要结构,二、脑,颅腔内,高级中枢,后接脊髓。,大脑小脑间脑脑干,1)脑干 延髓 脑桥 中脑,脑室为中脑导水管,连接3,4脑室。背侧:四叠体腹侧:大脑脚,背侧面:第4脑室底壁前部,生命中枢,控制呼吸、心跳等,有唾液分泌、吞咽、呕吐等中枢。,2对圆丘 前丘:接受视束纤维 后丘:接受耳蜗神经核纤维,2)小脑
5、(cerebellum)略呈球形,皮质(表面);髓质/树(深部),两条近平行纵沟,将小脑分为3部分:蚓部:中央,主管平衡和调节肌紧张。脑半球:两侧,参与调节随意运动。,3)间脑内有第3脑室 丘脑:卵圆形灰质团块,与四叠体间有松果体 下丘脑:,内分泌器官,视交叉视束灰结节漏斗垂体乳头体,视上核:分泌抗利尿激素,室旁核:分泌催产素,4)大脑(cerebrum)亦称端脑 后端:大脑横裂,与小脑分开 背侧:大脑纵裂,左、右大脑半球,由胼胝体相连,两侧各有一侧脑室,经室间孔与第3脑室相通。,皮质:表面灰质层背外侧面可分为四叶:额叶(运动区)枕叶(视觉区)颞叶(听觉区)顶叶(一般感觉区),大脑半球的外形和
6、分叶,表面凹凸不平(沟、回),以增加皮质面积。,白质:皮质深面联络纤维:同侧半球各部间的神经纤维连合纤维:主要为胼胝体投射纤维: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相联系的神经纤维(包括上行(感觉)和下行(运动),都集中通过内囊。,大脑的内部结构,基底核:皮质下运动中枢 尾状核 内囊 纹状体 豆状核,三、周围神经系统,1、脊神经 由背根(感觉)和腹根(运动)汇合而成,为混合神经,包括2种纤维成份:感觉纤维:运动纤维:,脊神经按发出部位分为:颈神经:8对 胸神经 腰神经 与椎骨数目一致 荐神经 尾神经:5对,2、脑神经 脑神经是与脑相连的周围神经,共有12对,多数从脑干发出,经颅骨孔出颅腔。,按功能分:感觉神经
7、嗅神经 视神经、前庭耳蜗神经:平衡-听觉 运动神经 动眼神经:眼球 滑车神经:眼球 外展神经:眼球 副神经 舌下神经混合神经 三叉神经 面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1嗅2视3动眼,4滑5叉6外展,7面8听9舌咽,10迷1副舌下全,3、内脏神经,平滑肌心肌腺体,内脏、心血管,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分布:内脏、心血管、腺体,内脏神经,内脏感觉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器官一般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比较,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一般规律,反射的类型:,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生来就已经建立的先天性反射,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是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在出生以后个体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后
8、天性反射,注意:1、条件反射是可以改变和重建的。2、条件反射对于人和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来说比 非条件反射有更为积极的意义,突出传递:,突触: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 功能的特殊接触部位接头:神经元与效应器相接 触的特殊结构一、突触的结构及分类(一)化学性突触1.突触的结构 经典的化学突触(见图)2.突触的分类:轴-胞突触 轴-树突触 轴-轴突触(二)电突触,1、突触的微细结构,2、突触传递的过称,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破裂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Na+(主)K+通透性,Cl-(主)K+通透性,IPSP,EPSP,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前轴突末梢爆发AP,C
9、a2+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3、突触后电位,由突触活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电位变化成为突触后电位。大多神经元仅释放一种递质,不同递质作用在突触后膜的受体上引起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改变,根据神经元对这些离子通透性反应的特点,将突出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其特征是突触后膜出现局部去极化。它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提高了突触后膜对Na+、K+、Cl-,特别是Na+的通透性。由于Na+内流,使突触后膜膜电位绝对值减小,产生局部去极化,即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
10、)。,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局部兴奋,当突触前神经元活动增强或参与活动的数目增多时,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可以总和起来,使电位幅度加大,若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则在轴突的始段产生动作电位,进而扩布到整个神经元。如果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没有达到阈电位水平,虽然不能引起动作电位,但这种局部电位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提高,容易产生动作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其特征是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它的产生也是由于突触前神经元末梢兴奋,但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可提高突触后膜对K+、Cl-,尤其是Cl-的通透性,由于Cl-由膜外进入膜内,使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出现突触后膜的超极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11、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它降低突触后膜的兴奋性,使突触后神经元不能产生兴奋,而出现抑制效应。,神经递质和受体,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使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受体(Receptor)位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1、外周神经递质及其受体,乙酰胆碱,N2,肌肉型烟碱受体(神经肌肉接头,十烃季胺),胆碱能受体,毒蕈碱受体(阿托品)muscarinic
12、 receptor(M-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M1M5),烟碱受体(筒箭毒)nicotinic receptor(N-受体,配体门控通道),N1,神经元型烟碱受体(神经节前后,六烃季胺),心脏抑制平滑肌收缩消化腺分泌汗腺分泌骨骼肌血管舒张脑神经元,去甲肾上腺素,1 兴奋 皮肤、肾、胃肠血管平滑肌2 突触前膜,减少递质释放,1兴奋心脏2 抑制,骨骼肌、肝脏血管平滑肌舒张3 脂肪分解,肾上腺素能受体,(一)被覆上皮:单层上皮复层上皮,(二)腺上皮:以分泌作用为主要功能的上皮称腺上皮;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为腺体分类:外分泌腺:消化腺、汗腺内分泌腺:甲状腺、肾上腺、胰岛等,分泌物称激素。,单层扁平
13、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复层移行上皮,(三)特殊上皮:特化成感觉上皮、肌上皮和生殖上皮的。,肾上腺能受体亚型及作用机制,单层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变移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2、中枢神经递质及其受体,胆碱能神经元,乙酰胆碱及其受体,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丘脑后腹侧特异性感觉投射神经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尾核、壳核、苍白球边缘系统(梨状区、杏仁核、海马),单胺类,单胺类主要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中脑边缘系统,结节漏斗,受体:D1D5,G蛋白耦联D1、D5激活cAMP D2、D3、D4激活cAMP躯体运动、精神情绪、垂体分泌、心
14、血管活动调节,多巴胺及其受体,主要存在中枢,黑质内合成,黑质,纹状体,受体:5-HT15-HT7,有多种亚型。5-HT3是离子通道型受体,其余为G蛋白耦联受体,5-HT1A是突触前受体。调节痛觉、精神情绪、睡眠、体温、性行为、垂体内分泌。,低位脑干,纹状体、丘脑、下丘脑、边缘前脑、大脑皮层,脊髓后角、侧角、前角,中缝核,下行部,5-羟色胺及其受体,主要存在中枢,集中于中缝核内,上行部,纤维投射部位,下行部分脊髓后角胶质区、侧角、前角,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上行部分大脑皮层、边缘前脑下丘脑,支配低位脑干部分低位脑干,主要位于低位脑干,尤其是中脑网状结构、脑桥蓝斑及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外侧部分。,氨基
15、酸类,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tamate)门冬氨酸(aspartate)抑制性氨基酸:GABA(-aminobutyric acid)甘氨酸(glycine),两类受体A、促代谢型(metabotropic)glu受体:与G蛋白耦联 L-AP4-glu-R、ACPD-glu-RB、促离子型(ionotropic)glu受体:配体门控离子通道 NMDA-glu-R:Na+、Ca2+内流、K+外流 KA-glu-R,AMPA-glu-R:Na+内流、K+外流,兴奋性氨基酸 谷氨酸(Glutamate,Glu)及其受体,抑制性氨基酸:,甘氨酸(gly)主要分布在脊髓和脑干中。脊髓闰绍细胞释放的
16、递质,其受体为离子通道(Cl-)甘氨酸也能与NMDA受体结合,产生兴奋效应。GABA:主要存在于大脑皮层浅层、小脑皮层浦肯野纤维及纹状体黑质纤维中。GABA受体分为三型:GABAA:Cl-通道 GABAB:促代谢型受体(IP3,DG),激活后可增加K+通道的电导。GABAC:Cl-通道,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单向传播 兴奋由突触前神经元传向突触后神经元中枢延搁 兴奋经中枢传播时往往较慢兴奋的总和 EPSP可以叠加起来兴奋节律的改变 突触后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与突触前不同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容易发生疲劳,中枢抑制(central inhibition),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
17、tion)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抑制(兴奋性下降)。传入侧支性抑制 回返性抑制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由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而造成的突触后神经元的抑制(兴奋性下降)。,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传入纤维进入中枢后,一方面通过突触联系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另一方面通过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系,转而引起另一中枢神经元的抑制。生理意义 使不同中枢(尤其是功能上拮抗的中枢)之间的活动得到协调,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18、 inhibition)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时,一方面经其轴突外传,另一方面经轴突侧支去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由它们返回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它神经元,使其活动及时终止。生理意义 及时终止某 一活动,或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同步化。,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前易化的神经元联系方式及机制示意图 A.神经元联系方式;B.机制(详见正文)(引自 Ganong 第 22 版医学生理学概论),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抑制的比较,突触后抑制 突触前抑制抑制发生的方式 通过抑制性中间 通过突触前膜 神经元的活动 事先发生去极化突触后电位变化 IPSP EPSP突触后神经元兴 兴奋性 兴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础医学 神经系统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75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