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析分离技术.ppt
《层析分离技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层析分离技术.ppt(13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八章层析分离技术,层析技术的发展历史:层析法也称色谱法,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在研究植物色素过程中创立了吸附层析分析法。吸附通常是指固体或液体表面对气体或溶质的吸着现象。一些固体物质,如碳酸钙、氧化镁、活性炭等,对气体或溶质有吸附作用,被称为吸附剂。吸附层析就是利用吸附剂的吸附作用,把几种色素的混合物分成层,进而把它们分离开的一种技术。,茨维特将一根玻璃管的一端塞上一团棉花,在管中填入粉末状的吸附剂,使几种植物色素溶液经过该玻璃管,由于吸附剂对各种色素具有不同的吸附能力,留在管的最上面的是叶绿素,下面是二、三种黄色的叶黄素,最下层是另一种黄色的胡罗卜素。在玻璃管中(可以叫做吸附柱)
2、,原来混合的色素被分成有规则的色层,与光谱非常相似。茨维特用纯溶剂对每一层进行洗涤,使每一层进一步分离,最后把分成色层的吸附剂圆柱底色层小心切开,再用醇作溶剂将各层分别溶解。这样得到的溶液是各种单一色素的纯溶液。由此得名为“色谱法”(Chromatography)。,后来无色物质也可利用吸附柱层析分离。英国生物学家Martin和Synge。他们首先提出了色谱塔板理论,以及其远见卓识的预言。1944年出现纸层析以后,层析法不断发展,相继出现薄层层析、亲和层析、凝胶层析、气相层析、高压液相层析(HPLC)等。,层析技术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分子的形状和大小、分子极性、吸附力、分子亲和
3、力、分配系数等)的不同,使各组分以不同程度分布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当流动相流过固定相时,各组分以不同的速度移动,而达到分离的技术。层析技术操作简便,样品可多可少,既可用于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又可用于工业生产,还可与其他分析仪器配合,组成各种自动分析仪器。,层析的基本概念固定相:固定相是层析的一个基质。它可以是固体物质(如吸附剂,凝胶,离子交换剂等),也可以是液体物质(如固定在硅胶或纤维素上的溶液),这些基质能与待分离的化合物进行可逆的吸附,溶解,交换等作用。流动相:在层析过程中,推动固定相上待分离的物质朝着一个方向移动的液体、气体等,都称为流动相。柱层析中一般称为洗脱剂,薄层层析时称为展层剂。层
4、析:以基质为固定相(柱状或薄层状),以液体或气体为流动相,有效成分和杂质在这两个相中连续多次地进行分配、吸附或交换作用,最终结果是使混合物得到分离。操作容量:在一定条件下,某种成分与基质反应达到平衡时,存在于基质上的饱和容量,一般是以每克基质结合某种成分的毫摩尔数或毫克数。,床体积:膨胀后的基质在层析柱中所占的体积(Vt)洗脱体积:某一成分从柱顶端到底部的洗脱液中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流动相的体积。(Ve)基质体积:基质本身的体积(Vg)膨胀度:在一定溶液中单位重量的基质充分溶胀后所占有的体积分配系数 K:指某一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含量的比值迁移率 Rf:指某一组分在相同时间内,在固定相移动的距离
5、与流动相移动距离的比值。,层析法的基本原理 层析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如吸附力、分子形状及大小、分子亲和力、分配系数等),使各组分在两相(一相为固定的,称为固定相;另一相流过固定相,称为流动相)中的分布程度不同,从而使各组分以不同的速度移动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塔板理论 塔板(塔片)理论是把色谱柱看作一个分馏塔,在每个塔板的间隔内,样品混合物在气液两相中达到分配平衡。经过多次的分配平衡后,分配系数小的组分(挥发性大的组分)先到达塔顶(先流出色谱柱)。由于色谱柱的塔板相当多,因此分配系数的微小差别,即可获得很好的分离效果。混合物在层析柱中的分离过程,实际上是吸附、解吸附、再吸附
6、的连续过程,或者是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连续分配的过程。,层析技术的分类(1)按流动相的状态分类:用液体作为流动相的称为液相层析,或称液相色谱;以气体作为流动相的称为气相层析,或称气相色谱。(2)按固定相的使用形式分类:可分为柱层析(固定相填装在玻璃或不锈钢管中构成层析柱)、纸层析、薄层层析、薄膜层析等。(3)按分离过程所主要依据的物理化学原理分类:可分为吸附层析、分配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亲和层析等。本章按第三种分类进行叙述。,第一节 吸附层析,吸附层析是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吸附力不同而使混合物中的各组分分离的方法。吸附层析在各种层析技术中应用最早,由于吸附剂来源丰富,价格低廉,
7、易再生,装置简单,又具有一定的分辩率等优点,故至今仍广泛使用。,凡能够将其它物质聚集到自己表面上的物质,都称为吸附剂。能聚集于吸附剂表面的物质称为被吸附物。在吸附层析中应用的吸附剂一般为固体。吸附剂与被吸附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由可逆的范德华力所引起的,故在一定的条件下,被吸附物可以离开吸附剂表面,这称为解吸作用。吸附层析就是通过连续的吸附和解吸附完成的。本节主要介绍吸附柱层析,薄层吸附层析将在本章第六节介绍。,一、吸附柱层析,将吸附剂填装在玻璃或不锈钢管中,构成层析柱,层析时欲分离的样品自柱顶加入,当样品溶液全部流入吸附层析柱后,再加入溶剂冲洗。冲洗的过程称为洗脱,加入的溶剂称为洗脱剂。,在
8、洗脱过程中,柱内不断地发生解吸、吸附,再解吸、再吸附的过程。即被吸附的物质被溶剂解吸而随溶剂向下移动,又遇到新的吸附剂颗粒被再吸附,后面流下的溶剂又再解吸而使其下移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该物质会向下移动一定距离。此距离的长短与吸附剂对该物质的吸附力以及溶剂对该物质的解吸(溶解)能力有关。,不同的物质由于吸附力和解吸力不同,移动速度也不同。吸附力弱而解吸力强的物质,移动速度就较快。经过适当的时间以后,不同的物质各自形成区带,如果被分离的是有色物质的话,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色带(色层)。如果被吸附的物质没有颜色,可用适当的显色剂或紫外光观察定位,也可用溶剂将被吸附物从吸附柱洗脱出来,再用适当的显色剂或
9、紫外光检测,以洗脱液体积对被洗脱物质浓度作图,可得到洗脱曲线。吸附柱层析成败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吸附剂、洗脱剂和操作方式。,(一)吸附剂的选择,常用的吸附剂有极性的和非极性的两种。羟基磷灰石、硅胶、氧化铝和人造沸石属前者,活性炭属后者。在实践中不论选择那种类型的吸附剂,都应具备表面积大、颗粒均匀、吸附选择性好、稳定性强和成本低廉等性能。在选择具体吸附剂时,主要是根据吸附剂本身和被吸附物质的理化性质进行的。一般来说,极性强的吸附剂易吸附极性强的物质,非极性的吸附剂易吸附非极性的物质。但是为了便于解吸附,对于极性大的分离物,应选择极性小的吸附剂,反之亦然。理想的吸附剂必需经过多次试验才能获得。,羟基
10、磷灰石 羟基磷灰石Ca5(PO4)3OH2,简称HA的吸附容量高,稳定性好(在T85,pH5.5-10.0均可使用),因此在制备及纯化蛋白质、酶、核酸、病毒和其它生命物质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时有些样品如RNA、双链DNA、单链DNA和杂合型双链DNA-RNA等,经过一次HA柱层析,就能达到有效的分离。HA的Ca2+基团和生物分子表面的负电荷基团的相互反应,在用HA分离生物分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HA的PO43-基团与生物分子表面的正电荷基团的相互反应,则仅起着次要的作用。,2.硅胶 是最常用的吸附剂,通常用SiO2.xH2O表示,是具有硅氧交联结构,表面有许多硅醇基的多孔性微粒。硅醇基可
11、与极性化合物或不饱和化合物形成氢键而使硅胶具较强的吸附力。水能与硅胶表面羟基结合而使其失去活性,经加热可被除去的水称自由水,若自由水含量达17%以上,则吸附力极低,此时,硅胶只能用于分配层析。若将硅胶在105-110加热30min,吸附能力显著增强,这一过程称为活化。如果将硅胶加热到500,硅醇基结构会变成硅氧烷结构,吸附能力显著下降。硅胶具有微酸性,适用于分离酸性和中性物质,如有机酸、氨基酸、甾体等。,3.氧化铝 分酸性、碱性和中性三种,酸性氧化铝(pH4-5)适合于分离酸性化合物,碱性氧化铝(pH9-10)适合于分离碱性化合物,中性氧化铝(pH7)适合于分生物碱、挥发油、萜类、甾体及在酸、
12、碱中不稳定的甙类、酯类等化合物。氧化铝用前也需脱水活化,通常于400高温下加热6h,使氧化铝的含水量在0%-3%之间,可得到级或级氧化铝,但温度过高也会破坏氧化铝的内部结构。4.大孔吸附树脂和聚酰胺近年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的分离。,(二)洗脱剂的选择 洗脱剂指的是溶解被吸附样品和平衡固定相的溶剂。合适的洗脱剂应符合下列条件:纯度较高;稳定性好;能较完全洗脱所分离的成分;黏度小;易和所需要的成分分开。,洗脱剂可根据分离物中各成分的极性、溶解度和吸附剂的活性来选择。一般蛋白质或核酸被极性强的羟基磷灰石吸附后,要用含有盐的缓冲液洗脱。而甾体或色素等化合物被极性较弱的硅胶吸附后,则可用有机溶剂洗脱。所用洗
13、脱剂的浓度大小和极性强弱的选择,需通过试验确定。在实践中,选择洗脱剂的顺序是由极性小到极性大(正向层析)。当把极性小的洗脱剂换成极性大的时,宜先将极性大的和极性小的洗脱剂混合使用,浓度则由低到高。总之,选用洗脱剂的原则是能较完全地洗脱所要分离的成分,并力求用量少、洗脱时间短。,(三)操作,柱层析的设备主要有层析柱、部分收集器、磁力搅拌器和恒流泵。有条件时,配置一台检测仪和一台记录仪就构成一个完整的层析系统。1.层析柱 层析柱是下端有细口并带有筛板的玻管。柱的直径与长度之比,一般为110-140。采用极细吸附剂装柱时,宜用比例大的层析柱。反之,则宜用比例小的层析柱。这样有利于节省时间和提高分辨率
14、。层析柱的床体积是由吸附剂的量和膨胀度决定的。,2.吸附剂的用量 吸附剂的用量是根据其自身的操作容量和分离物中各成分的性质决定的。一般吸附剂的用量为被分离样品的30-50倍。若样品中各成分的性质相似难以分开时,则吸附剂用量应增大,有时大于样品的100倍,3.装柱 装柱前要先将层析柱垂直固定在支架上。装柱的方法分干装法和湿装法两种。干装法系直接加吸附剂到柱中,然后倒入溶剂。此法不易将气泡排尽。而湿装法系先加适量溶剂到柱内,排走其中的空气,然后把预先用溶剂浸泡好的吸附剂搅匀,随即将此悬浮液连续倾入柱中,待其自然沉降至柱高的1/4-1/3时打开柱下端口,让溶剂慢慢流出,使柱上端悬浮液徐徐下降至需要的
15、高度。吸附剂表面要平整,应使其一直浸没在溶剂中,严防气泡产生。这种装柱法对各种基质都适用。装好的层析柱应立即与洗脱剂连接,在一定的操作压下(贮液器内液面与层析柱出口之间的压力差),控制其流速,让2-3倍柱体积的洗脱剂流过固定相,使其达到平衡,也使固定相高度恒定或离子强度与洗脱剂一致。此时层析柱中基质应合乎填装均匀、松紧一致和没有气泡的标准。,4.上样和洗脱 经过平衡的层析柱,当平衡液流到与固定相表面一致位置时,用滴管轻轻地把样品溶液加到固定相表面,要尽量避免冲动基质。加入样品液的体积一般应小于床体积的1/2(当加入的样品量相同时,体积越小越有利于提高分辨率)。待样品液的液面流到固定相表面时,用
16、滴管加入洗脱剂(其体积用液面距固定相表面的高度约5厘米计),并在柱上端与装有洗脱剂的贮液瓶连接开始冼脱。同时在柱下端与部分收集器接通,立即进行分级收集(按体积或时间分管收集)。随后将收集的每管溶液进行浓度或活性测定。根据测定结果,即可绘制出洗脱曲线(以管号或洗脱体积为横坐标,以每管溶液中样品的浓度或活性为纵坐标,有合适的检测器和记录仪时,洗脱液流经检测器再收集,用记录仪可自动绘制洗脱曲线。,为了获得满意的分离结果,洗脱液的流速务必恰当控制。如果太快,洗脱物在两相中的平衡过程不完全;如果太慢,洗脱物会扩散。若峰与峰之间有重叠,宜降低洗脱剂的强度,若峰间距离过大,或某些成分不能洗脱时,宜加大洗脱剂
17、的强度(极性),成分复杂时,可采用洗脱剂由弱到强的梯度洗脱(方法见离子交换层析)。由层析柱分离出的样品经浓缩或冻干处理后,可进行纯度测定。如杂质含量仍大时,应该用其它方法继续纯化。,第二节 分配层析,分配层析是利用各组分的分配系数不同而予以分离的方法。分配系数(K)是指一种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达到平衡时,该溶质在两相溶剂中的浓度比值:K=固定相中溶质的浓度/流动相中溶质的浓度 分配系数与溶剂和溶质的性质有关,同时受温度、压力的影响。所以不同物质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在恒温恒压条件下,某物质在确定的层析系统中的分配系数为一常数。,在分配层析中,通常用多孔性固体支持物如滤纸、硅胶等吸着一种溶
18、剂作为固定相,另一种与固定相溶剂互不相溶的溶剂沿固定相流动构成流动相,某溶质在流动相的带动下流经固定相时,会在两相间进行连续的动态分配。当样品中含有多种分配系数各不相同的组分时,分配系数越小的组分,随流动相迁移的越快。两个组分的分配系数差别越大,在两相中分配的 次数越多,越容易被彻底分离。,纸层析属于典型的分配层析,且系统简单,使用方便,在生物化学的发展中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主要通过纸层析介绍分配层析的基本知识。此外,将硅胶、硅藻土等铺在玻璃或金属板上进行层析可构成薄层层析系统,由于薄层层析还可做吸附、离子交换等层析,将在本章第六节专门叙述,在硅藻土上吸附或化学键合一定的溶剂,装到层析柱
19、上,以气体为流动相可构成气液分配层析,即气相色谱系统,在硅胶等固体材料上吸附或化学键合一定的溶剂,装到层析柱中,用一定的洗脱剂洗脱,可构成液液分配层析,这种系统在高效液相色谱中应用普遍。,二、纸层析,(一)原理 滤纸一般能吸收22%-25%的水,其中6%-7%的水是以氢键与滤纸纤维上的羟基结合,一般情况下较难脱去。纸上层析实际上是以滤纸纤维的结合水为固定相,而以有机溶剂(与水不相混溶或部分混溶)作为流动相。展开时,有机溶剂在滤纸上流动,样品中各物质在两相之间不断地进行分配。由于各物质有不同的分配系数,移动速度因此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溶质在滤纸上移动的速率可用Rf值表示:Rf=a/b式中
20、a:溶质在固定相移动的距离。b:流动相移动的距离。Rf值决定于被分离物质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以及两相间的体积比。由于在同一实验条件下,两相体积比是一常数,所以Rf值决定于分配系数。不同物质的分配系数不同,Rf值也不相同,由此可以根据Rf值的大小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二)影响Rf值的主要因素,物质的结构和极性 物质的结构和分子极性是影响Rf值的主要因素。极性较大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其Rf值就较小,反之亦然。2.滤纸 不同滤纸的厚薄程度和纤维松紧度各不相同,因此结合的水量不一样,两相的体积比也就不同。所以同一种物质在不同型号的滤纸上进行层析时,所得到的Rf值也不相同。层析滤纸由高纯度的棉花
21、制成。要求质地均一,厚薄一致,纤维松紧度适中,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并具有一定的纯度。,3.层析所用的溶剂 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系统中进行层析时,Rf值不同。所以溶剂的配制和使用必须严格,才能使Rf值的重现性好。在好的溶剂系统中被分离物质的Rf值应在0.05-0.85之间,样品中被分离组分的Rf之差最好大于0.05。,溶剂系统中的试剂若纯度不够,需经过预处理后才能使用。处理的方法因溶剂的性质而异。常用的处理方法有:酸、碱抽提,水洗涤,重蒸馏,脱水干燥等。举例如下:(1)苯酚:重蒸馏,收集180的馏分。(2)乙酸:在冰醋酸中加入1%重铬酸钾,蒸馏,收集118的馏分。(3)正丁醇:先后用2.5mol
22、/L硫酸溶液和5mol/L氢氧化钠溶液洗涤,再用无水碳酸钾脱水,用磨口蒸馏器蒸馏,收集117的馏分。,4.pH值 溶剂和样品的pH值会影响物质的解离,从而影响物质的极性和溶解度,使Rf值改变。为了避免或减少pH值对Rf值的影响,可将滤纸和溶剂用缓冲溶液处理,使之保持一定的pH值,通过调节溶剂或样品溶液的pH值,使pH值保持恒定。5.温度 温度能影响物质在两相中的溶解度,即影响分配系数;也影响滤纸纤维的水合作用,即影响固定相的体积;同时在多元溶剂系统中,温度显著地影响溶剂系统的含水量,即影响流动相的组分比例。所以温度的改变使Rf值变化很大,为此,层析必须在恒温条件下进行。,6.展开方式 同一物质
23、在其他层析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展开方式进行层析时,所得到的Rf 值不相同。用下行法展开时,Rf值较大;用上行法展开时,Rf值较小。7.样品溶液中杂质 样品溶液中存在杂质时,有时对Rf值有所影响。例如:氯化钠的存在会影响氨基酸的Rf 值。,(三)操作方法,1.样品处理 用作纸层析的样品,应尽可能除杂纯化。调节到一定的pH值,浓度太低的可用真空浓缩提高浓度,浓度太高则需稀释。2.点样 将滤纸裁成适当大小,用铅笔在距边线2cm左右划一直线(称为原线),线上每隔2-3cm划一圆点(称为原点)。然后用点样器(定性分析可用普通毛细管,定量分析需用血球计数管或微量注射器)轻轻点在原点上。样品点的直
24、径约0.3-0.5cm。点样的量应根据纸的长短以及样品的性质来决定,一般每一样品的量为5-30g。点样一般采用少量多次,每点一次必须用冷风吹干,然后再点第二次。每次点样的位置应完全重合,否则会出现斑点畸形现象。,3.平衡 点样以后展开以前先将滤纸与层析缸用配好的溶液系统的蒸汽来饱和,这个过程称之为“平衡”。若不经平衡,滤纸和层析缸未被溶剂蒸汽饱和,在层析过程中,滤纸会从溶剂中吸收水分,溶剂也会从滤纸表面挥发,从而改变溶剂系统的组成,严重时纸上会出现不同水平的溶剂前沿,严重影响层析效果。平衡一般在密闭的层析缸内进行。,4.展开 平衡结束后,将滤纸靠样品点的一端浸入溶剂中,溶剂液面距原线距离约1c
25、m,此时即开始展开。当溶剂前沿到达滤纸另一端0.5-1cm处时,展开结束,取出滤纸,在溶剂前沿处做一标记,晾干或用冷风吹干。按溶剂在滤纸上流动的方向不同,展开有上行、下行和环行三种方式。(1)上行法:将滤纸点样的一端向下浸入溶剂中,溶剂因毛细管引力的作用从下向上流动。上行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是最常用的展开方法,但展开时间较长。(2)下行法:在层析缸上部有一盛展开剂的液槽,将滤纸点样的一端朝上浸入槽中,溶剂主要靠重力作用自上而下流动。下行法展开速度快,但Rf值的重现性较差,斑点易扩散。,(3)环行法:又称水平法,样品点于圆形滤纸距圆心1cm左右的环形线(原线)上。滤纸水平放置,溶剂由滤纸条引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层析 分离 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75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