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 .ppt
《学前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 .ppt(1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对于我们恰当地提供能够支持幼儿智力、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学习机会至关重要。,第一节 学习概述,一、学习的一般含义 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补充:潜能 以往遗留、沉淀、储备的能量。人们本身能够有的但目前还没有的能力。,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一般而言,我们可以凭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来推断学习的发生。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一旦我们学会了游泳、滑冰、骑车、打球等,这些技能就几乎终生
2、不忘。相对于因药物或疲劳等引起的暂时性变化来说,它们的保持时间仍是比较持久的。,学习含义的解释,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生理成熟的结果,如青春期少年的嗓音变化,与经验无关,不能称之为学习。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正规学习:由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而产生的,如中小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随机学习: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如路遇交通事故而体会到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等等。,二、人类的学习与学生的学习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
3、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但要掌握知识经验和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以及修养道德品质和促进人格的发展。因此,其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
4、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人类学习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特点。,1.首先,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人类的认识是从实践开始;学生的学习是以间接经验的学习形式为主要的,不可能事事从直接经验开始。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特别要求教师能把学校学习和实际生活以及学生的原有经验相联系,实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一体化。,简述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其教学意义,2.其次,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并存在与其他学习者的互动。由于教师既掌握所教知识的内在联系,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特点,因此能够保证在较短时
5、间内,采用特殊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前人经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3.第三,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学生的学习又不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环境,而是为了适应将来的环境要求。当学生意识不到他当前的学习与将来的生活实践的关系时,就难以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因而缺乏动力。因此,教师要注意用各种方法来让学生意识到他当前的学习与将来生活实践的关系,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幼儿的学习不仅具有学生学习的特点,还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1幼儿的学习主要是在游戏活动中进行的。游戏是学习最基本的形式。2幼儿学习注重真实经验和主动参与。幼儿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对实物、模型及
6、其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以及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完成的。3幼儿的学习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幼儿是在对教师和同伴的模仿中进行学习活动的,要依赖于教师的正确指导。,三、幼儿学习的特点,四、学习的分类,(一)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结果就是各种习得的才能、本领,人类学习主要包含以下五种类型: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慧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态度的学习5.运动技能的学习,1.言语信息的学习 即掌握以言语信息传递(通过言语交往或印刷物的形式)的内容。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现出来的。,语言是人们用语音按照一定规则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包括口头语、书面语和体态语。语言是人类最
7、重要的交际工具。,言语,是指人们为了特定的目的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语言工具传情达意的过程和结果。言语是一种行为。,2.智慧技能的学习 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智慧技能的学习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用以对外界的符号,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加涅把辨别技能作为最基本的智慧技能,按不同的学习水平及其所包含的心理运算的不同复杂性程度,依次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智慧技能。加捏认为:每一级智慧技能的学习要以低一级智慧技能的获得为前提,最复杂的智慧技能则是把许多简单的技能组合起来而形成。,3认知策略的学习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
8、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认知策略具有调控执行过程的功能,它能激活和改变其他的学习过程。认知策略与智慧技能的不同在于智慧技能指向学习者的外部环境,而认知策略则支配着学习者在对付环境时其自身的行为,即“内在的”东西。,4态度的学习 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学校的教育目标应该包括态度的培养,态度可以从各种学科的学习中得到,但更多的是从校内外活动中和家庭中得到的。加涅提出三类态度:(1)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2)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积极的情感,如音乐、阅读、体育锻炼等等;(3)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如爱国家,
9、关切社会需要和社会目标,尽公民义务的愿望,等等。,5运动技能的学习 运动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如体操技能、写字技能,作图技能,操作仪器技能等,它也是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我国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朱智贤,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这种经验既可以是关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描述性经验,也可以是关于做什么和怎么做的操作性经验。学生有了这种认知经验,就可以解决知与不知和知之深浅的问题,从而可以在实际的生活中更好地确立个体活动的方向。,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10、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这种经验既包括在人脑内部,借助于内部言语,以简缩的方式,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的心智技能;也包括借助于人的肢体或一定的器械,以展开的方式作用于客观对象的动作技能。作用:学生有了这种动作经验,就可以解决“会不会做”和“做得熟练不熟练”的问题,从而可以在实际的生活中更好地控制个体活动的执行。,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这种经验的习得以一定的价值观为中介,并通过态度的形成与改变而最终培养学生的品德。作用:学生有了这种交往经验,就可以协调个体与他
11、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为个体的社会行为进行定向和调控。,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之间的建立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强化的定义:指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一、桑代克的联结说,桑代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取向,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一)桑代克的经典实验 桑
12、代克是最早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规律的心理学家。最著名的动物学习实验是猫开笼取食的实验。他把一只饿猫关入迷笼中,笼外放着鱼、肉等食物,笼中有一个可以打开门闩的装置(一个连着门闩的踏板)。开始,猫在笼中用爪子够食,失败后,便乱咬、乱抓、乱跑,后来偶然碰到了踏板。打开了笼门,吃到了食物。,桑代克记录下猫进出迷笼所花的时间,而后再把它放进笼中,进行下一轮尝试。如此重复进行多次,可以看到猫逃出笼外所需的时间逐渐减少,无效动作逐渐被排除。直到最后,猫一进迷笼,就去按动可以开门的踏板。,桑代克用曲线图来表现学习的过程,随着尝试次数的增加,做出动作所用的时间逐渐减少,这叫做学习曲线。,(二)学习的联结说 通过
13、这类实验,桑代克提出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反应(S-R)联结。即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与某种正确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这种刺激-反应联结主要是通过尝试错误、不断修正行为而形成的,是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形成的。学习就是通过渐进的尝试错误形成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因此,桑代克的联结说又称为试误说。桑代克认为,人和动物的学习规律是相同的,但人能够建立更多的、更为复杂的联结,对各种刺激情境及其要素作出反应的倾向的总和就构成了一个人的理智、性格和技能。,(三)学习规律 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1准备律
14、 学习者在进入某种情境时所具有的预备性反应倾向会影响到某种反应的学习。比如,如果猫吃得很饱,那它就可能不会显示出任何学习进出迷笼的行为,而是蜷缩着睡觉。学习者如果有某种反应行为的预备性倾向,当他做出了这种活动时,他就会有满意感;假如不让他做出这种行为,他就会产生烦恼。学习者没有准备而被强制做出某种活动时也会有烦恼感。准备律实际上体现了学习的动机原则。,2练习律 对于已经形成的某情境与某反应的联结,正确地重复这一反应会增强这一联结。这就是说,重复应用一种受到奖励的正确反应可以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经常不用,则导致这一联结的减弱或遗忘。,3效果律 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规律,指一个联结的后果会对这个联
15、结有加强或削弱作用。在对某个情境作出一个反应之后,如果伴随着一种满意的事件(比如猫吃到了食物),那这个反应与情境之间的联结就会增强,学习者以后就更可能在类似的情境中重复这一反应。相反,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事件,这个联结的力量就会减弱。桑代克本来认为,奖励和惩罚都可以用来控制行为,奖励可以增强一种S-R联结,惩罚可以减弱一种S-R联结,但后来的实验表明,惩罚并不一定会减弱联结。,评价 他用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取代了传统联想主义的观念之间的联结,提出学习无需意识参与的观点。但他又很强调先天本性以及满意、烦恼、定势(心向)等因素的影响,是遗传决定论和本能主义的。桑代克理论的主要缺陷
16、在于机械论和简单化,抹杀了人类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也把复杂的学习过程简单化了。他热衷于发现普遍适用的学习规律,但这些规律实际上只能解释简单的、机械的学习。,(一)斯金纳的经典实验 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的理论也是建立在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在斯金纳以白鼠等动物为被试进行的精密实验研究中,运用了一种特殊的实验装置迷箱。箱内有一个伸出的杠杆,下面有一个食物盘,只要箱内的动物按压杠杆,就会有一粒食丸滚到食物盘内,动物即可得到食物。斯金纳将饥饿的白鼠关在箱内,白鼠便在箱内不安地乱跑,活动中偶然压到了杠杆,则一粒食丸滚到食物盘内,白鼠吃到了食丸。以后白鼠再
17、次按压杠杆,又可得到食丸。由于食物强化了白鼠按压杠杆的行为,因此白鼠在后来按压杠杆的速度迅速上升。,由此斯金纳发现,有机体作出的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他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1.如果一个操作(自发反应)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2.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操作,如果出现后不再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减弱,甚至消失。这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
18、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部分都是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1强化 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有机体自发作出某种反应,从而得到正强化物,那么,此类反应发生的概率便增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奖励对他人的行为进行积极强化。,正强化,负强化,你表现得好妈妈不再打你,2强
19、化的程式 强化的程式是指强化的时间和频率安排,即在什么时候、以何种频度对一种反应施加强化。强化的程式的分类情况如图所示。,不同的强化程式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模式。连续强化在教学习者新的反应时最为有效,但这种强化下的行为容易消退。间隔式强化又称为部分强化,它比起连续强化具有更高的反应率和更低的消退率。定时距式由于有一段时间间隔,随之会出现较低的反应率,但在这段时间间隔的末了,反应串会迅速上升,学生在期终考试时临时抱佛脚就说明了这一点。定比率式强化对稳定的反应率比较合适;变比率式强化则对维持反应的稳定性和频率最为有效。,根据这些特点,教学中应注意:(1)教新任务时,要进行即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后
20、果紧跟着行为出现比延缓出现要有效得多。(2)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应对每一个正确的反应都进行强化,随着学习的进行,应逐渐地转到间隔式强化,不必事事都表扬。(3)不要一开始就要求做到十全十美,要朝正确方向逐步去引导和增强学生的行为。,3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它揭示了有机体是如何学会摆脱痛苦的。在日常生活中,逃避条件作用也不乏其例。如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感觉屋内人声嗜杂时暂时离屋等。,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
21、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被称为回避条件作用。它是在逃避条件作用的基础上建立的,是个体在经历过厌恶刺激的痛苦之后,学会了对预示厌恶刺激的信号作出反应,从而免受痛苦。如过马路时听到汽车喇叭声后迅速躲避,违章骑车遇到警察时赶快停下等,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的区别,现实中存在的条件,主观想象中的条件,4消退 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
22、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5惩罚 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因此,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总之,根据操作性条件学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而应慎重地对待惩罚,因为惩罚只
23、能让学生明白什么不能做,但并不能让学生知道什么能做和应该怎么做。,(三)新行为的塑造,当我们期望学习者习得的行为时,需要把目标行为分解,分成一个个的逐渐趋向目标的小步子,在学习者每表现出一种趋近目标行为的小反应之后就给予强化,逐步提高要求,直到把多个反应连贯成一种复杂的行为。这种通过小步子反馈来帮助学习者形成新行为的方法就是“塑造”。,如何应用“新行为的塑造”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在课堂教学中,塑造是一个重要的工具。比如一个刚入学的孩子,教师要训练他认真听讲,教师可以在讲课时观察他的表现,开始,一旦他能够连续1分钟将目光集中在教师这里,教师就给予微笑或表扬,而后当他能够连续3分钟集中听讲时再给予
24、表扬,逐步提高要求,直到他能在一堂课中都能集中听讲。,1.链式塑造 将任务分成许多小步子,当学生完成每一步时都予强化。,行为塑造有两种具体技术:,其步骤如下:(1)终点行为:选择目标行为,越具体越好。(2)起点行为:了解学生目前能做到什么。(3)步调划分:列出一系列阶梯式的步子,让学生从起点行为达到终点行为,步子的大小因学生的能力而异。(4)及时反馈:对学生的每一进步都予以反馈,学习任务越难,需要的反馈就越多。,2逆向链式塑造 就是“倒序”地习得复杂的行为。,如何让儿童画一个苹果?,如何采用“逆向链式塑造”的方式来塑造让学生学会写带有主题句、佐证材料和总括句的段落?首先,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段
25、没有总括句的段落,要求学生补充,使之成为一篇完整的段落。然后,我们可以提供一段不完整的文字,要求学生加上一个佐证材料和总括性句子。再后,只提供一个主题句,要求学生写出几个佐证材料和总括句,直至能独自完成一个这样的段落。这种教学策略的优势在于,每一次练习的结果都是一段完好的文字,以这种方式,学生能更好地看见全貌,并且强化的路线较短。,(四)程序教学 这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并以此设计了教学机器。程序教学的基本做法是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并按照这些单元的逻辑关系顺序排列起来,构成由易到难的很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前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 学前教育 心理学 第三 学习 基本理论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75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