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解热镇痛抗炎药.ppt
《16解热镇痛抗炎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解热镇痛抗炎药.ppt(3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解 热 镇 痛 药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概述,一、特点化学结构不同类别,但作用机制和药理作用相同;镇痛作用较弱,无成瘾性;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类药物。,二 共同作用,1 解热作用:降低发热体温,而对正常者无作用;2 镇痛作用: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作用部位在外周;3 抗炎作用:疗效肯定,但不能根治,也不能防止疾病发展及合并症的发生。,解热镇痛药的解热作用机制:,病原体/毒素,刺激,中性粒细胞,释放,内热原,PG合成增加,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上调,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返回,解热镇痛药的镇痛作用机制,返回,解热镇痛药的抗炎作用机
2、制,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局部充血、水肿、疼痛,变态反应、炎症趋化支气管、胃肠道收缩,三 共同的作用机制,抑制合成前列腺素所必需的环氧酶。,第一节 水杨酸类,阿司匹林(aspirin)又称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慕尼黑大学的药学教授约翰布赫勒(Johann Buchner)首次从柳树叶中提取出水杨苷(水解后为水杨酸和葡萄糖)。1897年阿司匹林问世鉴于水杨酸的胃肠道刺激性和不适的口感,1897年德国拜尔公司的化学家霍夫曼(Hoffmann)成功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一百多年来,阿司匹林以其应用广泛、比较安全,被人们赞誉为药物史上的一株“常青树”。,水杨酸类乙酰水杨
3、酸(阿司匹林),【体内过程】【药理作用及应用】【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吸收(pH值)血浆蛋白结合率80%90%代谢(肝脏代谢水杨酸的能力有限)碳酸氢钠可促进排泄,1.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2.预防心肌梗塞和脑血栓的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胃肠道反应凝血障碍水杨酸反应 5g过敏反应瑞氏综合症,阿司匹林抗血栓作用,血栓素TXA2,ADP释放,血小板聚集,花生四烯酸,环氧酶,小剂量抑制,高浓度,抑制血管壁PG合成酶PGI2 合成减少,生理性拮抗,【药物相互作用】,1 与双香豆素合用:造成蛋白置换,易致出血;与甲磺丁脲合用:造成蛋白置换,易致低血糖;2 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造成蛋白置换,抗炎作用增强
4、,诱发溃疡的作用也增强;3 妨碍甲氨喋呤从肾小管分泌而增强其毒性;4 与呋噻米合用,竞争肾小管分泌系统而使水杨酸排泄减少,造成蓄积中毒。,第二节 苯胺类,非那西丁,代谢,对乙酰胺基酚(acetaminophen)扑热息痛(paracetamol),苯胺类非那西丁和对乙酰氨基苯酚,【体内过程】【药理作用及应用】【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非那西丁,乙酰氨基苯酚(扑热息痛),口服易吸收,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酰氨基酚可进一步转化为毒性代谢产物,引起肝细胞、肾小管细胞坏死。,主要是作为解热镇痛药,用于感冒发热、神经痛,肌肉痛。,第三节 吡唑酮类,保泰松(phenylbutazone,布他酮,butazoli
5、din)羟基保泰松(oxyphenbutazone),伪色X射线照片显示了一位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己肿胀和变形,吡唑酮类保泰松,【体内过程】【药理作用及应用】【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吸收快而完全;与血浆蛋白结合率98%;停药后三周内,仍可在关节腔中保持较高的浓度。肝脏代谢。,抗炎抗风湿作用较强,解热镇痛作用较弱。,其它抗炎有机酸类吲哚美辛(消炎痛),【体内过程】【药理作用及应用】【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口服吸收快而完全;血浆蛋白结合率90%;经肝脏代谢;代谢物由尿、胆汁和粪便排除。,最强的一类PG合成酶抑制剂,具有显著的抗炎抗风湿和解热镇痛作用。,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抑制造血系统过敏反应,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6 解热 镇痛 抗炎药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76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