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石之瓠》教学设计.docx
《统编版《五石之瓠》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五石之瓠》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五石之瓠庄子【教材分析】本单元属于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主题为“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本单元既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又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相联系。课标指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
2、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单元写作任务为“审题与立意”,可以选取本单元课文中的经典语句,辩证思考其当代价值。本课为第六课第二篇文章,属于道家论说文系列,本课的第一篇是老子四章。学习提示指出要发现庄子文章中突破常规的认识,了解庄子寓言说理的论说方式,理解庄子超越常规经验的思维方式,比较庄子和老子的论说风格。可以采取对比阅读的方式总结二人的论说特点。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充分体现了庄子善于以寓言说理,且文风汪洋恣肆
3、的特点。选文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一大一小两个故事。“大故事”是惠子告诉庄子,他是如何处理一个容得下五石之物的大葫芦的。因为这个葫芦太大了,做不了盛水的容器,剖开做水瓢,又没有地方放,索性就把它打破了。庄子认为,惠子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无法发挥“大”的作用。于是给他讲了一个“小故事”,也就是著名的“不龟手之药”的故事。说宋国有一户人家世代以漂洗丝绵为业,这项工作经常要沾水,为了防止皮肤冻裂,他家有一种特效药,即“不龟手之药”。有人以百金购买这个药方,并把它献给了吴王。吴越两国冬天水战,吴国凭借这种药,取得了胜利,献药者也因此获得了封赏。庄子总结说,同样一种药,有人凭它获得封赏,有人用它世世代代
4、漂洗丝绵,这是因为用法不同造成的啊!你有这么大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遨游江湖呢?你的见识真是像蓬草一样弯曲不通啊。【教学目标】1. 了解庄子寓言说理的论说方式,领会其汪洋恣肆、婉曲达意的的论说风格。2. 了解庄子的“逍遥”思想3. 理解道家精神对古代士人的积极影响,把握庄子道家思想的精神内核【教学重难点】重点:1 .了解庄子寓言说理的论说方式,领会其汪洋恣肆、婉曲达意的的论说风格。2 .对比阅读逍遥游,了解庄子的“逍遥”思想。难点:1 .了解庄子的“逍遥”思想2 .理解道家精神对古代士人的积极影响,把握庄子道家思想的精神内核【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能通过预习和借助工具书翻译文言文,具备一定
5、的文言文功底。他们已经广泛接触过先秦诸子,曾经学过论语十二章、孟子三章庄子二则礼记二则,但这些课文内容较为浅易,并没有集中在先秦诸子的思想研究上,对诸子的言说方式也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区分。对庄子的思想也不太了解。【课时】15分钟【授课人】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无用之用,可为大用一、设问导入,激起兴趣假设现在有一个非常大的葫芦,不能劈开,不能破坏,你觉得可以用它做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这篇课文,告诉老师庄子的解决办法。二、整体感知,把握思路L朗读品味,通达文意(1)男生读惠子,女生读庄子,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响亮。(板书:五石之瓠庄子)3 .回忆内容,把握观点(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请同学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五石之瓠 统编 教学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83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