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新课标“文化”标准的指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论文:新课标“文化”标准的指向.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教师论文:新课标“文化”标准的指向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全文前后出现“文化词汇”30个,出现频率约115余次。这充分说明了文化在“2022年版课标”中的极其重要地位。一、语文课程“文化”内容的确定翻开“2022年版课标”“课程性质”,第一句话就是:“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从文化角度审视语文,用文化的眼光解读语文课程。作为一种文化的构成,语文只能活在文化之中,语文是文化的存在形式。语文课程不能停留在“语言”层面,必须透过“语言”进入文化的层次,在语文世界中探索和建构起一个文化世界。根据语文的文化
2、特性,“2022年版课标”提出要理解和传承“人类文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文化遗产”等,并明确规定语文课程中必须有的主要文化类型是:(一)人类优秀文化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内容”中明确提出:“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中华人文精神;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J可见,主要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三个角度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主题。较有新意的是“核心思
3、想理念”的有关内容。主要载体为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古代文化常识、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2 .革命文化。主题内容是:“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确定革命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较之前有新意的课程内容是:伟大建党精神、理想信念等的有关内容。主要载体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及反映他们生平事迹的传记、故事等作品,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伟大历程和重要事件的作品,有关革命传统人物、事件、节日、纪念日活动等方面的作品,阐发
4、革命精神的作品,革命圣地、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等。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内容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主题,突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其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载体为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与先进事迹的作品;反映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和重大事件,以及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相关作品;反映和谐互助、共同富裕、改革创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方面的作品。在突出上述主题的同时,还应选择反映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科技进步、日常生活特别是儿童生活等方面的主题。主要载体为外国文学名著、科普科幻作品、
5、实用性文章、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等。这里反映了两个重要意识:一是要引导学生学习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吸取优秀外国作品中的丰富营养,提高文化修养,在中外文明互鉴中开阔视野,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日常生活必需的语言文字运用知识和能力,学会文明交流和沟通,逐步适应、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增进对社会、自然、科学的认识,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增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责任意识。“2022年版课标”还对课程内容主题的实施提出两个具体操作建议:一是“各类主题的主要载体还应包括口头和书面交流与沟通、跨媒介阅读与表达等语文实践活动”;二是“根据不同学段特点,统筹安排各类主题的相关学习内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
6、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应占60%70%;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记叙类作品,以及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占30%40%o“2022年版课标”还提出“多样文化”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之间是多元并存和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世界文化的统一性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相辅相成的。在文化视野不断开阔的条件下,只是给学生一种文化的教育既不明智,也不合时宜。在语文教育中引入多元异质文化,学习各民族多样文化,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分辨力,避免学生对流行文化的盲目追从。语文教育还应密切联系社会文化生活,及时反映当代社会的文化成果,吸取当代文化生活的精华,以
7、满足学生敏锐的文化需要。(二)语文本体文化“2022年版课标”中有“文化现象”“中华文化意象”“载体”等概念,说明了关注承载文化的载体的必要性。语文,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的心灵之声、生命之声,是人的意识、情感、思想的直接表达,是人的追求、判断、思维的直接体现。语文世界,不仅仅是语言符号,它还有鲜活的生活画面,跃动的情感与文化。所以,语文教学并非只是单纯的语言技巧的教学,而是不仅能关注语言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感悟和体验语文的文化内蕴和它所包含的本体文化精神。语文所包蕴的本体文化,包括汉字、拼音、汉语、修辞、文体、语序等方面所体现的文化。以语序为例加以说明:西方语言是“空间构造型”,汉语是“时间构造型
8、”。前者是理性分析语序,后者是取法自然语序。(三)教学文化从本质上说,语文教学是一种与文化对话的活动,是与语文内在的文化意蕴进行交流与沟通。这种对话、交流和沟通的活动,是一个文化接受、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涵养文化精神,丰富文化底蕴,增长文化智慧。实际上,语文学习就是学习文化,学习民族文化思想,构建自我的文化情感和心灵世界。1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作为平等的文化主体,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你一一我”的对话关系。在相互交往中产生交互作用,达到沟通和融合,在一种自然和谐中实现共同的成长和发展。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一种语言理解,双方在一个语言的世界里敞开自己的胸怀,在语言的融合中
9、扩充着自己的视野,在语言的沟通中提升着自己的精神境界。2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对文本的选择、处理、加工、改造都是在个人经验阅历、文化视野范围内进行的。教师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教师选择、处理文本的价值判断。教师处理文本的过程是教师与文本对话交流、共同建构的过程。对文本的处理,不是把文本当作单纯的知识客体来进行理性分析,而是要将自己融入文本之中,并与文本进行一种对话交流。这种对话实际是主体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教师的情感和文本的情感互相呼应,教师的视界与文本的视界彼此融合。3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客观的文本只是潜在的文化,它并不必然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具备对文本进行对话能力时,文本才会对学
10、生产生影响。学生是独立自主的文化活动主体,文本是独立的精神主体,二者之间是一种主动的、平等的、积极的对话交流、双向建构关系。文本向学生敞开,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获得新生。学生也在对文本的解读和阐释中,受到文本的启发,丰富了知识经验,提升了文化境界。经过对话,文本和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已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文本和学生了。二、语文课程“文化”体系的建构“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与文化修养有关的重要词汇有:文化体验、文化积淀、文化自信、文化内涵、文化底蕴、文化传承、文化修养、文化视野等。这些文化观念的输入,将促使文化意识和理念的逐步形成,拓展了语文课程的视野,从而对语文教育的一些基本命题进行重新审视:1
11、 .语文教育的目标:从“自然人”到“文化人”。“文化人”是一种具有自觉的文化意识、完备的文化行为能力的文化的传承者。由于文化概念内涵的丰富性,所以作为文化传承的学生要比作为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学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可能。例如,学生文化精神的培养。文化精神是由民族文化意识、时代文化精神和个体潜在的文化体验交织形成的。这种表层结构是指在特定时代文化中的非理性的感性色彩较为强烈的某种意象、时尚或趣味的层面。其主要构成要素是情感、意志、风俗、风尚、习惯、情趣等。个体文化精神通常是由一个主要因素和其他因素融汇构成的复合整体。当前语文教育改革中的许多观点、实验,如开放学习、项目学习、合作学习、体
12、验学习等,就是对改革开放时代文化精神与社会文化风尚的自觉把握,也是语文教育感应时代大潮、紧跟时代文化风尚、适应时代发展趋向的自觉行为。显然,这绝对不是“赶时髦”“凑热闹”,而是当代文化精神、社会变革时尚转化为个体的文化意识和自觉行为。2 .语文教育的功能:从“语言功能”到“文化功能工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是听觉符号系统,书面语言是视觉符号系统,语音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联系的唯一纽带。口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书面语言是载体的载体,而文化是语言的基座。所以,汉语、汉字、汉文化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可以认为,语文是以语言为本质的包含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多元素构成的一个综合体。
13、传统的语言功能是有意义的,但视角小,有局限性。用文化的观念解读语文教育的功能,就不仅具有“语言功能”,而且使语文教育的全部价值与整个文化发展联系起来。语文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学习语文实际上就是学习文化。相对于语文教育的语言功能,文化功能的品质是更为深入的,这使语文教育的价值获得了最广泛的社会意义。3 .语文教育的过程:从“知识过程”到“文化过程二语文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还应视为一个文化过程:把语文教育看作是人的一种文化活动、文化行为,是有意识地在专门的文化传递中对文化内容的选择和接受,对文化价值的体验和判断,对文化精神的理解和阐释。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文化的传递、保存和
14、发展,而学生则获得了有价值的文化知识,丰富了自身的文化情感体验,完善了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念,培养了文化创造能力。这样,语文教育因为与人的文化生命活动实现了同构,成为学生的文化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语文文化是一种渗透的过程。文化是一种营养、一种血液,随着语文教育过程的开拓与深入,它会滋润学生的灵魂,开阔学生的情怀,唤醒学生生命的觉悟,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从根本上说,语文教育的文化过程是阳光雨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渗透过程。文化渗透最典型的是借助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主要开发学生周围环境中一切可以利用、有教育性的因素,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文化浸润,在不知不觉
15、中对学生产生文化影响。隐性课程的内容广泛,如:校园文化、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人际关系等。统编语文教材,印有中国山水画、中国文化标识、名人大家肖像、中国书法作品等,留给学生的是文化滋养和精神的陶冶。4 .语文教育的内容:从“游离文化”到“文化内涵二我们常说,母语是生命的摇篮。一个人的思维水平、文化素养是通过母语的习得发展起来的。汉语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着民族文化的精粹。语文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上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语文教育必须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把语文教育过程自然看作是体认民族文化内涵的过程。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多方位的,语言的每一部分都会
16、在不同的方面与文化发生关系,从而体现出各个部分的文化意义。如字、词、句、段、篇、语音、语法等都与特定文化有联系。所以,语文教育的内容要突出文化特征和文化功能,注重对语言各部分文化功能的开发和利用,使语文教材成为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吸收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智慧的发展平台。所以,语文教育要有利于学生体悟语文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得到心灵的唤醒和人格的建构。5 .语文教育的背景:从“教材文本”到“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语言是文化交流的媒介,语言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外来词是两种文化交流的结晶,也是两种语言文化融合的结果。所以,从外来词可以看出两个民族之
17、间的文化交流情况。英语里大约有30%来自法语词。在汉语里,葡萄、石榴、狮子等词是从西域借入的。这些外来词与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分不开的。语言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互补与互动,构建了文化全球化的蓝图和轨迹。三、语文课程“文化”生成的过程从文化的视野思考语文教育,可以发现这是一个由文化背景、文化图像、文化情趣、文化意蕴构成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在语文教育中,感受的是语文教育的文化气息,触摸的是语文教育的文化脉搏,感动的是语文教育的文化情怀。所以说,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语文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是一种文化的生成和创造过程。正如“2022年版课标”中提出的“文化活动
18、”“文化建设”的高要求。1 .课程的文化气质一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气质,语言更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语言的文化气质指的是一种语言在交际过程中使书写者和阅读者(或说话人和听话人)在心理上得到的某种感受。语文课程的文化气质主要通过汉字和汉语的文化气质表现出来。(1)汉字的文化气质。汉字有其特殊的构造方式和结构特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文化资源。汉字形体结构的每一个笔画,一个线条、一个撇或一个点,往往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含义。汉字与文化的同构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汉字是表意性、表情性、象形性、审美性文字,所以,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情感世界、形象世界和审美世界。“男”字是由“田”和
19、“力”组成的,古代人男耕女织,因此在田地里劳动的大部分就是“男”了。可见,汉字真切地保存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原生态,真可谓“字里乾坤二一个民族的文化审美和文化心理,会作用于文字的形体结构和书写特征,而文字的形体和书写特征,也给书写者以独特的审美感受。这就是文字的文化气质。文字的文化气质是通过文字书写者书写时的自我感受和阅读者对文字的视觉印象体现出来的。汉字的形体结构是方块形态、平衡对称。虽然汉字造型、笔画、线条变化繁多,但整个汉字的形体是整齐对称的,全字的重心位于方块的对角线交点上,显得端正典雅。方正平衡,是汉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价值取向,也是汉字的文化气质。(2)汉语的文化气质。文化气质是一种很难
20、定量、定性分类的语言特征。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就有多少种文化气质,甚至一种语言的几种方言,也具有不同的文化气质。语言的文化气质的形成一方面是受周围环境的感染,另一方面是受语言结构各因素的综合作用。而语言结构主要是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要素综合形成。西方语言如英语是“形合”语言,而汉语是“意合”语言。所以,汉语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去意会和补充语句的整体内容。汉语的“意合”特点与中国人传统的整体性思维有密切关系。2 .课文的文化资源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于人文精神,教材中的课文,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拨动着读者的心灵,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文化精髓。(1)课文描写了文化沉积的“
21、物二课文有中国特色的对韵歌姓氏歌拍手歌腊八粥藏戏;有世界上古老的纸的发明赵州桥金字塔;有令人惊叹的观潮、有雄伟壮丽的故宫博物院只有一个地球;还有现代文化色彩的太空生活趣事多宇宙的另一边呼风唤雨的世纪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等。(2)课文记叙了有文化色彩的“事: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曹冲称象坐井观天狐假虎威蜘蛛开店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司马光守株待兔扁鹊治病圆明园的毁灭“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刷子李杨氏之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鲁滨逊漂流记(节选)十六年前的回忆,都有浓浓的文化味。尤其是中外文学经典,集语言学、美学、哲学为一体,是民族人文精神的神奇之所在,是人文素养长效的增长剂。(3)课文歌颂了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工
22、如英雄人物有:雷锋、司马光、白求恩、西门豹、黄继光,还有狼牙山五壮士等。革命家主要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孙中山、方志敏、鲁迅等,另外还有艺术家梅兰芳等。神话里的人物也值得称赞,如盘古、精卫、普罗米修斯、女娟等。(4)课文揭示了哲学启蒙的“理工语文教学要根据课文的内容,通俗地揭示其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普遍联系。例如,乌鸦喝水揭示了乌鸦、水和石子的关系。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着相互关联。运动变化。例如,我是什么描述了水的多种变化形态;小蝌蚪找妈妈揭示了青蛙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堰苗助长说明了如果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机械呆板地处理问题,就只能事
23、与愿违,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实践检验。小马过河说明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而要勇于实践,亲身体验。3 .课堂的文化感悟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而且还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人在语言中生活,在语言中思考,在语言中沟通,在语言中提升。特别是汉语,它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呈现一种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态,可以在语言的积累和感悟中领会课文的文化底蕴。(1)在语言积累中丰富文化知识。语言中有人文底蕴,精彩的语言中人文底蕴则更为丰富。在语文教学中,精彩的语言现象可以让学生多读、多背、多写,让学生在积累语言中培养人文意识。如对落花生搭石梅花魂为人民服务等课文的朗读和背诵,既能积累了借物喻理的语言表达,又能丰富
24、了人生哲理。(2)在语言感悟中弘扬文化精神。语文中的文化底蕴,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这些意蕴要用心去感悟,领会语言背后的形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义。例如,开国大典中有一段话:“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J课文连用几个排比,不只是说明这声音传到了全国各地,更重要的是其中深藏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民族自豪感。又如将相和草船借箭田忌赛马等课文通过对语言的感悟,体会出人生智慧。随着学生语言的积累,就能逐步形成强烈的人文意识。而人文精神是渐进的,沉淀的。(3)在
25、语言品读中体会文化意蕴。良好的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还可以再现作品形象,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理念上的共鸣。例如,金色的鱼钩有一段描写红军长征途中老班长病危时一个战士去钓鱼时的情形:“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可是,等了好久,还不见鱼上钩。”简短的话语连用了三个感叹号:第一个感叹号是对鱼的期待,第二个感叹号是对鱼的急求,第三个感叹号是对生命的呼喊。三个感叹号,蕴含着战士与老班长难分难舍的感情,展现了令人感动的场面。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标点符号的含蓄之意后,可以再反复品读,进入意境。第一个感叹号要读得短促,表示一种期待、盼望的心情;对第二个感叹号要降低语调,拉长语气,有请求和急切之情;最后的一个感叹号要读得重些,表达对战友的关爱和对生命的祈求。在反复品读中,学生自然体会到战士与老班长之间的感人之情。其他课文,如荷花乡下人家少年中国说(节选)鸟的天堂清贫七律长征月光曲等都是以品读感悟文化内涵的好文章,值得特别关注。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88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