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城镇化规划导向作用行动计划.docx
《发挥城镇化规划导向作用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挥城镇化规划导向作用行动计划.docx(3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发挥城镇化规划导向作用行动计划一、文化传承,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现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全面保护传承历史文脉,打造内涵深厚、多元开放、包容和合的城市文化,彰显齐鲁山水人文特色。二、发挥城镇化规划导向作用发挥新型城镇化规划对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导向和约束作用,建立健全全域统筹和分类引导相结合、刚性和弹性相结合、专业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规划管理机制。增强新型城镇化规划对公共预算、资源配置等政策的宏观引导、统筹协调功能,打破地域分割和行政壁垒,以新发展理念推进人口、
2、产业和要素的优化布局,破解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三、深入推进双向城镇化加快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全方位开放布局,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加快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形成更多首创式、差异化、集成性制度改革成果,全面推动国内国外、区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产业协同发展。第一节发挥内外循环枢纽功能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搭建战略性、引领性平台,增强全球资源要素集聚配置能力,深化国内重点地区区域合作,培育发展城乡市场体系。一、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充分发挥区位、产业、交通等综合优势,积极参与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一中南半岛、中巴等国际经济走廊建设。积极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
3、),加强与东盟经济合作,打造中国一东盟深度合作的重要门户、文化经贸交流新中心。推广班列+商业模式,提高运贸产一体化水平。高水平建设临沂、胶州一带一路省级综合试验区。二、加强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综合发挥与日韩地缘相近、文化相通、产业相融等优势,创新山东省与日韩地方对话机制,打造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立面向日韩高水平金融开放与合作机制,推进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支持中韩(烟台)产业园与韩国新万金产业园深化合作。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不断深化东亚港口联盟合作。举办对话关西日韩山东商务周、中日韩产业博览会、日本、韩国、RCEP区域等3个进口商品
4、博览会、黄河流域跨境电商进口博览会等重大经贸活动,支持青岛建设中日韩消费专区。三、推进黄河流域协同发展打破区域分割和行政壁垒,在更大范围内拓展发展空间、配置发展要素。探索建立黄河流域跨区域产业转移、园区合作、飞地经济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发挥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支撑作用,带动沿黄城市形成分工协作、紧密联系的绿色经济带。深度挖掘整合沿黄科教、文化资源,构建沿黄科创、文旅大走廊。推动创新平台对接,加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郑洛新、西安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对接,实现平台共享、资源共用。四、搭建高能级开放平台高标准建设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谋划实施自贸试验区2.O版,进一步提升贸易、投
5、资、跨境资金流动、运输来往、人员进出便利化自由化水平。高水平建设中国一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深化与上合组织国家在能源资源、基础设施、旱作农业、国际产能等方面合作,构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打造上合组织国家面向亚太市场的出海口。加快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建设,培育形成国际一流的高端产业集聚区。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建立营商环境评价全覆盖机制。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外商投资促进、保护和服务体系。深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统筹规划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与国际质量、安全、卫生、环保、节能标准接轨。建设更高水平的国际贸易
6、单一窗口,促进商品、服务、要素跨境自由流动。建设国际仲裁服务平台,完善多元化商事纠纷解决机制,支持济南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五、畅通城乡市场供需体系实施产品提质工程、进口替代工程,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显著提升国内市场份额。加强城市商圈规划,支持济南、青岛打造北方消费中心和重要国际消费目的地,打造一批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布局城乡融合新型消费网络节点。把县域作为统筹城乡商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完善县乡村三级商业网络,强化县城综合商业服务能力、乡镇区域服务能力、村庄便民服务能力,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向乡村延伸供应链服务,优化商品供给,营造点多面广、监管有力的县域市场环境。建设便民生活服务圈、城市社区
7、邻里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和农村社区综合性服务网点,丰富适合农村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供给,打通绿色农产品入超、优质工业品下乡最先和最后一公里。第二节加快外来人口融入城市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增强外来人口城市认同感,着力缩小户籍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一、引导城乡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实行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居民凡在城镇居住或就业的,本人及其共同生活的近亲属均可落户城镇,促进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定居。畅通入乡返乡落户渠道,允许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并依法享有相关权益,促进人口双向流动、合理分布。建立现代化人口管理服务制度,加
8、快建设电子证照和电子档案,推进户口、居民身份证办理无纸化免填单,实现高频事项全省通迁通办。二、优化完善居住证制度探索居住证与身份证功能衔接并轨的实现路径,健全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标识、与就业居住年限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稳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常住地供给。拓展居住证功能,增加居住证所附着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办事便利,将保障性住房(含公共租赁房)、职工基本医保及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纳入居住证基本公共服务范围,有序提高居住证与户籍制度衔接水平,提升居住证持有者落户便利程度。三、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创业就业质量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持续扩大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就业规模,实现就业率与城镇化率
9、同向提升,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推广农民工技能储备培训模式,引导农业转移人持续提升技能等级,延长职业发展通道。统筹发挥企业、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及公共实训基地作用,不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质量。发展壮大人力资源服务业,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诚信机构,提高人力资源服务水平。四、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合法权益加快完成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得以退出上述权益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探索建立农村三权在依法自愿有偿前提下的市场化退出机制,消除农民进城落户的后顾之忧。强化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稳步提高工资待遇。五、健全人
10、口市民化配套机制依法依规开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育、就业创业、住房保障等领域省级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和用地供给,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共享水平。进一步落实人地钱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提高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健全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相关政策,科学提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资金分配中常住人口计算比例。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办法,增强财政保障能力,积极推进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六、增强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认同感倡导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营造和谐温暖的社会氛围,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入社区
11、志愿者队伍,鼓励其参与社区治理,加强人文关怀。在农业转移人口集中的产业园区建设公共文化体育空间,并提供心理咨询等服务,满足农业转移人口精神文化需求。第三节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重塑新型城乡关系,优化城乡要素配置,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深化农业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制度,进一步放活经营权。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加快房地一体的宅基地确权颁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允许农村集体在符合规划用途和农
12、民自愿前提下,依法通过民主程序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高农民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比例。建立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产权权能,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2025年年收入10万元以上村庄占比达到80%o二、强化财政金融投入保障建立健全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深入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乡村振兴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加大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覆盖面和信贷渗透率,强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支小金融服务作用。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将金融服务嵌入数字乡村建设
13、,促进形成农村金融完整生态。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实现机制,建立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数据库,扩大农村资产抵押担保融资范围,健全农村产权信用风险化解机制。三、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和农业农村科技等各类人才。共同参与乡村人才培养。完善涉农专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完善农村工作干部培养锻炼制度和乡村人才培养制度,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等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健全鼓励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激励制度。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完善覆盖乡村高
14、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分级分类评价体系。四、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建立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构建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体系,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外溢。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开展水流、森林、山岭、滩涂等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健全自然资源产权交易平台和交易规则。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推动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第四节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融合,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15、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一、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整体竞争力。坚决扛牢农业大省责任,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维护粮食安全。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推进农业灌溉体系现代化改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500万吨。开展种源技术攻关,提高良种自主可控能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有效降低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环节损耗,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林牧渔循环发展。优化种植业结构,巩固
16、蔬菜产业优势,高水平建设海上粮仓,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二、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种植业、畜牧业、种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推动卫星遥感、地面物联网、智能传感、大数据分析、智能控制等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制种育种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建设一批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打造济南、青岛、潍坊智慧农业试验区。深度推进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大力推广应用新型智能农机装备,推行互联网+农机作业,以农机装备智能化有力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持续强化农产品数字化管理,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周期可追溯监管,释放优质农产品价值潜力。三、完善农村产业发展支持体系壮大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17、,发挥农民合作社纽带作用。培育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通过联合与合作成立农民合作社。支持更多有条件的小农户改善生产设施条件,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完善产品供销体系,促进传统流通网点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产权交易、检验检测认证等平台,完善商贸流通、智能标准厂房等设施。引导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深化农业科技展翅行动。加大农业领域山东标准建设,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管理,培育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四、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农
18、村物流服务全覆盖。推进智慧农业发展,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建立产销衔接服务平台。优化提升各类农业园区,创建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集群、产业强镇。把特色小镇作为城乡要素融合重要载体,打造集聚特色产业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完善小城镇联结城乡的功能,探索创新美丽乡村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模式,盘活用好乡村资源资产。加快推动国家、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强化典型项目支撑,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四、深入推进绿色城镇化聚力打造美丽宜居生态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纳入城乡发展整体布局,发挥规划导向和约束作用,建设绿色、安全、韧性、人文的现代宜居城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一
19、节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一、发挥城镇化规划导向作用发挥新型城镇化规划对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导向和约束作用,建立健全全域统筹和分类引导相结合、刚性和弹性相结合、专业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规划管理机制。增强新型城镇化规划对公共预算、资源配置等政策的宏观引导、统筹协调功能,打破地域分割和行政壁垒,以新发展理念推进人口、产业和要素的优化布局,破解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二、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
20、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促进国土空间均衡开发。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各类新城新区、开发区、产业园区等功能区要纳入所在行政辖区国土空间规划,不得单独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不得违反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三、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研究制定全省城市更新实施意见,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全面开展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及城市地下管网普查,分年度推进更新改造。实施老旧小区和棚户区(城中村)改造计划,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增加绿
21、化节点和公共开敞空间,2025年前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90万户。新建居住区推广街区制,打通城市道路微循环。开展完整居住社区设施补短板行动,因地制宜改造和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四、实施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管控构建覆盖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法规政策体系,严格规划变更程序,推行规划批前公示和批后公开,健全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的监督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对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监督权,强化群众对建设活动及建后管护的知情权和建议权。第二节创新城市绿色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城市碳排放碳达峰实现路径,推动建筑、交通、产业等关键领域绿色变革,加快形成集约紧凑低碳的发展模式。一、完善城市环境设施体系全面加强环境基础设
22、施建设,建立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标准和政策体系。提高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以区县为单位,整建制实施老城区雨污分流工程,新建城区全部实行雨污分流,确保城区污水全面收集、雨水高效利用排放。建立雨污合流管网改造清零省级财政资金激励奖补制度,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向周边农村延伸,到2025年,建设改造修复城市污水管网5000公里,60%以上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建立完善黑臭水体治理长效机制,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网点和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两网融合,适度超前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到2025年城市(县城)生活焚烧处理率达到90%
23、以上。二、加大节能降碳力度研究编制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产业体系,全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绿色低碳供应链管理体系建立。实施重大节能低碳技术产业化工程,开展近零能耗建筑、近零碳排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重大项目创新。加快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绿色新兴产业,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务模式。配合国家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三、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建筑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工程策划、设计、
24、生产、运输、施工、交付等建造全过程,推广绿色建材,大力发展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装配式建筑,到2025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40%以上,累计新增绿色建筑面积5亿平方米。提升建筑节能标准,因地制宜推广被动式建筑,2025年居住建筑清洁取暖率达到80%以上。鼓励具备条件的建筑屋顶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开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将建筑从能源消耗主体转变为生产主体。推广智能建造,严格控制碳排放量增长,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不高于300吨/万平方米。四、加快发展绿色交通出行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推行功能复合、立体开发、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发展模式。全面建设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加快形成绿色低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挥 城镇 规划 导向 作用 行动计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9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