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导则(征求意见稿).docx
《韧性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导则(征求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韧性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导则(征求意见稿).docx(5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TCECS XXX-20XXCECS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韧性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导则Guidelineforplanningofresilientroadnetwork(征求意见稿)(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有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韧性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导则编制组2023年12月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韧性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导则GuidelineforplanningofresilientroadnetworkT/CECSXXXX-20XX主编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批准单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施行日期:202X年XX月XX日中国计划出版社2024北京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
2、印发(2021年第二批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协字(2021)20号)的要求,编制组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先进研究,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导则。本导则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扰动识别与评估、应急运输道路网络规划、韧性能力评价、韧性能力提升、信息化建设等。本导则的某些内容可能直接或间接涉及专利,本导则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导则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城市交通专业委员会归口管理,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反馈给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9号,北
3、配楼415,邮编100044,邮箱Itbeanbean)。主编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参编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市智慧交通发展中心、郑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研究院主要起草人:XXXXXXXXXXXX主要审查人:XXXXXXXXXXXX1 总则12 术语23 基本规定44 扰动识别与评估64.1 一般规定64.2 空间风险评估64.3 道路防御标准确定85 应急运输道路网络规划105.1 一般规定105.2 网络布局105.3 技术要求116 韧性能力评价126.1 一般规定126.2 韧性能力影响因素126.3 韧性能力评价
4、指标137 韧性能力提升157.1 一般规定157.2 工程提升157.3 网络提升167.4 管理提升178信息化建设188.1 一般规定188.2 数据要求188.3 功能要求19附录A中国城市自然灾害综合区划21附录B中国自然灾害分区23附录C韧性扰动识别与评估常见资料目录与内容25附录D韧性扰动空间风险评估结果示意26附录E信息平台数据28附录F信息平台功能界面示意29用词说明30引用标准名录31附:条文说明32制定说明34Contents1 Generalprovisions12 Terms23 Basicrequirements44 Disturbanceidentificatio
5、nandassessment64.1 Generalrequirements64.2 Spatialriskassessment64.3 Roaddefensestandardsdetermination85 Planningofresilientroadnetwork105.1 Generalrequirements105.2 Networklayout105.3 Technicalrequirements116 Resiliencecapacityassessment126.1 Generalrequirements126.2 Factorsaffectingresiliencecapac
6、ity126.3 Resilienceassessmentcapacityindex137 Resiliencecapacityimprovement157.1 Generalrequirements157.2 Engineeringimprovement157.3 Networkimprovement167.4 Managementimprovement178 Informationconstruction188.1 Generalrequirements188.2 Datarequirements188.3 Functionalrequirements19AppendixA Compreh
7、ensiveZoningofNaturalDisastersinChineseCities21AppendixB China,snaturaldisasterzoning23AppendixC CatalogandcontentofcommonmaterialsforidentificationandassessmentofdisturbancesforresiIenetroads25AppendixDSpatialriskassessmentresultsdiagramofdisturbancesforresilentroads26AppendixEInformationPlatformDa
8、ta28AppendixFInformationplatformfunctionalinterfacediagram29Explanationofwording30Listofquotedstandards31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32Explanationofdevelopingguidelines34.o.为明确韧性城市道路网络规划的工作内容,规范其具体流程,规定相关重点技术内容,促进规划工作的编制,全面提升城市道路网络韧性水平,制定本导则。1.0.2本导则适用于城市规划中的道路网络韧性提升规划和韧性城市道路网络专项规划。1.0.3韧性城市道路网络
9、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范围、期限一致。韧性城市道路网络专项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防灾规划、城市综合防灾专项规划、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中的道路交通、防灾和韧性提升等内容相衔接,形成深化,统筹、协调并指导城市道路相关基础设施的韧性提升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相关的其他规划应符合韧性城市道路网络规划的要求。1.0.4韧性城市道路网络规划除应符合本导则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现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有关标准的规定。2.0.1韧性城市道路resilienturbanroad是在一定强度韧性交通扰动下,依然具备相应的道路通行能力,并在受到超过该强度的扰动后,在规定时间内可以恢复应急通行能力的城市道
10、路。2.0.2道路交通韧性扰动trafficinterference是对城市道路交通正常运转产生广泛且剧烈影响,导致道路交通大范围中断、停滞,在较长时间内难以恢复的外部扰动,本导则重点针对自然灾害事件所产生的韧性扰动。2.0.3韧性城市道路网络规划planningofresilientroadnetwork是布局具有一定韧性能力的城市道路网络并开展道路设施韧性能力提升的规划工作,其重点内容包括道路主要韧性扰动识别与评估、应急运输道路网络布局、道路网络韧性能力评价和道路网络韧性能力提升四部分。2.0.4应急运输道路emergencyroadsandstreets(ERS)应对韧性扰动中应急救援和
11、抢险避难、保障灾后应急救灾和疏散避难活动的城市道路,其工程抗灾设防标准一般超过设定防御标准,通常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也可按照灾害情况进行分级。2.0.5应急道路交通保障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linkedbytheERS在韧性扰动中,需要应急运输道路网络保障连通,为城市应急运转、应急救援、抢险救灾、避难疏散、过渡安置和临时救助等提供应急服务的基础设施,通常包括应急指挥、医疗救护、避难安置、消防救援、物资储备、交通枢纽、市政公用等设施。2.0.6扰动识别interferencesidentification通过各项基础资料或上位规划,明确韧性城市道路网络规划中城市或地区城市道路交通
12、面临的主要韧性扰动事件的过程。2.0.7扰动评估interferencesevaluation对道路交通韧性扰动的强度和风险进行空间尺度上的分布评价。2.0.8韧性能力评价resiliencecapacityassessment评价道路网络在具体韧性扰动中是否具备相应韧性能力,识别路网薄弱环节及可能的灾害后果,聚焦韧性道路网络存在的短板,通常重点评价应急运输道路网络。3基本规定3.0.1韧性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应贯彻落实“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因灾而异、因地制宜、抗救协调、平灾结合的原则,科学论证及全面评估道路交通面临的韧性交通扰动,坚守安全底线,统筹韧性目标,整合各项防灾
13、资源,建立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韧性城市道路网络系统。3.0.2韧性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应重点开展城市道路交通韧性扰动识别与评估,韧性道路防御标准,韧性道路网络分类、分级与布局,道路网络韧性能力评价,道路韧性能力提升等内容,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道路交通韧性扰动的识别与评估应根据城市所在国土空间的区位,并根据城市地理、地质、气象等现状与历史数据综合判定。2韧性道路防御标准应根据城市规模、发展布局以及扰动类型、严重程度、危急程度,以设定最大灾害效应为基准合理设定。3韧性道路网络布局应符合城市应急防灾救援需求,综合考虑防灾分区、对外联系、应急道路交通保障基础设施的分类分布,以及不同扰动下合适的道路建设形式等
14、因素。4道路韧性能力提升应充分利用各项防灾资源要素,包括人为救援与管理、不同交通方式、不同路径等,提升道路交通设施本体的抗灾能力。3.0.3韧性城市道路网络应支撑城市在韧性扰动事件中的应急救援活动的时间目标要求,包括人员救助、应急物资运送、信息传达等,并与城市规模、扰动强度和救援能力相匹配,具体时间目标宜符合表3.0.3的规定:表3.0.3韧性城市道路网络应急服务目标城市规模人员救助应急物资运送大城市及以上规模等级2小时4小时中等城市1小时2小时小城市0.5小时2小时3.0.4位于中国城市自然灾害综合区划中度及以上级别城市化灾害区的城市应编制韧性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具体应按本标准附录A执行,此外
15、还应符合以下规定:1大城市及以上等级规模的城市,应编制韧性城市道路网络规划2历史上常发或具有较大概率发生道路交通韧性扰动事件的城市,应编制韧性城市道路网络规划。3.0.5韧性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应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其应急运输道路网络、防御标准、提升措施等内容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防灾、道路相关章节。3.0.6韧性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应根据韧性扰动变化情况进行及时更新修正,宜按照每两年一次评估,每五年一次修订推进规划工作,并编制道路网络韧性提升年度计划,相关成果应纳入韧性城市道路网络规划信息平台。3.0.7与韧性城市道路网络规划相关的其他规划或规划中的
16、内容应参照本导则进行编制。3.0.8在编制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其相关的规划时,应评估其对城市道路网络韧性的影响。4扰动识别与评估4.1 一般规定4.1.1 道路交通韧性扰动的识别与评估,应依据城市各类基础资料,在相关专业部门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对历史扰动数据及防灾等规划成果的分析梳理,识别确定韧性城市道路网络规划需面对的重点自然灾害等,明确其风险概率、强度大小、对道路交通影响的危险程度及空间分布,设定韧性道路网络的防御标准等。4.1.2 道路交通韧性扰动应重点考虑对道路交通产生大范围、持续性的自然灾害事件,包括受江河洪水、台风、风暴潮、暴雨山洪或内涝引发的水灾害,地震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
17、灾害,低温雨雪灾害,以及龙卷风、雾霾等对道路交通正常运转造成严重不利影响的其他灾害。4.1.3 道路交通韧性扰动对城市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的识别应参考中国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具体应按本标准附录B执行。4.1.4 道路交通韧性扰动评估应参考多元数据,具体宜按照附录C执行。4.2 空间风险评估4.2.1 道路交通韧性扰动评估应以对道路交通的影响为基础,重点形成韧性扰动交通影响强度和扰动风险在空间上的分布,评估结果宜参考附录Do4.2.2 韧性扰动评估中自然灾害对道路交通的实际影响应考虑其对道路交通及其附属设施造成破坏,考虑其对车辆和驾驶员的通行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包括路面条件、视觉条件、信号规则等,
18、导致道路中断或无法提供应急服务能力的情况,并符合下列规定:1水灾害对道路交通的实际影响重点为其对道路的淹没,应将道路的积水深度作为重要评价指标。2地震灾害对道路交通的实际影响重点为其对道路、桥梁、隧道及其附属设施、两侧建筑的破坏,应将断裂带、活断层的影响范围及其地震强度作为重要评价指标。3地质灾害对道路交通的实际影响重点为其对道路设施本体及其附属物的破坏以及产生的碎石、瓦砾对通行条件的影响,应将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如降水强度等结合其风险范围作为重要评价指标。4冰雪灾害对道路交通的实际影响重点为其对道路路面和通行环境的影响,应将道路结冰的诱发因素如温度、降雪量等结合其风险范围作为重要评价指标。4.
19、2.3 韧性扰动评估中扰动对道路交通的直接影响强度和扰动风险的空间分布考虑因素宜参考表4.2.3进行评价,宜采用模拟分析法评价直接影响强度的空间分布,宜采用指标法综合评价影响成因的空间分布,形成风险分级分区。表4.2.3主要韧性扰动空间风险评估内容韧性扰动直接影响强度影响成因的因子范围水灾害积水淹没深度地形高程、降雨强度、降雨量、积水点、排水能力等地震灾害道路及周边设施损毁情况、道路断面空间有效宽度等活断层、断裂带影响空间范围等地质灾害道路及周边环境损毁情况、道路断面空间有效宽度等坡度、坡高、坡面曲率、植被、水系、岩土体、地质构造、隐患点分布、降雨强度、降雨量、地震等冰雪灾害道路冰雪覆盖情况气
20、温、地表温度、降雨量、地标风速、坡度、坡高等4.2.4 韧性扰动评估宜划分空间单元进行评估,评估空间单元划分和调整应凸显和准确识别扰动对道路交通影响的不同风险区段,可能发生重特大灾难性事故的路段及应急保障服务能力薄弱的路段。4.2.5 韧性扰动评估空间风险RF采用模拟法时应直接形成扰动强度的空间分布,采用指标法时宜按下式确定:RF=h1W1+/I2H2+-+Mt式中,乩为每一个空间单元的扰动风险成因的强度或强度级别,风险成因宜在表4.2.3中选取;儿为每一个空间单元扰动风险成因Hi的影响权重。4.3 .6韧性扰动对道路交通的直接影响及其风险成因的强度划分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灾害中,内涝风险
21、评价与洪水淹没风险评价应结合车辆涉水能力划分评价区间,将淹没30厘米、60厘米作为重要指标,积水深度可分为10厘米、1030厘米、30厘米以上。2地震灾害中,建筑瓦砾堆积宽度评估宜按照路段通行能力分为0米、0.01米10米、10.01米20米、20.01米30米、30.01米以上。3地质灾害中,道路与滑坡灾害位置关系评估,宜分为滑坡体上部、滑坡体中部、滑坡体下部。4冰雪灾害中,道路结冰天数评估宜按照路面状况分为3天5天、6天8天、9天11天、12天14天,15天以上。5沙尘暴、雪、雾等灾害发生时,能见度宜按照驾驶情况分为小于200米、200米500米、500米100O米。4.4 .7韧性扰动风
22、险RF及其成因的强度级别归一化宜符合表4.2.7的规定。表4.2.7韧性扰动空间风险归一化方法3级法5级法百分制打分法亡夙聆极高风险A档:90分100分向外应高风险B档:76分89分等级划分中风险中等风险C档:60分75分低风险D档:60分以下极低风险1.1.2 防御标准确定4.3.1 韧性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应对不同韧性扰动的防御标准进行确定,包括设定防御标准、超标标准和最大灾害效应标准,并符合下列规定:1对于历史上灾害情况较为严重的韧性扰动,宜确定设定防御标准、超标标准和最大灾害效应标准三个等级的标准。2对于历史上灾害情况相对较轻的韧性扰动,宜确定设定防御标准、最大灾害效应标准两个等级的标准。
23、4.3.2 韧性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应以城市总体规划或综合防灾规划为依据,设定韧性城市道路网络的建设目标,以道路交通韧性扰动识别与评估为基础,综合评估城市发展条件、主要韧性扰动类型、不同扰动影响范围、城市道路网络结构、历史灾害危害程度等因素,并采用上限原则分别确定各主要韧性扰动的设定防御标准。1.1.3 韧性城市道路网络规划的设定防御标准,应符合以下规定:1防洪标准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城市防洪规划规范GB51079确定。应急运输道路应在此基础上提高响应标准,一级应急运输道路防洪设施系统设计洪水重现期不宜低于100年,二级应急运输道路不宜低于50年。2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应按现行国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韧性 城市道路 网络 规划 征求意见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94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