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PCI.ppt
《后循环缺血PCI.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循环缺血PCI.ppt(3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后循环缺血PCI,神经内科,内容简介,Contents,病史回顾,神经内科:44床 杨丽兵 男 35岁主诉:颈部疼痛头昏4天入院生命体征:T:36.5C P:72 R:20 BP:132/88mm/Hg,病例回顾,现病史:患者系3月17日晚十点多在家中靠在床上看电视时,突发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凌晨急诊于我院骨科,予以曲马多,迈之灵口服治疗,患者回家服用后自觉头痛缓解,但出现头昏,恶心欲呕,四肢乏力,精神萎靡,无视物旋转,休息及体位变换后不好转,18日再次就诊于骨科,行头颅CT未见高密度影,后至我科门诊就诊,予以扩管药物治疗后,患者头昏明显好转,为求进一步治疗,门诊拟“头昏待查”收住我科,病程
2、中饮食,睡眠,二便正常,无耳鸣及听力下降,无肢体麻木及抽搐。既往史:无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无手术史诊断:后循环缺血,定义,后循环(posterior cerebral circulation)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部分颞叶及脊髓。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PIC与VBI区别,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受VBI(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概念的影响,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误区,即:眩晕/头晕=VBI(椎基底供血不足)=颈椎
3、病,这种错误观点直接而导致了对PCI预防治疗方向性错误.,上世纪50年代,发现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e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有颅外段动脉的严重狭窄或闭塞,推测是由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血管分布区组织仅靠侧支循环供血,处于相对缺血状态,称为颈动脉供血不足(carotid insufficiency)。将此概念引申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的概念。可见,经典的VBI概念有两个含义,临床上是指后循环的TIA,病因上是指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1980年代后,随着
4、临床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技术的发展,对PCI的临床和病因有了几项重要认识:(1)PCI的主要病因类同于前循环缺血,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颈椎骨质增生仅是极罕见的情况。(2)后循环缺血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3)因为MRI弥散加权成像(DWI-MRI)可发现约半数的后循环TIA患者有明确的梗死改变且TIA与脑梗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故而用PCI涵盖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更有利于临床操作。,病因与发病机制,(1)动脉粥样硬化是PCI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导致PCI的机制包括: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动脉源性栓塞、动脉夹层等。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病因与发病机制,(2)栓塞
5、是PCI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弓、椎动脉起始段和基底动脉。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病因与发病机制,(3)穿支小动脉病变,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等损害,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PCI少见的病变和发病机制是:动脉夹层、偏头痛、动脉瘤、锁骨下盗血、纤维肌发育不良、静脉性硬化、凝血异常。椎动脉入颅处的纤维束带、转颈或外伤,巨细胞动脉炎、遗传疾病、颅内感染、自身免疫性病等。,表现,脑干是重要的神经活动部位,脑神经、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和重要的上下行传导束在其间通过。当血供障碍而出现神经功能损害时,会出现各种不同但又相互重叠的临床表现。因此P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循环 缺血 PCI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95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