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耳鼻咽喉解剖与生理的认识.docx
《中医对耳鼻咽喉解剖与生理的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对耳鼻咽喉解剖与生理的认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医对耳鼻咽喉解剖与生理的认识早在内经中,祖国医学对耳鼻咽喉的解剖、生理就有所认识、描述和论述,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而日趋丰富,但资料较零散而欠于完整。第一节耳的解剖及功能一 .耳的解剖及部位名称耳的别称很多。如称皓、月奄、月周。玉篇:“皓,胡老切,耳也”;“月奄,于检切,音掩,耳也”;“月周,之酉切,音帚,耳也。”又称颜大。如灵枢.根结:“阳明根起于历兑,结于颖大。颖大者,耳也。”又称窗笼。灵枢.卫气:“窗笼者,耳也。”黄帝内经太素卷10:“以耳为身窗舍故曰窗笼也。”又称听会。明.朱棣普济方.身形:“耳为听会,肾之官。”耳可分为三部分,即耳郭、耳窍、耳骨。1 .耳郭:与解剖学同。素问气府论
2、:“手太阳脉气所发者耳郭上各一。”耳郭俗称耳朵,别称耳轮、耳壳。又称耳间。灵枢论疾诊尺:“婴儿病耳间青脉起者,挈痛。”按部位不同,耳郭有耳门、耳弦、耳折、耳垂、耳根之分。耳门:位于耳窍口之前的小瓣,即解剖学之耳屏。又称蔽。灵枢.五色:“蔽者,耳门也。”又称菌页。说文解字:菌页一曰耳门。”又称膳。玉篇:“膳,耳门也。”耳门亦指耳窍口,即解剖学之外耳道口。辞源:“耳门,外听道口。”耳弦:指耳郭的边缘部分,即解剖学之耳轮。清.郑梅涧重楼玉钥:“肥珠子斯疾耳弦生。”别称耳边。明.窦梦麟疮疡经验全书:“发耳,其疮生于耳边。”耳垂:同解剖学,指耳郭下部的下垂部分,无软骨。又称引垂。灵枢.五阅五使:“引垂居
3、外”,即耳垂向下向外,明显开豁。又称耳珠。明.楼英医学纲目:“耳聋而鸣,或痛或痒,或盯耳,听会主之,穴在耳珠前陷中。”又称耳坠。重楼玉钥:“两耳坠上浮肿如核。”又称耳垂珠。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根脚咽喉常发者,耳垂珠下半寸近腮骨,灸七壮。”(4)耳根:指耳周根部。明.薛己外科枢要.论耳疮:“文选姚海山,耳根赤肿”。别称耳本。黄帝内经太素.九针:“耳间青脉,附足少阳脉契脉,一名资脉,在耳本。”耳折:即耳根与头皮相连处之折缝。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耳后疽生耳折间。”别称耳后缝。清.祁坤外科大成.耳部:“耳镀者生耳后缝间。”其下部凹陷,称耳后陷,素问气府论:“足少阳脉气所发者耳后陷中各一。”2
4、 .耳窍:与解剖学之内耳、中耳、外耳道之部分相当。寓意草:“耳窍窒塞不清”,指中耳或内耳疾病;外科大成:“耳窍内有虫见”,指外耳道。根据部位结构不同,耳窍有耳道、耳膜、耳底、听户、皮膜包裹真水之分,其内藏司听之神,上通于脑,内通顽颗。耳道:即解剖学之外耳道。王德鉴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耳拜是指发生于耳道的拜肿”。别称耳孔。石室秘录:”将此药尽抹入耳孔内”。又称气窍。普济方.身形:“气窍不通,盯聆为聋。”耳底:泛指耳窍的深处,主要包括外耳道内段、鼓膜、鼓室。冷庐医话卷4:“铜挖刺通耳底,流血不止。”耳膜:即解剖学之鼓膜。医学衷中参西录:“然耳聋之证有可治者,有不可治者。其不可治者,耳膜破也.亦称
5、膈膜。寓意草:“肾气上入耳际,亦为膈膜所蔽,不能越于耳外”。皮膜包裹真水:血证论卷6:“听宫,为司听之神所居,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水。若真水破而耳立聋。有为大声所震而耳聋者皮膜破也。”听户:指中耳或内耳。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所谓聋者,由水衰火实,热郁于上,而使听户玄府壅塞,神气不得通泄也。”范永生注:“听户,泛指耳内传导声音的通道。”亦称听宫。血证论卷6:“肾与心交,假道于心腑小肠之脉,以入耳中,名曰听宫,为司听之神所居。”3 .耳骨:耳中及耳周围的骨性结构,包括中耳的听小骨、内耳的骨迷路,以及颍骨。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四版教材):“脓耳邪毒炽盛,或治疗不当,邪毒久蕴,侵蚀耳骨
6、则可产生严重症候,称为脓耳变症。”耳骨按部位不同,又有耳门骨、禁骨、完骨、扶瓢骨之分。耳门骨:又名玉梁骨。位于颍颌关节处,包括颍骨鳞部之额突的前根(构成颍颌关节的上面)。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玉梁骨,即耳门骨,其处上即曲颊,下即颊车,两骨之合钳也。”(2)禁骨:围成外耳道骨性段的骨支架(颍骨鼓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耳内之禁骨有伤,则见血脓水,耳外瘀聚,凝结疼痛,筋结不能舒通,以致头晕眼迷J完骨:指颍骨乳突部。灵枢.骨度:“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别称寿台骨、玉楼骨、耳后高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寿台骨,又称完骨,在耳后接于耳之玉楼骨也。”二 .耳的功能耳的功能有二:司听觉,
7、主平衡。1 .耳司听觉:耳司听觉的功能最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反映出来。如甲骨文中听字,象耳听口说之形,表示口与耳机能上的联系。管子.心术上说:“耳目者,视听之官也。”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耳司听觉的功能,与心肾关系最为密切。肾主藏精,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严氏济生方说:“夫耳者,肾之所候。肾者,精之所藏,肾气实则精气上通,闻五音而聪矣J心主藏神,为君主之官,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皆受心主支配。管子.心术上说:“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心而无与于视听之事,则官得守其分矣。夫心有欲物者,物过而目不见,声至而耳不闻也。”在生理上,其他脏腑经脉生理对耳司听觉亦有关。如肺主宣发,脾主升清,肺
8、脾健旺,气血充沛,上奉于耳,则听觉聪敏。难经.40难说:“耳者肾之候,而反闻声,其意何也?然肾者北方水,水生于申,申者西方金也,金者肺,肺主声,故令耳闻声。”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夫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2 .主平衡:中医学并无“平衡”概念,但对人体平衡功能失调症状则早有研究。在内经中认为眩晕之症病位在头、脑、目。如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灵枢.大惑论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但内经及后世医家也认识到眩晕之作,常与耳鸣、耳聋等症同时并见。
9、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鬲如寒。”;“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严氏济生方说:“阳虚,风寒入脑,头痛,目眩晕转,如在舟车之上,耳内蝉鸣,或如风雨声。”仁斋直指方更明确指出邪入于耳,可见眩晕:“厥气搏入于耳,是谓厥聋,必有时见眩晕之症。”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现代中医亦已认可“耳主平衡”。耳主平衡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耳为肾之官,肾藏精,精生髓汇于脑。肾精充沛,髓海盈满,则耳得滋养,以司其职。同时也有赖于气血充沛,肝之疏泄条达和各脏腑功能正常。第二节鼻的解剖及功能鼻是五官之一,位居面中,前通外界,后经顽颖通于肺,司呼吸,闻五臭,卫五脏,助发音,为肺之官窍,属肺之所
10、系。一.鼻的解剖及部位名称鼻的别称很多。有称为自。卜辞中有:“贞旨自病。”说文解字:“自,鼻也。”又称天牝。素问.刺法论:“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景岳全书.杂证谟:“天牝,鼻也。鼻受天之气,故曰天牝。又称神庐。黄庭经:“神庐之中,当修治呼吸。”东医宝鉴卷2:“神庐者,鼻也,乃神气出入之门户。”又称玄门或元门。东医宝鉴卷2:“鼻通天气,日玄门。”明.虞按医学正传:“鼻通天气,故日元门。”也可称肺窍。景岳全书:“鼻为肺窍。”鼻可分为四部分,即明堂、鼻窍、鼻窦、鼻骨。3 .明堂:灵枢.五色:“明堂者,鼻也。“相当于解剖学之外鼻。别称鼻九。黄帝内经太素.经筋:“鼻中出气之孔谓之鼻也,鼻形谓之孰也。”明
11、堂按部位不同,有山根、鼻尖、鼻梁、鼻翼、鼻孔之分。山根:解剖学之鼻根。位于两目内眦间的低凹部,属鼻梁的上端。东医宝鉴卷1:“印堂之下日山根,即两眼之间。”别称短。素问气厥论:“辛鼻渊。”证治准绳.杂病.第八册:“安居一作解,又名山根,俗呼鼻梁。”又称下极、王宫。灵枢.五色:“王宫在于下极。”张介宾类经注:“下极,两目之中,心之部也。心为君主,故日王宫。”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王宫,今名山根。”又称鼻坳、鼻毓。圣济总录.鼻门:“鼻蝴鹿角胶以汤浸软,贴鼻坳上。”三因方:“鼻Iffi用黄胶汤令软,贴鼻瓶中。”鼻尖:同解剖学。丹溪心法:“鼻尖微赤。”又称面王。灵枢.五色:“面王以上者,小肠也。”景岳全书
12、:“鼻准为面王。”又称鼻头。金匮要略:“鼻头色青。”又称鼻准。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厉风:“鼻准肿赤胀。”又称准头。医学入门卷4:“鼻髓,准头红也。”也称明堂。东医宝鉴卷1:“山根之下曰鼻准,即明堂也。”医门法律卷1:“准头,是为面王,亦曰明堂。”鼻梁:同解剖学。太平圣惠方卷37:“鼻中生息肉,鼻梁起。”又称鼻柱。灵枢.师传:“鼻柱中央起。”医门法律卷1:“下极之下为鼻柱。”又称天柱。简明中医辞典:“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也称鼻茎。说文解字:“安乳鼻茎也。”辞海:“短,鼻梁。”(4)鼻翼:同解剖学。简明中医辞典:“鼻准两旁圆形隆起部分,名为鼻翼。”鼻孔:解剖学之前鼻孔,左右
13、各一。灵枢.师传:“鼻孔在外,膀胱漏泄。”亦称鼻门。针灸大成卷10:“鼻门青燥渴难禁。”也称鼻窍。灵枢.刺节真邪:“刺邪以手按其两鼻窍而疾偃”。4 .鼻窍:相当于解剖学之鼻腔,包括固有鼻腔和鼻前庭两部分。明医指掌:“鼻窍应知与肺通。”鼻窍位于明堂之内,中空,属清道。鼻窍按部位、结构不同,可分为鼻前庭、鼻腔、鼻隔、中血堂、鼻道、畜门。鼻前庭:同解剖学。中医古代文献无此名称,一般称为鼻中、鼻内、鼻孔内。如外科大成.鼻部:“鼻疮,为鼻孔内干燥发痛而有疮也。”鼻腔:同解剖学,即固有鼻腔。古代中医文献无此名称,一般称为鼻中或鼻内,亦称鼻房。澹轩方:”蜜和绵包纳鼻房。鼻腔内之鼻甲、粘膜,中医合称为肌膜。鼻
14、隔:解剖学之鼻中隔。医学入门卷4:“有痰火冲肺者,鼻隔隐痛。”中血堂:相当于鼻中隔前下方之李特氏区。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血堂,即鼻内下脆骨空虚之处也。若被打扑损伤,血流不止,神气昏迷”。中医大辞典.外科骨伤五官分册:“似指鼻中隔前部李特氏(littles)区。”鼻道:同解剖学。普济方.身形:“邪正相搏,鼻道不通。”又称鼻隧。灵枢.师传:“鼻隧以长,以候大肠。”简明中医辞典:“鼻孔深处称为鼻隧”,“鼻隧,鼻孔深处之通道。”又称鼻管。东垣试效方:“使阳气宗气上升,则鼻管通矣。”畜门:解剖学之后鼻孔。灵枢.营气:“营气之道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顽之窍,究于畜门。”类经注:“畜门,即喉屋上通
15、鼻之窍门也。如评热病论:启玄子有云,气冲突于畜门而出于鼻,即此谓也。”亦指前鼻孔。如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畜门,鼻孔也张志聪注:“畜门,鼻之外窍。”5 .鼻窦:同解剖学。四版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邪热循经上蒸,灼伤鼻窦而为病。”古代中医文献无鼻窦的名称和概念,对常见的鼻窦疾病一鼻渊(化脓性鼻窦炎),一些古代医家并不认为在“鼻,而认为在“脑”,故鼻渊又有称为脑崩、脑漏、沥脑、脑泻等。这种概念的“脑”即指鼻窦。鼻窦亦称窦窍。6 .鼻骨:泛指构成明堂的骨与软骨支架及鼻窦周围之骨,主要有鼻梁骨、嵩柱骨、鼻柱骨、出及骨、眉棱骨。鼻梁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鼻孔之介骨,名曰鼻梁骨。”指构成鼻梁的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鼻咽 解剖 生理 认识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95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