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护理专科领域患者安全质量目标汇编.docx
《医院护理专科领域患者安全质量目标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护理专科领域患者安全质量目标汇编.docx(16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医院护理专科领域患者安全质量目标汇编-、急乡理专科_J员55目一、危重症护理专科及ICU安全质量目标9三、心血管护理专科及CCU安全质量目标a四、呼吸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五、肾脏病(血液透析)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4,7六、糖尿病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56七、老年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八、神经专科护理安全质量目标5九、助产专科刀全质重目F85十、新生儿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4H骨科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10十二、肿瘤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10十三、伤口、造口及失禁护理安全质量目标13十四、外科护理安全质量目标13十五、精神科护理安全质量目标14,1十六、静脉治疗护理安全质量目标1十七、医院感染管理专科安全
2、质量目标1十八、手术室护理安全质量目标1十九、CSSD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1一、急诊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一)规范院前急救管理,提高院前急救的应急反应能力。1 .建立及完善120院前急救工作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流程。2 .院前急救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应变能力,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能。3 .救护车定期保养维护,保证性能良好。车载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100%处于完好备用状态,能够满足院前急救需要。4 .配置有效的通讯工具,能时刻保持与患者、院前急救指挥中心、医院及其它院前急救单元间的有效沟通。5 .院前急救电话专线专用。(一)完善分诊系统,提高分诊准确率。L建立分诊标准、分诊工作指引及运作流程
3、。6 ,设置专门的分诊区域,配备分诊所需的仪器设备及物品。7 .建立分诊护士岗位职责,分诊护士必须经过分诊岗位培训,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并有效分诊。8 .做好分级分区的宣教、指引和标识。9 .合理安排患者的候诊区域和候诊方式,定期巡视及再次评估候诊患者。10 定期进行分诊质量的审核和反馈,不断提高分诊准确率。(三)完善急诊患者身份识别措施,确保准确识别患者身份。1 .制定急诊患者身份核对制度及流程,护士熟悉制度和流程并履行相应职责。2 .在治疗和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床号,并使用唯一身份识别方式,如身份证号、病历号等。禁止
4、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3对急诊抢救室、留观或EleU的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标识;对传染性疾病患者、药物过敏患者等有相应的识别标志。4 .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有明确的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5 .对婴幼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四)规范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和药物的管理,确保处于完好备用状态。L建立健全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和落实“五固定”:定品种数量,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期检查维护,定期消毒灭菌。6 .急救车内的标识清晰,物品及药品完备,摆放合理。每班检查急救车及急救
5、箱药品及物品,近期失效的药品或无菌物品有明显标识,保证物品及药物完好率达到100%。7 .制定急救仪器操作流程,定期进行培训,规范急诊护士对急救仪器设备的使用及保养。8 .加强输液安全管理。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控制静脉输液滴速,预防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及其他输液并发症,一旦发生能及早预测、及时发现并处理。9 .加强对要求重点观察药物、特殊用途药物的管理。依法进行毒、居h麻醉类药品的登记和管理。(五)建立并执行抢救情况下医务人员的有效沟通程序,准确执行医嘱。1 .医务人员对模糊不清、有疑问的医嘱,有明确的澄清流程。2 .有紧急抢救情况下使用口头医嘱的相关制度与流程。3 .正确执行医嘱,在
6、实施紧急抢救的情况下,必要时可口头下达临时医嘱;护士要对口头临时医嘱完整复述确认,双人核查后方可执行,下达的口头医嘱应及时补记。4 .在院外进行抢救时,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应注意避免引起家属或围观者的误解。(六)建立有效的急救绿色通道,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时效性。L急诊科设置符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人力资源、设备、设施配备满足急诊绿色通道要求,实行7X24小时服务。2 .建立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制定和完善急危重症救治流程和指引。3 .有紧急会诊和优先入院抢救的相关规定。重点病种和特殊病种
7、设定急诊服务时限,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4 .急危重症患者一律遵循先抢救治疗后补办手续、先检查用药后补缴费用的原则。5 .制定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快速衔接流程。6 .根据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预案,制定大规模抢救工作流程,保障绿色通道通畅。(七)规范急诊患者的运转与交接,确保患者得到连贯医疗服务。L制定急危重症患者转运流程,熟练使用“急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护理单。7 .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安排合适的转运团队及转运工具,准备好仪器、物品及药物。转运前,提前通知科室或相关医院的急诊科做好接收和抢救准备。8 .转运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原有监测治疗措施的连续性。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预见性发现病情变化
8、,进行及时处理,必要时请求支援。4,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认真做好床边交接班,交班内容包括主诉、初步诊断、生命体征、治疗方案、检查项目、使用药物情况、各种管道是否通畅、皮肤及伤口情况等。5.成立安全转运小组,加强护士安全转运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培训,提高护士病情观察和应急处理能力。(八)加强护士急诊医学基本理论及技能培训,提高救护水平。1 .根据省卫生厅急诊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建设指南建立急诊科护士在职继续教育与考评制度。2 .定期进行医护急救模拟演练,培养医护之间的协作精神,提高整体应急能力。3 .有计划开展急诊护士在职培训工作,每月进行急救理论和技能培训,每季度进行急救技能考核,每年进行急救理论考核
9、。4 .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技能评价与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有记录。(九)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提高对危急值处置的有效性。L有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5 .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确定医技部门“危急值”项目表。6 .护士知晓“危急值”报告制度及工作流程,并熟悉“危急值”的项目、数值范围及临床意义。4,接获危急值报告的医护人员应当完整、准确记录患者身份识别信息、危急值内容和报告者信息,按流程复核确认无误后,及时向经治或值班医师报告、处理,并做好记录。7 .对所属“危急值”报告的检查、检验项目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有标本采集、储存、送检、交接的规定,并认真落实。8 .定期进行“危急值”
10、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持续改进,保障危急值报告、处置工作及时、有效。(十)加强职业安全防护,避免意外伤害发生。1 .建立职业安全防护的制度与流程,配备符合防治职业危害的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2 .定期组织职业安全防护的教育培训及考核,护理人员知晓有关规定。3 .认真执行职业安全防护制度,护理工作应穿戴适宜的防护用品,防护措施落实到位。4 .院前急救时要有适当的防护物品,保障现场救援过程中的自身安全,尽可能避免受到现场环境的干扰和人身伤害。5 .对职业安全防护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评价,持续改进职业安全管理质量。二、危重症护理专科及ICU安全质量目标(一)严密观察病情,落实高危风险动态评
11、估。1 .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可降低危重症患者无法预见的并发症和猝死的发生,改善预后。2 .建立危重患者从头到脚的评估指引,护士掌握评估技术及高风险阈值。3 .依据患者的病情特点,评估时应当采用相应评估量表,如GCS.营养、肌力、镇静、疼痛、压疮、误吸危险度等。4 .通过风险评估量表的准确运用,确立危重症患者的专科病情观察重点。5 .护士能够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前瞻性分析,准确判断病情变化及其严重程度。及时和医生沟通,制定及落实护理计划。6 .强调动态评估,每天至少一次全面评估,各班次监护中动态评估并记录。7 .护理记录应体现个性化、表格化、数字化和动态化,避免重复记录。护理措施尽量通过护嘱表达并有
12、护理结局评价的记录。8 .上级护士定期对患者的护理结局进行督导及评估,落实持续质量改进。(二)早期发现病情变化,有效管理危急值。L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ICU有修订专科危急值相关指引,护理人员必须接受培训并掌握科室“危急值”项目及内容,能够有效识别和确认“危急值”。(常见危急值:血气分析、CVP、ABP、PH、高/低血钾、高/低血糖、快/慢心率、快/慢呼吸、突发体温升高、SPO2、出凝血时间、肌酎、尿素氮、每小时尿量等。)2 .接获危急值核对及登记报告。护士接获网络系统或电话报告患者检验、检查等危急值信息,应准确登记报告者工号、接报日期、时间;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危急值内容、接报者签名。
13、3 .评估:监测数值是否为危急值;评估监测数值是否在目标范围之外;评估护理人员能否处理。监测数值超出目标范围或正常范围内要及时报告值班医生。4 .报告:当监测值与患者临床症状不吻合或与前1小时的监测值相差悬殊,应当重新评估患者病情,确认后才报告医生。5 .处理:按医嘱处理,及时追踪。危急值报告后,护士必须持续监测患者病情。在可处理范围内作紧急处理后继续观察患者病情(如吸痰),及时反馈效果,效果不理想及时报告医生。6 .跟踪、观察及记录。护理文书填写监测项目危急值。护理记录实时、准确。护理记录显示已向医生报告记录、书写处理情况及跟踪记录。(三)加强重要脏器功能管理,提高救治成功率。1 .强调以团
14、队形式给予心肺复苏急救,因为大多数急救系统和医疗服务系统都需要施救者团队的参与,由不同的医护人员同时完成多个操作,保障救治成功率。2 .在ICU进行心肺复苏后的患者,为了保障重要脏器功能恢复,需关注对患者进行多学科治疗并对其神经系统和生理状态进行评估,重视低温治疗。3 .掌握2012年美国心脏协会为15种特殊心脏骤停情况给出特定的治疗建议。包括哮喘、过敏、妊娠、肥胖症(新)、肺栓塞(新)、电解质失衡、中毒、外伤、冻僵、雪崩(新)、溺水、电击/闪电打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新)、心脏填塞(新)以及心脏手术(新)。4 .密切评估患者当前的状况、病史和体格检查。随时分析重要的体征,常规QIH
15、观察和记录患者所有的症状和体征,如有病情变化随时观察、报告和记录。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组织灌注及氧代谢指标等。5 .对于严重创伤、窒息、心脏疾病及药物过敏等引起的心搏骤停或严重病情变化的患者,确保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6,呼吸功能监测:监测脉搏氧饱和度,正确抽取出和分析血气分析,了解全身组织氧化情况,保证气道通畅和氧疗的有效实施。遵守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做好气道的最佳湿化和通畅、固定,严格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如有以下情况,及时报告医生:RR30次/分或VlO次/分,SPO290%o7 .循环功能监测:密切评估体循环灌注是否充分,正确实施抗休克的液体复苏。观察患者的
16、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神志、毛细血管充盈状态、皮肤灌注、心输出量、肺动脉压、血乳酸、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或静脉血氧饱和度、血管外肺水、每搏输出量的变异度等,保证有创血流动力学的正确监测。统计24小时出入量,必要时统计每小时出入量,严格液体管理。如有以下情况,及时报告医生:收缩压16OnImHg或V90mmHg;或动态迅速上升或下降30mmHg;HR120次/分或60次/分。8 .脑功能监测:密切评估意识、瞳孔、肌力、格拉斯哥评分、头痛和恶心呕吐等的症状,通过体位、脱水、通气、镇静、降温和放脑脊液等措施控制颅内压在V15mmHg。严密观察脱水的效果。如新发瞳孔直径5mm或双侧不等大,及时通
17、知医生。9 .肾功能监测:监测每小时尿量、尿比重、血肌昔、尿素氮,了解肾灌注状态和肾功能,动态监测内环境变化,酸碱度和胃粘膜PH值等。如尿量V05mlKgH,通知医生。10 .胃肠道功能的监测:观察患者腹痛、腹泻、腹胀、大便、腹部伤口、消化道引流的情况,每48小时监测腹的改变,必要时监测淀粉酶、腹腔压。早期肠内营养的患者做好营养通路的固定、通畅,每46h监测胃内储留量。控制血糖,如果12mmolL,4mmolL,或使用胰岛素时血糖V6mmolL,及时通知医生。如果引流量突然增加或引流150mlhr或性状改变,新出现腹膜刺激征,腹围快速增加,腹胀加重,胃管引流非血性变成血性,及时通知医生。(四)
18、加强危重症患者液体管理,维持内环境稳定平衡。1.以患者和/或家属能够理解的方式向其解释体液监测与管理的目的及方法。2全面监测、评估患者体液情况。评估有无影响体液失衡的因素;评估患者尿量与尿色、比重;评估患者的液体治疗量;评估体液失衡的症状和体征,有无皮肤黏膜水肿或脱水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泌尿系统常用临床观察指标的异常情况等。3 .监测血压、心率和呼吸,准确记录单位时间内的出入量。4 .监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指标,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水平,血、尿渗透压水平。5 .观察患者面部表现、粘膜、皮肤充盈度及口渴的情况以及观察尿液的颜色、量及比重变化,观察大便是否干结。6 .监测患者有无颈静脉怒张、肺部湿
19、罗音、外周水肿、体重增加等体液过多的情况;监测腹水的症状和体征。7 .根据评估的结果,分析患者体液失衡的危险因素,实施体液管理,确定患者液体摄入的量、种类。8 .选择粗大静脉进行穿刺或中心静脉置管并确保其通畅,使用静脉输液泵,确保准确控制液体入量和速度,并做好输血准备和输入血液制品。9 .根据患者情况补充液体或控制水分的摄入,并将全日总液体量分配到各时段,必要时按医嘱使用利尿剂增加患者尿量。10 .必要时按医嘱行血液透析或滤过,并注意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对脱水的反应。IL为了评估水的平衡,需建立液体和固体食物摄入量的准确记录,并按照固体食物水分换算表格进行换算。12 .如果体液过多的症状和体征
20、持续存在或加重,应及时通知医生。13 .为患者选择合适体位,做好皮肤护理。14 .大出血、烧伤、低血容量性休克等患者需要快速补液,快速补液不当时会引起肺水肿、心衰等严重后果。为预防并发症,快速补液时需要注意:(1)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评估患者液体严重不足的原因;(2)按医嘱给予静脉输液,确保晶体液(如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氏液等)和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白蛋白、血浆等)的准确、快速输入;(3)必要时留取血标本进行交叉配血实验,按医嘱输注血液制品;(4)密切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氧合状况,及时观察患者对快速补液的反应,监测体液容量超负荷情况;(5)监测肺水肿和第三间隙(腹腔、胸腔、肠腔内间隙、滑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院 护理 专科 领域 患者 安全 质量 目标 汇编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97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