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人群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docx
《特殊人群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殊人群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docx(6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特殊人群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第一节儿童与青少年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一、概述儿童和少年时期的生理及心理发育都处于迅速发展、变化的阶段,容易受到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发育障碍、行为障碍和精神障碍。由于各类精神障碍的表现往往不典型、不好识别,容易被忽视、漏诊,婴幼儿情况更为如此。如不能及时诊治,可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因此,提高对儿童和少年期精神障碍的认识,对早期发现、明确诊断、及时干预具有重要意义。(一)儿童少年心理发展观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一般不认为儿童是完全被动的、被决定的,认为儿童自身在其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但就是在多大的程度上强调儿童自身作用这一点上,反映了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儿童观二例如
2、,行为主义的发展理论强调儿童的行为主要是受外部环境力量塑造的,如儿童对小白兔的恐惧情绪是受到多次联结强化的结果;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也重视儿童自身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即儿童的发展是他本身内在的力比多性能决定的;以皮亚杰等为代表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强调儿童在其发展中的主动构建者作用,而且儿童在其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中通过自己对父母的反向互动而影响了父母的行为方式,从而与父母共同决定了亲子关系的质量。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是连续的、渐进的、量变的还是分阶段的、跳跃式的、质变的?一般而言,在前一个问题上持被动儿童观的发展理论往往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连续的量变累积过程;而强调儿童自身作为有机体参与自
3、身发展过程的心理发展理论则多半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是分阶段的、质变的,每一阶段都获得不同的心理结构或组织。目前而言,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被心理学家普遍认可和接受。对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的作用o典型的观点有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发展心理学家一致认为,遗传与环境共同影响和参与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撇开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是错误的,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例如,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就是后天生活事件与该个体的先天遗传倾向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没有生活事件,有潜在发病倾向的个体可能不会发作。同样,如果没有一定的遗传素质,即使发生某种生活事件,精神分裂症可
4、能也不会发生。(二)儿童少年精神障碍的护理原则儿童精神障碍的护理主要是心理护理和有针对性的矫正教育,例如,孤独症和精神发育迟滞。而对某些精神障碍,例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情绪障碍,药物治疗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儿童和少年的护理明显不同于对成年人的护理,因此,对儿童和少年的护理实践,要遵循一般的护理原则。1 .关于儿童药物治疗时的护理,首先要了解儿童和少年的病史、身体状况、精神症状特征和药物治疗方案。用药及剂量需根据儿童的年龄、体格发育、营养状况、病情而异,结合药物作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而选择药物种类及调整药用量。护士应熟悉所选用药物的药理作用、适应症、禁忌症及使用的方法和常见的副反应,例如,对于
5、不主动服药的患儿,要及时与医生联系,如改用口服液,以改善药物依从性,同时要密切观察其有无药物副反应等。2 .对于行为和情绪障碍的儿童,要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行为特点、情绪障碍的类型及情绪的表达方式等,以便在行为矫正、心理治疗和情绪调适时有适当的措施去应对。3 .要辩证地认识儿童和少年的精神障碍,“精神障碍”也是儿童正常心理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精神障碍”部分与“正常”部分同时存在,药物治疗、行为矫正、教育等只是要减少“异常”的部分,更重要的是要增强“正常”的部分,强化和放大“正常”的部分有助于“异常”部分的减少。4 .护理、教育和康复的功能密不可分,年龄越小、障碍越明显的儿童,他们需要的教育
6、、技能训练和功能康复就越迫切。例如,对于一个孤独症儿童而言,首先是教育和训练他与人进行交往,教会他一些基本的与人交往的技巧,然后才是改变异常的动作和行为。可以看得出,护理已经不是狭隘意义上的“照顾”了。5 .重视家长和老师的作用,任何针对儿童和少年的治疗方法和手段的实施并得以长期进行下去,都必须取得儿童本人及其父母亲、老师的合作与协助。用药前应向儿童及其父母讲清楚用药的目的,治疗时间的长短,可能的副作用,让儿童、儿童父母亲正视这些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坚持服药,定期向医生反映病情变化。要让老师明白协助观察治疗效果的重要性,配合医生治疗和干预,督促儿童服药,在学校鼓励儿童的建设性行为等都非常重要。二
7、、儿童孤独症患儿的护理(一)概述儿童孤独症(ChiklhOOdautism)是儿童期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发生于幼儿时期,临床特点为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的质的异常,即社会交往和语言发育障碍、活动内容和兴趣狭窄、存在刻板或重复的动作和行为,常伴有智力发育低下。该病患病率较低,国外报道为0.02%0.13%,男女比例为36:1。(二)病因到目前为止,该症病因并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器质性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1 .遗传因素有学者根据患有孤独症的家庭资料,发现这些家族中的22对单卵双生子的发病率为100%,而18对双卵双生子的发病率仅为9%o对患有孤独症的46个家庭进行调查,其中4
8、1个家庭中有两名孤独症患儿,有5个家庭中3名是孤独症患儿。对染色体的研究表明,脆性X位点发生较多,断裂现象明显。2 .器质性因素母亲在妊娠期和围产期发生并发症较多,所生子女中儿童孤独症的概率明显增高。在MRl检查中发现儿童孤独症患儿的小脑蚓部小叶发育不良、脑干异常等现象。3 .社会心理因素孤独症不是任何单独的社会和心理学原因引起的,可以发生在任何阶层的家庭中。社会心理因素在孤独症的发病中所起的作用要明显弱于遗传和器质性因素。(三)临床表现儿童孤独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语言发育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的行为方式三大基本特征,又称“Kanner氏三联征”。1 .语言发育障碍孤独症的语言障
9、碍是一种质的全面损害,以此症状来就医者占大多数。重者语言发育完全受阻,无语言理解能力;轻者的语言发育较好,但语言运用能力下降。多数儿童沉默不语或较少使用语言,少数儿童终生无语。言语运用能力的损害,表现在不会主动与人交谈,不会提出话题,不能维持谈话过程。常常自言自语,毫不顾及周围的人和环境,所讲内容别人难以听懂,所以,有人称这种现象是“关起门唱大戏”,这也是孤独症的特征性症状之一。不会用代词或代词运用颠倒,经常分不清你、我、他,以致他们的言语变得毫无意义或听了不知所云。模仿言语,像鹦鹉学舌一样,部分儿童还存在口齿不清,多数会有刻板语言或重复言语。即使能使用语言,也表现为音调和节奏异常,不能使人从
10、语言中听出他的喜怒哀乐。非语言交流的损害,不会使用点头、摇头或手势。2 .社会交往障碍社会交往隙碍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患儿在婴儿期就可以表现出来,拒绝别人的接近或拥抱,对父母、家人无依恋感,父母的离开或回家时也没有明显的情绪反应。当感到不愉快或受到伤害时也不会去寻找父母亲的安抚和帮助,与父母易于分离。对待他人反应冷淡,对家人或经常生活在一起的人稍微好些,呼唤他们的名字时常常不理会、无反应、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缺乏与他人的目光对视,缺乏面部表情,不能用躯体语言或手势来进行交往。缺乏目光对视往往被看成是孤独症的特殊表现。3 .兴趣范围狭窄、行为刻板兴趣范围狭窄,甚至怪癖,常常对玩具、动画片等正常儿
11、童感兴趣的内容不感兴趣,却迷恋于看广告、看天气预报、自己旋转及看转动的物品、反复排列物品等。对一些非生命物体,如纸盒、小瓶可能产生强烈依恋,如果被拿走,则会哭闹不安。行为方式很刻板,会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或玩,会要求物品放在固定位置、不能变动,出门非要走同一条路线,长时间只穿同一套衣服或只吃少数几种食品。如果环境或日常生活常规发生变化,即会哭闹或烦躁不安。还会出现各种刻板重复的动作和奇特怪异的行为,如:用手指重复敲打物品、重复蹦跳、将手放在眼前凝视并旋转、自身旋转、用脚尖走路。对于物体的一些非主要特性感兴趣,去闻不该闻的东西,反复摸光滑的表面。除了以上谈到的核心症状以外,孤独症儿童还常常存在感知觉
12、的异常,智力和认知功能的缺陷,唾眠障碍,部分儿童还会有癫痫发作。(四)诊断目前所用的IeD-10、DSM-IV和CCMD-3的诊断标准基本一致,能给出相对一致的诊断结论。详细询问有关患儿的发育状况和特点,仔细观察患儿是否具有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方式三大基本特征,一般诊断不难。可选用孤独症行为筛查量表(AUtiSmBehaviorChecklist,ABC量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klhoodAutismRatingScale,CARS量表)、丹佛发育筛查量表(DDST)等作为辅助诊断工具。(五)治疗1 .药物治疗对于患儿出现的精神症状,可以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进
13、行对症治疗。小剂量的氨哌咤醇、利培酮可使患儿比较安静,对减轻冲动、攻击行为也有效,有利于提高教育训练和行为治疗的效果。氯丙嗪对患儿的刻板、强迫、重复行为有效。促进脑功能的药物可选用脑复新、脑复康等。哌甲酯对改善儿童的注意力有帮助。药物的选择要取决于儿童的年龄、疾病的严重程度及病程的长短,剂量也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从最小剂量开始,逐渐缓慢加量,根据疗效和副作用来调整药物剂量。2 .行为矫正行为矫正包括特殊教育、行为训练、职业训练等,可用来矫正其不良行为,促进其社交行为,增强自信,激发好奇心。(六)护理1 .一般护理(1)生活护理要保证患儿的基本生活需求,保证患儿的进食量,做好饮食卫生及个人卫
14、生,患儿自我保护意识较弱,要保护患儿的安全。(2)服药指导按医嘱坚持服药,不能随意停药。观察患儿的服药情况,防藏药,以免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3)心理护理给予心理支持和鼓励等。告知训练者和父母,要改变患儿的行为或学会一项技能需要长期训练。无论什么项目的训练,必须要耐心地、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在训练时,避免激惹患儿。2 .语言训练与护理语言障碍将影响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语言训练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口型和发音训练:在训练时要有口吐气的动作,让患儿很快学会模仿口型和发音较为困难,可先从让他模仿一些身体大动作开始,逐步过渡到口型发音的模仿。对患儿未经特别训练之前的偶然发音要立即给予鼓励,以增
15、加自动发音的频率。(2)单词及语言理解能力的训练:先模仿说实物名称,物品最好选择患儿感兴趣的食品或玩具,待能说出实物名称时可过渡到卡片。对一些动词,可通过动作去学习。在单词训练阶段即可开始语言理解训练。选择文字卡来进行训练,目的是使患儿除了认识文字外还会将文字与读音结合起来。(3)说句子训练:可利用患儿的一些要求进行,句子开始要简短,之后逐渐延长,最后加入一些表示礼貌和客套的词。训练患儿听训练者念句子或文章,然后正确加以模仿和复述,在患儿能复述20字以上后,可利用书画或日常情景训练其对答能力。(4)朗读文章及表达能力训练:对于已经入学或认识一些文字的患儿,可让他朗读一些有简单文字说明的画书或配
16、有一定图解的故事,然后请他复述故事并针对故事内容进行提问。(5)提高语言交往能力:鼓励母亲与患儿说话,即使孩子根本不注意母亲的言语,也要努力地对着他们低声说话。根据他的兴趣教他认识外界,而不是放在一边让他自己看电视,母亲做自己的事情。可利用情景或患儿提出要求时进行,反复训练使患儿在想满足某种要求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可让患儿进行传话训练,传话开始宜短,之后逐渐延长,如此训练将使患儿能主动与他人建立关系,改善交往。与孤独症患儿谈话时尽量使用简单明确的言语。3 .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1)注意力的训练:对待孤独症的患儿要指导父母亲做出特殊的努力去拥抱他、吻他、抱着他来回走、和他说话,让他有意识
17、地去注意环境中发生的事情,使他具有正常儿童一样的经历。用一些患儿感兴趣的教材,要求他注意并正视说话人的脸,主动注视其目光,并逐渐延长注视时间,反复多次给予强化,使患儿在一对一情况下,注意到对方的存在、言语、目光等。(2)模仿动作:让患儿模仿动作,如广播操等。使他们意识到别人的存在。(3)姿势性语言的学习和表情动作的理解:帮助患儿学习姿势性语言如点头,摇头等,给患儿做出示范,要求其模仿,然后反复训练,直到能理解为止。此后可利用实际动作或画片训练患儿理解身体动作及表情,并对患儿的正确回答及时予以强化,逐渐减少提示,直到能正确辨别和理解为止。(4)利用游戏改善交往:婴儿期过后,孤独症的症状就变得明显
18、,此期间要开始帮助患儿去适应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尽量与小朋友接触,在一起玩、一起做游戏,尽量加入到正常儿童的活动中去。有时可以一天在训练机构进行训练,一天在正常幼儿园接受教育。要与患儿建立亲密关系,要观察和关心他的兴趣、爱好,做他感兴趣的事给他看。以后逐步扩大患儿交往范围,待患儿能参加集体游戏时,游戏内容要逐渐注入购物、乘车等日常活动,让患儿扮演不同角色,掌握各种角色的行为方式,学习各种社会规范,使他们逐渐学会如何与人进行交往,完成日常活动,为成年后的自立打好基础。(5)孤独症患儿不会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要求,有时用尖叫和发脾气来表达,为防止这种情况,不要在患儿尖叫或发脾气时满足他的要求,要分析
19、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排除了原因,才能改变行为。(6)亲情互动:如父母亲下班回家后紧紧拥抱或亲吻患儿;或令患儿亲吻或拥抱父母;教患儿如何微笑;如何说“请”、“谢谢”;教导适宜的用餐规矩。三、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护理(一)概述精神发育迟滞(mentalretardation)是指个体在发育阶段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或社会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的以智力发育不全或受阻为特征,以各种技能不同程度损害和社会适应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此病可以是生物学病因的单一作用所致,也可以与文化教育缺乏有关,但多数是由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精神发育迟滞患儿伴发精神障碍者比一般人群多34倍。(二)病因及发病机制精神发育迟滞不
20、是一种疾病,它是由各种类似表现的临床状况组成的综合征,原因比较复杂,涉及的面较广。主要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方面的原因,其中环境因素又包括感染、中毒、外伤、营养、代谢、社会经济、文化、风俗习惯、个人癖好,以及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1 .遗传因素(1)染色体的数目异常:见于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主要原因是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不分裂,导致为单体型、三体型、四体型等。以三体型最为常见,是在第二次减数分裂时两个染色体不分离共同进入一个配子细胞所造成的。(2)染色体结构发生异常:有倒位、缺失、易位、重复环行染色体等。易位又分非平衡易位和平衡易位。(3)嵌合体:嵌合体是由于受精卵有丝分裂的差错而造成的
21、47染色体畸形,另一个子细胞只有45条染色体。(4)遗传代谢性疾病:基因异常使机体代谢所需酶的活性不足或缺乏,导致遗传代谢性疾病。其中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家族性黑朦性痴呆等较为常见。2 .环境因素(1)妊娠期和围生期的影响:母亲在妊娠期和围生期有害因素对精神发育迟滞的影响占10%20%,而产后损伤约占5%10%。妊娠早期的感染、药物使用不当、辐射、环境污染、碘的缺乏等因素也可引起精神发育迟滞。(2)新生儿和婴儿期的有害影响:精神发育迟滞中约有5%10%与此因素有关。如在新生儿和婴儿期严重的感染、中毒、缺氧、外伤、营养不良及不良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三)临床表现精神发育迟滞的主要临床症状是智
22、力低下和社会适应能力缺乏,临床上按其程度分为4级,根据他们的不同智商水平进行不同的智力残疾评定和实施相应的教育。具体分级见表5-1。教育临床分级智商水平社会适应能力智残水平类别可教育型轻度精神发育迟滞50-69轻度缺损四级智残可训中度精神发育迟滞35-49中度缺损三级智残练型重度精神发育迟滞20-34重度缺损二级智残依赖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低于20极重度缺损一级智残型养护型表5-1精神发育迟滞分级对比表1 .轻度精神发育迟滞又称愚笨,占70%80%,早年发育较正常儿童差,语言发育迟滞,但仍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往往在幼儿园后期或入学后,才被发现有学习困难,领悟力低,分析综合能力欠缺,思维较简单,经过
23、努力勉强可达到小学水平。有一定社交能力,成年后具有低水平的适应职业及社会能力,常表现温顺,缺乏主见,对环境变化缺乏应付能力。2 .中度精神发育迟滞又称愚鲁,占12%,自主语言及运动功能发育都较正常儿童缓慢,而且语言发育常不完全,语汇贫乏,不能完整表达意思。学习能力低下,经过耐心训练,可以从事简单的非技术性的工作。3 .重度精神发育迟滞又称痴愚,占7%8%,常合并某种脑部较重损害,或同时有脑瘫、癫痫等神经系统症状。多在出生不久即被发现精神及运动发育明显落后,年长后也能学会说简单语句。不能学习,不能接受训练以学会简单技能,生活不能自理,要依赖他人的照顾,缺乏社会交往和行为能力。4 .极重度精神发育
24、迟滞又称白痴,占1%2%,完全没有语言能力,对周围环境及亲人不能认识,对危险不能躲避,仅有原始情绪反应。如以哭闹、尖叫表示需要食物或不乐意。有时有暴发性攻击或破坏行为,常伴有躯体畸形。全部生活需人照顾。(四)治疗精神发育迟滞的病因繁多,至今尚有许多病因不详,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由于生物医学、遗传学及康复医学的发展,采用综合防治措施,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善,多数患儿由负担变成社会力量,从而改变了对其发展潜力预测过低的倾向及悲观的态度。1 .病因治疗仅适用于病因确切的一些患儿,如性染色体病者给与性激素治疗,改善患儿的性征发育;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如苯丙酮尿症采用严格限制苯丙氨酸的饮食疗法;脆性X综合征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特殊人群 精神障碍 病人 护理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99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