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
《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和防范胜于救灾理念,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衔接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方案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结合地质灾害防治现状等,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一、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工作成效近年来,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为全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构建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保障。在省自然资源厅的指导下,在市县各
2、级、各部门及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能力、科技支撑等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积极主动开展防治各项工作,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4起,避免人员伤亡64人,避免经济损失570万元,核销隐患点330处,圆满完成了各项防治工作任务,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效地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 .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推进,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加强(1)部署开展了7个县(区)1:
3、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实施了建成区和规划区、县城建成区和规划区1:1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安排了城区(建成区和规划区)区域危险性评估。(2)通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结合年度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全面掌握了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基本状况,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搬迁避让和综合治理提供了基础依据。十三五期间新发现并调查认定地质灾害隐患点20处,及时纳入群测群防监测体系。(3)以调查评价工作为基础,分别编制了20162020各年度市、县级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市、县(区)人民政府以规划和年度防治方案为指导,组织实施了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2 .群专结合体系得到提升,监测预警不
4、断升级(1)平战结合体系全面构建。根据省自然资源厅要求,市自然资源局和各县(区)自然资源局分别与省内地勘单位签订了平战结合合作协议,全力支撑各县(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每县(区)派驻一名工作人员,参与日常防治工作和应急支撑工作,提升了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十三五期间,市、县(区)两级自然资源部门共开展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应急调查143次。(2)群测群防体系进一步夯实。一是完成国家级群测群防示范市建设;二是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对在册隐患点全部落实了三级防治责任人,对全市在册600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相关设备进行了升级维护。建成了市、县(区)、镇(街道)三级网络和镇(街道)、村(社区)二级网格管理体系,全市地
5、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进一步完委QO(3)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形成。充分发挥群测群防系统作用,开展技防建设。加强与气象部门合作,建立自动雨量监测站及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制度。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了37处专业监测点建设,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151次。(4)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信息平台基本建立。依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示范市建设,初步建成了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信息平台,实现了数据管理、气象预报预警和自动化监测等功能,为地质灾害科学管理提供依据。(5)应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购置无人机2架、卫星通讯电话2部、生命探测仪1部、金属探测仪1部等专业设备,购置应急服108套,建立了市、县两级应急指挥平台和指挥中
6、心,实现了应急处置快速化、专业化,应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6)地质灾害防治机制和保障日益健全。市、县(区)、镇(街道)三级政府都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市、县(区)自然资源局均成立了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小组和应急救援分队。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共同责任机制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具体责任;市自然资源局制定印发了地质灾害应急指挥联动制度等20项制度,并配齐配强县区地环股、监测站工作人员,组建一支关键时刻能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的地灾防治队伍。同时,与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建立灾情会商、信息共享、
7、预警发布等联动工作机制,构建反应灵敏、配合有力、运转高效的工作体系,形成防灾减灾的强大合力。3 .地质灾害搬迁及治理工作成效显著全市累计搬迁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630户2369人。因搬迁核销地质灾害隐患点148处。以综合防治体系为契机,全市累计争取财政补助专项资金1.19亿元,实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45处,核销地质灾害隐患点151处,这些项目的实施有效保护了4366人、4.8亿元财产的安全。4 .积极开展宣传演练,防灾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升每年利用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环境保护日、土地宣传日等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汛期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展防治知识巡回展示宣传,采用专家讲课、设立宣传站、散发
8、资料和电视、报纸等多种方式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进一步增强了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了全市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开展宣传2715次,发放资料642637份;开展培训790场次,培训基层防治人员和群测群防员149794人;组织演练2627次,参与人数194381人。(二)地质灾害现状截止2020年12月,全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355处。按类型分有滑坡1234处、崩塌57处、泥石流51条、地面塌陷13处;按险情等级分有特大型5处、大型7处、中型85处、小型1258处。威胁9088户44235人45462间房、34所学校、7个企事业单位、24.34亿元财产安全。1 .全市滑坡隐患点
9、1234处。大多分布在盆地边缘及各大河谷斜坡地带,稳定性差,危害大。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堆积层滑坡居多,岩质滑坡次之。2 .全市崩塌隐患点57处。主要分布在断裂带两侧及公路沿线,规模以中小型岩质崩塌为主。3 .全市泥石流隐患点51处。主要分布在北部部分区域,规模多为中小型。4 .全市地面塌陷隐患点13处。主要分布在县(区)矿山采空区,规模以小型为主。(三)面临的形势1 .地质灾害防治新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地质灾害防治理念已经转变,由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会提出了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提升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坚
10、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等明确要求;市委、市政府也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出安排部署,建立人盯人防抢撤工作机制,以提前撤离避险为主,确保不发生人员伤亡。这些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 .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逐渐减少,群测群防体系逐步健全,但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背景没有改变,加之受地质环境条件、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和人类工程活动加剧影响,未来一段时期内全市地质灾害仍处于多发态势,造成人员伤亡的风险仍然存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地质灾害风险的形势依然严峻。3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地质灾害调查深度、精度不高,不足以全面掌握现有隐患点动态;气象预报预警体系仍需
11、完善更新,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应急装备和防治经费不足,部分群众防灾避险意识有待提升,地质灾害防治重点主要针对在册群测群防点和人口密集区,达不到地质灾害风险双控要求。二、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规划目标(-)指导思想认真落实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依靠地质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聚焦隐患在哪里,加快构建地质灾害风险防控体系,统筹地质灾害防治五大体系建设,推进地质灾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的地质环境保障。(二)规划原则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
12、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T立。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和重大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区管理,保障城镇建设、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国家重大基础设施运行安全。预防为主,系统防治。坚持以系统观念方法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防治。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迭代创新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综合运用监测预警、避灾搬迁和工程治理等手段,全面提升防范能力。提升能力,降低风险。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专业监测和普适性仪器监测等监测体系;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升群众的地
13、质灾害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实现专群结合,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属地管理,部门共管。按照政府负责、部门共管、社会参与的原则,市、县(区)、镇委政府分级负责,承担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教育、工信、资源、住建、交通、水利、文旅、应急、林业、气象等部门按行业领域分类进行监管,实现管行业管地灾防治的工作合力。统筹推进,突出重点。以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为契机,统筹推进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风险管控和能力建设五大体系,重点提升能力建设、风险评价和专业监测水平。(三)规划目标到2025年,全面完成全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作和全市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之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进一步完善专群
14、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提升群众减灾防灾避灾意识,积极探索县级预报预警模式,全面提升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能力和水平,降低地质灾害风险,最大限度避免和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提升地质灾害隐患识别能力。完成12个重要城镇(乡镇)1:1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遥感调查工作;完成全市7个县(区)1:50000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完成全市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图。完善技防+人防的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夯实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实时更新群测群防动态数据;完成150处专群结合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点建设,扩大监测点的覆盖面,提高监测精度,建立专群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降低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完
15、成1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6处治理工程运行维护,消除在册隐患点20%以上,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风险,减少受威胁人员数量。一探索双控地灾防治模式。加强工程建设监督管控,探索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模式。一提升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和避险演练力度,加强市、县(区)两级地质灾害技术支撑队伍和装备建设,提升地质灾害响应能力,技术支撑和响应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序号类别指标名称单位十四五目标悔属性1县级地质灾害风险普查个7约束性2调查评价城镇(乡镇)地质灾害风险调有评价项目个12约束性3地质灾害专项勘查个13预期性4监测预警专群结合监测点建设个15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质灾害 防治 十四 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0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