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探索.docx
《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探索.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探索基础设施是保证我国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是推进城市化进程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是实现国家或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重要条件。由于其往往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尤其受地方政府的重视。随着地方财政投融资体系的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地方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方式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为地方政府的投融资选择提供了诸多途径。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方式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债券、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资产证券化及地方融资平台转型改制进行市场化融资方式。此外,实践中地方政府还试图探索其他投融资方式,例如“F
2、+EPC”、片区综合开发、EoD等模式。本文将主要针对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投融资方式/及其他投融资模式探索展开分析、讨论,以期为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提供解决路径。m地方融资平台转型改制带来的资金周转需要一个发展历程,本文暂不做讨论。一、地方政府债券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施行的分税制改革重构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财权向中央政府倾斜,而事权向地方政府下放,对地方财政产生了非对称的影响。出于经济建设的需要,多地地方政府相继发行了地方债。但是由于存在融资方式不规范、资金用途不透明等问题,1995年1月实施的预算法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
3、地方政府债券“,从而暂停了地方政府的发债行为。禁令一直持续到2009年。为了应对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破解地方政府融资难题,2009年3月,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安排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000亿元,以期部分缓解4万亿投资计划中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压力。自此,“禁止条令”得以放开,2015年1月1日新预算法的正式施行,赋予了地方政府依法举债的权利。近年来,随着积极财政政策进一步加码以及“堵后门,开前门”的债务治理强度不断升级,地方政府债券为地方政府扩充财力提供了有力支撑。按偿债资金来源划分,地方政府债券可以分为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一般债券资金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还本付息,专项债券资金纳入政府性
4、基金预算管理。2019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及项目配套融资工作的通知规定:“对没有收益的重大项目,通过统筹财政预算资金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予以支持。对有一定收益且收益全部属于政府性基金收入的重大项目,由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融资。”2020年1-12月,全国发行地方政府新增债券45,525亿元,其中一般债券9,506亿元,发行专项债券36,019亿元。由此可见,在我国稳定经济增长的迫切需求下,地方政府债券已经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是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的重要举措。尽管地方政府债券有效解决了地方政府财政吃紧的问题,但作为一种债权融资手段,
5、其发行空间有限,且发行规模无法满足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要求收益自求平衡,但从实践来看,专项债目前是各地政府筹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重要渠道,实际上没有多少专项债可以真正做到项目自求平衡,最终还是要依靠政府性基金收入来还债。随着国家对于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和城市建设用地增量规模的逐步缩小,未来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增量空间有限。地方政府通过发行专项债券进行融资在未来仍面临收支平衡压力等诸多问题。因此,无论是地方政府一般债券还是专项债券均为债权融资方式,其还款来源依赖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但由于一般公共预算增长压力大、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增量空间有限,而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不
6、断增长,预计在2016年至2040年期间,我国的基建投资将略超26万亿美元,即每年Ll万亿美元27。未来资金缺口将会很大,仅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难以为继。2.数据来源:GlobalInfrastructureHubo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和推动融资平台转型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秉持“开正门,堵偏门”的思路,在围堵地方政府违规举债的同时,也打开了正门,即鼓励推广PPP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提供。2014年9月,财政部首次正式提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这一
7、概念,随后财政部、发改委两部委于2014年11、12月连发7道文件多角度推广PPP模式,财政部正式成立PPP中心。自此各部委的各项配套政策不断落地,PPP适用领域与行业不断扩大,PPP模式一路高歌猛进。2015-2016年在稳增长压力下,不适合PPP模式、不符合PPP实质内涵的项目大量出现,例如明股实债、通过包装捆绑等方式形成伪PPP项目、延长版的BT或采取固定回报等违规形式募集资金的项目。为了规范PPP市场发展,防控地方隐性债务风险,财政部于2017年起,对PPP市场的异化乱象开始踩刹车。财政部先后发布了财办金2017)92号、财金2018)54号及财金2019)10号文件,对PPP项目库的
8、规范性提出了较严要求,各地纷纷开展对已实施PPP项目的清查工作。经过2017年下半年至2019年的规范、整改,PPP市场告别了“野蛮生长”阶段,随着财金2020)13号、财金函2020)59号等文件的发布,PPP开始进入稳健规范发展期。目前,PPP作为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重要手段,其发展受到以下两个因素的明显制约:首先,PPP发展受两条红线限制:(1)PPP项目从预算安排的支出责任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不应超过10%;(2)财政支出责任占比超过5%的地区,不得新上政府付费项目。一些地区的财政支出责任占比已接近10%的红线,形成了发展桎梏。其次,PPP融资落地难的问题凸显。PPP项目强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础设施 融资 模式 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0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