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篇)2024“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党课讲稿.docx
《(8篇)2024“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党课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篇)2024“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党课讲稿.docx(8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24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党课讲稿共八篇目录【第一篇】党课讲稿: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第二篇】党课讲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第三篇】党课讲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第四篇】党课讲稿: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五篇】党课讲稿: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关键任务【第六篇】党课讲稿:咬定目标不放松持续奋斗久久为功推动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实现更大突破更大提升【第七篇】党课讲稿: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第八篇】党课讲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共八篇第一篇】党课讲稿: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
2、报告中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擘画,一方面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路径,另一方面也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全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一一从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到建设现代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再从新型工业化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同步发展,从实现总体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在我国踏上了全面建设富强民主
3、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引擎和基础,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发展动力,党的二十大要求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如何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疑是一项重大论题,具有重大意义。一、从“工业化”到“中国式现代化2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演进现代化是一种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的转型发展、社会经济达到世界先进和前沿水平的过程。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收入的提高和经济结构高级化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现代化过程,其本质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技术进步和生产率
4、提高是其关键特征,工业化几乎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同义词。从现代化历史来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和发动机,对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大国而言,工业化是其成为现代化国家的必要条件。近代以来,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是众多仁人志士的伟大梦想。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工业化开端的标志。1919年孙中山提出的建国方略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化蓝图。在近代现代化思想史上,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强调以农立国的重农主义学派与强调以工立国的重工主义学派的思想之争,前者提出“保全农化”“农村立国”“振兴农业论”“复兴农村”等农本主义思想主张,后者提出“以工立国”“农化为工”“农工并重”等
5、工业化思想主张,体现出早期我国学术界对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初步探索;1933年7月申报月干。创刊周年纪念刊推出“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体现出当时知识界试图用“现代化”这个术语去分析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和民族发展出路问题,提出赶快顺着现代化方向推进中国发展,重点讨论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和现代化发展的运作机制两方面问题。关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开始关注中国的工业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
6、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工业化对于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意义。1944年5月毛泽东就向全党指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重要意义:“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J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中坚持了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的认识,认为现代化社会要以工业为基础,并将其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致力于领导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53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一化三改”总路线为指导思想,以五年计划为抓手,中国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全面铺开。也就是说,新中国成立之初,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与西方发达国家所走的以私有制商品经济发展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不同,新中国要走出一条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随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进中出现的又一标识性概念。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
8、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强大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国防被具体化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总任务。1956年,党的八大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形势,提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党提出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领导人民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
9、会主义强国二这就是耳熟能详的“四个现代化工在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核心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遵循了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和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理论,强调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国家指令性计划作为配置资源手段。虽然是重工业优先发展,但这个时期的工业化指导思想与苏联的斯大林工业化思想并不完全相同。斯大林主张: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算作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和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除了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外,还强调要处理好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农轻重关系、沿海和内地工业关系,以及煤电、运输等先行工业部门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尤其是
10、将农业现代化视为工业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讲到农业与工业的关系,当然,以重工业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条毫无问题,毫不动摇。但是在这个条件下,必须实行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过去我们经常讲把我国建成一个工业国,其实也包括了农业的现代化。”总体而言,在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强调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建立起
1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始探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小康之家”的概念,明确了什么是“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到2000年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把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综合表述为“
12、小康”。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把经济现代化战略部署分为“三步走”,首次明确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确认实现了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在21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并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还首次提出我国应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也继续被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
13、标志。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指导思想实现了质的飞跃,不仅强调实现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更加突出工业化和现代化目标是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小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拓展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个领域,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突出科学技术在发展生产力上的重大意义,强调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条件下利用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形式,确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现代化实现的体制机制,工业化战略和政策的重心逐步转向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低成本出口导向、建设开放经济、基于产业演进规律不断
14、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探索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总结4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时,强调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发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总体而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
15、“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领导中国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八大强调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2020年到21
16、世纪末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分两个阶段部署,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对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行了两步走的战略擘画,指出到2035年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
17、心的党中央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一步拓展,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
18、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明确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方面中国特色一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
19、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九方面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及五方面重大原则一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尤其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这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
20、涵,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新时代在现代化建设上“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二、“新型工业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内在一致性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在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作为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概念,是一条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
21、、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既是基于对世界工业化共同特征和时代发展趋势的把握和认识,更是对中国基本国情认识和中国特色的体现,是具有“世界时代特质”“中国国情特质”的工业化,如同“小康”概念一样,是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正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深化和拓展的重要体现。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进一步推进和最终实现新型工业化,是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要求。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型”具有两方面基本含义。一方面是相对于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工业化道
22、路而言,新型工业化道路融合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化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是新型工业化的“时代特质”。工业化如果抽掉技术创新的具体内容,单纯从经济学含义上可以一以贯之地认为是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连续发生的由低级向高级的突破性变革。但是,在世界历史2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大体经历了三次(维度不同,可以有不同划分)工业革命,实质上不同时代工业化的技术创新的主要内涵并不相同。当今时代技术创新的趋势是信息化、绿色化,我国是后发赶超型工业化,不会也不可能完全重复传统工业化道路,不应该“先机械化后信息化”先污染后治理”,必然走一条与信息化融合的、绿色可持续的工业化道路。中国工业化整
23、体上是一个并联型、叠加型工业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J另一方面,“新型”的含义是基于中国国情和中国发展阶段的“国情特质”考虑的工业化战略。从发展阶段看,相对于以前工业化初中期更注重劳动要素数量投入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粗放型发展的工业化道路而言,工业化进程进入中后期阶段,推进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
24、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尤其是在工业化进入后期、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型工业化战略要求从赶超跨越式的高速度工业化转向技术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工业化。从中国基础国情看,中国是第一人口大国,人口规模巨大,这要求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作为中国工业化战略的基点,既要认识到劳动力资源丰富、具备基础供给充分的特点,也要认识到在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劳动力教育培训转型、岗位就业匹配等问题的复杂性、艰难性、长期性;既要认识到人口规模巨大是消费需求潜力巨大的基础,也要认识到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复杂性、艰难性、长期性。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基于这两方面“国情特质”探索自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新型 工业化 推进 中国式 现代化 专题 党课 讲稿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06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