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三级学生志愿服务课程构建与实施》阶段性研究报告.docx
《《指向核心素养的三级学生志愿服务课程构建与实施》阶段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指向核心素养的三级学生志愿服务课程构建与实施》阶段性研究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指向核心素养的三级学生志愿服务课程构建与实施阶段性研究报告自2019年4月立项以来,我校进一步明确了项目建设的内容和重点,建设思路更加清晰。项目组成员任务分工明确,将计划投入行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项目建设过程顺利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一、项目完善和改进指向核心素养的三级学生志愿服务课程体系,是指遵循教育规律和志愿精神的引领,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主性,融合政策文件、学校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而构建的课程体系。自立项后,我校在全人教育、情境教育和生活德育的理论基础上,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的精神,进一
2、步深化课程内涵,对项目做出了以下完善和改进。(一)建立保障机制,规范项目管理志愿服务工作的组织建设是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基础,是动员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保障。志愿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需要学校整合内外资源、合理统筹安排。在组织保障上,我校在项目推进初期即成立了品格提升工程项目领导小组。邓勤校长担任项目负责人,负责对志愿服务的总体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发挥牵头作用,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发展;随着项目的推进,学校各部门也参与到项目的组织建设中来,其中除了以学生发展处和团委为主,更有相关青年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出谋划策。整个项目集中了学校力量并有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实施。在工作机制上,项目
3、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我校学生发展处和团委专门组织负责学校志愿服务工作,把志愿服务纳入学校德育工作内容之一,建立了志愿者标准或团队成立制度、志愿服务工作协调会议制度、志愿需求对接服务记录制度、学生志愿服务评价机制、学生志愿服务激励等等。制度的制定严格按照三级课程体系的建设规划,分级分层,对象明确,形成了指导本校学生的志愿工作体系,指明了项目开展的工作思路,完善了学生发展的指导工作流程与分工,推动了志愿服务工作的协调有序发展。(二)建立评价机制,完善综合评价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不仅是对学生志愿服务的肯定,更是对奉献精神的弘扬。在公正全面的评价机制下,根据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他们一定
4、的奖励和表彰,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围绕这一思路,我校与“时间银行”公众号的开发者“江苏微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网上申报参与志愿者服务课程一一学员录取一一建立档案一一线下服务一一交流分享服务体验;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中以“上传志愿服务材料一一学校认证一一学分认定”的形式进行评价,将学生志愿服务纳入“综合实践课程社区服务”评价中,实现评价的信息化。同时,我校建立并完善了表彰制度。制度要求根据志愿服务劳动强度、劳动量及完成情况评选星级志愿服务者、优秀志愿服务团队,同时颁发荣誉证书及相应加学分;专业志愿服务者或优秀志愿服务者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享受相应的评先推优等
5、荣誉;对符合表彰规定的志愿服务者颁发志愿服务者荣誉证书及加个人操评分对志愿服务者进行鼓励:志愿服务者在毕业时可将志愿服务手册评比各类证书作为本人在校期间参加社会服务工作的就业证明材料及志愿服务者档案中的材料证明;各项学生评比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有志愿服务经历者。二、主要实施内容(一)项目价值及项目瓶颈突破:社会价值:我校志愿者服务队,立足于自身的特点与比较优势,积极响应时代号召,紧跟国家发展步伐,敏锐地发现与时代需要对接的黄金点,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同时也为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做出贡献。学校价值:我校积极与社会各单位,例如敬老院、博物馆、纪念馆、社区通力合
6、作,积极开展传播思想精神内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活动,不仅能够展现学校自身优势和特点,而且也提升了社会对于我校的认同感。个人价值:通过组织师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能够帮助师生强化社会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锻炼学生的社会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并且可以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让学生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一级志愿服务课程二级志愿服务课程三级志愿服务课程在项目的进行中,针对学校服务团队专业化程度的不足,我校在校本课程中融入了志愿服务专业化的课程,积极邀请专业的校外专家、教授为我校服务团队进行讲解和培训。面对学生参与度不高
7、的问题,我校逐步加大志愿服务课程的宣传,以及对志愿服务课程的重视,并提供更为优厚的奖励条件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二)项目整体架构及具体做法1、三级课程相互补充,逐级转化在课程建构上,第一级志愿服务课程是以学生兴趣和志愿服务专业为导向,由学校负责组织,面向全校招募学生负责人,每门课程由2-3名学生担任负责人,学生负责人在学校和志愿服务基地的指导下自主开发志愿服务课程,创造性进行课程建设;第二级志愿服务课程是以共青团组织生活为导向,由班级团支部在班主任指导下,结合本支部或班级文化特点开设的志愿服务课程,相对灵活;第三级志愿服务课程以培养公民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导向,学生个人自发进行。课
8、程之间相互补充,也可以进行层级转化。学生志愿者个人的公益创想三级志愿服务课程通过实践探索后,可以带动团支部成员一起参与,则转变为第二级志愿服务课程,相对更成熟稳定的第二级志愿服务课程可以面向全校招募志愿者,发展成为第一级志愿服务课程。三级志愿服务课程之间相互补充,也可以逐级转化发展。同时,学校相关部门也对课程体系中涉及到的志愿者招募、志愿服务技能培训、岗位安排、反馈交流等进行统筹监管,对管理机制的建设,例如考勤、计时和评价等进行精细管理,并对各级课程计划、实施、过程指导、评价(含学分认定等)监督检查。学校还针对一级志愿服务课程开展“专业志愿者”、“专业志愿服务课程”的评选、展示,针对二级志愿服
9、务课程开展“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服务课程”的评选和展示,针对三级志愿服务课程开展“公益创想”评选与展示,形成不同层级的学生志愿服务激励评价机制。2、课程开发建立基地,专业细化在资源课程开发上,常规的志愿服务固然不可缺少,打造专业的志愿服务项目也是学校不断深化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的战略目标。为了坚持这一专业化的战略目标,三中志愿服务队按专业细化的服务小队应运而生。例如:美术专业志愿服务小队利用画笔和颜料,为福利院的孩子们送去了想象的天空。福利院里墙体粉刷较为简单,志愿者们用画笔在墙体上画画,为爱上色。多彩的颜料和细腻的笔触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也唤醒着他们心中缺失的关爱。另外,中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
10、动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活动,建立社会化服务基地能推动志愿服务稳步持续发展。建立社会化的服务基地能为志愿服务创造良好的氛围与适宜的环境,通过建立社会化的服务基地对高中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进行社会化整合,从而有利于其实践育人功能的发挥,实现志愿服务教育和实践的双重效果。例如,我校通过采用校地合作的模式建立高中生志愿服务基地,进一步挖掘社会资源满足青年学生需求。如与社区街道、医疗机构、福利院、展览馆、博物馆等达成协议,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寻求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形成强大的社会资源合力,建成规范化的社会服务基地,从而为高中生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持续、稳定开展提供坚实的社会支持网络,更好打造高中生志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指向核心素养的三级学生志愿服务课程构建与实施 指向 核心 素养 三级 学生 志愿 服务 课程 构建 实施 阶段性 研究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07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