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王洪图黄帝内经讲稿.docx
《06 王洪图黄帝内经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 王洪图黄帝内经讲稿.docx(9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黄帝南经此京中医药大学王洪囹概论一、黄帝内经是什么书?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其中医经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 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除黄帝内经外,其他医经均已亡佚。因此,黄帝内经便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了。什么 是医经呢?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指出:“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 之木、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剂和之所宜。至剂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 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这就是说:医经是根据人身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等情状,用以 阐发百病的根源、死生
2、的界线,而度用适当的针灸汤药等治疗方法以及如何调制各种适宜的药剂。最好的 药剂之功能就像磁石取铁一样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不高明的医者违反医学理论,致使当愈者反剧,当生 者反死。简言之,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所以称之为“经”, 是因为它很重要。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的“六经”,老 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之类。所以称“内经”,并不是像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 合类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也不像张介宾类经所说“内者,生命之道”,而仅仅是与“外”相 对为言而已。这和“韩诗内传”、“韩诗外传”,“春秋内传”、“春秋
3、外传”,庄子的内篇、外篇, 韩非子的内储、外储之意相同,只是黄帝内经及扁鹊、白氏诸经均已不可得见罢了。二、黄帝内经成书时代首先应该指出,黄帝内经肯定不是黄帝所作,纯属后人伪托。这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 指出的那样:“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冠以“黄帝”之名, 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我国医药文化发祥甚早。黄帝内经究竟成于什么时代呢?宋林亿、高保衡等认为:“非大圣上智,孰能知之?战国之 人何与焉?大哉黄帝内经十八卷,针经三卷,最出远古”;邵雍认为:“素问、阴符, 七国时书也”;程颍认为:“素问书出战国之末”:司马光认为:“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 未可。黄帝亦治天下
4、,岂终日坐明堂,但与歧伯论医药针灸耶?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朱熹 也认为:“至于战国之时,方术之士遂笔之于书以相传授,如列子之所引与夫素问、握奇之属”: 明方孝儒认为:“皆出战国、秦、汉之人”:方以智认为:“守其业而浸广之,灵枢、素问也, 皆周末笔”。清魏荔彤认为:“轩岐之书类春秋战国人所为,而托于上古”。综上所说,将黄帝内经 之成书定为战国时期是较为可信的,但也不能认为素问八十一篇、灵枢八十一篇尽出于战国。吕 复对此发表过中肯的见解:“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 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刘向指为韩诸公子所著,程子谓出于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
5、汉儒 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以上仅仅是从大多数学者的看法上加以归纳分析所做的判断。其实还可以 从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内容特点、先秦古韵等诸方面论证黄帝内经的绝大多数篇章 (也即黄帝内经的主体部分)成于战国。限于篇幅,这方面的论述只好从略了。对成于战国以后的少数篇章须做如下说明:素问的第七卷亡佚已久,唐王冰据其先师张公秘 本而补入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 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实际上是另一部医书阴阳大论。以其用甲子纪年,便可断定必在东 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颁布四分历之后。以其曾被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时所引用,因此它 一定得在张仲景
6、之先。灵枢中也有个别篇章晚出,如阴阳系日月篇有“寅者,正月之生阳也”句,故可断定成 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IOO年)颁布太初历之后。素问中的第七十二篇刺法论和第七十三篇本病论,在王冰次注素问时己是有目 无文,宋刘温舒著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时却将该二篇作为素问遗篇陈列于后。因此可以认为这两篇 当系唐宋间之伪作。总而言之,黄帝内经非自一人一手,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至于王 冰之所补与刘温舒之所附不应视为黄帝内经文,但仅依惯例而仍其旧亦无不可。三、素问、灵枢的书名和传本素问之名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他说:“撰用素问、九卷、八 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迄今1700多年
7、,素问之名未曾改变。为什么叫素问?林亿、高保衡等人的“新校正”说: “所以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说云:“素者木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 日素问。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 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 形质具而苛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人是具备气形质的生命 体,难免会有小大不同的疾病发生,故以问答形式予以阐明,这就是素问本义。隋杨上善整理内经, 迳称为黄帝内经太素是颇有见地的。灵枢最早称针经。灵枢第一篇九针十二原就有“先立针经”之
8、语,无疑等 于自我介绍。后来乂称为九卷(见张仲景伤寒论序),晋皇甫谧复又称之为针经。再后又有 九虚(见高丽史书、宋志及林亿引文等)、九灵(见隋志、唐志、宋志等)、 黄帝针经(见七录、隋志、唐志及新罗国、高丽国史书等)等名。灵枢一名,始见 于王冰素问序及王冰的素问注语中。王冰在注素问时,曾两次引用“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 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这句话,在三部九候论中引用时称“灵枢日”,在调经论中引用时又 称“针经日”,是知灵枢即针经也。而其他素问注中所引针经者,皆为灵枢之 文,则更证明了这一点。灵枢名称的演变大略如此,至其命名之义则需具体分析。因其书主要研究针刺问题,故称针 经:因其卷帙为九卷,故名
9、日九卷,并因此而有九灵、九虚等名。何以称灵枢呢?马 翔说:“灵枢者,正以枢为门户阖辟所系,而灵乃至神至玄之称。此书之切,何以异是?” 张介宾则简言之说:“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这些说法都是以枢机之玄奥为依据的。素问自战国时代成书到齐梁间全元起作素问训解时,一直保持九卷的旧制。只是到全元 起注素问时,素问的第七卷已经亡佚了。王冰认为是“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的缘故。王冰自谓“得先师张公秘 本”,“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由于王冰补入了天元纪大论、 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 论等七篇大论,并将素问全文广
10、为次注,所以才从原来的九卷大大地扩展为二十四卷了。从而成了 至今行世的黄帝内经素问。当然世上还存在有元代胡氏“古林书堂”十二卷刊本和明代正统年间所刊 五十卷道藏本,但其内容、篇目次第并无变动,一仍王冰之旧。至于灵枢,虽有九卷、九虚、九灵和针经等几个传本系统,但隋唐以后却 都亡佚了。宋臣林亿、高保衡等校正医书时亦因其残缺过甚而欲校不能。南宋史林氏所献的灵枢经虽 与王冰所引之灵枢及王唯一所引之灵枢在内容上均有所不同,但毕竟是现今行世的唯一版本。史 楼之所以将灵枢改成二十四卷,也只是为了与王冰所注之素问卷数相同而别无深意。因为原本这 两部书都是九卷,现在则都成二十四卷。元代胡氏“古林书堂”刊本将灵枢
11、并为十二卷亦是与其所刊素问十二卷本相匹配。至于 明刊道藏本之灵枢只二十三卷而不是五十卷,则是因为灵枢较素问文字量少之故。总之,王冰次注的二十四卷本素问是现存最早、又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的。史松改编的二十四 卷本灵枢也是现存最早和唯一行世的。四、黄帝内经是我国战国时代以前的医学大成如前所述,黄帝内经既非一时之作,亦非自一人之手,而是战国以前的许许多多的医学著作 的总结。这不仅可以从素问、灵枢各八十一篇这一点得到证明,而且也可以从黄帝内经引用 了大量的古文献及素问、灵枢互引、各篇互引等现象上得到证明。黄帝内经所引的古文献大约有50余种,其中既有书名而内容又基本保留者有逆顺五体、 禁服、脉度、本藏、
12、外揣、五色、玉机、九针之论、热论、诊经、 终始、经脉、天元纪、气交变、天元正纪、针经等16种;仅保存零星佚文者, 有刺法、本病、明堂、上经、下经、大要、脉法、脉要等8种;仅有 书名者,有揆度、奇恒、奇恒之势、比类、金匮、从容、五中、五过、 四德、上下经、六十首、脉变、经脉上下篇、上下篇、针论、阴阳、 阴阳传、阴阳之论、阴阳十二官相使、太始天元册、天元册等29种。至于用“经 言”、“经论”、“论言”或“故曰”、所谓”等方式引用古文献而无法知其书名者亦复不少。 正是由于上述情况,我们才说黄帝内经的成书是对我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总结,黄帝内经是 仅存的战国以前医学的集大成之作。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历代医
13、家用分类法对黄帝内经进行研究。其中分类最繁的是杨上善,分做18类;最简的是沈又 彭,分做4卷。各家的认识较为一致的是脏象(包括经络)、病机、诊法和治则四大学说。这四大学说是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现分述如下:一、脏象学说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和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外的表象乃至与外 环境的联系等等之学说。脏象学说是以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为物质基础的。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 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 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血多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当然有关
14、解 剖学之内容还远不止此,但更重要的还是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不断认识、反复论证而使此学说逐渐丰富起 来的,最终达到了指导临床的高度。黄帝内经充分认识到“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辩证法则,使脏象学说系统而完善。正如灵枢本 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也。”脏象学说主要包括脏腑、经络和精气神三部分。脏腑又由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组成。五脏,即 肝、心、脾、肺、肾。素问五脏别论指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灵 枢本脏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傀者也。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 和三焦。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奇恒之腑也属于腑,
15、但 又异于常。系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这里边胆即是大腑之一,又属于奇恒之腑。素问五脏 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 曰奇恒之腑。”脏腑虽因形态功能之不同而有所分,但它们之间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合作、相互为用 的。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 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 主脾也。”又如灵枢本输说:“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 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
16、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三焦者,中渎之腑也, 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经络系统可以分经脉、络脉和脸穴三部分。灵枢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 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脉有正经十二: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 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 阴肝经。十二经脉首尾相联如环无端,经气流行其中周而复始。另有别于正经的奇经八脉:督脉、任脉、 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需要说明的是“奇经八脉” 一名始于难经二十七 难)经脉之间相交通联络的称络脉。其小者为孙络不计
17、其数;其大者有十五,称十五络脉。灵枢经 脉言之甚详,这里仅摘其要: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足少 阳之别,名曰光明;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足厥阴之 别,名曰蠡沟;任脉之别,名曰尾翳;督脉之别,名曰长强;牌之大络,名曰大包。腌穴为经气游行出入之所,有如运输,是以名之。黄帝内经言腌穴者,首见素问气穴论, 再见于素问气府论,两论皆言三百六十五穴。实际气穴论载穴三百四十二,气府论载穴三 百八十六。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包括精、血、
18、津、液;气,指宗气、荣气、卫气;神,指神、魂、魄、 意、志。灵枢本脏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身而周于性命者也。”精和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 物质,气和神又是人体的复杂的功能,也可以认为气为精之御,精为神之宅,神为精气之用。二、病机学说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变化等等之内在机理的学说称病机学说。黄帝内经所说“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皆出自素问至真要大 论)皆为此学说之内容。现从病因、发病和病变三方面加以叙述:L病因:引起人发病的原因很多,黄帝内经将其归纳为二类。素问调经论说:“夫邪 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19、 风雨寒暑实为“六淫”的概括;阴阳喜怒乃“七情”的概括;饮食居处即“饮食劳倦”。可以认为这就是 后世三因说之滥觞。2 .发病: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 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 形,两虚相得,乃克其形。”这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意。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精神内 守,病安从来”,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都论证了这一点。3 .病变:疾病的变化是复杂的,黄帝内经概括病变也是多方面的,有从阴阳来概括的,如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受风气,阴受湿气”;“阳病者上行极而下
20、,阴病者下行极而上”:“阴胜则 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腑”。素问宣明五气 篇亦有“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癫,搏阴则为瘠;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用表里中外归纳的,如素问玉机真脏论:“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 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又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从内之外”、“从外之内”、“从内之外 而盛于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及“中外不相及”等病变规律。用寒热归纳的,如灵枢刺节真邪:“阳盛者则为热,阴盛者则为寒”。又如素问调经 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从虚实而论者,如素问通评虚实
21、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又如素问调经论: “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实指邪气盛,虚指正气衰。概括说来,有正虚而邪实者,有邪实 而正不虚者,有正虚而无实邪者,有正不虚而邪不实者。以上为病机学说之梗概。三、诊法学说望闻问切四诊源于黄帝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 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 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又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 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黄帝内经论诊法者甚多,谨按望闻问切之序 列举如下:L望诊:包括观
22、神色、察形态、辨舌苔。观神色者如灵枢五色:“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天,以观成败;察 其散技,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又如灵枢五阅五使:“肺病者 喘息鼻胀;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戳赤;肾病者,颔与颜黑。”又如灵枢五 色说:“赤色出两颔,大如母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这些在临床上都是很有意义的。察形态者,如素问经脉别论:“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 也。”这是察看人的骨肉皮肤而推断病情的例证。又如素问刺志论说:“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 其常也,反此者病。”在临床上虚实是错综复杂的,只有知其常,才能达其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6 王洪图黄帝内经讲稿 王洪图 黄帝内经 讲稿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15646.html